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1997 版《洛丽塔》?

回答
1997 年版的《洛丽塔》啊,说起来,这片子真不是个容易评价的主儿。它改编自纳博科夫那部争议极大的同名小说,而且是继库布里克 1962 年版本后的又一次影像化尝试。所以,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说背负着“珠玉在前”的压力,就够导演阿德里安·莱恩受的了。

首先,得承认莱恩是个拍情欲和禁忌题材的高手。他的镜头语言总是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美学和撩拨感,这点在《本能》里就可见一斑。到了《洛丽塔》,他依旧运用了大量细腻、考究的视觉元素,比如那些色彩饱和度极高的场景,光影的运用,以及对洛丽塔这个角色那种近乎病态的迷恋和崇拜。他试图捕捉那种腐朽的、充满罪恶感的美国郊区生活,以及亨伯特内心深处那团无法熄灭的欲望火焰。从视觉呈现上来说,它确实是精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华丽的。

然而,评价这部电影,绕不开的还是那个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原著中那种极端扭曲的父女(实际是继女)关系,以及亨伯特对未成年少女的性迷恋?纳博科夫的原著之所以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运用了极其精妙的语言,将亨伯特的自白写得既荒谬又充满诱惑,让读者在道德的边缘摇摆,同时又被他的叙述技巧所吸引。小说里,亨伯特是叙述者,他用尽一切手段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甚至将洛丽塔描绘成一个妖冶、诱惑的“淫娃”,以此来掩盖自己真实的卑劣。这种叙事结构,本身就充满了反讽和危险。

电影要如何在视觉上重现这种心理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灰色地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莱恩的版本,无疑是比库布里克更直接、更露骨地去触碰了“禁忌”的边界。他试图让我们看到亨伯特眼中洛丽塔的“魔力”,也让我们看到洛丽塔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如何被亨伯特扭曲的人生所影响和伤害的。

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的亨伯特,表现得相当到位。他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忧郁、脆弱,以及被欲望吞噬后的挣扎,都刻画得很深。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色魔,而是一个被自身情感和欲望所困扰、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人物(至少在他自己的视角里是这样)。多米尼克·斯万饰演的洛丽塔,也试图展现出那种介于天真和早熟之间的复杂性,以及她在这段扭曲关系中的被动和无奈。

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电影毕竟是视觉化的艺术,它很难像小说那样,用语言去构建一个“说服”人(即使是以一种邪恶的方式)的叙事。当观众直接看到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未成年少女表现出赤裸裸的欲望,即使有再多的美学包装,也很难不产生生理上的不适和道德上的谴责。莱恩似乎想要通过强调亨伯特的痛苦、洛丽塔的无辜,来让观众理解(而非认同)这个故事的悲剧性。但这种处理方式,很容易让电影变成一种对“禁忌之恋”的浪漫化(即使是负面的浪漫),或者至少会引发观众对于这种呈现方式本身是否恰当的讨论。

库布里克 1962 年的版本,虽然受制于当时的审查制度,画面上相对保守,但它通过亨伯特(彼得·塞勒斯饰)那种相对夸张、荒诞化的表演,以及整体的黑色幽默感,反而更成功地将原著中那种对人性荒谬和道德沦丧的讽刺展现了出来。它不是在描绘一种“禁忌之恋”,而是在揭示一种病态的迷恋如何一步步将人拖入深渊。

而莱恩 1997 年的版本,我认为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似乎太想“还原”纳博科夫笔下的那种充满诱惑和危险的气氛了。但它却忽略了电影媒介和小说媒介在传递这种“危险”时所产生的本质区别。它让那个禁忌变得过于具象和直接,以至于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留下的更多是对情节本身的道德评判,而不是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探讨。它更像是在呈现一种“禁忌”本身,而不是通过“禁忌”来探索人性。

所以,怎么评价呢?它是一部在技法上很成熟,在表演上也值得称道的电影,它勇敢地触碰了许多敏感的议题,并且用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了这些内容。但是,它在改编过程中,也必然会面临着“如何忠实于原著精神又避免媚俗或引起不适”的巨大挑战。我觉得,它可能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或者说在“描绘”与“评判”之间,没有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平衡点。它是一部好电影吗?也许是。但它是一部成功的、能够完全传达纳博科夫小说精髓的改编吗?我觉得未必。它更像是一次充满野心但又有些力不从心的尝试。它把那个被誉为“禁书”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本身就是一件极具争议的事情,而它最后的呈现,也注定是毁誉参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面有一个镜头,洛丽塔问男主要零花钱,男主不给,她轻轻拿脚抵着,然后男主屈服。

