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3.15 晚会曝光山东敌敌畏养殖海参」出现反转,事情真相是怎样的?

回答
关于“3.15晚会曝光山东敌敌畏养殖海参”事件的反转,确实是一个扑朔迷离、牵涉到多方利益和信息传播的问题。要说清这件事的真相,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梳理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方表态。

事件的开端:3.15晚会的“重磅炸弹”

2024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如期播出,其中一个节目聚焦了山东海参养殖行业。晚会曝光称,在山东沿海地区,一些海参养殖户为了提高海参的生长速度和产量,违规使用了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敌敌畏”来清洗海参池,甚至直接将敌敌畏投入水中。

节目采访了一些养殖户和知情人士,他们描述了敌敌畏在海参养殖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其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敌敌畏是一种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性较大,如果残留在海参体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这一曝光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3.15晚会一直是消费者权益的“守护者”,其曝光的内容往往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公众的极大愤慨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许多人对山东海参的品质产生了严重的质疑,甚至对整个海产品市场产生了不信任感。

最初的影响:恐慌与抵制

事件曝光后,市场反应迅速而激烈。

消费者恐慌: 许多消费者对食用海参产生了严重的恐惧,纷纷表示不再购买或已经购买的海参不敢食用。一些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山东海参的声讨和抵制的声音。
市场冲击: 山东是国内重要的海参产地之一,此次曝光对当地海参产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海参养殖户和销售商的生意瞬间跌入谷底,产品滞销,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政府介入调查: 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立即启动了调查程序,包括市场监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等,对涉事区域和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和样品抽检。

反转的出现:质疑与澄清

然而,随着事件的发酵和深入调查,一些新的信息和声音开始出现,给事件的定性带来了转折。

养殖户的辩解和否认: 一些山东当地的海参养殖户站出来,表示晚会曝光的内容存在以偏概全,甚至歪曲事实的情况。他们辩称,部分养殖户可能存在违规操作,但并非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他们强调,敌敌畏并非直接添加到海参养殖水体中用于“养殖”,而是可能用于清洗养殖池壁,目的是为了杀灭寄生虫或藻类,且在使用后会经过严格的冲洗和晾晒。他们认为,节目将“清洗池塘”和“养殖过程”混为一谈,并且夸大了敌敌畏的残留风险。
专家的观点: 一些水产专家和食品安全专家也开始发声。他们指出,敌敌畏虽然是禁用农药,但其在水体中的降解速度是比较快的。关键在于使用的方式和间隔时间。如果只是用于清洗池壁,并且经过充分的冲洗和晾晒,残留的风险可能没有晚会所描绘的那么高。当然,他们也强调,任何违规使用农药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并且需要严格监管。
检测报告的出具: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些官方和第三方机构开始公布检测结果。在一些抽检中,并没有发现海参产品中存在敌敌畏残留。这些检测报告的出现,让公众对晚会曝光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
晚会内容剪辑和片面性的质疑: 也有声音认为,3.15晚会的节目制作可能存在选择性剪辑、放大个别案例、断章取义等问题,未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行业的情况。例如,可能采访的“知情人士”并非真正了解海参养殖的全过程,或者其证词被用于支持特定的叙事。

真相的模糊与复杂性

至此,事情的真相变得复杂起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晚会“错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真相可能介于两个极端之间:

确实存在违规行为: 在利益驱动下,部分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或提高效率,确实存在使用禁用农药的情况。这是对食品安全的严重威胁,绝不应被回避。
曝光方式可能存在问题: 3.15晚会的曝光方式和呈现角度,可能没有完全顾及到行业的复杂性和个体养殖户的实际情况。将个别案例放大到整个行业,可能会导致过度恐慌和不必要的伤害。
“反转”并非否定一切: 所谓的“反转”,更多的是指部分情况的澄清和公众认知上的修正。它不等于说“敌敌畏养殖海参”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过,也不等于说山东海参养殖业就完全清白。更可能是说,违规行为的普遍性、严重性以及对海参本身的影响程度,与最初曝光时描绘的可能存在差异。

