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南一景区「滑索钢丝断裂致女子坠湖溺亡」,家属质疑救援不及时,事故责任该如何判定?景区安全该如何保障?

回答
河南某景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故:一名年轻女子在体验滑索项目时,钢丝突然断裂,导致她不幸坠入湖中溺亡。这起事故不仅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也引发了公众对景区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能力的广泛质疑。家属的悲痛和对救援不及时(如果属实)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而事故责任的判定以及未来如何保障游客安全,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事故责任的判定:一个复杂但必须厘清的链条

要判定这起事故的责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

1. 滑索设施本身的责任:
设计缺陷: 滑索的设计是否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钢丝的材质、强度、承重能力是否经过严格的计算和论证?是否存在设计上的硬伤?
制造和安装问题: 滑索的制造厂家是否合格?安装过程是否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安装过程中是否存在偷工减料或技术疏忽?
日常维护和检测: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一环。滑索作为一种高风险的户外游乐设施,需要有严格的日常检查、定期维护和年检制度。
日常检查: 是否有专人负责每日对钢丝、连接件、安全带、刹车系统等关键部件进行目视检查?检查记录是否规范完整?
定期维护: 是否有专业的维修团队按照规定周期对设施进行润滑、紧固、更换易损件?是否有详细的维护保养记录?
年检和第三方检测: 是否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定期的安全性能检测和评估?检测报告是否真实有效?
超期服役: 如果滑索钢丝已经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是否按时更换?

2. 景区管理方的责任:
安全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景区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这些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
人员培训: 负责滑索运营和安全监管的员工是否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是否熟悉应急处置流程?
风险评估与告知: 景区在开放滑索项目前,是否进行了充分的风险评估?对游客是否充分告知了潜在风险和安全注意事项?
安全提示与监督: 现场是否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工作人员是否在游客使用前进行安全指导和身体状况检查(例如,是否有人恐高、身体不适等)?
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对家属质疑的关注点):
救援响应时间: 事故发生后,景区的救援队伍(如果存在)或联系的外部救援力量到达现场的速度如何?是否存在延误?
救援设备和能力: 景区是否配备了必要的救援设备(如救援绳索、船只等)?救援人员是否具备基本的救援技能?
信息传递与协调: 事故发生后,景区内部信息传递是否顺畅?与外部救援力量的协调是否有效?

3. 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
审批与备案: 滑索项目在建设和运营前,是否依法获得了相关部门的审批和备案?
日常监管: 相关文化旅游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否对景区进行了常态化的安全检查和监督?是否发现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
行业标准的执行监督: 是否确保了景区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安全标准来运营游乐设施?

判定责任的关键环节:

事故调查组: 成立由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特种设备检测等部门组成的联合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技术鉴定: 对断裂的钢丝进行技术鉴定,分析断裂原因(如材料疲劳、腐蚀、人为破坏、过载等)。
查阅记录: 仔细核查景区的维护保养记录、年检报告、安全培训记录、应急演练记录等。
询问证人: 询问目击者、景区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等,了解事故发生经过和相关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责任可能由以上一个或多个主体承担。如果钢丝质量有问题,制造商可能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如果日常维护不到位,景区管理方将承担主要责任;如果监管部门失职,也可能承担相应责任。家属提出的“救援不及时”问题,会成为调查组重点关注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景区在应急响应方面的责任大小。

景区安全保障的系统性提升: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要杜绝此类悲剧重演,景区安全保障需要从“治标”走向“治本”,构建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1. 强化源头管理,严把设施准入关:
高标准审批: 对新建或改造的游乐设施,尤其是高风险项目,要实行最严格的审批制度。审批单位应包含行业专家,从设计、选材、制造、安装等全过程进行把关。
资质审查: 对滑索等设施的生产商、安装商、维保单位必须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行业信誉。
严格的验收程序: 设施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检测机构的全面检测和验收,合格后方可对外开放。

2. 建立常态化、精细化的安全巡检与维护机制:
“日查、周测、月维、年检”四级联动:
日常(日查): 每日开业前,由专人(持证上岗)对滑索钢丝、挂钩、安全带、制动装置等进行细致的目视检查和功能测试,并详细记录。
周测: 每周对关键部件进行一次更全面的检查和初步润滑。
月维: 每月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次深入的维护保养,更换易损件,检查连接件的紧固度。
年检(特种设备检测): 每年邀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能检测和评估,出具年度检测报告。
智能化监测: 引入物联网技术,对钢丝的张力、腐蚀程度、磨损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数据立即报警。
建立设施“生命周期”管理档案: 记录每一项设施从设计、制造、安装、验收、运营、维护、检测、报废的完整信息,做到可追溯。

