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纳斯卡线条是用什么画出来的?为什么能保存数千年之久?

回答
纳斯卡线条,这些分布在秘鲁南部纳斯卡沙漠的巨大地画,无疑是古代人类智慧和毅力的惊人证明。它们的绘制方式和长久保存的秘密,至今仍是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普通大众着迷的话题。

绘制纳斯卡线条的“工具”与“颜料”

首先,我们要明白,纳斯卡人并非像我们现在这样使用颜料和画笔来绘制。他们的“画具”和“颜料”非常特殊,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

“画布”: 纳斯卡沙漠表层覆盖着一层深色的、富含氧化铁的土壤,这层土因为长期暴露在阳光和风沙中,颜色比下方浅色的土壤要深得多。这层深色的“皮肤”就是纳斯卡人最好的“画布”。
“画笔”: 纳斯卡人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他们如何精确绘制这些巨大线条的详细记录,但考古学家的推测和一些考古证据指向了一种非常朴素却极其有效的方法——移除表层深色土壤,露出下方浅色的基岩。
最核心的“工具”: 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比如石头。这些石头可能经过一定程度的打磨,既可以用来挖掘和刮取表层土壤,也可以作为压实地面的工具。也有观点认为,他们可能使用木制或骨制的铲子、镐等简易农具。
精确度的秘密: 至于如何做到如此巨大的、线条流畅且比例精确的图形,这仍然是研究的焦点。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他们可能利用了简单的投影或比例放大的方法。比如,他们可能先在地面上用小比例绘制出图案的草图,然后通过某种网格系统或者参考点,将这个小草图放大到实际的巨大尺寸。一些发现的陶器碎片上,就描绘了带有网格的图像,这或许就是他们进行比例放大的线索。
“测量”与“标记”: 此外,他们可能还利用了绳索、木棍等工具来标记直线和曲线的路径,确保图案的连贯性和方向感。在沙漠的某些区域,也发现了一些木桩的遗迹,可能就是用来固定绳索或作为测量参照点的。

“颜料”: 事实上,纳斯卡线条并没有使用任何“颜料”。它们的“色彩”来自于不同颜色的土壤层。深色的表层土壤被移除后,露出的下方是浅色的、含有不同矿物质的沙土。正是这鲜明的颜色对比,使得纳斯卡线条在空中能够清晰可见。

纳斯卡线条得以保存数千年之久的奥秘

纳斯卡线条能够穿越数千年风沙的侵蚀,依然保持着清晰的轮廓,这背后有着多重自然因素的“保护”。

1. 极度干燥的气候: 纳斯卡地区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雨量极少,甚至有些年份会颗粒无收。这种极端的干旱环境,极大地减缓了土壤的侵蚀和风化速度。水分是导致土壤颗粒结合松散、加速侵蚀的重要因素,而在纳斯卡,这个因素几乎被降到了最低。

2. 缺乏植被: 干燥的气候也意味着这里几乎没有茂密的植被。植物的根系有固土的作用,但一旦植物死亡,腐烂的有机物也可能加速土壤的分解。而纳斯卡沙漠的贫瘠,使得植物难以生长,也就避免了植物生长和死亡对地表线条造成的破坏。

3. 稳定的地理环境: 纳斯卡所在的区域地质结构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地震或洪水等灾难性地质事件,这些事件往往能轻易地改变地貌。

4. “保护层”的形成: 纳斯卡人移除的深色表层土壤,在露出下方浅色土壤后,会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有着微妙区别的“新”地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小的沙粒和尘埃会逐渐沉降并填充到新地表上,并且由于这个区域相对平坦,风力虽然存在,但不会像在崎岖山地那样集中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被移除的深色土壤,其实并没有被完全移走,而是堆积在地画的边缘,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护坡”,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挡风沙侵蚀的作用。