事件的后续影响与启示

这次事件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对消费者: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但也要保持理性,不被片面的信息轻易煽动。在官方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对整个行业进行“一棒子打死”式的否定可能不恰当。
对媒体: 媒体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时,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追求轰动效应的同时,更应注重事实的准确性、信息的全面性和报道的客观性。避免将个别案例简单化地等同于普遍现象。
对监管部门: 事件暴露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仍然存在的漏洞。需要加强对养殖环节的日常监管和抽检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同时也要建立更有效的危机公关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澄清谣言,稳定市场信心。
对产业: 对于被曝光的产业,需要深刻反思,加强行业自律,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同时,也需要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积极与外界沟通,争取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总而言之,3.15晚会曝光山东敌敌畏养殖海参事件的“反转”,并非简单的“平反”,而是对事件复杂性的揭示。真相需要更多的调查、更客观的分析和更全面的信息。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整个社会信任的维护。在这类事件中,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而不是盲目的跟风和情绪化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养海参为什么要用敌敌畏?

养殖户是生怕海参死不了吗?

再说,只定性不定量都是扯淡。天天吃的蔬菜上肯定有一些农药残留,只不过浓度低于国家标准,或者干脆用指定的方法检测不出。

那大家都别吃蔬菜了呗。

我不懂水产养殖但是类似的某些媒体蠢猪一样“曝光”有关农药或者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的使用的案例见过不少。

新京报说苹果套袋里面有农药,然后苹果销量暴跌。果农血本无归。

最后证实套袋是正常的种植方法,苹果也没有质量问题。

然后新京报拍屁股走人,记者该干啥干啥。大量果农亏大发。

之前哪个媒体说果农用浓硫酸处理杨梅,文章写得漏洞百出,学过点化学的人都看不下去。最后记者依旧啥事没有,果农欲哭无泪。

这次八成又是类似的。

某些记者真的是唯恐天下不乱,利用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在没有一点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随便信口开河,反正火了,他们就赚钱。亏的不是他们。不火,他们也没什么损失。


很多朋友在说浓度低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首先到底养殖户用没用敌敌畏还是两说。具体参考最高赞的老哥。他给出的检测结果都是没有检出敌敌畏。

其次我关注的是这些媒体只定性不定量,看见敌敌畏就想到能火于是随便报道的问题,而不是该不该用敌敌畏的问题。

再次,我说了那个检测不出来,有的朋友说那我就天天吃检测不出的农药蔬菜,天天喝十吨里掺了一毫克氰化钾的牛奶。

还是那句话,只定性不定量是扯淡,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人一天假设呼吸20000升空气(随便找的一个数据,不太确定,理解意思就好。)理想化的话,里面有5.4×10*26个分子。在这么大的数据下,谁知道里面会不会有几个HCN分子,几个苯并芘分子,或者几个有毒有害物质的分子。那我们还不是活的好好的。


再补充一下。有的朋友说不是量多量少的问题,如果国家不允许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敌敌畏,那么不管用了多少都不行。

这我同意。我当时写回答时本能反应就是剂量浓度的问题。所以有失偏颇。感谢这些提出问题的朋友。

但是我的观点的核心是批判某些记者某些媒体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随便对某种行为进行具有导向性的报道。所以我才举了苹果和杨梅的例子。如果我的观点核心是痕量敌敌畏没问题的话,我也不会举这两个和农药浓度无关的例子。

建议各位看一下答主 @孤灯月未沉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认为他的回答很客观。

在国家没有明确规定清理塘底塘壁不能使用敌敌畏的情况下,就算养殖户的确使用敌敌畏,但是在产品,水,池泥等样品中均未检测出敌敌畏成分,那么这种行为不应该受到谴责。而且作为一个学化学的人,我不会排斥这种海参。如果有朋友在检测合格的情况下依然不吃,那是个人选择,无谓对错。

user avatar

厨师:刷碗用洗洁精

315:他用洗洁精做饭


海参养殖者:养海参前用敌敌畏给水池消毒

315:他用敌敌畏养海参

user avatar

媒体调查的不专业,差点毁了整个海参产业!

