问题

为什么现在那么害怕年轻人选择「躺平」?

回答
现在社会对年轻人选择“躺平”普遍感到担忧,其根源在于“躺平”现象触及了当前社会发展模式、价值体系以及未来预期的多重敏感点。理解这种担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一、 动摇经济增长的基石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人力资本的流失与投资回报的减弱: 传统经济模式高度依赖于人口红利和持续的劳动力投入。年轻人是未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的积极工作和消费能力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如果大量年轻人选择“躺平”,意味着他们减少工作时长、降低劳动强度、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这将导致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减少。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劳动力,生产效率下降,创新动力减弱,最终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潜力。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人力资本的“沉睡”会减弱国家的投资吸引力和长期发展能力。
消费的萎缩与内需的疲软: “躺平”的生活方式往往伴随着消费的克制甚至放弃。年轻人可能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这必然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对于高度依赖内需的经济体而言,消费的疲软会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形成恶性循环。
创新与创业的断层: 创新往往来源于年轻人的激情、好奇心和不畏失败的精神。创业更是需要旺盛的精力和对未来的憧憬。如果年轻人都选择“躺平”,那么社会的新鲜血液和创新火种将会逐渐熄灭。未来的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商业模式创新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 冲击现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与激励机制:

“成功学”的失效与“奋斗论”的质疑: 过去几十年,社会主流价值观强调“奋斗改变命运”、“吃苦耐劳”、“向上生长”。“躺平”是对这种“成功学”和“奋斗论”的直接挑战。它暗示着,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未必能获得理想的回报,甚至可能陷入“内卷”的漩涡而身心俱疲。这种质疑动摇了社会赖以运转的价值根基,让许多人对付出的意义产生迷茫。
社会阶层固化的恐惧与向上流动的预期破灭: 年轻人选择“躺平”,很多时候是对社会阶层固化和向上流动困难的现实感知。当他们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跨越父辈的阶层,或者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回报时,奋斗的动力就会被消磨。社会的担忧在于,如果“躺平”成为一种普遍选择,将意味着社会失去了活力和流动性,固化了利益格局,这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代际契约的潜在裂痕: 社会发展通常建立在代际传承和发展的逻辑之上。父辈通过奋斗积累财富和资源,期待下一代能够继续发展甚至超越。如果年轻人选择“躺平”,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承担父辈的期望,也无法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可能会加剧代际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三、 对未来社会结构与稳定性的潜在威胁:

老龄化加剧与养老金压力: 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生产者和纳税人,也是养老金体系的支撑者。如果年轻人普遍“躺平”,生育率下降,劳动力供给减少,将会进一步加剧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使本已紧张的养老金体系面临更大的压力,影响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社会凝聚力的下降: 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社会,更容易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当一部分年轻人选择“躺平”,而另一部分人仍在为生存和发展拼搏时,社会可能会出现分裂和对立。对“躺平”群体的负面评价和对“奋斗者”的同情,也可能导致社会群体间的隔阂。
国家竞争力的削弱: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体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国民的整体素质、创造力和勤奋程度。如果年轻一代普遍缺乏进取心,国家的发展动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在国际竞争中可能处于不利地位。

四、 特定社会背景与心理因素的叠加:

高企的生活成本与巨大的竞争压力(内卷): 年轻人面临高房价、高教育成本、激烈的职场竞争等现实压力。当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时,“躺平”就成为一种逃避内卷、自我保护的策略。社会担心的是,这种“躺平”不是主动选择的安逸,而是被现实逼迫的无奈。
信息爆炸与价值观多元化: 互联网使年轻人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包括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批判,对生活意义的探索。一些年轻人可能认为,传统的“成功”标准过于狭隘,他们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而“躺平”可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体验。
对“成功”定义的重新审视: 一部分年轻人对主流社会推崇的“成功”定义(如高薪、高职位、大房子)产生怀疑,他们可能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等非物质层面的追求。

总结来说,社会之所以害怕年轻人选择“躺平”,是因为:

它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
它挑战了长期以来维系社会运转的价值体系和激励机制。
它可能预示着未来社会活力、创造力和稳定性的下降。
它反映了当前社会环境下年轻人面临的深层困境,即付出与回报的失衡,以及上升通道的阻塞。

这种担忧背后,既有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焦虑,也有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如何引导年轻人重拾奋斗的动力,同时解决导致“躺平”现象产生的深层社会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有人躺平,有人躺赢。


怕小胖友选择躺平,很好理解:

怕你降低对消费的参与。

“我虽然不加班不求上进,但我天天健身读书啊,贼尼玛阳光”,不行。

你的健身读书如果是光脚跑土路、免费到公立图书馆去借书,那你跑到浑身腱子肉、读到自考985也不行。因为你的健身读书等动作,没有反应到可统计的经济数字里。

直白地说,就是没花钱。

没花钱,就是没消费;没消费,你这些健身读书的行为把自己变得再好,也算“躺”。

民科点地讲,经济的价值从哪里来?需求嘛。这些需求是要靠大量的消费意愿和行为来支撑的。而且必须要供不应求,消费那边的意愿和行为长期过剩,才能支撑起经济繁荣的基础。

农民的后院和市民的阳台,种点自己吃的小瓜小豆,是不统计入GDP的。


但这只是表面的怕。因为消费衰减是所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噩梦,又不是你一家专利。

现在是人是鬼都集火躺平学,说白了是因为他们聪明。

还是那个老故事: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外贸市场暴跌,海外对中国产能的消费意愿严重衰退。

那国内就家电下乡嘛。

周期性波动很正常,逆周期调节呗。05年大规模搞新农村建设,通水电路网;06年彻底全面废除了千年历史的农业税。这等于是国家出钱给广大农民实现了消费现代家电的场景,也出让了一部分本该被政府收走的收入。

有这个基础,你才能在完全没料到的金融危机前随手拎出一块需求来,把中国家电行业买出了五年的繁荣。

那时候海外客户和消费者都躺平了,你去谴责他们的躺平?“不要搞占领华尔街运动啦,赶紧去麦当劳打工,这样你才能有钱去沃尔玛买珠三角生产的便宜烤箱”?