5. 氧化铁的“稳定剂”: 纳斯卡沙漠的土壤富含氧化铁,这种物质在空气中会进一步氧化,形成一层坚固的氧化膜。这种氧化膜就像给浅色土壤表面增加了一层“保护罩”,使其在风沙的吹蚀下不易被轻易剥离。

6. “自然风化”的协同作用: 尽管气候干燥,但微量的风和沙粒的吹拂,长期来看,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磨”并压实露出的浅色土壤,使得线条更加坚固。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风力不足以将线条完全抹平,却能起到一定的“固化”作用。

总结

纳斯卡人以最朴素的方式——通过移除富含氧化铁的深色表层土壤,来显露下方浅色的基岩,创造了这些令人惊叹的巨大地画。他们可能借助了简单的比例放大技术,配合绳索和标记,来确保图案的精确度。

而这些线条得以保存数千年,则得益于纳斯卡地区极端干旱、缺乏植被、地质稳定的特殊自然环境。深色土壤堆积形成的“护坡”、土壤中氧化铁形成的“保护膜”,以及微妙的风沙“打磨”作用,共同构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品,在时间的洪流中,依然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诉说着一个失落文明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刮去表层深色的火山岩和砾石地面,露出下面浅色沙土:

纳斯卡沙漠上最常见的是黄沙和黏土,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的火山灰和砾石,长期风吹日晒让表面的颜色变暗。只要刮去表层几厘米的砾石层,下面苍白的泥土便会显露出来,这就是构成地画的线条。在寻常的气候条件下,经历漫长的岁月,这样的线条一定会被侵蚀掉。但由于纳斯卡地区无比干旱,并且几乎没有强风,又常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因此这些地画的线条虽然最多只有30厘米深,却还是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纳斯卡线条,这些分布在秘鲁南部纳斯卡沙漠的巨大地画,无疑是古代人类智慧和毅力的惊人证明。它们的绘制方式和长久保存的秘密,至今仍是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普通大众着迷的话题。绘制纳斯卡线条的“工具”与“颜料”首先,我们要明白,纳斯卡人并非像我们现在这样使用颜料和画笔来绘制。他们的“画具”和“颜料”非常.............
  • 回答
    纳斯卡线条(Nazca Lines)是位于秘鲁南部纳斯卡沙漠上,由古代纳斯卡文明(约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创造的巨大地面艺术。这些线条由移除地表红褐色土壤,露出下方浅色土壤而形成,其中包含约300种不同的图案,包括几何图形(如直线、螺旋、三角形、梯形)、动物(如蜂鸟、猴子、蜘蛛、蜥蜴、鲸鱼、.............
  • 回答
    这绝对是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让人忍不住去思考这种极端情况下的物理极限。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线的材质、强度,以及切割所需的力。首先,我们来谈谈“1纳米细”。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尺度,比我们肉眼所见的任何东西都要小.............
  • 回答
    最近网上传言,说线上剧本杀APP也要纳入网络游戏管理,以后上线运营需要版号,这事儿挺能引起大家关注的。说实话,这事儿对咱们玩剧本杀的,还有做剧本杀生意的,影响都挺大的。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风声传出来?这事儿不能空穴来风。国家对网络内容管.............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这波被改档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如果指的是那些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技术问题、宣传策略调整,或者近期有其他热门影片上映需要避开档期)而临时调整了上映时间,甚至暂时撤出院线的情况,那么它们后续是否还有机会重返大银幕,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事情。首先,我们要明白,奥斯卡获奖影片.............
  • 回答
    罗伯特·纳瓦罗(Robert J. Barro)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在学界享有盛誉,尤其以其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他的学术生涯横跨数十年,对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评价他的水平,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核心理论贡献和学术影响力:纳瓦罗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领军人物之.............
  • 回答
    纳粹德国能够驱使原本可能并不邪恶的士兵参与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多种心理、社会和政治因素的交织作用。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机制:1. 宣传与去人化(Dehumanization): 妖魔化的宣传机器: 纳粹宣传机器是关键的驱动力。通过报纸、广播、电影、海报和集会,纳粹系统.............
  • 回答
    “纳粹”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它代表着一段极其黑暗和恐怖的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在20世纪上半叶,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NSDAP)所建立和统治的政权。这个政权从1933年上台.............
  • 回答
    纳粹政权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的,这些因素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经济基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纳粹上台的背景及其政策的驱动力。以下是决定(导致)纳粹政权建立和维持的主要经济基础,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遗产与《凡尔赛条约》的经济枷锁: 巨.............