全文转自 青春山东 公众号

链接:​媒体调查的不专业,差点毁了整个海参产业!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春山东”(ID:sdgqt2014)综合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中国环境报、央视财经、半岛都市报、青记等。

7月16日晚,受疫情影响推迟4个月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播出,把即墨海参乃至整个海参产业推向了风口浪尖,在记者的报道中,海参养殖户坦言,为了清除不利海参生长的其他生物,他们常常往池塘里加入敌敌畏。

不过,事情很快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3天之后,来自农业部等官方的调查给出了另一个答案。7月19日下午,农业农村部官方发布消息,在农业农村部工作组指导下,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当地有关部门对事发基地水体、底泥、海参进行了取样检测,抽检的66批次样品均未检出敌敌畏成分。

消息还称,截至目前,已排查海参养殖业户1257家,暂未发现在养殖过程中违法违规使用投入品问题。

先来看央视315曝光的海参问题:
山东即墨育苗(非法使用兽药和农药)——拉到福建养大(水温高,养殖速度快)——拉回山东——麦芽糊精+糖+盐浸泡海参三天——洗净加工成为料干——销售可以看出,这次央视315晚会其实曝光了海参养殖“三大黑幕”,但其中对行业打击最大、最深入人心的无疑是“养海参整箱放敌敌畏”。但事实真相如何呢?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到底是海参养殖过程中用敌敌畏还是仅仅是清理养殖池子时用?第二,从海参养殖环节的敌敌畏投放到我们食用的海参时,敌敌畏含量还有多少?7月19日下午,半岛都市报记者赶到即墨田横镇在南丁戈庄一个海参养殖池,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孙女士,上来就直说要害。
实际上,我们在海参养殖过程中,肯定不能使用敌敌畏。央视报道的是,在养殖前清理池塘时使用敌敌畏,而不是在养殖过程中。


田横镇西北里村养殖户邵先生说,养海参一茬一般是3到5年,碰上热的天气,海参经常被热死。很多养殖户会同时养上虾,这样能保证更好的收入。邵先生说,养殖过程中,他们非但不敢使用这类农药,反而对水质十分上心。现在的养殖,很多都是套殖,就是在海参养殖池里,再养上虾或者螃蟹。试想,如果在养殖池内同时养殖虾、螃蟹的话,我们会在养殖过程中投放敌敌畏吗?


不过,央视的报道中也没有明确表示究竟是养殖环节还是清理池子时用敌敌畏,但电视画面中将敌敌畏包装盒的镜头和正在养殖的海参镜头剪辑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养殖户在海参养殖时投放了敌敌畏。
7月19日,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抽检的66批次样品均未检出敌敌畏成分。”至此,真相大白,无论是海参养殖的水体还是底泥抑或是海参本身,没有任何敌敌畏的成分。

问题来了,明明在海参养殖池旁边发现了敌敌畏的包装盒,养殖户也承认用了敌敌畏,为何还是未检出呢?

这涉及到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央视315的调查,恰恰就是犯了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清华大学医学院硕士顾中一在其微信公号“营养师顾中一”中对此进行了解释:敌敌畏相比于其他的有机磷类农药,急性毒性算是比较大的了,也是很多其他有机磷类农药的代谢产物,属于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长期暴露会有致癌性和神经毒性,所以能少接触尽量少接触。但相比于666、DDT这些高毒性的农药,敌敌畏也没有那么恐怖,算是中等毒性,目前在我国也是限定范围可以使用的

按照相关标准,敌敌畏常用于蔬果种植,作为兽药则是用于杀灭寄生虫。实际用于水产业时,它能够杀死一些害虫、杀灭鱼体表面的寄生虫,还会对于水中的一些浮游动物起到控制作用。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亚民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表示,敌敌畏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在水产养殖中,可用于池塘清塘环节的消毒。敌敌畏易水解,遇碱分解更快,而用于水产养殖的正是碱性水。所以,常规操作下,敌敌畏的环境危害有限。但如果过量使用,就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即使在养殖过程中用了敌敌畏(肯定也是不允许的),到最终食用环节的敌敌畏,早就被分解完了。反倒是使用敌敌畏的海水排放到大海中,由此造成的环境影响更值得注意。

半岛都市报记者探访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养殖池都会清池。使用敌敌畏“清池”的养殖池塘,多数属于滩涂池,而岩礁池相对较少。

“海参的养殖池塘有多种类型,有岩礁池、滩涂池等。”孙女士解释,所谓岩礁池,就是依托海边的岩石、礁石修建的池塘。这种养殖池塘就在海边,海水可以随时更换,养殖用的海水基本是活水,所以基本不用清理池塘。