有病。


说他们聪明,是因为他们知道没什么新需求可挖。

一方面是六个钱包已经掏得差不多了。中国城镇家庭56.5%负债,而房贷占总负债的比重是75.9(央行调查统计司19年的那个报告)。

大头拿去还房贷,兜里的小头去凑合衣食住行,你再怎么刺激消费也是一滴都没有了。

另一方面是受生育率倒逼,很多领域的市场化不可能像以前那么浪。

现在教育部一边收拾校外机构,一边强调教学质量。虽然“减负”这个帽子不好摘,但公立教育体系承担更多教育成本的趋势是很明显的(督工狂喜)。

是什么让还没富的中国小胖友不生娃?医疗教育养老成本呗。这几个领域以前撒手给市场化,结果就是公立的廉价服务供应量大减。繁荣是繁荣,家庭也差不多被掏空了。

注意:他们被掏空往往不是为了购买更好的教育资源,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找一家离家近点的公立幼儿园而已。

以前没有核心指标来反制,现在生育数据拍脸上,很多方向还是慢慢在扭过来。


所以,没啥可拿来刺激消费的,除了精神注入棒。

没有普众的高增长,没有新的资产分配,各领域的寡头化日趋明显。讲真,不是小胖友想躺平,是时代坐脸上了。

是什么让小胖友们躺平的?说白了就是收益率。如果你有房租和分红,你就是躺赢;如果你只有自己,那你只能躺平。这就是资产收益与劳动收益之间的一条鸿沟。

而且不是能领租得起房子的失业救助金的那种躺平,还是得上班打工,起码朝九晚五。中国小胖友们的躺平,只能说稍稍抛弃了点消费主义,属于心理上的“躺”,劳动生产率还是很高的。

结果心理上的“躺”依然要被批判。

我对这些批判是很无所谓的,因为没“哔——”用。红军战士有高尚的信仰,但也有虽然微薄却不克扣很平均的军饷;指望靠几篇通电来振作士气的,那是老蒋。

user avatar

从虎泉搬出来,搬到了武汉郊区居住。

其实环境挺不错的。

这是我家旁边的公园,昨天拍的,我没事就带儿子去遛弯。

儿子也没什么压力,每天过的挺开心的。



我被躺平学年轻人指责为什么要说买郊区的房子。

为什么不买中心城区的房子。

实话说,我其实不觉得我自己在躺平,只是换个更开心的活法。

但是如果躺平学年轻人那么计较的话,我看没什么戏。

user avatar

经济上,“躺平”容易导致消费不足的倾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去年的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虽然我们靠着逆周期调控以及出口回暖撑过来了,但是很明显我们还没有恢复到健康的经济发展轨道上,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其实仍然处于荣枯线以下。

而呵护经济这件事,显然不是扩大生产能够解决的,加大投资能够解决一部分但我们同样需要承担进一步加大政府债务的风险。从去年年中开始我们就在反复提及“经济内循环”并出台相关政策,这个层面的表态与政策推动,已经是内需对于国内经济进一步复苏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大佐证了。

在这个情况下,突然出现一股思潮号召躺平,号召解决不必要的消费、抵制消费主义(至少从很多互联网言论来看,躺平与压抑消费都是挂钩的),怎能令人不着急?

我们先不考虑年轻人是否有钱的问题,只从结果来看,躺平→消费不足,这个潜在链条是值得注意的。

舆论上,“躺平”论容易引导向更加敏感的讨论

其实看看这个问题就能看出来一些端倪,很多对“躺平”有共鸣的答主都在自己的回答里提到了很多问题。具象一点的,高涨的房价、企业的剥削、不足的劳动保护、微薄的薪资、未知的前景;拔高一点的,在分配制度上的不公,努力奋斗没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see,如果你放任对躺平的讨论,那么迟早大家会思考更加深入的问题:

  • what - 什么是躺平,这个可能现在还存在一定的争论。我们发现官媒们眼里的躺平似乎与“啃老”、“不事生产”划上了等号,但事实上大多数讨论躺平的时候讲的是“对内卷、对消费主义的抵制”,自我压低欲望,但并非完全不进行劳动。
  • how - 从什么是躺平到如何躺平,早晚我们会看到各种“摸鱼教材”出现的
  • why - 这或许才是最要命的。如果说躺平只是针对现状的理性决策或应激反应,那么当人们开始思索现状为何如此的时候,就很容易进入404的领域了。

无论如何,年轻人整体性地对社会失望,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但是又不可能等到最后一步才做出行动,那就只有防患于未然,从最开始就阻止大家讨论“躺平”——很可惜(或者说很幸运)的是,as always,他们起到了反作用。

