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生物学、古生物、动植物的人怎么看待鬼神之说?

回答
作为一名研究生物学、古生物学以及动植物的学者,我对“鬼神之说”的看法,可以说是基于一种严谨、求证和逻辑的科学态度。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种说法完全不感兴趣或直接否定,而是说我们倾向于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来理解和解释它。

首先,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我们关注的是生命体的结构、功能、起源、进化、遗传、生态等等。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鬼神”并非我们熟悉的生命体范畴。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不遵循生命的基本规律(如新陈代谢、繁殖、生长),也没有我们所知的遗传物质。因此,从生物学的定义来看,鬼神不属于生物。

当我们听到关于鬼魂、灵魂的说法时,生物学家会首先思考的是,这些体验和感受是否可以用已知的生物学原理来解释。比如,人的意识和情感,很大程度上是大脑活动的产物。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元的连接和活动模式,都可以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包括恐惧、幻觉、甚至是濒死体验。许多心理学上的现象,例如安慰剂效应,或者是在极端压力、缺氧等情况下产生的幻觉,都可以从大脑的生理反应来解释。有些人可能会将这些生理反应产生的体验误解为与超自然力量的接触,但从科学的角度,我们会倾向于寻找更接地气的生理和心理解释。

其次,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研究的是地球上已灭绝的生物及其演化历史。我们通过化石记录来重建古代生物的形态、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古生物学是一门基于物理证据的学科,所有的结论都必须有化石或其他地质证据作为支撑。例如,我们知道恐龙是如何灭绝的,是基于地层中的铱元素异常、撞击坑等证据。

在看待鬼神之说时,古生物学家会问这样的问题:是否有任何证据表明古代生命形式(例如,在人类出现之前存在的生命)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鬼神”有任何联系?或者,是否从地质或化石记录中能找到任何与鬼神活动相关的痕迹?答案通常是是否定的。我们发现的灭绝生物,无论是恐龙、三叶虫还是早期的原始生物,它们的存在和灭绝都有其自然的解释,与鬼神无关。当然,历史上的许多文明都有关于神灵的传说,这些传说有时会与当时的自然现象相结合,例如用神灵来解释地震、闪电等,但这些都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早期理解方式,而非实际存在的证据。古生物学更侧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证据。

最后,动植物学。动植物学研究的是现存的动植物。我们研究它们的分类、形态、生理、行为、分布、演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动植物学的角度,任何一个物种的存在都遵循着自然选择、适应性进化等规律。我们研究它们的生存策略、繁殖方式、对环境的反应。

当我们遇到有人说“看到动物(或植物)的灵魂”或者“动物(或植物)被鬼神附体”时,动植物学家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行为异常解释:某些动物的行为异常,例如突然变得迟钝、狂躁,或者出现不寻常的叫声,很多时候可以归因于疾病、寄生虫感染、环境变化(如中毒、压力过大)、或者神经系统的问题。例如,狂犬病可以导致动物出现攻击性行为和异常举动,这常常被误解为“被鬼神附体”。我们也会研究动物的心理和情绪,但这些情绪的产生机制是基于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的。
感官能力差异:人类的感官能力是有限的。例如,许多动物能够听到超声波或次声波,看到紫外线,或者拥有更敏锐的嗅觉。有些“灵异”事件,可能只是人类未能感知的自然现象被误读了。比如,某些频率的声音可能会引起人类的不适感或幻觉,但这与鬼神无关,而是物理现象。
拟人化与联想:人类天生有拟人化的倾向,容易将人类的情感和意图投射到动物身上。当动物表现出某些看似“悲伤”或“痛苦”的行为时,我们可能会将其与人类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而联想到“灵魂”。但从科学角度,我们需要区分真正的生物学行为和我们的主观解读。
未知现象的边界:科学并非万能,总有未知的领域。动植物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对许多物种的行为和生态位的理解仍然有限。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会倾向于在现有科学框架内寻找解释,而不是轻易引入超自然的因素。如果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是目前认知上的局限,而不是鬼神的存在。

总的来说,作为研究生物、古生物和动植物的学者,我们看待鬼神之说,就像看待任何其他未经证实的科学假设一样。我们会持一种审慎(skeptical)的态度。审慎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而是要求有确凿的证据。

