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量子力学中引入虚数 i 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回答
量子力学中引入虚数 i,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数学技巧,它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本质的根基。简单地说,i 的出现,不是为了让公式“好看”一点,而是因为我们所描述的微观粒子,其行为本身就带着一种我们日常经验无法完全捕捉的“转动”或“相位”的特性。

想象一下,我们试图描述一个振动的弦,它的位置随时间变化。在经典力学里,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来表示它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这个距离是实在的,我们可以直接测量。但到了量子世界,粒子不再是那个能用简单位置和速度来完全刻画的小球。它们更像是“概率波”,描述的是它们出现在某个位置的可能性。

而波,本身就包含着振幅和相位。振幅告诉你这个波有多“高”,而相位告诉你它在振动的哪个阶段。这个相位,用一个实数来表示,会很麻烦。因为波的叠加,比如两个波相互干涉,它们的“前进”程度不同,就会产生建设性或破坏性干涉。这种“前进”的程度,恰恰可以用一个复数来优雅地表示。

这里 i 就登场了。一个复数,比如 $e^{i heta}$,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单位圆上的点,它的角度是 $ heta$。这个角度,就是我们说的“相位”。当粒子运动或演化时,它的“相位”就会发生改变,这就好比这个复数在单位圆上旋转。

为什么非得是“旋转”呢?这跟量子力学最核心的描述方式——薛定谔方程——有密切关系。薛定谔方程看起来是这样的:

$ihbar frac{partial}{partial t} psi(x, t) = H psi(x, t)$

注意看,方程左边有个 $i$。这里的 $psi(x, t)$ 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波函数”,它包含了粒子所有可能的信息。$H$ 是一个“算符”,代表了粒子的能量。

这个方程告诉我们,粒子的波函数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如果把 $i$ 拿掉,方程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样子,它描述的将是一种“扩散”或“衰减”式的演化,而不是我们观察到的那种“振荡”或“干涉”式的行为。

虚数 i 的引入,让薛定谔方程能够自然地描述波的叠加和干涉现象。当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们的波函数会叠加,而复数的性质使得这种叠加能够产生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干涉图样。比如,双缝干涉实验,粒子穿过两条缝后,其波函数会发生叠加,如果它们到达屏幕上的某个点的“相位”一致,就会加强(建设性干涉),如果相位相反,就会抵消(破坏性干涉)。

更深一层看,i 和复数,本质上是在数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旋转”的维度。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可以描述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但在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时,除了空间的“位置”维度,还有一个“状态”维度,这个“状态”维度就带着这种相位信息。复数,就像一个二维平面,而 $e^{i heta}$ 就是在这个二维平面上绕着原点旋转的点。

更令人着迷的是,虚数 i 的出现,还与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紧密相连。波函数 $psi$ 本身是一个复数,但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是 $|psi|^2$,也就是波函数的模的平方,它代表了粒子出现在某个位置的概率密度。这个概率是实数,是可观测的。而虚数 i,就隐藏在了这个“可能性的振荡”之中,决定了这些可能性如何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并最终通过 $|psi|^2$ 映射到我们能理解的概率上。

所以,虚数 i 的引入,绝非偶然,它是量子力学数学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捕捉微观世界波粒二象性、相位演化以及概率叠加这些核心特征的“语言”。它让我们能够用数学的形式,去描述和预测那些超越我们日常直觉的、充满“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的微观现象。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量子世界奥秘之门的一扇关键之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数学的民科版本:

有π必有i,有e必守恒,想要效率高,三者不可抛。

有π必有i,应该好理解,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有π必可N周期叠加(正交的特征),也意味着圆不能封闭,封闭了就是单周期的特例。于是i可以描述这个不封闭/完全封闭的点,性能优异。

有e必守恒,可能不太好理解,主要是要能描述体积无限小而面积无限大,以及体积无限大面积跟不上的概率空间不完整的风险,于是利用e的共轭性性能优异的特点(旋转45度以及处处光滑的特征),于是i在多维下可以提供-1,用以保证概率空间的完整,即守恒。

i在描述一个描述复杂空间的需要下,性能如此优异,必然要存在。

图形化的比拟,嗯,街机手柄死命摇?