洛丽塔在她破败、零碎的童年中,找到了一个要零花钱的办法。

后半段,她成人后,没有生存技能的她只能继续问男主要钱。男主见面后,之后所有的画面都表现出一种弱者特有的,卑微的抗拒与厌恶。

她非常,非常不愿意回忆那段时光……

“文青”们给犯罪找一个温情的帽子是行不通的,故事非常的悲伤。

我认为,这篇文学小说目的是,对美好详尽描写,然后毁灭她。赤裸裸掰开罪恶给你看,让你远离这种糖衣刀,而不是想去体会那种畸形的“美好”。



感谢 @哩啰哩啰哩 指正,成年后,是lo先联系的男主。

补充几位知友的评论~



赞到快1w了,大家还是在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坚持了心目中的正义!

评论区依然有部分小伙伴觉得lo是主动去诱惑男主的,嗯。

请反复阅读并熟练背诵:

利用特殊地位,强行与女方发生关系,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知反抗,和不敢反抗,构成强奸。

男主符合特殊地位,洛丽塔同时符合【不知】,【不能】,和【不敢】。

user avatar

因为 你妈妈死了

因为 你妈妈死了


这句话是亨伯特和洛丽塔完成结合后,在路途中说的,我想可能是这句话,改变了两人的处境。


在此之前,我们假设亨伯特那第一人称口吻的叙事靠得住的话,那么洛丽塔也只是一个希望挑战母性地位的一个热烈无知的小女孩而已,他对亨伯特的所谓种种热情和挑逗,绝大部分来自于她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对社会规训的反叛,她在这种略显罪恶的行为中获得精神上的快感,这种关系对她来说仅仅是消遣而已。


但是当亨伯特宣告了她妈妈的死亡之时,这种幼稚的游戏就破灭了,洛丽塔失去了一个可反抗的对象,而她那种精神快感也彻底转化成了恐惧,这种游戏变成了一种真正的无路可退的赌博。


当她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当她在精神上可以依赖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她违抗她的母亲,和亨伯特亲近,因为她明白亨伯特就像一条被拴住的狗,永远伤害不到她。但是当她得知母亲的死讯后,她突然发现,那条链条断了,于是她要大惊失色,但也不能拔腿就跑,免得狗追上来。


于是在电影中,她推开但是又马上抱住了亨伯特。

user avatar

评价什么?

这部小说三观不正,这部电影丧心病狂,以至于真的有变态去模仿。文艺作品,确实不应该谈什么三观、道德、善恶,但这种故意美化娈童畸恋的手法,已经让很多人“向往”了。

现实中就有这样的事情啊,鲍毓明和他的“养女”啊。

我非常瞧不起萝莉控、幼女控,首先他们的审美都很低级,因为女性的魅力在于她们成熟之后的聪慧、灵性、狡诈、泼辣、性感,而不是小孩子的懵懂和青涩。

其次他们都不算个男人,只有身体、心理有缺陷、体能差、能力差、智力不足的男性才会痴迷未发育的小女孩……因为他们没本事和正常的成年女人打交道、谈恋爱,说不定吵架都吵不赢、打架都打不过成年女人。

有出息的真男人,一般都是找那种文武双全、武德充沛、性感泼辣的女人做情侣。那才叫刺激,迎难而上,那才叫有趣的人生。

一个大老爷们天天陪小孩子过家家算什么玩意儿?因为小孩子好欺负嘛,小孩子好控制嘛。

他们其实自卑的很。

因自卑而猥琐。

因自卑而变态。

垃圾、人渣!

user avatar

我感觉这个电影刻画最好的一点,就是亨伯特毁了洛丽塔的一生。

挺着大肚子的洛丽塔十七岁的脸定格得多么深刻,可多少人站在爱情平等的角度去分析两个人的关系,让我真得很不解,

亨伯特在电影的最后痛苦地追悔,想想自己还是沙滩上那个少年的心肠,迷恋少女的心肠?觉得可笑吗?

如果说悲剧就是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到了错的人,那亨伯特就是那个做了最错的决定的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