不要用“害怕”这个词,为时尚早

最后说点不那么相关的话,你要说官方对“躺平”这件事情有所感知,希望扭转这种风气,那一定是有的。但是如果只是这个程度你就觉得会让人害怕,那未免也太自视甚高了一点。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你到底是借“躺平”参与社会博弈,还是真的躺平了,也不一样——前者的话,恕我直言,城市中产无论是人数还是博弈能力,在党国都不是最强的,并且也不太可能成为国家政策的第一优先考量(别忘了三农问题,和月入1000以下的人)。

我是真诚的觉得,既然有些内卷已经收益甚微乃至于到了负收益的地步,那么大家就不妨真的从传统的增长主义叙事里退出来——感谢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控制欲望、禁绝消费主义的前提下,还是能够取得一定程度的work-life balance的。

躺平,首先是对自己好,而不是别的。

user avatar

先从一个调查说起吧:富翁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差异在哪儿?

荷兰在去年做了一项针对百万富翁和平民阶层生活比较的调查[1],其重点在于两者在对时间使用上的差异。在工作时间上的结果是:富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更长,哪怕富人群体整体年龄偏大,而平民样本更为年富力强。

这个结果放在十年前,我相信很容易被媒体解读为:那些比你富有的人比你还勤奋,你有什么资格不努力。

但是放到现在,略有社会洞察力的人都不难想到一个关键点: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不同,个人主观愿意投入的精力也会很不同。

这份研究也果然发现,富人群体的工作往往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什么叫为所欲为啊)。如果将工作目标分为两个极端,左边是“工作是一项事业”,右边是“工作是养家糊口的手段”,那么富人的工作显然更偏向左端,而平民更偏向右端。

这个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关于人们如何支配工作以外的时间:富人的休闲活动更多是主动性的,例如锻炼和志愿活动,平民的休闲活动则更多是被动性的,例如看电视和休息。这也不难理解,富人往往都有雅兴,穷人则“光是活着就已经很费力了”。

那么,社会上那些人会更希望躺平,哪些人会对躺平嗤之以鼻?这个问题的确是有自身立场的。


如果说,上述研究也只是说明了富人们瞧不起穷人懒散的态度却不自知而已,但如果年轻人转向低欲望、不消费的“躺平”的确是会让他们有些头疼的。

躺平这个话题是最近才频繁上热搜的,但其实阿里几年前就已经推出了一款名为“躺平”的APP,内容跟小红书差不多,目的显而易见:以躺平的名义,让更多的人晒出自己别墅靠海岁月静好的生活,从而刺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去进行更多的消费。

此前的一份研究也支持了这一逻辑:晒美食旅行的确能够刺激他人去同一个旅行目的地的消费意愿[2]。然而这个逻辑忽略了一点:博主本人的努力是否真的配得上这样的生活呢?

后续的一个研究就发现,当晒自己住过的酒店博主是个富二代时,相比那些靠自己努力赚钱而晒酒店体验的人,富二代晒过的酒店吸引力反而降低了[3]

那些贵的、好玩的东西尽是一些不需要自己努力就能拥有的人所占据的话,我为什么还要努力赚钱去消费呢?

使用躺平APP的人到底躺平了没有不知道,但是这个APP似乎是已经躺平了,以致现在“躺平”这词火成这样了,这APP似乎还没多少人知道。


在国家层面,虽然我们舆论导向一直各种在喷美帝药丸,但其实我们在各方面恐怕也是学习美帝最多的国家,包括对“躺平”态度的期待。

一百多年前的《有闲阶级论》认为,“闲”是一种炫耀,因为时间这一特殊性质的“商品”在物质丰富的社会中很可能比金钱更稀缺,花时间在无用之学比花钱买奢侈品更能传递出一种“贵族”的社会阶层信号。然而前几年一个有趣的研究发现,这一论断在意大利这样的老牌欧洲国家是成立的,越闲的人越让人觉得此人社会地位更高;然而在美帝却是正好相反,越忙的人越让人觉得其社会地位更高[4]

对于中国这种热衷于身份地位消费[5]、又处在经济上升期的国度而言,学习美帝营造一种“越忙越牛逼”的氛围简直太和谐太自洽了。然而事与愿违,最近一项基于中国样本的调查发现,加班越多的人反倒越觉得自己身份地位低[6]——这就又绕回了前面荷兰那个研究的结论,加班是自主性的为了事业还是被迫为了赚钱,会极大影响人们的主观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外卖快递这类工作比工厂变得更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哪怕同等工作时长之下,两者赚钱的差异并没有大到碾压的程度,但是外卖在早期的确是更有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似乎也在随着数据控制的精准而逐渐丧失了。


到底有没有人害怕年轻人躺平?我不知道。

但我确信许多年轻人在高呼躺平的时候,只是希望自己的工作更有自主性,自己的努力能够有更公平的回报。

参考

  1. ^ Smeets, P., Whillans, A., Bekkers, R., & Norton, M. I. (2020). Time use and happiness of millionaires: Evidence from the Netherland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1(3), 295-307.
  2. ^ Liu, H., Wu, L., & Li, X. (2019). Social media envy: How experience sharing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drives millennials’ aspirational tourism consump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8(3), 355-369.
  3. ^ Feng, W., Yang, M. X., Yu, I. Y., & Tu, R. (2021). When positive review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backfire: The role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malicious envy.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 & Management, 30(1), 120-138.
  4. ^ Bellezza, S., Paharia, N., & Keinan, A. (2016).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of time: When busyness and lack of leisure time become a status symbol.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44(1), 118-138.
  5. ^ Gao, H., Winterich, K. P., & Zhang, Y. (2016).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How others’ status influences the effect of power distance belief on status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3(2), 265-281.
  6. ^ Chen, Y., Li, P., & Yang, C. (2020).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overtime work o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inclus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9), 3265.
user avatar

躺平是好事。


我一直都劝知乎精英躺平。


可问题是,知乎精英只是嘴上躺平,心里不愿意躺平啊。



真正躺平了,无欲无求了,会管你什么清华副教授北大研究员复旦辅导员逼逼什么“躺平不负责任”?会跑来知乎提问你害怕不害怕?