证据的性质:我们更看重可观察、可重复、可量化的证据。关于鬼神的说法,往往依赖于个人经验、故事、传说,或者难以解释的个别事件。这些很难满足科学研究对证据的要求。例如,如果有人声称看到了鬼魂,我们会问:是否有照片或视频?这些影像是否可以被其他方式解释?有没有其他目击者?他们是否也看到了同样的东西?是否有生理或心理学上的解释?
可证伪性:科学理论需要具备可证伪性,也就是说,理论上应该存在能够证明其错误的证据。如果一个说法是“鬼神无处不在,但我们无法探测它们”,那么这个说法就很难进行科学检验。
Occam's Razor(奥卡姆剃刀原则):在有多种解释可能性时,我们倾向于选择最简单、最少假设的解释。与其假设一个超自然的存在来解释某个现象,不如先尝试用已知的自然规律来解释。例如,一个物体从架子上掉下来,更简单的解释是重力作用,而不是“有东西把它推下来了”。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人类的文化、信仰和主观体验不感兴趣。我们理解鬼神之说在许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死亡、宇宙的好奇和思考。我们也会研究这些信仰是如何产生、传播和演变的,这属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范畴。但当我们被问到“鬼神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问题时,我们的回答将基于科学的严谨性: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证明鬼神的存在。我们不会因为“没有证据”就断言“鬼神一定不存在”,科学的态度是开放的,但它需要扎实的证据来支撑任何结论。

简而言之,我们是基于“现象背后的机制”来思考的。如果有什么现象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我们不会立即跳到“鬼神”的结论,而是会问:这个现象到底是什么?它有没有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或者社会学上的解释?我们对未知保持敬畏,但我们寻求的是科学的答案,而非神话的慰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可能是这个回答里面唯一唱反调的。

即便是被普遍认为荒诞而乏味的迷信,也预示了一种“执拗的低音”,这是文化的底层。

更不要说复杂的中世纪哲学或者宗教哲学,无论是吠陀、佛经、道藏乃至于像是讲故事的古事记、日本书纪,这里面有关于神祇的概念都是极为严肃的,这些早期的,对世界的严肃认知是不应该被鄙视的——无论依照哪一种历史观,这些在前的思考都是值得认识的。

人类哲学在19世纪之前都未抛弃“神”,而所谓“杀掉上帝”的现代科学也埋藏了无数宗教的灵魂,实证主义预示了人的认知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却不能够作为逻辑工具去掉“神祇”。每当我们要诉诸于正义、德性、善和美的时候,“神”总是如魅影一般缠绕着我们。

