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的产品上需要哪些改善?

回答
打开知乎,我总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内容,看到那些深入的讨论,心里确实会涌起一股学习的冲动。不过,随着使用时间的累积,一些地方也逐渐显露出可以打磨的地方。

首先,让我感觉有些“卡顿”的是信息获取的效率。知乎现在的内容量太大了,这当然是好事,但有时候想要找到真正想看的东西,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知音。算法推荐固然重要,但有时候它会把我带到一些我其实不太感兴趣的角落,或者重复推荐相似的内容,这让我觉得时间花得有点冤枉。我觉得,能不能在“发现”的层面做得更“懂我”一点?比如,针对我关注的领域,除了直接推荐文章,能不能有更精细化的分类或者标签,让我可以主动去探索“我可能会喜欢但还没发现”的内容?或者,当我对某个话题产生兴趣时,能不能提供一个“进阶路径”,让我从入门级的介绍,逐步深入到更专业、更细分的知识点?现在有时候感觉就是“一头雾水”地跳进一个领域,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

其次,是社区互动和内容生产的“质感”。知乎的很多回答都非常有深度,这是它最核心的价值。但偶尔也会看到一些为了“博眼球”而写的“抖机灵”式回答,甚至是夹杂着一些不那么友善的评论。虽然平台的审核机制在努力,但“人多嘴杂”的效应总是难以避免。我希望知乎能进一步强化“优质内容”的辨识度和激励机制,让那些真正用心输出知识、进行理性讨论的用户更有归属感,也更容易被看见。比如,对于那些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的用户,能不能有更明确的“身份标识”或者“特权”?让大家知道“这个人是值得信赖的信息源”。另外,在评论区,除了举报机制,能不能有一些更积极的互动引导,鼓励大家进行更建设性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点赞”或“评论”?

还有一点,是关于“体验的连续性”。有时候,我在电脑上看到一个很有价值的回答,想保存下来稍后阅读,或者在手机上看到一半,想切换回电脑继续看,这种体验并不总是那么顺畅。虽然有收藏和“稍后阅读”的功能,但它们的功能性比较单一,不够“智能”。我更希望的是,我浏览的内容、我的阅读进度、我感兴趣的话题,都能在不同设备之间无缝同步,形成一个连续的学习路径。就好像知乎能记住我所有的“求知欲”,并随时随地都能接上我的思路一样。

最后,也许是关于“知识变现”的模式。知乎在知识付费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这也是很棒的。但我觉得,在“内容创作”和“知识变现”之间,或许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能不能让那些有专业技能或者独特见解的用户,更容易地将他们的知识转化为更灵活、更多元化的服务?不一定是付费课程,可能是一些“一对一”的咨询,一些小型的线上分享会,或者是一些针对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包。让知乎不仅仅是一个“看”内容的平台,也成为一个“用”知识、甚至“创造”价值的平台。