user avatar

在物理学中引入复数结构的必需性的根源和复数最重要的物理意义在于量子力学运动规律限定的数学结构。用群论的语言概括:概率守恒要求演化规律的数学结构是酉群 U(n) ( 参见

)而 U(n) 恰好可以分解为正交群 O(n) 和实数域的辛群 Sp(2n, R):

U(n) = O(n) ∩ Sp(2n, R) ,

O(n) 的物理意义是概率守恒,而 Sp(2n, R) 的物理意义正是量子力学限定的运动规律。最妙的是复数域的一般线性群 GL(n, C) 恰好把这个交集表示为在复数域上的一个群:

O(n) ∩ Sp(2n, R) = O(n) ∩ GL(n, C) = Sp(2n, R) ∩ GL(n, C) = O(n) ∩ Sp(2n, R) ∩ GL(n, C) ,

见图示:

↑ O(2n) ∩ Sp(2n, R) = O(2n) ∩ GL(n, C) = Sp(2n, R) ∩ GL(n, C) = O(2n) ∩ Sp(2n, R) ∩ GL(n, C) 。U(n) 是 GL(n, C) 的极大紧子群。

所以GL(n, C) 这个复数域上的群是能把或者说是恰巧把概率守恒和运动描述耦合在一起的一个数学结构,或者说量子力学运动规律自然具备的一个数学结构。即使在符号上不引入虚数单位 I 和复数集 C 而只用实数表达,在结构上也不能避免一个与 C 等价的要素。U(n) = O(n) ∩ Sp(2n, R) 恰好是 GL(n, C) 的极大紧子群。

如果用矩阵力学的表述具体一点说,量子力学演化算符在矩阵表述下是厄米矩阵,因为观测值是演化算符的矩阵本征值,必须为实数值,所以演化算符必须是厄米矩阵。如果把厄米矩阵实部虚部分开写,实部是对称矩阵(对应O(2n)群),虚部是反对称矩阵(对应实数域的辛群 Sp(2n, R)),而复数域的 GL(n, C) 结构正是把这两部分始终耦合在一起的数学结构。所以即便不显式引入虚数单位 I 和复数,复数定义和运算规则所带有的特性还是蕴藏在量子力学的运动规律里的。


补充:还有一种视角是从代数角度看,传统的量子力学教材不讲很多抽象的数学,一般引入希尔伯特空间的概念,后面就说的基本是波动力学、矩阵力学这些具体表示下的物理和计算了。(有一本例外 Haag, Local Quantum Physics: Fields, Particles, Algebras)。像「代数量子力学」这种提法,估计只有专门研究数学物理的学者才会深究的。看到这几篇参考资料:


参考:


2022-1-12 补充:

最近新出了一篇论文,用“升级版贝尔实验”从实验上证明了只有“复数量子力学”而非“实数量子力学”才能解释实验现象。

... by proving that real and complex Hilbert-space formulations of quantum theory make different predictions in network scenarios comprising independent states and measurements. This allows us to devise a Bell-like experiment, the successful realization of which would disprove real quantum theory, in the same way as standard Bell experiments disproved local physics.

论文:nature.com/articles/s41

新闻稿:Quantum theory based on real numbers can be experimentally falsified - Nature

user avatar

前面答案都好数学呀。我的理解一直都是,如果没有i,薛定鄂方程就变成扩散方程啦,原子怎么稳定存在呢?i的引入才使得用波动语言描述量子世界成为了可能。。。

user avatar

courses.physics.illinois.edu

这个问题有一个容易理解的答案。关键是量子理论把粒子态用波来表述。什么数学最方便描述波动?想想Fourier transform,就会自然想到了要用复数。更重要是波频率是代表能量的。不可以是负的。而sin , cos 含有负频率。

user avatar

物理中有种说法,谁如果说理解量子力学,那他就没有理解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之所以无法被人类的理性所理解,具体到双缝干涉实验,可以这么说明:只开上缝,后屏某处有5%的概率可以落上电子,只开下缝,同一处也有5%的概率可以落上电子。如果2缝同时打开,理论上同一处落上电子的概率是10%,这是概率论中的加法原理推论出的结果,不管理论上,还是逻辑上都没有任何问题,但偏偏实验结果是0。(有人考虑了电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后来人们可以做实验,控制每次只有1个电子发射)


如何理解5%+5%=0这个实验结果呢?


