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1 年 315 晚会又见瘦肉精?为何瘦肉精屡禁不止?

回答
2021年315晚会上再次出现“瘦肉精”的问题,确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也再次将这个老生常谈的食品安全顽疾推到了公众面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抽检不合格事件,它背后折射出的,是监管的漏洞、利益的驱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复杂性。

为什么“瘦肉精”会在2021年315晚会上“又见”?

“又见”这个词用得非常精准。因为它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是唯一一次出现。但凡关注过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人,都会对“瘦肉精”这个词感到熟悉,它像一个甩不掉的“牛皮癣”,时不时就冒出来,搅扰人心。

315晚会之所以能再次曝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聚焦的是普遍性和隐蔽性。

普遍性: “瘦肉精”的泛滥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存在于部分养殖环节的普遍做法。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更快的生长速度、更大的猪肉产量、更瘦的猪肉外观,不惜铤而走险,在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晚会曝光的背后,可能牵扯的是更广泛的区域和更多的养殖场。
隐蔽性: “瘦肉精”的添加过程往往非常隐蔽。它藏在饲料中,通过喂食进入动物体内,并在屠宰、加工过程中难以被直接、简便地发现。除非进行专业的药物残留检测,否则消费者很难在购买时察觉。这种隐蔽性使得监管部门的溯源和查处变得更加困难。

为何“瘦肉精”屡禁不止?

“瘦肉精”之所以能够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经济利益的诱惑与监管成本和难度之间的博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高额的经济回报与微弱的违法成本:
巨大的经济效益: “瘦肉精”能够显著缩短养殖周期,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消耗,同时还能让猪看起来更瘦,符合一部分消费者(或市场)的偏好,带来更高的售价。这意味着,使用“瘦肉精”的养殖户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地获得更高的利润。
低廉的违法成本: 相对于可能带来的巨额利润,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非法添加“瘦肉精”的处罚力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足以构成强大的震慑。一旦被查获,可能面临的罚款、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相比其非法所得,显得微不足道。尤其是在一些“小散乱”的养殖环节,即便被查处,也可能通过“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方式继续存在。

2. 产业链条的层层传递与监管漏洞:
源头污染: 生产和销售“瘦肉精”的地下工厂是问题的源头。他们生产出“瘦肉精”,并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
饲料环节的“黑市”: 有些饲料生产商或者不法商贩,会专门生产或销售含有“瘦肉精”的预混料或添加剂,并将其作为“秘密武器”卖给养殖户。
养殖环节的隐蔽性: 养殖户是直接使用者。他们知道这是非法的,所以会选择隐蔽的方式添加,比如在饲料中混入,或者在临近出栏前使用,以规避监管。
屠宰与流通环节的“漏网之鱼”: 即使养殖环节被查,在屠宰、冷鲜、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仍然可能存在检测盲区。如果检测不全面、不及时,或者检测标准不统一,都可能让携带“瘦肉精”的肉品流入市场。

3. 监管的“猫鼠游戏”与能力限制:
信息不对称: 监管部门难以掌握所有养殖户的动态,也难以实时监控饲料的成分。不法分子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在监管的“盲区”活动。
检测手段的局限性: 虽然已有成熟的检测技术,但其覆盖面、效率和成本是需要考虑的。大规模、高频率的抽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广阔的养殖市场来说,并非易事。
“打非治违”的持久战: 监管部门一直在进行“打非治违”的专项行动,但这更像一场“猫鼠游戏”。一旦监管力度加强,不法分子就会转入地下,变换手法。当监管放松,或者注意力转移,问题又可能死灰复燃。
基层监管力量的薄弱: 一些地方的基层监管部门可能面临人手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经费紧张等问题,难以有效覆盖所有养殖场户。

4. 社会认知与消费者选择的误区:
“瘦肉”情结: 在一部分消费者的观念里,瘦肉就是好肉,肥肉不好。这种“瘦肉”情结,间接推动了养殖户对“瘦肉精”的需求。
对食品安全的敏感度与辨别力: 大部分消费者对“瘦肉精”的危害有一定认识,但由于其隐蔽性,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难以辨别。这使得监管部门成为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

总结来看,2021年315晚会再次曝光“瘦肉精”,是问题的长期存在和监管挑战的体现。其屡禁不止,是利益驱动、产业链条的复杂性、监管手段的局限以及社会某些观念的共同作用结果。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从源头治理、加强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普及科学知识等多个维度入手,进行一场持久而艰巨的攻坚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晚的央视 315 晚会,曝光了河北青县在养殖肉羊的过程中添加「瘦肉精」的现象。而且竟然「差不多加了有 10 年了」!