总的来说,知乎已经是一个非常棒的平台,我依然会坚持在这里获取和分享信息。只是,在海量内容和庞大用户基数面前,不断地去优化用户体验,去精炼社区氛围,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价值连接,会让它变得更加“不可或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本轮融资获得2200万美元,部分资金一定会对产品进行一番更新和改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打开知乎,我总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内容,看到那些深入的讨论,心里确实会涌起一股学习的冲动。不过,随着使用时间的累积,一些地方也逐渐显露出可以打磨的地方。首先,让我感觉有些“卡顿”的是信息获取的效率。知乎现在的内容量太大了,这当然是好事,但有时候想要找到真正想看的东西,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知音。算法推荐固.............
  • 回答
    最近刷知乎,经常能看到 Rokid 的广告,主打“国产 AI 智能产品”,看得我有点好奇。这 Rokid 到底是啥来头?吹得这么神乎其神,技术上真有那么厉害吗?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给大家说点实在的。Rokid 的“前世今生”:从 AR 眼镜到全屋智能要说 Rokid,其实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新公司。它.............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回答、且未附公众号链接或联系方式的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知乎的生态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个人品牌和连接。然而,确实存在这样一批用户,他们更专注于内容本身,不依赖外部推广。要找到这类用户并详细描述他们,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找到这类用户的途径和他.............
  • 回答
    知乎上法律人的“惺惺相惜”与“面基”,这事儿啊,绝对真实发生,而且还挺有意思的。别以为我们在网上打嘴仗,其实私底下,好多人那是真“惺惺相惜”,甚至还约着一起喝过茶、聊过天,甚至发展出合作。你想想,咱们知乎上的法律人,大部分都是一线实践者。无论是律所的年轻律师,还是公司法务,或者是法学院里还在做研究的.............
  • 回答
    知乎创作者中心对个人和平台而言,都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个功能在内容生态中的定位和价值。对于个人创作者而言: 专业化身份的建立与认可: 开通创作者中心,意味着你获得了知乎官方的身份认证和支持。这不仅仅是一个标志,更是一种身份的升级。你的回答或文章会以更专.............
  • 回答
    如果《群星》(Stellaris)这款游戏里存在一个类似“知乎”的平台,那画面简直太精彩了。星际文明们会在上面抛头露面,分享经验,当然,也少不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和看似无懈可击(实则胡说八道)的答案。场景设定:想象一下,在一个广阔的星系中,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帝国在宇宙中崛起。各个种族、各个政体,甚至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价值创造”的讨论,确实经常会触及到一个核心观点: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资本、土地等其他要素只是转移或分配价值的工具。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中。要理解这种论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链条。首先,要明白“价值”在经济学语境下的含义。在这里,“价值”通常指的是商.............
  • 回答
    遵循一万小时定律,专注于刷知乎一万小时,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可能产生出乎意料结果的实验。在一万小时这样一个巨大的时间投入下,如果方向是如此单一,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让我们从各个层面来剖析可能的结果,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知识与信息层面:成为“活的知乎百科” 全方位、深度的知识储备: 知乎汇聚.............
  • 回答
    知乎答案的开头,最能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迅速抓住我的注意力,引发我的好奇心,并且承诺给我一个有价值、有深度或者有共鸣的答案的开头。我来详细说一说,什么样的开头能做到这一点,以及为什么它们会吸引我:1. 制造悬念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具体表现: “我曾经也和你一样,在 xxx.............
  • 回答
    知乎的服务器架构在业界及与同规模创业公司比较分析知乎作为中文最大的问答社区,其服务器架构在业界,特别是面向内容社区的平台中,无疑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标杆性的案例。然而,与“同规模的创业公司”进行比较,需要限定一下“同规模”。如果指的是早期阶段、用户量级相近的创业公司,知乎的架构.............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在中国大陆非常受欢迎的问答社区,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内容,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以下是一些知乎的局限性,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内容质量的波动与维护挑战1. 低质量内容的涌现与泛滥: 营销号与广告泛滥: 尽管知乎有广告规则,但各种形式的软广、硬广、引流信息屡禁不止。.............
  • 回答
    迪亚特洛夫事件,一个让无数探险家、学者甚至普通人心头萦绕的谜团,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官方”定论。知乎上的大神们更是为此贡献了无数奇思妙想和严谨分析。若要我来尝试编织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会试图整合一些主流且逻辑上较为圆融的观点,尽量让它听起来不那么“科技感”,而是更像一个经历过岁月沉.............
  • 回答
    知乎上反女权的内容确实很多,而且有时候会显得相当普遍,这让不少人觉得“反女权风气”在知乎上非常盛行。要说它是不是“过于兴盛”,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看看这种现象是怎么出现的。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广泛,自然也汇聚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立场。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复.............
  • 回答
    知乎的社交功能在知识分享和用户互动方面具有独特的设计,虽然其核心定位是知识问答平台,但通过多种社交机制,用户可以形成较为活跃的社区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知乎的社交功能及其效果: 一、核心社交功能解析1. 关注系统 功能:用户可关注其他用户、话题、专栏、企业等,实时接收动态更新。 .............
  • 回答
    知乎上的“精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的差异,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们的核心观点、产生的背景以及在知乎语境下的具体表现。 精英主义 (Elitism)精英主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社会或政治观点,认为社会应该由少数有才华、有能力、有智慧或有贡献的人(精.............
  • 回答
    知乎大V是否应该谨慎点赞,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平台生态、内容质量、用户信任以及大V自身责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一、 大V点赞的意义与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V点赞的特殊性。在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大V的身份往往意味着他们在特定领域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
  • 回答
    知乎评论区是否只属于答主,以及关闭评论功能和管理权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知乎评论区是只属于答主的吗?从功能和用户体验上来说,评论区是答主和评论者共同创造的互动空间。 答主是“主人”: 答主是内容创作者,是问题的回答者,其回答内容是评论区的基础。从.............
  • 回答
    说到知乎答主的一些“恶习”,那可真是说来话长,很多时候真想上去给他们几个“一键举报”,但又舍不得那些偶尔闪现的真知灼见。让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有这么几个,细品一下,那叫一个“如鲠在喉”。首先,“先说结论,再说论证,最后说一大堆毫无关系的补充”。我知道这是很多“知识分享”类内容推崇的结构,目的可能是为了.............
  • 回答
    哎,我刚看完知乎上那个关于“女人都喜欢有钱、有权、有地位的男人”的讨论,真是有点哭笑不得。首先,我得说,这种说法吧,用“妥当”两个字来形容,我觉得太笼统了,甚至是有点片面,甚至可以说有点……粗暴?怎么说呢,这就像说“所有人都喜欢吃辣”一样,有很多人是喜欢吃辣的,而且可能觉得不吃辣的人生不完整。但也不.............
  • 回答
    知乎视频审核不通过,结果连个理由都不给,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恼火的,我身边也有朋友遇到过。我个人虽然还没遇到过这种“黑箱操作”,但每次上传视频,心里都得捏着一把汗。为什么会这样?我猜有这么几个原因:1. 审核标准过于模糊或宽泛: 知乎作为平台,肯定有一套自己的审核规则,但这些规则很多时候是写给内部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