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最大的局限性源自于「幸存者偏差」。
第一步筛选:习惯上知乎的人,大多是社会阶层中有较高经济实力、知识水平、人文素养的人。
相对于街边早出晚归的摊煎饼小贩、在工地挥汗如雨的搬砖民工、在田间日夜劳作的农民兄弟,知乎用户有着足够的闲钱与闲情,足以每天抽出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上一个并非充斥着娱乐八卦、股票推荐、惊天阴谋等「低级趣味」的网站,来探求知识、经验与见解,说明大多数用户已脱离了底层生活的束缚,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的追求。
第二步筛选:来知乎积极回答问题的活跃用户,是知乎用户中的中坚力量、行业精英。
他们或在金融、法律、IT、互联网、艺术等「高端」领域浸淫多年,拥有着深刻的行业洞见;或就读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对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各国的风土人情如数家珍;或游历过大江南北,在你从未踏足过的角落领略过最美的风景。相对数量庞大的「三零用户」「知乎小白」,这些人时刻关注着世界最前沿的动向,他们知道如何结识行业的大牛、去哪能品尝到最独特的日料、如何鉴赏艺术大师最得意的作品。在这一点上,知乎虽然浏览的门槛近乎于零,但持续积极参与、输出高质量回答的门槛却很高;甚至,除了广博的见识,连文笔的好坏、表达能力的强弱,都成了用户在知乎活跃程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第三步筛选:你最终看到的回答,是经过社交群体与媒体甄选,「希望」你看到的东西。
大多数人获取知乎信息的渠道无非是首页 timeline、知乎日报、发现栏目、微博微信转载的推送,这些渠道已经经过你关注的行业精英、有趣的用户、知乎大 V、各位媒体小编们的精心挑选,代表了知乎知识海洋中的精粹。然而,通过关注用户来获取信息的形式决定了,你所看到的大部分内容,是经过你关注的少部分人甄选过的、使你被动接受到的信息,在形式上和微博、微信朋友圈、豆瓣甚至 QQ 空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正如
@不鳥萬如一(Lawrence Li)在「
个性化阅读是不是个笑话?」中提到:「個性化閱讀是跟個性最無關的閱讀。越有個性的人,越是主動型讀者,也就越不需要程序算法來幫他推薦該讀什麼。」;同理,我们似乎可以说:「越有个性的人,越是主动型的读者、体验者和发现者,也就越不需要通过关注他人的动态来帮他推荐该看什么」(知乎运营除外)。
经过三层筛选,最终「幸存者」数量有多少?
按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目前人口约 13.7 亿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告诉我们,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超过 6.3 亿;然而,根据
2015 年 3 月的一篇报道,知乎用户目前约 1700 多万人,按照 1-2% 的活跃用户比例推算,真正发言的人仅 20 万人左右;实际我们每个人关注的几百号用户中,只有少部分会每天会在知乎上码字,而平均每天被大家浏览、阅读、最终点赞甚至收藏的回答,我猜不超过 50 个。按照每年上 300 天知乎计算,我们每年所阅读的 1 万多个知乎回答,不过代表了极少数拥有特定社会地位、处于特定生活状态中的人,在 13.7 亿人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
归根结底,最终映入你眼帘的知乎回答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出的精华,它代表了你密切关注的、有实力发言、善于表达的部分高端人群的或多或少经过 PS 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知乎不止是带你发现了「更大的世界」,更是带你发现了远比世俗生活「更酷炫、更有趣、更高端」的「极少数人的世界」。
正因为知乎所拥有的局限性,才保证了网站的专注度以及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使得你我与「星辰大海」「诗和远方」中间只隔着一次简单的鼠标点击,只要你肯动一动手指,便可以实现与大牛的近距离接触。
离开了知乎,你的生活不再是「如何看待 XX 产品 1000 万美元的融资」「吃遍米其林三星餐厅是怎样的体验」「世界上最好的滑雪场在哪里」,而是「如何用仅剩的 1000 块工资过完这个月剩下的 20 天」「吃遍海淀区的沙县小吃是怎样的体验」「菜市场里又便宜又好的土豆在哪个摊位」。「星辰大海」「诗和远方」停留在了屏幕之上,而绝大多数人平凡、平庸的生活仍在继续。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知乎是一个完全免费的旅游向导、百科全书式的生活指南,能让我们借助互联网这个伟大的发明,足不出户,以近乎零成本围观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但是,正因为成本太低,让许多普通用户产生了一种错觉,误以为「知乎即普通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进而不免产生以下两种的想法:
依愚人之见,在知乎上,我们最需要牢记的两点并不是时刻保持友善和认真(当然这些非常重要),而是:
希望在知乎带我们领略了别人眼中「更酷炫、更有趣、更高端的世界」后,你我能够回到现实生活中,用双脚丈量、用双手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
知乎有一个奇怪的逻辑,那就是内行的问题由外行来决定。
由赞同与反对一起构建的答案排序机制,大多数读者并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和逻辑去对答案进行判断,只能利用主观的印象去赞同或者反对。
这实际上和用选票选出医生的民主一个逻辑。
在这种逻辑之下,即使是客观的、正确的答案也必须尽量的中性化,不能偏激。否则会被得到许多情绪化的反对,导致自己的排名一落千丈。
这么一说好像连简单民主都算不上,最多是个贝壳放逐法。
该如何改进,大方向已经有了,那就是专业加权。但是具体如何实现,我这种文科狗从技术上给不出来具体的方案。
一个理想的知乎应当是在一个论域内:专家+民众共同组成的。
偏向于民众过多,知乎上抖机灵的人会越来越多。
偏向于专家过多,知乎上就会变成一片Paper的海洋。放眼望去都是)(!@*&¥)(*……这样。
同时调整在赞同与反对的权重,我感觉现在知乎上反对的权重的太高了。
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会使得答案越来越中性,为了获得最多的赞同,作者在撰写答案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回避分歧比较大的方面。这样也不利于讨论。
先写这么多,看着大家回复我再添。
知乎的可怕之处在于,浪费时间的同时有着学习知识的错觉。
有题主拿个人生活中的困惑来提问时,时常下面大片大片都是教别人做人的答案,这些答案通常都百分百符合知乎对于“友善”的定义,但是看了实在影响心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