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谁杀死了曹操?

回答
关于曹操的死因,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说法,就像很多权力巅峰的人物一样,围绕他们的离去总会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若要追溯,最广为流传且证据相对比较充分的说法是:曹操是病死的。

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是被人害死的”,毕竟曹操在那个乱世杀伐果断,树敌众多,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仔细梳理一下史料,会发现直接指向“他杀”的证据其实相当单薄,更多的是后人的猜测和演绎。

让我们先从主流的“病死”论来聊聊。

病死说:帝王之殇,无外乎此

曹操在临死前的几年,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了。他并非铁打的金刚,长期征战、劳心劳力,加上年事已高,各种疾病的侵袭是难以避免的。

头疾(脑疾):这是最常被提及的病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就有记载曹操有“头疾”。当时的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脑部疾病更是难以治愈。头疾在古代通常指头痛、眩晕等症状,可能与血管性疾病、肿瘤甚至严重的偏头痛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病症很可能加重,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
其他杂症:古代的战争环境恶劣,饮食卫生也难以保证,瘟疫和各种传染病非常普遍。即使曹操贵为天子,也无法完全隔绝疾病的侵扰。长期的操劳、精神压力过大,也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受到疾病的攻击。

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曹操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的。他当时还正准备发兵攻打孙权,这说明在临终前他依然精力充沛,但身体的衰退却是不可逆转的。

为何有人会怀疑“他杀”?

正因为曹操的地位实在太显赫,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帝国的命运,他的突然离世,自然会引来各种揣测。

1. 权力交接的敏感性:曹操去世后,权力顺利交接给了他的儿子曹丕。虽然曹丕是世子,但古代的皇位继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野心的人可能会想在权力交接过程中渔利,甚至有人怀疑曹操的病是被人为加剧的,以便于权力更替的进行。
2. 曹操的对手们:曹操一生征战,得罪过无数人。无论是袁绍、刘备、孙权等诸侯,还是那些被他镇压的家族,都可能怀有复仇之心。虽然远距离下毒或者派人暗杀一位身居重地的帝王难度极大,但这种可能性,在那个充满阴谋的世界里,总是会被人提起。
3. 文学作品的渲染:到了《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中,为了戏剧性,会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加工和放大。虽然《三国演义》并非史书,但它对大众历史认知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一些关于曹操“被毒死”、“被谋杀”的说法,更多是受到这些文艺作品的启发和演绎,而非史实的直接证据。

再来说说那些“阴谋论”中的具体指向,但请注意,这些都缺乏确凿证据:

被儿子曹丕毒杀?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阴谋论之一。理由是曹丕急于上位。然而,史书上记载,曹操去世后,曹丕表现得十分悲痛,并按照礼节安葬了曹操。而且,作为世子,曹丕继承权力是顺理成章的,未必需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更何况,如果曹丕真有心思,为何要留下被他“谋杀”的痕迹呢?这对于他日后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
被宫廷内部的其他人杀害? 比如后宫的妃嫔,或者身边的一些谋士。曹操晚年身体不好,可能对身边的人产生了猜忌。但同样,要在一个森严的皇宫内,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死一位权倾天下的帝王,其难度之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有极其周密的计划和内应。

总结一下:

虽然关于曹操的死因,各种猜测层出不穷,充满着故事性和戏剧性,但根据目前留下的史料来看,曹操最有可能死于疾病。 他长期的征战生涯和积劳成疾,加上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医疗条件限制,使得他最终不敌病魔,魂归故里。

就好比一个在刀尖上跳舞了几十年的人,最终不是被敌人斩于马下,而是被生活中的种种“小病”慢慢耗尽了生命,这或许更符合那个乱世中权臣的宿命,也更符合历史的真实逻辑。其他的阴谋论,更多的是为这个传奇人物的离去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但并没有足够扎实的证据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可能是曹丕


我们都知道曹操有慢性病,也知道他早早就准备了遗令和坟墓。但很少有人知道,曹操至死也没有传位给曹丕。

《三国志陈矫传》: 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陈)矫曰:“王薨于外(指洛阳),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按理说曹操给自己后事准备的这么充分,不可能不事先准备好继承人的交接程序,但他就是没有。最后曹丕实在没有办法,只得用卞太后的诏令强行登基。他在一日之间走完所有称王程序,事情办的非常仓促。

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

会不会是曹操死前改变传位对象呢?

