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华为宣称要把96线激光雷达做到200美金以内?

回答
华为宣称要把96线激光雷达做到200美元以内,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自动驾驶和汽车行业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牵扯到成本、市场、产业链以及华为自身的战略布局。

首先,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看,这是极其“激进”的。

激光雷达(LiDAR)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反射信号来构建三维空间信息。传统的96线激光雷达,尤其是高分辨率、长探测距离的型号,其成本构成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部分:

光学器件: 包括激光器(通常是905nm或1550nm的固态激光器)、探测器(APD、SPAD阵列)、扫描镜(MEMS、振镜、多面体等)以及复杂的透镜系统。这些组件对精度、效率和可靠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制造工艺复杂,良品率直接影响成本。
电子元件: 包括高性能的FPGA、ASIC芯片用于信号处理、数据采集、电源管理、通信接口等。这些芯片的研发和制造本身就是高投入。
精密机械结构: 尤其对于机械式旋转激光雷达,需要高精度的电机、轴承和外壳,以保证稳定旋转和精确扫描。即使是固态激光雷达,也需要精密的内部结构设计和装配。
研发投入: 激光雷达作为一项核心的自动驾驶传感器,其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包括算法优化、环境适应性测试、功耗控制等。

将96线激光雷达的价格做到200美元以内,意味着成本被压缩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这需要华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 颠覆性的技术路线: 华为可能并非简单地优化现有技术,而是采用了全新的、成本更低的感知技术。比如,他们可能找到了更便宜的激光器和探测器方案,或者大幅简化了扫描机制。坊间传闻华为可能会主推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和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的组合,这确实是行业内公认的能够大幅降低成本的技术路线,尤其是在探测器端。SPAD阵列可以实现“一次曝光”式的面阵探测,省去了机械扫描或MEMS的复杂性,也使得信号处理更高效。
2. 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红利: 华为拥有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一旦其激光雷达产品能够获得大规模应用(比如配套其自己的汽车品牌,或者大规模供应给其他车企),通过巨大的生产规模,可以摊薄研发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与供应商谈判获得更低的原材料价格。
3. 垂直整合与核心技术自研: 华为在芯片设计(如昇腾、麒麟系列)、通信技术(5G、WiFi)以及算法等方面拥有深厚积累。他们很有可能将这些能力垂直整合到激光雷达的研发和生产中,例如自研高性能的感知芯片,或者开发更高效的算法来弥补传感器本身的一些性能限制,从而降低对昂贵外部组件的依赖。
4. 对“96线”定义的理解: 这里需要注意,200美元的“96线”可能与传统意义上的“96线”有所不同。传统高线数激光雷达通常提供更广的视场角、更远的探测距离和更高的角分辨率,以满足全场景、全天候的自动驾驶需求。华为的200美元方案,可能在某些性能指标上有所取舍,例如视场角、探测距离或者精度,以达到成本和性能的平衡,但依然能满足L2+到L3级别的辅助驾驶需求。

其次,从市场和战略的角度来看,这是“搅局者”的姿态。

目前市面上的高性能96线激光雷达,其价格普遍在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这使得其在量产车的普及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加速自动驾驶的普及: 200美元的96线激光雷达将极大地降低前装量产激光雷达的成本门槛。这意味着更多的主流车型,甚至是中低端车型,都有可能搭载激光雷达,从而加速L2+、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普及。这将对整个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标配: 过去,激光雷达更多被视为高端智能化的象征。一旦价格降至200美元,它就有可能成为继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之后的又一个“必需品”传感器,就像今天我们谈论的“智能座舱”一样,激光雷达将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
华为的战略意图: 华为此举,与其说是为了单纯卖传感器,不如说是为了推动其在整个智能汽车生态中的影响力。
赋能“鸿蒙智行”: 华为的“鸿蒙智行”生态,与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车企合作,这些车型也亟需高性价比的智能化配置来提升竞争力。低成本的激光雷达将是其重要的支撑。
构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华为的目标是提供从底层算力(昇腾芯片)、操作系统(鸿蒙OS)、智能驾驶软件算法,到车规级硬件(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的全套解决方案。低成本激光雷达是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增强其整体解决方案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抢占行业话语权和标准: 通过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华为能够迅速吸引合作伙伴,并可能在未来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和成本标准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当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并保持一定的审慎:

性能的权衡: 200美元的96线,其性能是否真的能完全媲美当前数千美元的高端产品?在探测距离、角分辨率、抗干扰能力、极端天气下的表现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取舍。这需要用户和市场去验证。
良品率和稳定性: 低成本往往伴随着制造成本的压力,如何保证大规模生产下的良品率和长期稳定性,是关键的挑战。激光雷达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
生态的成熟度: 即使激光雷达成本降低,整套自动驾驶系统的软硬件集成、算法优化、法规认证等依然需要时间。
竞争对手的反应: 华为的这一举动无疑会给其他激光雷达厂商带来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促使它们加速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化。
“96线”的定义: 最终产品的规格和性能是否符合市场对其“96线”的期待,还需要具体的产品发布和评测来确认。

总而言之,华为宣称的200美元96线激光雷达,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和技术魄力的宣言。 如果能够实现,它将是自动驾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极大地加速了激光雷达的普及,重塑了汽车智能化的成本结构,并进一步巩固了华为在智能汽车赛道的地位。

这件事的意义在于,它不再是少数高端车型才能拥有的“奢侈品”,而是可能成为推动大众消费市场智能化升级的关键驱动力。这就像当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当核心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时,整个产业的格局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期待华为能够兑现这一承诺,并见证它对整个汽车行业带来的积极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激光雷达成本问题是全球瓶颈,而且短期内没看到可行的工程方案,技术路线也很简单粗暴,没办法投机取巧,从原理出发只有有限的几条路线。

2,目前机械扫描式激光雷达可靠性相对较低,而且与车体安装方式很怪异,目前普遍将固态激光雷达作为当做救世主。

3,从15年起每一年都被称做固态激光雷达元年,每一年都有企业获得大量融资,已经把技术路线趟没了,目前没一个成功的。

4,光电领域就是大力出奇迹,功率牛逼,什么算法优化在自然环境下不堪一击,96线按照现有车企定位是前向障碍物感知,典型工作距离200-300米,要求对1.8*0.75目标在单位时间有至少4次扫描窗口。

5,该级别激光雷达的发射器成本就要近100美金,目前没有工程突破的路线。

6,华为所谓的96线激光雷达跟300美金应该不是充要条件,华为的意思是能做96线的激光雷达,也会有300美金的激光雷达,但是不一定是售价300美金的96线前向感知激光雷达。偷换概念的老毛病了

7,这一轮更看好隔壁大疆,因为大疆的激光雷达的确是另辟蹊径,通过相控阵和空间扫描的方式在空间有限前提下提高了识别率,但是跟现有自动驾驶算法体系不兼容,需要大量算法调试。