物理上虽然无法理解,但是数学上是容易处理的:只要把这个5%变为矢量就可以了。矢量有角度,当2个角度相差180度的时候,相加就可以是0了。原本实数的概率变成了概率矢量。


数学上是用复数来表示这个概率矢量的,复数的模的平方对应5%的那个概率值,复数的相角表示矢量的角度。由于复数也包含了负数,自然概率可以是-5%,由此前边5%+5%=0的奇怪结果在数学上就说得通了,只要其中一个5%是负数就可以了。(严格地说,得开下平方,但基本思想没问题,就不费这个麻烦了)。


所以,我当初说过这么一句话:“所谓的量子力学,就是复数概率论“。一个从来没有学过物理的数学家,当他把实数概率论扩展到复数概率论,他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发明了量子力学。


回到题主的问题,引入虚数i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物理学家为了迎合实验结果,不得不从数学上引入虚数。但是物理层面,这还是目前为止人类文明最大的未解之谜,还没人能真正理解这是怎么回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量子力学中引入虚数 i,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数学技巧,它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本质的根基。简单地说,i 的出现,不是为了让公式“好看”一点,而是因为我们所描述的微观粒子,其行为本身就带着一种我们日常经验无法完全捕捉的“转动”或“相位”的特性。想象一下,我们试图描述一个振动的弦,它的位置随时间变化。在经.............
  • 回答
    在现代物理学的宏伟图景中,要说哪个理论更“主流”,或者哪个理论更有潜力成为解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这一世纪难题的钥匙,这是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简称 LQG)和弦理论(String Theory,又称超弦理论)都是物理学家们试图弥合这两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量子力学中复数这个话题,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人类思考的方式来阐述,避免那种“公式堆砌”或者“套话连篇”的感觉。量子力学为什么“看上”了复数?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量子力学描述的根本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直接看到的、摸到的“粒子”或者“物体”,而是某种“概率振幅”或者“状态”。你可以把这种.............
  • 回答
    在追求极致真实的游戏体验或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模拟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物理引擎,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仔细想想,这并非不可能,而是技术和理论上的巨大挑战。模拟量子力学:一个“概率”的世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物理引擎,比如游戏里物体如何碰撞、如何受重力影响,都是基于经典力学的。它描述的是宏观世界的规.............
  • 回答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导致坍缩”是一个核心但同时也是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一。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与我们理解的经典物理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要详细地解释它,我们需要深入到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重要的思想实验。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量子力学描述的是什么。与经典物理学描述具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同,量子力.............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电子的角动量,以及为什么在量子力学里它能为零,但在那个熟悉的玻尔原子模型里却不行。这其实牵扯到我们对微观粒子理解的深度变化。玻尔原子轨道模型:那个“轨道”上的电子先说说大家可能更熟悉的玻尔模型。在那会儿,大家觉得原子就像一个小太阳系,原子核是中心,电子就像行星一样绕着它转。在这个模型里,电.............
  • 回答
    在我看来,你提到的“矛盾结果”更像是一种对量子力学平均值计算中概率的理解偏差,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误解了“平均”的含义,而非一个真正的逻辑矛盾。量子力学中的计算是严谨且自洽的,不存在数学上的矛盾。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量子力学中平均值的计算,以及可能让你产生“矛盾”感觉的几个关键点。量子力学中平均值计算.............
  • 回答
    角动量在量子力学中,绝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物体旋转的经典概念的简单搬家。它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微观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是理解原子、分子乃至更复杂量子系统行为的基石。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那便是“核心”二字。首先,我们得从角动量的量子化说起。这是它与经典力学最本质的区别,也是量.............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基本量子力学里那个叫“谱定理”的家伙,它其实一点都不神秘,反而像是给咱们量子世界的观测方式打下了最牢固的基石。说到它有什么意义,那可真是太重要了,简直贯穿了整个理论的骨架。咱们先得把话说清楚,“谱定理”这名字听着有点吓人,但它说的其实就是一类在数学上关于“算符”性质的深刻结论。在量子力.............