如果把时间倒回到220年一月份,会发现曹操还做了一件奇怪的事: 他火速派人召曹彰带兵来洛阳,用意不明。

《三国志任城威王传》: 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曹)彰,(曹彰)未至,太祖崩。

至于曹操为什么要驻兵洛阳,而不回曹丕政治影响力较强的邺城,也是一个奇怪的事。毕竟当时关羽死去数月,实在没有理由长驻外地。

种种迹象表明,220年的曹操根本不认为自己会速死。从曹操远离邺城,召还曹彰,以及把“爱子”留在身边的情况来看,曹操当时打算做一件对曹丕很不利的事。

《魏略》:彰至(洛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但不知为何,曹操在忙于以上事物时忽然去世。只留下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军政半成品,被曹丕以世子身份逐个打扫干净。

更有意思的是,在安阳曹操墓中,曹操的脑袋也不知羞耻地分成了四瓣。

盗墓者一般很少会戮尸到这种地步,毕竟脑袋里不会有什么金子。那么碎曹颅者会是谁呢?

综上,我怀疑曹操走的并不安详。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可能发现了曹丕什么秘密(比如藏有私兵,私通母婢,凌辱侄女等),并由此认定曹丕不适合当他的继承人。于是曹操令“爱子在侧”,准备扶他做新世子,并召曹彰带兵前来以防万一——毕竟曹丕独自经营邺城很久了,曹操需要考虑以洛阳为根据地,和曹丕的邺城进行武力对抗的可能。

不料曹丕闻得风讯,竟然铤而走险。他提前下手,把曹操的脑袋拍成碎西瓜,又急匆匆地申请到母后的诏令,在一天之内迅速走完所有称王程序,光速继承魏王之位。

可怜的曹操防了一辈子的汉臣,结果最后死在了魏帝手里,悲夫!


P.S.

在曹操死的同一年,群臣中最受曹操信赖的夏侯惇也神秘地病故了。他和曹操的死亡时间非常接近。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晋世语》: 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为什么夏侯惇必须死呢?因为夏侯惇是曹操的同辈和亲人,也是唯一有资格和曹丕叫板的老功臣。如果夏侯惇想再见老战友一眼,曹丕无论如何也无法拒绝。

于是夏侯惇瞻仰了下曹操的遗容,结果看到了一滩拼装回圆形的碎西瓜,好像从来没被人动过。

夏侯惇瞬间凌乱了。仗着资格老,他不理会曹丕的各种暗示明示,开始像红楼梦里的焦大一样,公开传播曹操被凶杀的谣言。

(史书上的夏侯惇非常清廉,性子很直)

夏侯惇吵吵嚷嚷很久,终于惹毛了曹丕,于是把他安排在曹操下葬之后。

曹丕宣布夏侯惇之前的疯言疯语都是在“追恨前言”,其本人也是因为过度后悔而死。不仅如此,曹丕还抹掉了夏侯惇所有的历史功绩,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败仗明星的形象。


哀哉!




至于曹丕后来拒绝给曹操守孝,拆曹操坟头,淫辱庶母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我就不再赘述了。