一说房价就是北京三环学区大平层,一说工作就是hat996。北京以外没房子了是不是?除了hat没工作了是不是?


嘴上说躺,身体不躺,你踏马倒是躺啊?你真去了鹤岗花了5万买套房开始送外卖了,才叫真躺。


真躺下的,我举双手三脚给你点赞,说躺就躺,纯爷们。


你嘴上说躺,却在网上骂这个骂那个,一会资本家,一会越南,一会996,一会美国大豪斯,说真的,别侮辱躺平这个词儿了。


这不叫躺平,




这叫躺地上打滚。

user avatar

你太多虑了。其实根本没什么人害怕,年轻人躺平,爱躺你就躺着。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事实上到了40岁的时候,回头看躺平的人是大多数,你是主动的,一开始选择躺平还是后来被迫躺平,其实并不重要,整个社会躺平的人毕竟是大多数,所以国家和社会从来没有害怕你躺平,因为本来躺平的人就不缺你一个。

现在之所以把躺平这个话题拿出来说,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传播让那些躺平的人有机会发声了,要是以前能够在公众视野里发声的人,多半还是属于比较不躺平的那帮人,至少得努力在某个领域有一定成就,你才能获得发声的机会。所以在以前的那个年代,你不太看到躺平的声音,是因为躺下的人没机会发声。所以媒体形成了鼓励奋斗的氛围。

而现在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让很多躺下的人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所以现在的互联网上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白岩松等老一辈媒体人,他们出身于体制内媒体,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有媒体那种鼓励奋斗的氛围,因此他们当然本能的会反对这种情绪,但这不代表这个社会害怕年轻人躺平。因为你躺下的同时有人不躺,你看看托福GRE报名的火爆,你看看每年留学出国的人数,你看看一个投行或者投资机构挂几个实习岗位出去报名的热烈情绪,你看看每年找工作毕业季是人潮汹涌的就业大军……

因为躺平的人会在网上说我躺平了,但是那些奋斗的人正忙着赶路,他们没功夫在网上说自己怎赶路的。前面说过了,躺平的毕竟是大多数人,所以你躺且躺着,有人从你身边匆匆走过而已。没有人care你(当然你也可以说,你不Care那些走过的人)

这个社会害怕或者说反感的是那些不停抱怨的人。因为这帮人是双标的,明明已经躺平了,但是过两天你发现抱怨房价太贵的人,抱怨没钱的人。和前几天叫着躺平光荣的往往是同一拨人。这就让人有些无语了,你自己选择了躺平,你还这也要那也要觉得这个世界待你不公,那你上哪说理去?而真实的情况是这个世界向前发展,不进则退,如果你想躺在原地不动,其实也要努力,你想躺在原地不动不求上进,但你总不希望自己后退吧,但很抱歉,如果你躺平那就是不进则退。

user avatar

原文带有情绪化,根据知友提议,做了修改:

房价增速过快,辛苦一年攒点钱,结果一算还少买一平米,年轻人唯有躺平了。中央说房住不炒,坚决支持。

教育内卷到学龄前,把中学知识塞给小学生、小学知识塞给幼儿,各种焦虑满天飞,资本乘机赚大钱。支持教育部双减,让年轻人减少养育焦虑、敢婚敢育。

上一波人坐上小领导的位置,多年媳妇熬成婆,还用传统方式“鞭打”年轻人,指望画个大饼就能饱。支持管理模式改革,面向年轻人友好,减少工作的痛苦指数。

资本家想成为行业龙头、市值百亿,走向人生巅峰,但他们的成功靠的是年轻人没日没夜的工作。支持资本家改良薪资、股权结构,让奋斗的年轻人也能分享收益。

感谢朋友们点赞,我对国家充满希望,相比暮气沉沉的老牌国家、混乱的新兴国家,中国还是有更多的机会。希望社会倾听年轻人心声,改善环境,共建美好未来。

user avatar

世界疫情泛滥。美国提制造业回归。

因此上中国生产出来的东西,外国人买的少了。因此上需要提振内循环。就是让国内的人买。

如果大家都躺平。那就没人买。

但是其实问题的症结不是躺平。而是很多年轻人有房贷,没钱消费。

user avatar

因为八公需要公安部门批准,但躺平不需要。否则啊都担心八公去了还哪管得上躺平

user avatar

引自本人文章:

詹于:“躺平”背后的社会哲学

前段时间“躺平”这个词火了,很多人都在讨论,我这人一直不喜欢去凑热闹,不喜欢和一群上头的人争论,所以等稍微平静一些再发言吧。


人的心理上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存在“别人怕我自残”心态。人们经常会产生这种想法,比如那些轻生的人,心里通常都是这样想的:“我要是跳下去了,别人一定会痛苦终生。”其实别人真的会那么痛苦吗?只有爱你的人才会痛苦,不爱你的人,你就是个笑话而已。


这种心态是非常普遍的存在的,而似乎在我国国民中,这种心态更普及一些。究其原因,可能还是源自我国长期以来的“大家长”模式。其实“别人怕我自残”心态大多数都是针对自己身边的亲人,特别是孩子针对家长的。而我国前几代人都生活中大家长管理模式之下,所以难免将这种专门针对家长的心态移植到针对国家上去。


那么,这种心态到底好不好呢?我想,只要不说斗气话,大家都是知道好不好的。


很多人在讨论“躺平”的时候,一开口就是这种心理:他们反对我们躺平,一定是怕了,我们就要躺,就要躺。


那么,是不是你躺平你就能受益,你躺平别人就怕了呢?