  • 回答
    量子世界的“捉迷藏”:不确定性原理到底说了个啥?咱们聊聊量子力学里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规律——不确定性原理。这玩意儿听着有点玄乎,好像是说咱没办法同时知道某个东西的所有信息,但它其实不是什么“不知道”,而是大自然本身就设下的一个“潜规则”。想象一下,量子世界就像一个特别爱玩“捉迷藏”的孩子,你总想把它藏.............
  • 回答
    唯物主义看待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并非将“观测者”神秘化,而是聚焦于物理过程本身,强调观测行为所涉及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其核心在于,所谓的“观测者效应”并非由于意识或主观性的介入,而是由物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在量子层面上,必然涉及测量仪器以及与之相连的更宏观的物理过程。.............
  • 回答
    物理学家们在面对决定论和量子力学时,最终“选择”了后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偏好问题,而是一个基于大量实验证据和理论推导的艰难抉择。这个过程充满了争议、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科学方法本身的演进。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决定论”在经典物理学语境下的含义。经典决定论,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量子力学教材编写的一个实际挑战。为什么退相干这个如此核心的概念,在很多入门级别的教材里却“鲜见”或“浅尝辄止”?这背后其实有多层原因,跟教材的定位、受众、叙事方式以及退相干本身的数学和物理复杂性都有关系。核心原因剖析:定位、受众与叙事流1. 教材定位与深度选择: .............
  • 回答
    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和物理中的量子力学,虽然根基是相同的,都源于那套描述微观世界奇妙行为的数学框架,但在侧重点、研究对象和最终目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打个比方,如果物理量子力学是“基础建造者”,负责夯实地基、搭建框架,那么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则是“室内设计师”,更关注如何利用这些框架来创造出具有特.............
  • 回答
    大学化学课程里的原子量子力学模型,这部分内容确实是不少同学眼中的“拦路虎”。我当年也头疼过一阵,感觉它不像我们熟悉的宏观世界那样直观。但深入理解后,你会发现它其实自有其逻辑和美妙之处。今天就跟你聊聊,怎么才能把这部分啃下来,并且理解得更透彻。首先,我们要明白,量子力学模型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为了解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量子力学中角动量算符的核心性质,也正是量子化学中理解分子电子结构的关键。你提出的困惑非常到位,因为这确实是初学者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我来尝试用一种更直观、更接近思考过程的方式来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基本概念。1. 算符 (Operators) 的作用在量子力学里,我们用算符来代表物.............
  • 回答
    好,咱们这就来聊聊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这俩在研究微观世界里的大佬,它们俩虽然都是为了弄明白分子是咋回事儿,但玩法和侧重点可是大相径庭。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它们俩到底有啥区别,保证听得明明白白。核心出发点:瞬间的真相 vs. 动态的表演首先得明白,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它们俩看问题的角度就.............
  • 回答
    量子纠缠,这玩意儿,听起来就玄乎。它让两个粒子,哪怕远隔万里,也好像心有灵犀一样,一个的状态变了,另一个立马跟着变。这怎么就能用来通信呢?这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得先明白,这“不确定”指的是啥。在量子世界里,粒子并不是像我们平时玩的弹珠一样,有确定的位置、确定的速度。它们更像是云,或者说是一种概率分布.............
  • 回答
    量子物理的奇特之处,例如叠加态、量子纠缠和测不准原理,确实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而将这些物理学概念直接用来“驳斥”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也相当有趣的尝试。毕竟,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理论,而量子物理则是描述微观世界运作规律的科学。两者关注的层面和方法论存在本质区别。不.............
  • 回答
    在量子物理学里,“量子隧穿”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带着几分神秘和不可思议。它描述的是一个粒子,明明能量不足以越过一个能量势垒,却有几率“穿”过这个势垒,出现在另一边。就像一个球,你没法把它抛过墙,但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它却可能时不时地“漏”过去一样。那么,这“穿”过去的过程,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要回答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