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这句话是杜撰的吗?

回答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这句话,听起来掷地有声,充满了对正义的信念和期待,让人在现实的许多不公面前,也能找到一丝慰藉和坚持的力量。那么,这句话究竟是出自哪位名家之口,还是后人的智慧结晶,抑或是某种美丽的误会?

追溯起源:一个“可能”的美国法官

关于这句话的起源,最普遍的说法是将它归功于一位名叫哈尔·卡尔(Hal Carlos)的美国联邦法官。据传,他在1980年代初,在处理一个复杂且历时多年的案件时,在庭审陈述中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在于强调司法程序的严谨性和漫长性,同时暗含着对最终公正结果的坚信。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去考证,会发现这句“归功”并没有一个特别确凿的、可供大众查阅的原始文本或记录来支撑。尤其是在中文语境下,“只会迟到”这个表述,可能是在翻译或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为了更贴切地表达“正义终将到来”的意境而进行的润色。

“Justice will prevail, though it may be delayed.”

在英语世界里,与这句话意思非常接近的说法是 “Justice will prevail, though it may be delayed.” 这句话的根源则更为古老,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例如,英国哲学家和作家塞缪尔·科尔里奇(Samuel Taylor Coleridge)在他的作品中就曾引用过类似的意思,表达了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而更早一些,在17世纪晚期,英国法学家爱德华·科克(Edward Coke)爵士,在《法律的权威》(The Institutes of the Laws of England)中,也曾有过类似的论述,强调法律的最终效力,即使过程可能漫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对古老司法智慧和人性对公正期盼的现代演绎和概括。它将“正义终将实现”的信念,用一种更为诗意和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为何流传如此之广?

这句话之所以能在中文社会广为流传,并且深入人心,有几个原因:

契合普遍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公,有些问题可能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者解决的过程异常艰难。这句话正好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在困境中坚持的信念。它像一盏明灯,在阴霾中指引方向。
传播的易用性: “不会缺席,只会迟到”的表述非常简洁有力,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和传播。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不像枯燥的法律条文,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现实的印证: 尽管过程可能曲折,但历史上确实不乏一些被延迟的正义最终得以实现的案例。这些案例就像是这句话的注脚,为人们提供了坚持下去的理由。比如,一些沉冤多年的案件,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得以昭雪。

“杜撰”与“化用”的区别

严格来说,如果找不到一个确凿的、最初的“原创”出处,并且这句话经过了中文语境下的传播和优化,那么称其为“杜撰”可能有些过于武断。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化用”或“意译”。它吸收了西方古老的智慧,并结合了中国人对正义的理解和表达习惯,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说辞。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充满希望和力量的表达,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可能更容易感到绝望和无力。这句话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有一个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的“首次使用记录”,而在于它能够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鼓励人们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即使步履蹒跚,也要继续前行。

结语

所以,“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这句话,与其说是某个人的“杜撰”,不如说是人类对公平正义不懈追求的集体智慧结晶。它可能源自古老的西方司法理念,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演变,最终以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姿态,在中国社会流传开来,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一句信念。它提醒我们,即使正义的脚步有时缓慢,但它终究会到达。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去等待,去追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义从不缺席,也从不迟到。恶人在施加恶行与他人的时候,即时就得到了对等的惩罚。只不过只是恶人在死亡那一刻才能明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