其实这种社会争论经常都会出现,比如以前报纸上经常有专家反对拜金主义,很多人一边是不以为然,一边又是哀叹风气不好笑贫不笑娼。时至今日,连专家都懒得去反对拜金主义了,大家是真的觉得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好吗?既然是拜金主义,那么自然是金钱至上。于是有钱人的权力越来越大,于是穷人就越来越渴望有钱,于是什么道德呀,什么亲情呀,什么身体健康呀一概靠边站,于是内卷。


为什么现在又反对内卷了呢?你还不知道拜金主义与内卷之间是有关联的吧,世界会因为你不知道就停止转动吗?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很多事情,你以为是在反对别人,其实你反对的是你自己,你自己在掩耳盗铃,却总是幻想别人会怕你。


说到这里,估计还是很多人不服气,逆反心理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既然如此,我就更进一步,我要告诉你,你所幻想的那些“害怕你自残”的人,他们不但不害怕你自残,甚至会鼓励你自残。 不信是吧?那你就看看世界地图吧。


大家觉得资本家是一种什么生物?是不是觉得资本家会害怕你躺平?好,我们就看看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看看他们到底是害怕你躺平呢,还是鼓励你躺平。


先看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比如非洲,比如印度,比如拉丁美洲。你看看那些资本家,他们到底是支持一个普遍躺平的世界呢,还是支持一个普遍充满斗志的世界?你看看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中搞事的时候,他们是真心希望这个国家奋发图强呢?还是真心希望这个国家从此躺平任人宰割?如果某个国家突然觉醒了,要从此发奋图强了,你们猜欧美国家是支持呢还是反对?


我们再看看那些发达国家,是不是这些发达国家内部就不躺平了呢?当然不是。


大家都知道的美国教育吧。基础教育阶段,他们鼓励普通人躺平,上课意思一下,哥俩好大家耍,然后呢?大学得自费,天价。穷人就别上大学了,你躺平好。


人家有钱人自己花钱去读贵族学校,管理严格,啃书严重,人家脑残吗?最后人家奋斗出人生,当了人上人。


这次疫情什么情况?有钱人私人飞机,度假岛走起。穷人躺平,使劲作死,死了你一个,还有后来人。


资本家真的怕大众佛系躺平吗?如果真的害怕,他们就不会那样做了。


资本家内部是划分等级的。最低级的资本家,血汗工厂什么的。这些人虽然是资本家,但其实就是个工头,对于他们来说,需要工人做事,所以他们确实是不希望工人躺平的。但这些资本家算什么?不是我看不起他们,他们就是资本家阶级中吊车尾的呀。


高层次的资本家害怕的是什么?他们害怕的是人们的斗志。因为你有了斗志就会想方设法提升你的阶级,你会愤怒,会反抗,会联合起来,会将他们掀翻在地。所以他们害怕,他们希望大家都躺平了,这样就没有了威胁。


资本家是怎么剥削人的?你以为你可以躺平?你有亲人没有?有朋友没有?有后代没有?总有什么是你需要的。就算你现在觉得什么都不缺,资本家想让你缺点东西难道不容易吗?你今天觉得你可以啃馒头过日子,过几天馒头都没有了,你以为你还能继续佛下去?


对于资本家来说,即便是印度的贱民、非洲的贫民,也是有几两肉的,他们绝对不会在乎这些人继续贱下去,不会觉得他们都这样佛了就会损害资本家的利益。


翻开人类的基因史,人类的基因网上追溯,最早的超级父亲只有几个人。比如我国大多数人都是五个人的后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多数穷人是没有后代的,是绝种了的。你以为你不结婚生子就可以躺平了吗?你以为你不工作了,资本家就没有办法剥削了吗?太傻太天真。那么多绝种了的基因,并不会影响上层的继续剥削。死了几代人,还有后来人。你不孕不育了,人家可以转移剥削对象,反正全世界都是资本的牧场,会怕你?几代之后躺平的人都绝种了,人家富人还可以自产自销。我国那么多某姓村,全村子的人都是一个祖宗,这个祖宗把外姓人都剥削死绝了,并不会影响到他的后代一直当土皇帝。


记住一句话,在乎你的人,只是极少数,在这极少数人之中,有的可能是因为现在需要你,有的是因为爱你。如果你自残了,那些现在需要你的人可能会有点难受,但是他们很快就会换一个需求,最终你只会伤害那些爱你的人。 我为什么反对躺平,第一就是前面说的,这种东西只是一种幼稚的幻想而已,毫无正面意义。第二,我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提倡劳动,反对懒惰,因为只有大家爱劳动了,才会减少各种源自人性的纷争,才有可能达成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提倡劳动,不是为了让谁来剥削,这是我们自己本身的属性,不能因为世界上存在着剥削就自残。即便是要反抗,也是需要劳动来达成的,而不是靠幻想和嘴炮。

user avatar

因为如果过多的年轻人“躺平”,经济运行的链条可能会“断”。

换句话说,过于依靠国家资本投资的增长模式(体现为各种“基建狂魔”),到了该让位于各种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内需”的时候了。