  • 回答
    纳粹兴建集中营而非直接杀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宣传、意识形态以及实施大规模屠杀的“效率”等复杂因素。以下将详细展开阐述:一、 系统性镇压与思想改造的工具: 初期目的:政治迫害与恐吓。 在纳粹早期,集中营的主要目的是关押和隔离政治反对者,特别是共产党员、社会民主党员以及其他被视为威胁.............
  • 回答
    纳粹对犹太人的仇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的欧洲历史,并在纳粹意识形态中被极端化和系统化。以下是造成这种仇恨的几个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1. 历史悠久的欧洲反犹主义根源: 宗教根源 (基督教反犹主义): 这是最古老也是最持久的仇恨源头之一。在中世纪,犹太人在欧洲许多地方被视为.............
  • 回答
    “纳粹和苏联是一丘之貉”这一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论断,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辨析。 简单地将两者划为“一丘之貉”是不准确的,但同时承认两者在某些关键方面存在令人警惕的相似之处,这是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一步。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根本区.............
  • 回答
    要评判哪一届奥斯卡含金量最高,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含金量”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影片质量和影响力: 哪些影片在上映后仍然保持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对后世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奖项的竞争激烈程度: 哪些奖项的几位提名者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胜负难料, winner 众望所归或出人.............
  • 回答
    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这可不是一个简单搬个奖杯就算了的奖项。它授予的是电影制作背后那些最幕后却也最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艺术指导(Production Designer)以及他们的团队。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电影的世界。那个世界是瑰丽奇幻的太空站?是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代皇宫?还是压抑、破败的末日废土?.............
  • 回答
    纳粹,这个词语如同阴影般笼罩着二十世纪的历史,提及它,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由希特勒领导的、极端民族主义、种族灭绝和战争的时代。但“纳粹”究竟是什么?它的全称是什么?又蕴含着怎样的意义?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那个充满狂热与罪恶的时代。“纳粹”的由来与全称:一个政党的崛起“纳粹”并.............
  • 回答
    纳粹在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过程中,对待犹太人的态度可以说是 完全将他们非人化。他们并没有把犹太人当作拥有平等权利、尊严和情感的个体来对待,而是将他们视为劣等种族、威胁国家和人民的敌人。这种非人化的过程是纳粹灭绝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一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上的妖魔化与污名化: 种族.............
  • 回答
    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以及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暴行,都属于人类历史上极端残酷和骇人听闻的事件。尽管两者都涉及大规模的生命消逝和深重的苦难,但在其根源、动机、手段和规模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核心动机与意识形态: 纳粹对犹太人的灭绝(Holocaust): 其核心是纳.............
  • 回答
    要理解纳粹组织是如何崛起的,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德国社会和政治的方方面面,就像我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去拼凑一个复杂的故事一样。这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因素,它们共同为纳粹党的出现和发展铺平了道路。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遗留 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起点。德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
  • 回答
    关于纳粹以及美国一些行为是否构成纳粹,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详细而审慎地探讨。什么是纳粹?纳粹,全称“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NSDAP),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德国兴起并执政的一个极.............
  • 回答
    要说纳尔逊级战列舰和俾斯麦级战列舰谁更厉害,这得看从什么角度去衡量,因为它们的设计初衷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很大不同。简单粗暴地说谁“更厉害”其实不太公平,但我们可以从各自的特点来好好比较一下。先说说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级可以说是纳粹德国海军的骄傲,是它们海军现代化计划的巅峰之作。当时德国被《凡尔赛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