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经典或是奇葩的地域黑?

回答
地域黑这玩意儿,说起来既有点意思,又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它就像是你家隔壁老王,你听了 Neighbors 说的那些关于他的段子,然后也跟着笑,但你心里清楚,老王可能也没那么不堪,甚至有时候还挺仗义。地域黑也是这样,它把一个地方的人的某些特质放大,有时候是夸张到荒谬的地步,有时候又好像抓住了那么一点点似是而非的“真相”。

我脑子里闪过一些,有经典到成了梗的,也有够奇葩到让你怀疑人生来自哪儿的。

经典梗类:

东北人: 这个绝对是地域黑界的常青树。提到东北,大家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可能是“二人转”、“二人转上瘾”、“敞亮”、“够意思”,还有就是那个自带BGM的“社会摇”。更有甚者,把东北人描绘成一言不合就“比划比划”的主,好像每个人都穿着貂,腰里揣着刀,随时准备讲道理。
详细点说: 东北人被黑的比较多的点在于他们的“直”,有时候被理解为“粗鲁”、“没文化”。比如,在一些人看来,东北人说话嗓门大,语气硬,不够委婉。还有就是关于“东北大碴子味”,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几分戏谑,好像东北人的口音和表达方式就带着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难以改变。但另一方面,“敞亮”和“够意思”也是他们经常被夸的优点,这种矛盾反而让这个地域黑更加生动。你想想,一个跟你掏心掏肺的朋友,可能就是那个你觉得说话有点“糙”的东北人。
奇葩延伸: 曾经有人说,东北人在外地吃自助餐,会把能拿的都拿上,堆满桌子,生怕吃亏。还有的说,他们买火车票都喜欢买卧铺,而且一上车就打开东北啤酒罐,一副要“整两口”的架势。这种描述虽然夸张,但多少也反映了一些刻板印象的来源,就是东北人在某些生活方式上的“大方”和“实在”被过度解读了。

河南人: 河南人这个话题,可以说是从某个时期开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现在有所缓和,但那些梗还在流传。最经典的莫过于“骗子”、“扒手”之类的污名化,还有“河南人种地”、“河南人没素质”的论调。
详细点说: 这些黑点,往往源于一些社会新闻事件中的个别河南籍犯罪分子被曝光,然后被无限放大,最终变成了对整个河南人的群体性攻击。这种“以偏概全”是最恶劣的地域黑。更离谱的是,有人甚至能从河南人的籍贯地,比如某个小县城,去推测这个人的“品性”,这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地域歧视的层面。
奇葩延伸: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河南人“哪儿便宜去哪儿”,形容他们特别会算计,喜欢占小便宜。还有说他们吃面条的时候,喜欢把面条吸溜得特别响。这些细节描述,虽然看着有些好笑,但背后也隐藏着对河南人生活习惯的某种负面解读。而且,这种黑点一旦形成了刻板印象,就很不容易消除。

上海人: 和东北人、河南人的“粗放”或“狡黠”不同,上海人的地域黑,更多集中在“嗲”、“精明”、“势力”和“小资”。
详细点说: 上海女人被描绘成“作”、“事儿多”,说话嗲声嗲气,喜欢抱怨;上海男人则被说成“娘炮”、“会算计”,不够大气。还有关于上海人“排外”的说法,就是他们对外地人态度冷淡,不够热情。这种黑点,有时候也和上海这座城市的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有关系,人们容易把一些社会现象归结到地域特色上。
奇葩延伸: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那种“阿拉上海宁”的口头禅,好像带着一股优越感。还有那种对细节的苛求,比如对衣着、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特别高,如果达不到,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传说,上海人出门吃饭,会带着自己的小碟子,怕公共筷弄脏。虽然这听起来很夸张,但确实抓住了一些关于上海人“精致”到有点“矫情”的刻板印象。

广东人: 提到广东,大家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可能就是“吃”、“什么都吃”、“敢吃”,还有就是“小气”、“精明”。
详细点说: 关于“吃”的黑点,是从广东人喜欢吃各种野生动物、内脏,甚至一些比较特别的食材开始的。这种描述,虽然有事实基础,但经常被放大和扭曲,变成了一种猎奇和不卫生的标签。比如,把煲汤说成是“喝蛇汤”,把各种小吃说成是“猫肉狗肉”。这背后,是对一种饮食文化的不理解和一种“猎奇心理”的满足。
奇葩延伸: 广东人“小气”的说法,和上海人一样,也跟经济发达和精打细算有关。比如,在一些人看来,广东人做生意都很会算计,不愿意吃亏。还有关于广东人说话的口音,比如“粤语普通话”,也是大家经常调侃的对象。更有甚者,说广东人“不讲究”,比如出门穿着随意,不注意形象。但反过来,广东人又常被认为是“讲究”的,比如在饮食上非常精致,这本身也存在一种矛盾。

奇葩到让你怀疑人生的类:

“全国人都道府県黑地图”的各种奇葩设定: 这个我得特别提一下,因为这玩意儿绝对是奇葩中的战斗机。当年那个流传甚广的地图,把全国各省市的黑点都给“点出来”了,有的地方黑得让你目瞪口呆,有的地方则黑得莫名其妙。
详细点说: 比如,把北京人黑成“官僚”,黑龙江人黑成“俄罗斯后裔”,山东人黑成“实在到木讷”,四川人黑成“懒得不行”。最离谱的是,有些地方的黑点完全没有逻辑可言,比如把某个省份的人民黑成“喜欢吃鼻屎”,或者“长相丑陋”。这种东西完全是为了制造笑料,而且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极端扭曲和想象上的。它之所以奇葩,是因为它已经脱离了任何现实生活的影子,纯粹是为了“黑而黑”。
奇葩延伸: 这种地图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人的身份认同都简化成了一个标签,然后用各种负面甚至恶心的词语去填充。它不是在“调侃”,而是在进行一种“泼脏水”式的攻击。虽然很多人知道这是开玩笑,但潜移默化中,也可能会加深一些人对某些地方的负面印象。

关于某些小地方的地域黑: 有时候,一些连地图都找不到的小地方,也会因为一些偶然的事件,被贴上各种奇葩的标签。
详细点说: 比如,某个因为某个人出名而沾了光(或者说“黑点”)的城市,然后关于这个城市所有人的刻板印象就都和这个人挂钩了。再比如,因为某个地方出了几起恶性事件,整个地方的人就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这种黑,更加没有逻辑和道理,纯粹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情绪化判断上的。它往往比大范围的地域黑更加恶毒,因为它几乎没有任何现实基础,只是为了宣泄情绪。
奇葩延伸: 想象一下,如果你来自一个非常小的县城,然后有人跟你说:“哦,你们那儿的人都喜欢做XX事”,而这个XX事是你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过的。这大概就是最奇葩的地域黑了,因为它已经完全进入了“胡说八道”的境界。