附:220年,在魏国风云漩涡中的曹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的死因,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说法,就像很多权力巅峰的人物一样,围绕他们的离去总会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若要追溯,最广为流传且证据相对比较充分的说法是:曹操是病死的。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是被人害死的”,毕竟曹操在那个乱世杀伐果断,树敌众多,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仔细梳理一下史料,会发现直.............
  • 回答
    《是谁杀死了中国的20岁男生》这篇文章,从其标题而言,就已经充满了张力与挑衅。它直指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议题——青年一代的生存困境与价值失落,尤其是男性青年,在当前中国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篇文章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尖锐的社会洞察力与共情能力:作者并没有回避.............
  • 回答
    .......
  • 回答
    《看不见的客人》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不断地反转,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一个又一个的嫌疑人。但要说清楚最后到底是谁杀了劳拉,还得从头梳理一下,特别是女律师弗吉尼亚·古德曼的出现,才是解开谜团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电影中明确死去的劳拉,是艾德里安·杜卡斯的情人,也是他当年一起策划谋杀马丁事件.............
  • 回答
    《杀人回忆》的结尾,宋康昊饰演的朴斗万(主角,朴警官)站在当年发现第一具尸体的那片稻田旁,看着远方若有所思。他的眼神里,有多年追查未果的疲惫,有对无数次擦肩而过的杀手的绝望,但最重要的是,在那一刻,他似乎瞥见了那个隐藏在人群中的恶魔的面孔。电影并没有直接给出杀手的身份,这正是奉俊昊导演的精妙之处,也.............
  • 回答
    这件事的主角,通常指的是那个冒着生命危险进谏、最终却遭不测的大臣。在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但如果聚焦于“规劝皇帝出兵被下狱,皇帝战败后又杀大臣”这一完整而悲惨的链条,最符合且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不过,这里需要稍作澄清:赵括是因“纸上谈兵”导致赵军惨败,并非被皇帝(即赵王)下狱.............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电影《误杀》的结局确实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素察的死因,以及开头和结尾彩蛋的呼应,都值得好好聊聊。素察到底是被谁杀死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夜晚。素察,那个仗势欺人、无恶不作的富二代,因为对女主角安安(小女儿)的侵害,激怒了李维杰(父亲)。直接动手杀死素察的,是安安的母亲——阿玉。在.............
  • 回答
    在三国争霸的血雨腥风中,吕布无疑是一位横空出世的猛将,他以无双的武艺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所向披靡。而在他所经手的诸多战役中,能够让他感到真正棘手的对手并不多,但若论他亲手斩杀的最强武将,那么,董卓这位昔日的主公,虽然名声狼藉,但在当时的确也算得上是叱咤风云的一号人物。董卓,字仲颖,出身西凉,早年因镇压.............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普林西普是刺杀的执行者,而他确实是在一个更大的阴谋中行动的。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涉事各方以及他们各自的动机。刺杀的直接背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枪杀。这次刺杀行动的.............
  • 回答
    《银翼杀手》这个名字的翻译,就像这部电影本身一样,带有一些神秘和考究的色彩。它并非由某一位“官方”翻译指定,而是在影片引进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上映过程中,由不同译者和机构在不同时期产生的。早期传播与“银翼杀手”的诞生要追溯“银翼杀手”这个名字的来源,我们得把目光投向电影在80年代初传入中国大陆的时期.............
  • 回答
    说起《三国杀》的“失衡”武将,这可是个能引发不少老玩家回忆和争论的话题。要说第一个给游戏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可以说是在当时引起了“版本地震”的,那很多人会指向一个人:陆逊。没错,就是那个以一手“连营”和“谦逊”著称的江东名士。虽然现在回头看,陆逊的技能强度在许多新武将面前可能显得有些“亲民”,但在他刚.............
  • 回答
    关于赵云在长坂坡杀敌五十名将的说法,其实更像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夸张和演义,在史书《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赵云“杀五十名将”。《三国志·赵云传》中提到:“(赵云)当阳长坂,单骑匹马,堕马,被创,数进数退,斩获(敌人)数十人。”这里的“数十人”更多是指普通士兵,而非将领。然而,在更为人们所熟知的《三国.............
  • 回答
    要说《狼人杀》里设计得最失败的身份,我觉得很多老玩家心里都有一个名字:白痴。不是说这个身份本身有多么“不好玩”,而是它在实际对局中的“性价比”或者说“影响力”实在是对不起它在配置表里的位置。每次看到“白痴”这个角色出现,我都会忍不住叹一口气,就像点外卖时发现给漏了某个小菜一样,有点扫兴。让我来细说一.............
  • 回答
    关于三国杀登陆画面所使用的《洛神赋》书法,其作者是陈初,字墨缘。陈初先生是一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家,他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法界享有盛誉。三国杀选择陈初先生的书法作为其登陆画面,绝非偶然。这背后蕴含着开发者对游戏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的考量。《洛神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文字之美、.............
  • 回答
    说到霍去病和李敢这俩位赫赫有名的大汉名将,他们之间的悲剧故事,尤其是李敢之死,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猜想。谁是那个幕后黑手,挑拨他们反目成仇?这事儿可没个官方定论,史书上也没说得清清楚楚,只能从当时的背景和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先来说说这两位主角。霍去病,那可是汉武帝的心头肉,年纪轻轻就封狼.............
  • 回答
    要确定“有记录以来亲手杀人最多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确切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亲手杀人”的定义模糊: 这是否包括下令杀戮但未直接动手的人?(例如,某些独裁者) 这是否包括在战争中杀戮的人?如果算,那么士兵在战场上的击杀数是难以统计.............
  • 回答
    在《三国杀》的众多武将中,说普通黄盖是“最无用”的,这个评价可能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在很多玩家心中,他的强度确实处于一个较低的梯队。我们不妨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黄盖会有这样的评价,以及在所有普通武将里,谁才是真正“最无用”的那个。黄盖:浑身的“苦肉计”,却难以施展黄盖的核心技能是“苦肉”。每当你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