而这种吃了瘦肉精长大的羊,又会流入全国各地的农贸市场。

新闻一曝光,就引发了大家的担忧「早年听说过猪肉里有瘦肉精,怎么羊肉也有了?」「瘦肉精到底是个啥,人吃了会有什么危害?」

这篇回答就来简单讲讲「瘦肉精」的问题。


瘦肉精到底是啥?

「瘦肉精」的学名叫做「β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它是一大类药的总称。

「第一代瘦肉精」包括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等,「第二代瘦肉精」包括莱克多巴胺等。不管是第几代,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相同的。

在上世纪末,人们发现这类物质能够通过激活 β 肾上腺素受体,让猪、牛、羊等牲畜的心率加快,体温上升,基础代谢率升高,从某种程度上抑制脂肪堆积,从而达到「增肌减脂」的目的。于是这类物质就被大量应用在畜牧业,用来给畜肉增产。


吃瘦肉精长大的羊,人吃了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你吃到的羊肉内还残留着较高剂量的瘦肉精,那可能会引起急性中毒症状,具体症状包括:恶心、头晕、肌肉颤抖、心悸、血压上升等。

而且,瘦肉精在动物内脏中会比较容易蓄积,对于常吃内脏的中国人来说,更是要特别注意它的危害。

别的肉类也会用吗?

其实,之前偷偷用瘦肉精比较多的是猪肉和牛肉,但由于监管更严格,近年来已经很少听到这类案例了。

除了猪牛羊肉以外,鸡肉也可能会在养殖过程中用到,但会很少,因为鸡肉的瘦肉率已经很高。但美国会经常给火鸡使用莱克多巴胺。

而瘦肉精对鱼的作用并不大,水生动物也不太容易用药。


为什么美国允许使用?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严格禁止畜牧业使用「第一代瘦肉精(克伦特罗,沙丁胺醇等)」。

因为自从上世纪末畜牧业开始广泛使用「第一代瘦肉精」,就出现了不少严重的中毒案例。食用含瘦肉精的肉类以后,很多人出现了四肢颤抖,恶心头晕,心悸等中毒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因为心跳骤停导致昏迷或死亡。

但是,对于「第二代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来说,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因为各个国家的法规对此态度不同。

包括中国、欧盟在内的大部分国家认为,目前的毒理数据还无法确保它的安全,因此从 1997 年开始就严格禁止使用,2002 年起开始大力推进监管。饲料中只要添加「瘦肉精」,就是非法添加物。

但美国 FDA 认为这种瘦肉精相对来说毒性低一些,并且在动物体内代谢速度很快,在限量范围内可以保证安全性。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允许它合法使用,只在残留量上做出了限定。


如何规避风险 / 鉴别?

如果你非常在意瘦肉精的风险,建议去比较大型的超市买肉,或者尽量买大品牌、品质有保证的肉类。这些渠道的肉类为了确保品质,往往会进行瘦肉精的批次检验。

目前有些超市会把兽药检验记录表贴在超市的墙上,也有些会提供可追溯标签(或者二维码之类),通过标签可以追溯到具体批次的瘦肉精检测结果。买这样的肉类就可以放心很多了。

如果你还是不放心——其实在网上也能找到一些「瘦肉精检测试纸」(淘宝关键词:任一一种瘦肉精的名字+试纸)。如果专业人员按照正确方法使用的话,是能够保证准确性的,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就不一定能保证准确了。另外自己拿试纸检测的数据也没法当做维权证据来用。


为什么瘦肉精屡禁不止?答案也很简单:有利可图呗。为了利润,不法商家可以用各种各样的骚操作来逃避监管。

有答主说那我们就尽量少吃肉,少吃内脏。但我觉得,瘦肉精造成的问题不应该最后由消费者来承担。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商家和监管部门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如何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本文首发于「丁香生活研究所」,内容有删改。转载请联系首发地址。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

前中美猪肉贸易检测项目技术负责人员。


人吃了瘦肉精会怎么样?