滩涂池可能距离海边几公里,需要靠壕沟引来海水。这种池塘一般15天左右借助大海潮汐换一次水。因为滩涂池的海水流动性比较差,水温往往也要高于岩礁池,一般养殖一茬海参之后,需要清理池塘,杀灭池塘内有害生物。而在田横镇,沿海的池塘多数都是岩礁池,仅部分为滩涂池。

中国植保学会农药残留与环境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研究员李义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按规定使用农药肯定是不对的,但也不必“谈药色变”。敌敌畏是民众比较熟知的一种高毒农药,毒性强、但降解快,在土壤环境里的半衰期只有一到两天,在碱性环境下更容易降解。而海水本身就呈碱性,所以敌敌畏在海水环境里,不会长时间存留。


李义强表示,对于使用农药后可能造成的影响,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浓度和使用环境考虑。
药物无论是在农业还是水产养殖业都是普遍使用的,只要按照规范要求,在收成前一段时间停药,给药物降解代谢以时间,就可大大减少药物残留。为了保障餐桌安全,我国也对蔬菜、食用菌、水果、水产品等,进行严格的农药残留监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水产病害领域首席科学家王印庚,此前曾跟随调查组前往即墨。

对于使用敌敌畏本身,王印庚表示:其中也暴露了现行条例、制度、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水产养殖领域,禁用药名录里没有敌敌畏,对于一线养殖户来说,不在禁用名单里就意味着可以用。在农业领域,农药使用条例上明确要求农药不准扩大使用范围,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敌敌畏使用到水产上就属于违规。两个不同部门制定的制度存在衔接上的漏洞,这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养殖户来说,很容易造成认知困扰。


另一方面,就敌敌畏本身来说,它的“近亲”敌百虫在水产中可以使用,但敌百虫遇到海水后,就会反应变成敌敌畏,所以这里面也存在一个矛盾。
王印庚说,此次事件对整个海参养殖产业的影响不言而喻,希望相关调查结果尽快公布后,给受到牵连的合法合规养殖户正名。
王印庚也希望通过这一事件,倒逼水产养殖领域及农药管理领域的条例进一步细化完善,把制度的漏洞补上,给一线的养殖户们一个明明白白的指引。


“央视曝光后,不少自媒体进行了错误解读,对我们的海参养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海参养殖户兰先生说,海参养殖投入非常大。
“现在因为少数人在清池时使用了敌敌畏,对即墨所有的海参养殖户都造成了影响,我们感到非常遗憾,也非常担心,毕竟投了很多成本。”


在中国的饮食习惯下,海参早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也是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17日,全国共有18562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海参”,且状态为在业、存续的企业(简称“海参相关企业”)。从我国各省市海参相关企业数量排行榜来看,共有3省市海参企业数在1000家以上。其中山东省海参企业遥遥领先,共有8545家,占全国海参企业的46%。辽宁省有3627家海参企业,全国海参企业数量排名第二,占比19.54%。广东以1204家企业排名第三,占比6.5%。

媒体调查的不专业,差点毁了整个海参产业。

说到底,还是应该回归专业和常识。

编辑 | 王冰玉校对 | 赵云迎(济南大学团委)关注 | 青春山东(ID:sdgqt2014)

user avatar

人民对蒙牛、伊利的怨言315看不见,爱钱进、积木盒子这些p2p产品的暴雷也不闻不问。最后单单选择了一种普通人很少去吃的半奢侈食品来开刀。我不懂,究竟为了什么要这样轻率的毁了所有养殖海参的农户的活路。今年的315真的让人意难平

user avatar

写了很多,还是删掉了

完整的解释请看山东共青团官方号"青春山东"

很心塞

有些东西再争辩,在官媒不明就里打击下也是苍白无力的

以前的新京报说我们这里苹果套袋,袋子里装农药,舆论一片哗然,苹果滞销

事情最后,新京报删帖,拍拍屁股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背后是什么?

是我们这里很多果农血本无归上吊自杀

我相信央视是好意,但我家卖海参的店里冷冷清清也是事实,疫情期间到现在,赔了大半年钱,因为这个所谓调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赚钱。

天日昭昭

天日昭昭

user avatar

315爆出来的时候,震惊+好奇,我大山东的农民兄弟胆真肥,敢用这玩意。好奇神经毒剂有机磷农药,海参居然耐受,职业病甚至想盐灸盐灸耐受机理!