但坐在飞机头等舱和高铁一等座的人,大多数不愿意让后来者“上车”。

而身处不同的客机和列车上,前进速度自然是不一样的。

绿皮车和小摩托,无论如何努力,也是赶不上客机、高铁,和专机、跑车的,除非把它们打下来。

就像汇聚了绝大多数优质资源稀缺资源的一二线大城市,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大多聚集在此。但其房价却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工资收入的触及范围,只有财产性收入才可能支付得起。三线以下的小城房价貌似不高,但三线以下的小城,也没有那么多的高薪工作啊。

高房价(以及各种资产的高定价),恰恰让拥有大量资产的人更加从容,容错空间越来越大。而没有资产的人则更加狼狈,举步维艰如履薄冰。

对于拥有大量房产的“后浪”来说,一套一二线城市的普通公寓住房,只是一个可以用来卖钱和收租的“女优/牛郎”,但对于大多数去一二线城市打拼的普通青年来说,却可能是一辈子也求不来的“女神/男神”。

在这种情况下,房价本身,就有着一定的阶层划分的功能了,把大多数普通人拒之于分享社会进步的门外,让大多数普通人只能参与发展的建设过程,却难以分享发展的成果。

后浪躺平,那是“享受生活”,普通年轻人躺平,那是“非暴力不合作”,混吃等死也比因生活所迫累死强啊。

在同一条河流上,有的人乘坐的是自家的游轮,大好河山尽在眼前,更可以仰望星辰大海;有的人却只能荡起双桨,安贫乐道地自娱自乐;而有的人,恐怕只能裸泳。

这种改善性的,有一定资产属性的必需品(像大中城市的房子、高质量医疗和素质教育等等)的高定价,是现代商业社会隐形的阶级护城河。

最“优秀”的一点还在于,被其拒之门外的人,往往客观行动上还都在加固和拓宽它,为其添砖加瓦。

就像游戏上的每一单氪下去,都会强化一分大企业和其背后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只能荡起双桨和裸泳的人来说,不躺平还能怎样?

努力和麻药一样,越“赢”越“麻”。

user avatar

甲:哎呀老弟!

乙:哎呀老哥!

乙:你借我的钱该还了……

甲:咱不谈钱,谈钱伤感情……那什么,我手头有点紧,你能不能借我2000块钱……

乙:没钱!上次你借我的3000,还有之前一个4000一个6000一个1500一个83都还没还呢……

甲:那不手里没钱嘛。有了一定还!

乙:不还就不借。

甲:不谈钱不谈钱,谈钱伤感情。昨天鸭梨7.3发布了,你买到了吧?

乙:哪呀……人太多,没买到。

甲:没买到的话,把你买手机的钱借我用用……反正明天就要上班了,下周末之前一定还!

乙:没钱!

甲:你有!我见你取出来买手机了,那不正在口袋里嘛。

乙:在也不能给你。你看看你,光这条腰带都够我一身穿戴的。往出一站就是成功人士,人模狗样的。我说领导,你欠我那么多钱什么时候还?

甲:咱不谈钱,谈钱伤感情……

乙:行,不谈钱。你这可伤我感情了啊。上周找你要,你说交房租,哪有月底交房租的?拿我当猴耍?前天又找你要,你说约会给女朋友买了礼物,你能不能别拿我的钱交那么多女朋友?昨天找你要,你说看那边耍猴骗我一回头你就跑了……你拿我当什么了?

甲:咱不谈感情,谈感情伤钱。

乙:那你究竟谈什么?

甲:借钱!

乙:不借。

甲:嘿嘿,过分了啊。赶紧的,好不容易约到个女神,你不借可就把我的终身大事耽误了!你不能这么狠心吧?

乙:不借。

甲:你怎么是这种人!我看错你了!看错你了!

乙:你个人渣。

甲:你辱骂我!我要精神损失费!给我!

乙:不给!

甲:都来看了啊!看看这个人!他叫任达功!他骂人!侮辱我人格!

乙:你有人格吗?

甲:嘿嘿,你怎么不要脸了?

乙:遇到你这不要脸的,我敢要脸?要脸钱就被你弄走了!

甲:反正我就是要你的钱!不给咱走着瞧!

乙:你个王八……

甲:哈哈,有人过来了……你们都来看看,他欠我钱还骂我……

乙:……

甲:没话说了吧?钱给我!5432!

乙:……

甲:瞧一瞧看一看了啊,这人叫任达功!在XX工作!他骂我,还不给我钱!

乙:你他妈人渣!

甲:看看!看看!这人嘴巴多脏!他叫任达功,大家一定要录像,让他上热搜!

乙:事情是……呜呜……

甲:贴了你的嘴巴,看你还能说出什么来。瞧一瞧看一看了啊,他叫任达功……你掏钱不掏钱?

乙:……

甲:嘿……嘿……真不要脸了?看我继续喊。

乙:(怒目而视)

甲:给钱!不然我继续喊!