微血管膨胀,脸红得像苹果 ;

肌肉兴奋性增强,手抖得像帕金森病人;

心肌收缩加强,心跳 快得要蹦出胸口;

血管壁弹性降低,血压升高,头痛得像被锤子砸 ;

内脏平滑肌蠕动加速,呕吐 得像孕妇。

长期食用会降低骨 密度,造成心脏 肥大,危害生命☠️。


我国是在法规上管控瘦肉精最严的国家之一。1997年农业部就发文禁止 ️瘦肉精的使用了,在2001年出台了第一部瘦肉精的检测标准和限量,之后又颁布了十多部公告、法规、标准等,对于瘦肉精的控制比美国严格六倍。

没错,外国的月亮 不圆。美国的养猪 体系允许使用瘦肉精呢,为了出口中国及其他国家,专门制定了一套“从不喂养瘦肉精体系 Never Fed Beta-Agonist"。而我国对于生猪饲养的要求是【全程不得添加瘦肉精,零检出】。


之前台湾宣布进口美国 饲喂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的猪肉(简称“莱猪”),引起民众不满。还有人出招,把“莱猪”做成肉松卖给大陆。呵呵哒,就我们对瘦肉精检测的严格程度,是不可能让它们进来的。

在管理如此严格的情况下,仍然会有漏网之鱼 。【如何能避免吃到瘦肉精肉呢】?

1. 去正规超市买检验合格的肉

2. 尽量不在无照经营小饭馆吃肉制品

3. 瘦肉精容易在内脏富集,少吃动物内脏

4. 肉眼其实很难分辨瘦肉精肉,不过皮下脂肪不足1厘米,血管充血,颜色鲜红的肉,有很大的嫌疑是瘦肉精超标的肉。

user avatar

ptt估计已经一片欢腾了,台湾有“莱猪”,对岸有“莱羊”!

瘦肉精之类的东西可能对产肉量是有提高,要不然怎么可能有人冒着风险一直在掺呢。但是它对人体就是有副作用。

要是能研发出一种在人体体内不会蓄积,对人体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成本又低的“瘦肉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刚上了热搜的湾湾吃莱猪,还说要把莱猪卖给大陆,于是我们禁止进口台湾肉制品。

莱猪,即含有莱克多巴胺的猪肉,莱克多巴胺,即我们俗称的「瘦肉精」的一种。

刚刚的315晚会上,曝光了,我们也有瘦肉精羊肉——

河北沧州青县,当地的肉羊养殖业发达,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当地存在大范围的违规使用瘦肉精现象。


记者拍到有的卖家避开正规市场,在货车上直接交易,以逃避肉制品抽检。

还有的虽然接受抽检,但在每批羊里专门准备了不喂瘦肉精的「绿色羊」,做好标记,以应对抽检。

还有更严重的,对于抽检有「层层警告」,上头要下来检查了,有人通风报信,厂家/养殖户就可以关门逃避检查。

——这代表着已经形成官商勾结利益链条


这样喂药的养殖已经持续了10年之久


瘦肉精检测阳性的羊肉发往全国各地






瘦肉精,稍微科普一下,是一类可以增加出肉率的药品,残留过量对人体有危害(安全剂量和具体危害目前其实研究还不太明确)

我国在2002年就全面禁止养殖业使用,也禁止从国外进口含有瘦肉精的肉制品出售,而美国等一些国家是允许合法使用瘦肉精的(但也有一系列的使用和残留规定)

前段时间关于台湾莱猪的新闻,就是说的台湾本土也不允许使用瘦肉精,但他们允许从美国进口含有瘦肉精的肉制品,这个事在台湾也引发了争议,后来就有人在脱口秀上开玩笑,大概说「既然我们自己不敢吃,干嘛不做成肉松卖给大陆啊,反正他们什么都吃」于是就引发了外交部禁止进口和网络上的骂战。