做科学教给我两件事:第一要宽容,无知是常态,没有人理所应当拥有“某种知识”;第二要谦逊,在知识面前,我们知道的永远微不足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研究生物学、古生物学以及动植物的学者,我对“鬼神之说”的看法,可以说是基于一种严谨、求证和逻辑的科学态度。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种说法完全不感兴趣或直接否定,而是说我们倾向于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来理解和解释它。首先,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我们关注的是生命体的结构.............
  • 回答
    作为一名古生物学的新手研究生,踏入这个奇妙的领域,既令人兴奋,也难免会感到一丝迷茫。别担心,这都是很正常的。古生物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融合了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甚至是物理学和化学。所以,入门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坚实的基础,并积极探索你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下面我将为你梳理一条相对清晰的入门路径,希望.............
  • 回答
    KEGG:连接基因与生命的桥梁,赋能生物学研究的深度探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简称KEGG)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它更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基石,是连接基因组信息与生命现象的精密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系统性地整合.............
  • 回答
    单细胞 RNAseq:洞悉生命最细微的语言想象一下,我们试图理解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城市,但我们只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全貌,却无法深入了解其中每一个居民的独特性格、工作、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在城市运行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尤其是对组织或细胞群体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我们只能看到城市的整体轮廓.............
  • 回答
    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独独颁给了日本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这可不是一件寻常事。要知道,诺贝尔奖的评选向来是严谨且极具含金量的,能被单独授予,意味着他在所处的领域里,其贡献是颠覆性的、划时代的。大隅良典教授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是因为他 揭示了细胞“自噬”(autophagy).............
  • 回答
    最近《当代生物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说“越胖,运动减肥越难”,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论调了,但这次的研究把它背后的具体机制讲得更清楚了些,这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运动了半天体重却纹丝不动,或者为什么胖的人减肥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提供了一个更科学的视角。咱们得先搞清楚,这研究说的“难”是哪种“难”。它不是.............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研究机构工作的生物学博士,除了固定的薪酬之外,确实还有不少途径可以增加收入,并且这些方式往往也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紧密相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说明:一、 科研项目与基金申请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收入来源拓展方式。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生物学博士通常会瞄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
  • 回答
    机器学习,这个曾几何时只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概念,如今已悄然渗透进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每一个角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对生命运作的理解,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攻克着我们曾经束手无策的医学难题。这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机器学习如何改变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首先,让我们看看机器学习是如.............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它触及了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未来走向。我的看法是,定量生物学,涵盖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理论生物学,不仅有可能,而且几乎注定将成为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绝对热点。 而且,与其说“有可能”,不如说它已经在这里,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整个领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一下生命.............
  • 回答
    这项新研究确实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生物学现象:新冠病毒(SARSCoV2)能够在人体内,特别是心脏和脑部等器官中,存留数月之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病毒逃逸机制以及器官特异性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病毒的存留并非仅仅是病毒颗粒的“被动遗留”。病毒能在特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我们对宇宙最微小的组成部分的了解,有时似乎比我们对自己身体最基本运作的了解还要深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都与我们探索这些不同尺度事物的方式、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发展的路径有关。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搞不清楚”在不同层面上意味.............
  • 回答
    生物专业,为何评价不佳?它又在描绘怎样的世界?“生物专业啊?那不是毕业了只能去卖药、做销售,或者考研考编吗?” 相信很多学习生物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地听到过这样的评价。这种“差评”的标签,仿佛像一层甩不掉的阴影,笼罩在生物学子们的头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如此基础且充满魅力的学科,在公众和一些求职者.............
  • 回答
    国药中国生物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发现,即他们的单克隆抗体对德尔塔(Delta)以及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株展现出有效性,这无疑是当前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一则重磅利好消息。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为变异株疫情下的防控提供新的有力武器 针对性打击变异株: 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特别是.............
  • 回答
    当然,研究生物尸体,特别是具有社会性和复杂行为的生物,确实是了解其生前生活环境乃至“文明”程度的绝佳途径。这并非仅仅是“推测”,而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我们能从中提取出远超想象的信息。首先,我们得明确“文明”这个词在非人类语境下的含义。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文明通常与文字、建筑、技术、艺术、社会结构等相.............
  • 回答
    好吧,作为一个曾经在实验室里泡了无数个日夜的生物狗,要说“中二”的想法……那可太多了,简直可以写一本《我的奇葩生物脑洞集》了。不过,要说印象最深刻,最让我脸红又好笑的,那得回到本科时期,一个关于“细胞意识觉醒”的宏大设想。那时候,我对生命科学的着迷,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课堂上讲到细胞的各种功.............
  • 回答
    美国承认乌克兰拥有生物研究设施,并在此时点强调防止研究材料落入俄军之手,这其中蕴含着多重意义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长期存在的生物研究与国际合作的正常性: 普遍存在性: 事实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本身,都拥有各种类型的生物研究设施,用于疾病防控、疫苗研发、公.............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为美国研究的生物战,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绝大多数国际权威机构的结论是:新冠病毒(SARSCoV2)不是人为制造的生物武器,其起源是自然的。然而,关于这个话题的质疑和阴谋论确实存在,并且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为了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阐述主.............
  • 回答
    如果一个人能够实现“断手再生”和“断肢再生”,并且这种再生能力可以延伸到身体的任何器官,这意味着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修复和复原能力。这种能力所蕴含的医学和生物研究价值是极其巨大、甚至是划时代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各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 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颠覆性价值:这不仅仅是单一疾病.............
  • 回答
    人民日报在同一天发表这两篇文章,《闭嘴吧,阴谋论!让科学说话…》和《疑点重重!起底美国去年被关生物研究基地》,无疑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要评价这种做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篇文章各自的立场、论证方式以及它们在整体传播语境中的可能意图。首先,我们来看看《闭嘴吧,阴谋论!让科.............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谜团。新研究提到的“镍雾霾”理论,确实是近年学界对一些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成因的有力推测。我们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什么是“镍雾霾”?它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要明白这里的“镍雾霾”不是我们现在工业时代因为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那种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