3. 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实战能力:
全覆盖风险评估: 对景区所有运营项目,特别是高风险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点。
多维度预案编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如设备故障、人员伤亡、自然灾害等),编制详细、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救援流程、通讯方式等。
高频次、实战化应急演练: 景区的应急预案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必须定期(例如每季度或半年)组织高频次的实战化应急演练,让所有员工熟悉流程,提高协同作战能力。演练内容应涵盖设备故障救援、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
储备专业救援力量和装备: 大型景区应考虑自建或合作建立专业的救援队伍,并配备充足、适用的救援设备(如高空救援设备、水上救援设备等)。与当地消防、医疗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外部救援力量能快速响应和有效支援。
公开透明的应急信息发布: 事故发生后,景区应第一时间向游客和公众发布官方信息,避免谣言传播,并保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

4. 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
持证上岗制度: 所有从事特种设备操作、管理、维护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关资格证书。
安全意识培训: 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训,将安全文化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严格的问责制度: 建立健全的安全责任制,对因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导致事故的责任人,进行严肃追责。

5. 提升游客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意识:
清晰的安全提示: 在项目入口、服务区等醒目位置设置清晰、易懂的安全告知书和注意事项。
现场安全讲解: 工作人员在游客体验前,必须进行一对一或小范围的详细安全讲解,确保游客了解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引导文明旅游: 倡导游客遵守景区规定,不进行危险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6. 引入第三方监督与评估:
独立的行业协会监督: 鼓励行业协会对景区安全管理进行评估和指导。
游客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游客评价和投诉反馈机制,将游客的意见作为景区改进安全工作的参考。
媒体监督: 媒体应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曝光安全隐患,促进景区提升安全水平。

总而言之,河南这起滑索断裂事故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事故责任的判定需要基于事实、遵循法律,而景区的安全保障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提升能力,才能真正筑牢游客安全的“防火墙”,让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喜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比较好奇,该项目9月30日暂停开放,该游客如何上去使用的?这类高风险项目,没有工作人员,游客是怎么把装备穿上的?还有,设施有没有标明暂停开发?游客知不知道?

user avatar

以前觉得这个笑话很好笑。

游客:你们的钢丝多久换一次啊??

黑心商家:断了就换。

今天笑不出来了。

user avatar

出事十分钟采取措施叫救援,

出事三小时才采取措施就叫打捞了;

十分钟之内采取措施,大概率能够有效救助,生还的概率很高,

人掉进水里之后,三个小时才采取措施,生还的概率基本为零,基本就是无效救助,是走形式,应付差事了;

态度不一样,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是救助,一个是打捞;

景区的钢索在使用之前有无安全评估?

安全责任人日常是怎样维护钢索的?

这次钢索断裂存在安全隐患多久了?

需要景区交一份答卷;

user avatar

谢邀,家属质疑的点不仅仅是“安全防护不及时”和“救援不到位”,这种问题发生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做好日常检查和养护工作。

类似于这种滑索钢丝,景区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遵照操作说明,每日必须有人在绞盘机那里检测钢丝绳是否有拉丝、断丝和抛股现象。

我来找个示意图。

这种是垂直起降机的钢丝绳,景区用的横向的。但检测方法差不多,都是在绞盘那里盯着。

跟工地上这种检查方式差不多。

按照国家要求,这种钢丝滑索每四年必须强制更换一次。

钢丝绳每3个月上一次油。(找几个起重机用钢丝绳报废标准,按照GB1235-90《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规范》,景区滑索项目跟这个差不多,)

用以上几张图来说明,景区工作人员在做钢丝绳日常检测的时候,是完全具有目视化检测的标准与能力的。

除了钢丝绳,螺栓也是日常保养的重点。

螺栓需要定期润滑,所有的滑轮,每日都必须检查是否能够正常转动。

某种意义上,滑轮比钢丝更重要。因为滑轮更容易螺帽脱落,在空中卡住。我们所听闻的游客在滑索中间停下来,基本都是由于滑轮卡死所造成的。

就这几项肉眼检测就能避免掉九成九的问题。

这种高空游览项目,有没有救生衣和救护人员,意义都不大了。只要是断裂,那么非死即伤。想要避免危险发生,只能是每日里做好监测!

所以家属现在质疑景区的第一步,就是要他们拿出日常养护维修以及检测的记录。这个记录一定是有人签字确认的。

如果景区拿不出来,后续的配备救生衣问题以及没有救援人员的问题,都可以不谈了。

安全养护与检查一定是这种大型游乐设备核心中的核心,景区若拿不出来,景区全责,

没有一丝一毫的余地。

………………

更新,我又看了一遍视频。

上图是新闻里展示的断裂钢索。不知道是不是主索道。主索道国标要求钢丝绳最低不得低于12mm,而图片中的钢丝看起来直径不够。猜测是挂在滑轮下面用于悬挂游客的。(具体等警方通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