反转就是这篇文章↑

山东共青团B站账号“青春山东”(账号运营经常毒舌)发布这篇报道(转载半岛都市报)挺有意思!从水产养殖,药物化学稳定性,食品安全的毒理学(剂量),以及农业部检测报告全方位打央视315晚会的脸!

盘一盘逻辑,先给了个结论(证据):已排查1257家海参养殖户没有发现敌敌畏残留!——农业农村部

证人1(养殖户):否认养殖使用,清洗养殖池可能用。(此处山东共青团加粗蓝色黑体正面对线央视)

证人2(清华硕士,营养学方面公众号):从剂量角度“不说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证明低剂量可以。对线央视只定性不定量!(食品安全剂量角度)

证人3(山大教授):确认敌敌畏可用于养殖池消毒,从化学稳定性角度说明敌敌畏在海水中快速分解!(药物化学稳定性角度)

证人4(农科院烟草所研究员):强调看剂量!

证人5(黄海所研究员):水产养殖领域和农药使用存在制度漏洞,同时许可使用的敌百虫遇海水还是变成敌敌畏(法律法规层面)

同时指出海参有活水养殖

总结起来就是敌敌畏没用于海参养殖,从药物化学稳定性上说是不可能用于海参养殖的,用在养殖池清洗,而且央视没有说明超标使用(使用量),最后拿出农业部的检测报告打脸,报道出现了偏差,是失实报道!

海参生长耐受这种神经毒剂的确非常反常识,报道从药物化学性质,食品安全剂量,许可使用法律法规角度论述敌敌畏可以使用,同时拿出农村农业部检测报告质(da)疑(lian)央视315栏目组。顺带一提,这篇报道找的农业方面专家基本都是驻青单位,就差海大和青农了!

毒舌山东共青团对线部分很精彩(不愧是你),看到这次山东政府层面反击比南方系污蔑苹果套袋有毒给力,点个赞!央视315打假晚会“翻车”的结论不着急下,子弹还要再飞一会!期待央视也能中门对狙!

——————朴实无华切枯燥的分割线——————

更新1:

B站和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没了,找到闪电新闻(山东广播电视台运营)由“青春山东”发布的原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3.15晚会曝光山东敌敌畏养殖海参”事件的反转,确实是一个扑朔迷离、牵涉到多方利益和信息传播的问题。要说清这件事的真相,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梳理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方表态。事件的开端:3.15晚会的“重磅炸弹”2024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如期播出,其中一个节目聚焦了山东.............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遭滥用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令人担忧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和技术伦理的多个层面。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如何看待 315 晚会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遭滥用?315 晚会(中国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特别节目)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这不仅.............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老坛酸菜“土坑腌制”事件:一次对食品安全底线的拷问,以及我们应该关注的方面315 晚会曝光的“老坛酸菜包在土坑腌制”事件,无疑又一次触动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这起事件不仅曝光了部分企业的恶意违法行为,更揭示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隐患和监管的薄弱环节。面对这样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
  • 回答
    315晚会曝光免费WiFi手机App问题,这事儿真是触目惊心,也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免费午餐”多了几分警惕。晚会里那些被曝光的案例,简直就是把我们赤裸裸地暴露在危险之中,尤其提到“根本连不上,还自动下载其他应用致隐私大曝光”,这话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连不上”的问题。.............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 UC 浏览器和 360 搜索医疗广告造假链条:一场触目惊心的“游戏”今年的 315 晚会,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互联网平台的医疗广告乱象,这次被点名的是 UC 浏览器和 360 搜索,揭露了它们与一些所谓“医疗机构”联手,构建了一个虚假医疗广告的“游戏”。这不仅仅是对几家公司的指责,更.............
  • 回答
    315晚会的那场曝光,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我们对招聘行业信任的基石上。猎聘、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些我们熟知的名字,却被揭露出随意贩卖个人简历,并且这些信息还堂而皇之地流入了“黑市”,这实在让人感到愤怒和不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我们辛辛苦苦在这些平台上填写、更新的个人简历,本应是保护我们.............
  • 回答
    2019年315晚会曝光电子烟的甲醛危害,这无疑给当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电子烟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在那之前,电子烟被很多人,包括不少消费者和行业内人士,视为传统香烟的“减害替代品”,甚至是“戒烟神器”。然而,315晚会的这则报道,将电子烟的潜在健康风险,特别是与甲醛相关的危害,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
  • 回答
    2020年315晚会,作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窗口,本应揭露更多产品质量问题,然而,当年未能出现关于“丰田机油门”、“上汽大众帕萨特”、“奔驰铝换钢”等备受关注的事件,确实让不少消费者感到疑惑和失望。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315晚会曝光的流程和选择机制。.............
  • 回答
    2022年的315晚会,可以说又一次把我们生活中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不良商家和行业乱象,赤裸裸地摆在了公众面前。每一次315晚会,都像是一场“大扫除”,把那些本应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那些打着合法旗号却行着不法之事的人,一个一个地揪出来。看到那些被曝光的乱象,心里确实五味杂陈。一方面,为那.............
  • 回答
    2017年央视315晚会曝光耐克气垫鞋虚假宣传事件,这无疑是当年轰动一时的一场消费维权风暴,也给整个运动品牌行业敲响了警钟。作为普通消费者,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这是对“虚假宣传”的有力打击,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在315晚会之前,耐克作为国际知名运动品牌,其气垫技术一.............
  • 回答
    2018年315晚会曝光大众途锐进水门事件,可以说是当年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各方反应以及事件的深远影响。事件的起因与曝光:2018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晚会)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年度盛事.............
  • 回答
    2020年的央视3·15晚会,把矛头对准了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560,尤其聚焦在其变速箱的问题上。这桩曝光,无疑给宝骏这个原本定位为“国民神车”的品牌,来了个当头一棒,也让无数车主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问题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让宝骏560的变速箱成为“众矢之的”?晚会中直接点名的问题主要集.............
  • 回答
    看到315晚会曝光的废旧钢筋黑色产业链,我简直是又气又怕。上万吨的废旧钢筋,被重新加工成劣质产品,然后堂而皇之地流入建筑工地,这简直是在拿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开玩笑。想想我们居住的房子、我们工作的办公楼,甚至我们每天通勤的桥梁,如果里面使用了这种“黑心”钢筋,那后果不堪设想。废旧钢筋的黑色产业链,.............
  • 回答
    2020年315晚会于2020年7月16日晚播出,之所以延迟播出是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场晚会以“打假斗争,你我同行”为主题,曝光了多个领域的消费陷阱和违法行为,旨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下是2020年315晚会中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食品安全领域: 问题一:知名电商平台.............
  • 回答
    315晚会:消费者权益的守护者与社会议题的放大器每年的315晚会,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早已不仅仅是一场电视节目,它承载着消费者对公平交易的期待,也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从现象到本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场年度“大戏”。 1. 什么是315晚会?315晚会是由中国中.............
  • 回答
    2021年315晚会上再次出现“瘦肉精”的问题,确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也再次将这个老生常谈的食品安全顽疾推到了公众面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抽检不合格事件,它背后折射出的,是监管的漏洞、利益的驱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复杂性。为什么“瘦肉精”会在2021年315晚会上“又见”?“又见”这个词用得非常精准.............
  • 回答
    2021年的央视315晚会,就像往年一样,又是消费者们一年一度的“期待与审视”的夜晚。它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消费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给了我们一个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最新动态的窗口。整体印象:首先,要评价315晚会,不能脱离其“曝光”的本质。它成功地将一些隐藏在消费者日常消费中的.............
  • 回答
    315晚会曝光海参产业存在的问题,山东省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曾用名“青春山东”)随后对此事进行了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次事件和青春山东的回应:事件背景:315晚会曝光的问题315晚会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它揭露了一些消费者可能不了解,但对整个产业影响深远的“潜规则”或不规范行为。.............
  • 回答
    315晚会曝光了老坛酸菜的卫生问题后,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老坛酸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看待:一、事件的严重性与公众的愤怒: 触碰底线: 315晚会曝光的老坛酸菜事件,核心问题在于其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土坑酸菜”,即直接在露天泥土坑中腌制,这种生产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卫生隐患,比如老.............
  • 回答
    2022年3·15晚会曝光的“老坛酸菜”事件,无疑是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场重大危机,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和深刻反思。这起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涉及了公众日常消费的食品,更因为它揭示了在某些生产环节中,为了追求利润,企业可以如何罔顾底线,践踏消费者的信任,甚至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