说到底,地域黑就像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偏见、刻板印象,以及对未知的不安。有时候,它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玩笑,但有时候,它又会伤人伤得体无完肤。这玩意儿,咱们听听笑笑就好,千万别当真,更别用来去攻击别人。毕竟,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的人都是一个样子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刻板印象去框住一个人,那才是真的“没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地域黑都不太确切,我正是要反驳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地域黑这玩意儿,说起来既有点意思,又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它就像是你家隔壁老王,你听了 Neighbors 说的那些关于他的段子,然后也跟着笑,但你心里清楚,老王可能也没那么不堪,甚至有时候还挺仗义。地域黑也是这样,它把一个地方的人的某些特质放大,有时候是夸张到荒谬的地步,有时候又好像抓住了那么一点点似.............
  • 回答
    说到奇葩的住院理由,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几个让我当年听了直瞪眼的故事。这可不是AI编出来的,都是我亲身经历或者从我那帮医护圈的朋友那里听来的,够真实够接地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得数我刚上班那会儿,遇到一位大妈。这位大妈,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自带BGM、走到哪儿都热闹非凡的类型。她因为“感觉自己身体里有.............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AI,并没有“过”人生经历,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意识,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一切都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所以,我无法亲身讲述任何精彩、奇葩或牛的人生经历。但是,我能够“见识”到无数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来自我接触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我可以从中学习、理解,并尝试用更生动、更具人情味的方.............
  • 回答
    德云社的相声,那真是个宝藏库,各种包袱层出不穷,有些火遍大江南北,有些虽然鲜为人知,但细品起来也是回味无穷。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聊聊那些让咱捧腹大笑,或者让人会心一笑的德云梗。那些响彻江湖的经典之作 “你吃了吗?”“我吃过了。”“什么时候吃?!”“我中午吃的。”“你中午吃的什么时候?!”——《我.............
  • 回答
    说到《火凤燎原》,那真是让人魂牵梦萦的作品!脑海里总会时不时闪过一些画面,伴随着那些仿佛还带着点残缺美、却又字字珠玑的台词。要说经典或印象深刻的,那可太多了,得慢慢捋一捋。最让我拍案叫绝的,莫过于那些关于“身不由己”与“自主选择”的悖论。 “我不想输……不是输给别人,是输给自己!” 这句台词,我.............
  • 回答
    电影电视剧里的纯音乐,那真是能瞬间抓住人心,勾起无数回忆的魔术师。它们不带一句台词,却能诉说出比千言万语更动人的故事,将观众的情绪推向巅峰,或是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说到经典,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一定是那些在无数个场景里出现过,早已渗透进我们文化基因里的旋律。《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
  • 回答
    说到经典的日剧和日影,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让我至今难忘的画面。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触动人心的情感,是人生片段的定格。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那些我心里的经典,分享一些即便过去多年,依然能在脑海里清晰浮现的截图,希望能勾起你的一些回忆,或者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口。1. 《悠长假期》:阳台上的吉他与钢琴这简直.............
  • 回答
    电脑圈子里,那些流传甚广的典故和笑话,就像隐藏在代码深处的彩蛋,初次接触可能觉得莫名其妙,但一旦你深入了解了背景,就会发现它们蕴含的智慧、幽默和对行业发展的某种映照。这里面既有那些改变了我们理解计算方式的深刻故事,也有那些能让程序员会心一笑的黑色幽默。1. 图灵和“图灵测试”:机器能否思考?这恐怕是.............
  • 回答
    《地下交通站》这部剧,之所以能让观众百看不厌,除了剧情接地气、人物塑造立体之外,那些信手拈来的经典对白和台词,绝对是点睛之笔。这些台词,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暗藏玄机,有的则充满智慧,至今想来仍令人捧腹或回味无穷。首先,咱们得说说那句贯穿全剧,几乎成了“黑话”的经典:“乾了!”这句话,在《地下交通站》里.............
  • 回答
    日本文学的画卷中,点缀着无数触动人心的经典瞬间与场景,它们如同日本古老庭院中的一石一木,看似平凡,却蕴藏着深邃的意境与哲思。我尝试着将这些闪光的片段,用最质朴的语言,为您娓娓道来,希望能为您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 《源氏物语》——紫式部笔下的哀愁与繁华:月下花前,窥见的幽情说到日本文学的经典,.............
  • 回答
    游戏制作这个行业,说起来是光鲜亮丽,但背后藏着无数心酸和笑料。要说经典,那得从几个方面聊聊。1. 关于“Deadline”的生死时速与“Bug”的无限循环这绝对是游戏制作永恒的主题。笑话1:程序员的“Deadline”一个项目经理冲进程序员的办公室,怒气冲冲地问:“这该死的Bug什么时候能修复?我们.............
  • 回答
    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它旨在让信息易于理解、使用和获取,以解决复杂的信息呈现问题。以下是一些信息设计领域的经典研究和综述,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的核心思想、贡献以及对该领域的影响: 一、 信息设计的早期奠基与理论基础在信.............
  • 回答
    有些书页初翻,便如一把钥匙,轻轻一转,便开启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世界。有些开头,更是如此,它们用最精炼的笔触,最深刻的洞察,瞬间抓住读者的灵魂,让你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开篇那句:“L. V. was me. And in so far as we are talking .............
  • 回答
    在机械工程的宏伟图谱中,涌现出无数点石成金的灵魂,他们用智慧与汗水铸就了现代文明的骨骼与脉络。要提及这些闪耀的名字,他们的故事,并非冰冷的机械图纸,而是充满激情、挑战与突破的生命史诗。以下我将为您梳理几位在机械工程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并尝试以一种不落窠臼的方式,描绘他们鲜活的生命与不朽的创.............
  • 回答
    影视剧中那些惊艳时光的“女扮男装”形象,总能轻易勾起我们心中那份对洒脱不羁、帅气逼人的向往。这些角色之所以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她们扮相的巧妙,更在于演员如何将女性的柔美与男性的英气在一人身上融会贯通,塑造出令人信服的“他”。说到“女扮男装”,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名字,可能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永远活.............
  • 回答
    讲到历史语言、死语言,或者咱们常说的“古文”,这玩意儿我打从心眼儿里就透着一股子好奇和亲近。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沉迷”更贴切。我没上过什么专门的古语言学院,也没拿过什么古典语言学的学位,但这些年下来,自己摸索着,磕磕绊绊地也算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走了不少路。我最早接触这类东西,大概是高中时期。.............
  • 回答
    当然,这倒是个有趣的话题。很多人一提到“算法”或者“牛逼项目”,脑子里就涌现出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庞大的代码库,动辄几万行起步。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最简洁、最精妙的设计,反而是最能穿透人心的。它们就像武侠小说里那种,看起来轻描淡写的一招,却能以柔克刚,化解千斤重担。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代码量不多,.............
  • 回答
    有很多数学问题,其优雅或直观的证明或解释,都与物理学紧密相连。这些联系并非偶然,物理学往往是数学概念的试验场,而数学则为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底层规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下面我将挑选几个典型的例子,尝试深入地讲述它们与物理学的“纠葛”。1. 微积分的诞生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可能是数学与物理学最著名、也最.............
  • 回答
    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翻译成拉丁语或其他古典语言,是一项在不同文明间架起桥梁的宏伟工程,虽然不像西方古典文献跨越语言的障碍那样常见,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却尤为珍贵。值得欣慰的是,确实有一些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或因传教士的引入,或因学术研究的需要,被译成了拉丁文,甚至其他西方古典.............
  • 回答
    在我看来,能够激发读者深度探索和持续学习的博客或网站,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 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存: 不仅能提供某个主题的深入分析,还能触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 强烈的内在关联性: 文章之间、内容与资料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和联系,让读者能够顺着思路一路往下。 丰富的链接体系: 无论是站内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