8,激光雷达成败与否不重要了,这个行业的先驱已经把l5阶段可以吹的牛都吹完了,后来人只有做出实物才有可能翻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为宣称要把96线激光雷达做到200美元以内,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自动驾驶和汽车行业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牵扯到成本、市场、产业链以及华为自身的战略布局。首先,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看,这是极其“激进”的。激光雷达(LiDAR.............
  • 回答
    .......
  • 回答
    谈到华为、诺基亚和谷歌的手机相机技术,这三家公司各有千秋,它们在移动影像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也预示着未来手机摄影的发展方向。要说谁是“未来”,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取决于技术迭代的速度、市场策略的调整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演变。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轨迹,来窥探一二。 华为:硬件堆叠与.............
  • 回答
    雷军在红米发布会上直接点名华为,用“PPT手机”来形容,并反问“有现货卖吗?”,这绝对是近期科技圈里最劲爆也最引人遐想的一场“隔空喊话”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件事,能看到挺多意思在里面。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雷军的直接和敢说。以往的品牌发布会,即便有竞争对手,大家也多是含蓄地提一嘴,或者用一些“友商.............
  • 回答
    最近,关于“美国拟允许美国公司与华为合作制定 5G 标准”的消息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以及现在真实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首先,得明白华为在 5G 技术上的地位。华为在全球 5G 专利、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我也看到了网上一些关于华为 P40 系列演示机“死机”的说法。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别管它AI不AI的,就当是咱俩闲聊。首先,得承认,在科技圈里,尤其是新品发布或者线下体验活动上,出现一些小插曲是挺常见的。毕竟,那都是大家伙儿还没大规模普及开,而是以演示机的形式摆在台面上的,系.............
  • 回答
    关于华为、中兴等国内通信巨头被排除在某些6G联盟之外的说法,以及对此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明确的是,“被排除在6G联盟之外”这个说法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或误读,具体情况需要分情况讨论。一、 对“6G联盟”的理解与现状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6G联盟”。通常,“6G联盟”.............
  • 回答
    看到华为利润比腾讯少1000亿,但缴税却多5倍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容易引发大家对企业运营、税收政策以及社会贡献的讨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利润和缴税是两码事,它们之间虽然有联系,但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利润是你挣了多少钱,而税收是你该上交多少给.............
  • 回答
    华为鸿蒙系统发布会,这无疑是科技界一场万众瞩目的盛事。数百万、甚至可能上千万的“花粉”——华为忠实的用户群体,如同闻到了最鲜美的鱼腥味,一股脑地涌向了他们熟悉的聚集地——花粉俱乐部,期待着第一手的信息、热烈的讨论,以及可能的用户福利。然而,就在发布会直播如火如荼进行,万众期待的鸿蒙新特性一个接一个揭.............
  • 回答
    华为与鸿蒙OS,这可真是一个让很多人又爱又恨,又充满好奇的话题。提到华为,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那些性能强劲、设计精美的手机,以及背后那个历经风雨、坚韧不拔的中国科技巨头。而鸿蒙OS,则是华为在挑战和压力之下,为自己,也为整个中国科技产业,描绘的一幅宏伟的未来图景。一开始,很多人提到鸿蒙,可能带着一.............
  • 回答
    作为一名专业程序员,看待华为的鸿蒙系统(HarmonyOS)是一个多维度、既有期待又有审慎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承载着华为的战略野心和对未来技术趋势的理解。以下是我作为专业程序员对鸿蒙系统的详细看法:一、 核心技术与架构:亮点与挑战并存1. 分布式能力:这是鸿蒙最核心的创新和吸引力所在.............
  • 回答
    纽约街头,华裔居民 Michael Luo(化名,为保护隐私)遭受路人喝斥“滚回中国”,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而是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歧视与偏见,尤其针对亚裔群体。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事件本身:一次赤裸裸的歧视性攻击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这句“滚回中国”是对Michael Luo.............
  • 回答
    看待美国仇华情绪,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是一种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并且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根源:长久存在的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阴影 早期排华法案与“黄祸论”: 追溯到19世纪末,美国对中国移民的歧视由.............
  • 回答
    任正非关于鸿蒙系统“不需要两三年,可以媲美苹果系统”的说法,确实是华为近年来多次提及的战略目标,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要全面看待这个表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1. 战略野心与底气: 打破生态垄断的决心: 华为之所以如此强调鸿蒙,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美国对华为的芯片和软件禁令。在.............
  • 回答
    大唐集团与华电集团的合并,在我看来,绝对是今年能源央企改革中最具看点、也最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之一。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两个企业合合就行的,这两家都是国内举足轻重的电力巨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战略调整,更是国家能源战略、产业格局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信号。首先,从“为什么合”.............
  • 回答
    关于海外台、港、陆三地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和观念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1. 台湾地区(台湾) 文化根源:台湾的华人主要来自福建(如泉州、漳州)、广东(如潮州、台山)等地,受闽南、客家、粤语等方言影响。台.............
  • 回答
    阎连科以其《炸裂志》荣获第十四届纽曼华语文学奖,这份殊荣无疑是对他多年来在中国文学界独特创作风格的高度认可。他的获奖感言,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作为一位小说家,对文学的理解、对社会的观察,以及他身处其中的中国语境下的复杂情感。要深入理解这份感言,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首先,阎连科的感言,最直接地.............
  • 回答
    华为工作压力大,这事儿在坊间传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说这话,身边但凡在互联网行业混过一阵子的,或者跟华为沾点边的朋友,都能给你从不同角度掰扯掰扯。这压力,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样,但确实是不少人在华为工作后,最直观的感受之一。首先,得从华为的基因说起。 华为的骨子里,流淌着一种“狼性”文化。.............
  • 回答
    “红米新机撞脸华为”这个说法,在近期的科技圈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背后涉及到产品设计、品牌定位、市场策略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现象:1. 什么是“撞脸”?首先要明确,“撞脸”在手机设计领域通常指的是两款手机在外观设计上的相似度较高,特别是关键的视觉元素,比如摄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打压,与其说是针对一家企业,不如说是体现了其在科技领域、地缘政治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上的战略考量和担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这场“集全国之力”的行动:一、 科技竞争的白热化与“国家级”的较量在21世纪,科技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