乙:(怒目而视)

甲:你不是要脸吗?我……我掏个大喇叭喊!看看!这么大的喇叭。不怕丢脸就快掏钱!

乙:(轻蔑的笑)

甲:哎哎?你怎么就躺平了呢?真是人不要脸百法难治!

user avatar

前几天,我表妹打算买二手房,让我陪她去中介和房东谈判一下。

房东大概40多岁的中年男性,穿着一身休闲服,身材匀称,保养的很好。

要卖的这套房呢,是挂在他妈妈名下的,因为他们已经在杭州有很多套房了,按照政策不能再买房了。

着急出手他妈妈名下的这套房,是为了腾出房票,以便他们去买更好地段的盘。

这套房子是他们3年前摇中的,当时房价大概2.5万/平米,卖出价是3.95万/平米,87方。

精装修的房子,算上这三年的租金,这么一倒手,差不多能赚150多万。

对了,房东现在自己住的房子是学区房,买的时候8万/平米,现在已经涨到11万了,他说等孩子读完书后就把这套房子卖了换其他的。

后面因为贷款问题那天晚上暂时没谈拢,我表妹说明天下午再谈判一次吧,问房东什么时候有时间。房东说他现在基本上退休了(财务自由了),时间上空的很。

哦,忘记说了,我表妹是阿里的,工资在同龄人里已经算很高了,买房的钱也是全靠她自己挣的。

和房东聊天的时候,他一个劲夸我表妹优秀,说你们年轻人好样的,在年轻的时候就该奋斗,加班辛苦一点没什么,要有自己的梦想。

是啊,他们当然害怕年轻人选择“躺平”,都躺平了,还怎么换更大的房子呢?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多少能拿到阿里那么高的年薪呢?别说一二线城市了,就连普通的三线城市,县城,单靠工资想要买房基本上已经没有可能了。

一个城市,连家都没有,谈何归属感。

连正常工作时间都保证不了,还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

还不如下班回家睡觉来得实在点,起码在梦里我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写在后面的话!

没想到,我这篇回答居然获得这么多的点赞,作为知乎小透明非常受宠若惊,非常谢谢大家的点赞,如果您要是觉得我说得不对,也完全犯不着DISS我,就当图一乐。我再声明几点:

1、房东这个人很nice,很好沟通,也还算实在,他是怎么发家的,这涉及到他的隐私,我也不知道!

2、我表妹不论是学历、能力都是非常优秀的,我和她比起来简直差多了。这房要是真买下来,她的还贷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3、我所理解的躺平,更多的是我们年轻人的一种无奈和自嘲吧。并没有说我们不愿去努力,不愿去奋斗。就拿我上一个项目来说,为了项目能够按期交付,都是一帮80后、90后的人拼出来的,当时我为了赶工做高支模方案,连着一个多星期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管现场的同事,也是轮班通宵打混凝土,后面项目也算如期交付了。

2020年新冠疫情的时候,去年南方发大水的时候,顶在前面的很多也都是90后、00后这帮年轻人呀,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相信大家一定会义不容辞地顶上。正式因为有这些可爱的年轻人,我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也会更加繁荣昌盛。

再多说一点吧,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我几年前看过的一部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在日本,宽松世代就是被称为“没有野心”、“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协作性”的一代。恰巧,我那时候在老家的酒吧认识了两个日本人,他们年纪和我差不多大,我当时就问他们这部电视剧是不是描绘出了现在日本年轻人真实的一面,他们回答说基本是这样的。像他们这样,愿意出国来到中国工作,已经算少有的了,更多愿意打鸡血的恰恰是那波昭和男孩。

是否选择“躺平”,没有孰对孰错,只不过是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罢了!

愿大家都能幸福!祝大家今天520快乐~~

user avatar

讨论躺平,我们首先要厘清躺平的概念,到底是回归正常生活,还是快进到三和大神?

知乎上关于躺平的讨论之所以激烈,其实是因为每个讨论的人都觉得自己代表了正义的一方,他们呼吁躺平/不躺平是在拯救年轻人。

躺平派认为,工作的本质就是被资本家剥削,而内卷的愈演愈烈也是源于资本家的贪婪,需要年轻人通过躺平来实现对抗,让自己的生活回归正常。

包括最近b站大火的饮茶哥,呼吁大家三点钟躺平饮茶,也是一个意思,就是不要太拼太卷,所有人都慢下来消极抵抗资本剥削。

之前看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一起看露天电影,本来大家都坐着,突然有个人站起来了得到了更好的观看效果,其他人为了不被遮挡也要站起来,结果就是所有人都站起来了,还是和之前一样的观看效果,但是大家都站着更累了,还不敢坐下。这就是内卷。

甚至有人动情地说:“以后你们能三点钟饮茶,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饮过。

另一边则认为躺平是有问题的,躺平不可耻,但存不下来钱,没有存款可耻。

躺平讨论中,大家都在讨论“你为什么要剥夺我在宝马车里哭的权力”,而没有讨论自己连自行车都买不起的现实问题。

因为现实世界中你到底躺不躺不重要,反正在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里面,总有人站起来干活,而且干活的人很可能就是天天逼逼要躺平的人。