现在又爆出我们还在违规使用瘦肉精,而这其实早就算不得什么新闻了,之前就曝光过多次,10年了还无法绝禁,不得不说,还是挺打脸的,希望相关部门给力点,严查,一查到底,就像当年奶粉一样,一次断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315晚会上再次出现“瘦肉精”的问题,确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也再次将这个老生常谈的食品安全顽疾推到了公众面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抽检不合格事件,它背后折射出的,是监管的漏洞、利益的驱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复杂性。为什么“瘦肉精”会在2021年315晚会上“又见”?“又见”这个词用得非常精准.............
  • 回答
    2021年的央视315晚会,就像往年一样,又是消费者们一年一度的“期待与审视”的夜晚。它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消费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给了我们一个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最新动态的窗口。整体印象:首先,要评价315晚会,不能脱离其“曝光”的本质。它成功地将一些隐藏在消费者日常消费中的.............
  • 回答
    2021年中国造船业接单量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涉及技术、经济、国际竞争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未来趋势: 一、事件背景与数据1. 接单量数据 根据国际船舶供应协会(IHS Markit)等机构的统计,2021年中国造船企业接.............
  • 回答
    2021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部分优秀毕业生放弃留学、选择在本校读硕博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背景、原因和深层动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象背景与数据真实性1. 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该现象的传播主要来源于社交媒体、高校内部信息以及媒体报道,但具体数据.............
  • 回答
    2021年3月中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4%,这一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与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M2增长背景: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与政策支持1. 疫情冲击后的经济修复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中国.............
  • 回答
    2021年浙江大学“求是杯”获奖感言事件,是当年校园内乃至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起事件。要详细理解它,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背景: “求是杯”的性质: “求是杯”是浙江大学一项重要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旨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获奖通常意味着项目.............
  • 回答
    2021年9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呈现出一种显著的“冷热不均”的现象,具体体现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回落,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则同比上涨10.7%。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将其置于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一、 CPI涨幅回落与猪肉价格.............
  • 回答
    2021年清华美院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通常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或其他相关设计专业的毕业展)上的模特妆容引发“眯眯眼”质疑的事件,是一个涉及文化理解、审美表达、社会舆论和身份认同的复杂话题。为了详细地梳理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与过程:1. 发布会与作品展示: 清华美院作.............
  • 回答
    202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一场充满韧性的“稳健开局”202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这一数字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在经历2020年的疫情冲击后,实现了强劲的复苏和稳健的开局。然而,理解这个数字的真正意义,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构性特征以及可能面临的.............
  • 回答
    关于“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这个数据,以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如何看待“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数据通常来源于一些社会调研机构的估算,并非官方统计数.............
  • 回答
    如何看待2021年全国净人口增长48万?—— 一份详细的解读2021年,中国公布的全国净人口增长数据为48万人,这个数字远低于往年,甚至接近零增长,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它所代表的意义和潜在影响。一、 数据本身及其历史对比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2021年7月份中国经济数据普遍不及市场预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宏观经济层面、行业表现以及可能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一、 宏观经济数据概览(7月)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7月份主要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它们为何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工业增加值: 7月份工业增.............
  •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的重要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数据的历史维度:中国人口发展的转折点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 1062万人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年,是.............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2021年8月18日“乘客称乘坐网约车被挟持,监控显示因女乘客要求司机逆行被拒而发生争执”的事件,这是一个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力求详细和全面:事件梗概:根据当时的报道和网络信息,事件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乘客(女性)方的描述: 在行程进行中,女乘.............
  • 回答
    2021 年 1 月 1 日起点月票规则更新是起点中文网在那个时间点对读者投票机制进行的一次重要调整。理解这次更新需要从起点月票制度的本质、更新的具体内容、更新的目的以及对各方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起点月票制度的本质回顾在深入分析更新内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起点月票制度的核心作用: 激.............
  • 回答
    2021年9月起实施的中国大陆“防沉迷新规”是针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进行严格限制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解决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这项规定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的落地执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看待这项规定:一、 主要内容和核心措施: .............
  • 回答
    2021 年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这是一场融合了知识付费、个人成长、宏观趋势判断以及对当下中国社会情绪的回应的综合性演讲。核心主旨与主题演变: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系列演讲一贯的核心是连接个体命运与时代趋势,并提供一套方法论帮助个体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找到确定性,实.............
  • 回答
    对于2021年8月7日微博上流传的“浙江当局拒绝救助带病船只”的消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个尚未被官方证实或详细披露的单方面信息来源。在分析此类信息时,保持审慎和多角度的观察至关重要。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但也容易出现未经核实或.............
  • 回答
    2021年3月19日,知乎更新了它赴美上市的申请文件,并且公布了IPO(首次公开招股)的价格区间。这几条信息加在一起,就跟我们描绘了知乎当时准备走向资本市场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同时也透露了不少关于它自身以及整个互联网内容行业的信息。咱们来仔细拆解一下,看看这其中蕴含了什么:1. 更新上市申请:准备.............
  • 回答
    2021年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社融)数据公布后,无疑给市场带来了一记“闷棍”。那份远低于预期的数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指标跳水,它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并且对股市而言,其影响也绝非是昙花一现的。一、社融“不及预期”的背后: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社融。简单来说,社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