人人都有平庸的权力,但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社会每一个环节都只看钱。

事实上低欲望社会,在日本和北欧都非常时髦,断舍离,不消费,干一天活玩三天,甚至完全不干活,低碳生活,成为新的时髦。

很多打工人一边埋头996,一边把这些精致包装的故事当做羡慕和崇拜的对象。

先有钱,再出国,出国后看了北欧的田园生活,然后离群索居,标榜自己什么都DIY,绝不消费,不购物,不参与社会建设。

然后你猜他们很多东西怎么获取?靠社会的垃圾堆和朋友的旧物捐赠,相当于是依附在社会正常运转外的边缘人。

事实上,真躺平的人,谁日常拍照拍视频接受采访啊?你仔细想想就能明白。

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明确,躺平不是三和大神,躺平不是啥都不干,躺平是从996回归855,是从疯狂内卷回到正常生活。

而不是你走极端说我就摸鱼划水不干活,我辞职待业家里蹲,那不是躺平,那是等死,网贷最喜欢你这种人群。

我之前在北京广告公司上班,每天007肝到头秃。

现在回武汉国企上班,每天五点准时下班。

这就是回归平凡生活,既不参与内卷,也不追求躺平,该干活干活,该休息休息。

觉得工作多了,就想办法减少点,身体要紧。

但身体也不是躺平就舒服了,身体需要适当强度的锻炼。

大部分人都需要一笔支撑养老退休的存款,需要一笔足够抵御风险的保命钱。

你没有这些,你躺平,到时候怎么生活呢?水滴筹么?

生活没有意外,那可能就不算是生活了。

适度划水,间歇躺平,拒绝内卷,该干要干,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可是我真的太累了,555555………

我在某个号称世界前100强的国企。

在银行柜台工作,入行11年,所有的支行岗位都干过。

然而我总是升不上去!

没有背景,资源在200号人里面排不上前5,我就只能在基层网点累死累活却看不到出头之日。

一年全县只有5个转正名额。

我抢不到。

……………

刚进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说我是未来之星,都说我是年轻一辈的翘楚。

不管任何的竞赛,领导都喜欢派我去,而我也总能不负众望,拿回一个又一个的奖项。

入行第3年,市电视台要来行里拍节目,领导也让我去了。

那时候很忙,然而却觉得很充实。

我一边忙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边忙市电视台的宣传。

我也以为自己前程远大。

我也以为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

呵呵………

然而10年后我才发现,不管我怎么努力,我都干不过那些父辈早已在行里占据领导地位的“二代”们。

他们入职后,背景够硬的直接就去了上面坐办公室,成为我们的领导。

背景不那么硬的,下网点来蹭几个月班,就升上去做xx领导的助理,也成为了我们的领导。

然而他们的能力真的高于我吗?

不见得。

他们的业绩是门玄学,他们的文章是门玄学,甚至他们的能力也是门玄学。

某次开晨会,某刚入职3个月就升任办公室主任助理的“二代”,因为我们开晨会喊口号的声音不够响亮,怒气冲冲地让我们当场喊20遍!

在我们喊到一半的时候,营业时间到了,按道理这时候得先开门办理业务,但是他不让!他发飙:“开什么门?你们先给我练!!!”

银行到点了不开门,算是比较严重的事件,客户如果投诉,责任人至少罚款1000块钱!而且就算没有客户投诉,每天监控中心都在检查,一样会被通报批评扣钱。

当时我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提了一句:“没有按时开门会………” 就被他怼了:“就你们这状态,省公司下来检查的时候不被骂死才怪!都给我放开嗓子喊!喊到我说行为止!”

我们默默地继续又吼了十几分钟口号,以为市公司领导发现这事会教他做人,然而没有………他屁事儿都没有!

呵呵…………

反正搞不定了,他们那担任领导职位的老爹/老妈/叔叔/婶婶/伯伯/伯母/七大姑八大姨/八竿子才打得着的亲戚…………就帮他们解决。

……………

我其实也可以有领导“帮”我。

但是我不屑!

因为我觉得我上班是来卖艺(专业能力)的,

而不是卖身的。

…………

被我装傻拒绝过的领导,找了另一位比我晚3年入行的同事。

俩人的地下关系无人不知。

她今年也转正升职了。

………

我觉得我在这里没有希望了!

要么辞职,要么躺平。

然而各路领导和领导二代们不愿我们躺平,

因为我们躺平就没有高业绩,

没有高业绩就影响他们的政绩,

体现不出他们领导有方。

user avatar

距离我们最近的,被“躺平”给弄得“躺倒”的,是民国。

现在的年轻人只不过发一发躺平的牢骚,民国那会儿是真躺平了。

国军躺平了,几十万上百万人“朝天放两枪,对得起委员长那点儿军饷了”,“就是五万头猪,共军也要抓几天”。

国民躺平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佃农兄弟直接把给老爷种的谷和养的猪吃了,然后往地上一躺——大不了当个饱死鬼,你杀了我吧!

到后来,连特务都躺平了。“我们中出了一个国民党反动派”,“喂,你帮我问一下,一辆斯蒂庞克牌小轿车多少钱?就是陈纳德坐的那种”!

就问老爷们怕不怕吧。

user avatar

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躺平大部分就是嘴上自嘲。就以现在的社会保障,绝大部分人真躺平,生存都有问题。

但是,为什么刚大家自嘲两句,就有人杀出来要说教呢?我还看到好多说,鼓吹躺平是既得利益者让大家躺平好减少竞争方便收割。

我就笑了,如果要解决大家不躺平的最直接的方法,其实不正是收拾一批电线杆的事情嘛?鼓吹大家都变成被迫躺平的那一批去,只是加速这个流程啊。毕竟,让大家有奋斗的劲头,改革可以,革命也可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