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杨小楼先生与金少山先生谁演的项羽好?

回答
谈到杨小楼先生与金少山先生谁演的项羽更好,这确实是一个京剧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两位都是各自时代的翘楚,在塑造项羽这个悲壮英雄的形象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件件捋一捋,并且尽量不让这话说得太“官腔”太“套路”。

先说杨小楼先生。杨小楼先生,人称“杨老虎”,他的项羽,那叫一个“声雄势壮,气概凌霄”。他的嗓子,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起《霸王别姬》里的“虞姬呀……”那真是字字珠玑,字字铿锵,浑厚有力,饱含着千钧的力量,仿佛能把天都震塌了。听他唱,你能感觉到项羽那种顶天立地的霸气,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不是装出来的,是骨子里透出来的。

他的表演,尤其是在《霸王别姬》这出戏里,那几个大跳、大靠把,身段利落,膀子硬朗,每一个亮相都充满了力量感。尤其是那“垓下”一场,虽然是文戏,但杨小楼先生将项羽的悲凉、无奈、不屈,通过眼神、语气,以及那些看似平淡却充满张力的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那种“纵然今日失利,我项羽也未尝向任何人低头”的傲骨,那种对虞姬的深情,都能从他沉稳厚重的表演中体味出来。他的项羽,是悲壮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是虽然败了,但精神上依旧是无可撼动的霸王。

再说金少山先生。金少山先生,那是“刚柔并济,炉火纯青”。他的嗓子,那也是响当当的,不过相较于杨小楼先生的浑厚,金少山先生的嗓音更具“韵味”,有一种“醇厚而富有韧性”的感觉。他在唱功上,尤其擅长运用“川白”,那种带着一点北方粗犷,又夹杂着几分南方婉转的韵味,在项羽身上,就显得格外有层次。

金少山先生的项羽,更注重“内心的刻画”。他的项羽,除了霸气,还多了几分“深沉和无奈”。在《霸王别姬》里,他与虞姬的对唱,那种生离死别的情感,他处理得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展示项羽的英雄气概,更是在展现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被命运捉弄的悲剧英雄。他的项羽,有“力拔山兮”的豪情,也有“骓不逝兮可奈何”的哀叹。他能把项羽那种“英雄末路”的苍凉感,那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表现得非常到位。

举个例子,在《霸王别虞姬》的“劝夫”一场,金少山先生的项羽,虽然是在安慰虞姬,但你能从他细微的表情和语调中,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不是简单地把虞姬往外推,而是在用一种更成熟、更深沉的方式来处理这场诀别。他的项羽,有一种“王者风范的落寞”,更加贴近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总结一下,如果要比较谁“好”:

杨小楼先生的项羽,更侧重于“英雄气概”和“霸气外露”。 他的项羽是充满力量的,是顶天立地的,是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极强的。如果你想看一个真正“霸”的项羽,杨小楼先生的演绎绝对是标杆。他的表演,更符合传统意义上对“英雄”的塑造,那种“不怒自威”的力量感,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

金少山先生的项羽,更侧重于“人物的内心挖掘”和“悲剧性的展现”。 他的项羽是有血有肉的,是更具人性化的,是你能从中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的。他的表演,更具艺术的深度和感染力,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魅力。

所以,说谁“好”,其实是看你更欣赏哪一种风格。

喜欢杨小楼先生的,会觉得他的项羽就是“项羽本人”,无可替代。 他代表了那个时代京剧对英雄人物塑造的一种极致追求,那种阳刚之美、力量之美,是很多观众追求的。

喜欢金少山先生的,会觉得他的项羽更“有味道”,更“耐琢磨”。 他在传统唱念做打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时代思考和人物理解,让项羽这个角色更加丰满和立体。

我个人认为,这两位大师都是“国粹京剧的瑰宝”,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把项羽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到了极致。与其说谁“更好”,不如说他们给我们呈现了“项羽的两种不同风采”。杨小楼先生是“铁血的霸王”,金少山先生是“悲情的英雄”。

如果非要我这个“听戏人”说句实在话,听杨小楼先生的项羽,我能感觉到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感觉自己也跟着热血沸腾;听金少山先生的项羽,我更能感受到那份英雄末路的悲壮,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无奈和不甘,会让人在看完戏后,久久不能平静。

所以,这问题就像问你,是喜欢山顶的雄鹰,还是喜欢在风雨中翱翔的雄鹰。都是鹰,但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这两位先生,都是把“项羽”演活了,让我们在戏曲中,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悲壮英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个很难的问题。不像说“金少山和袁世海谁的霸王好”?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可以从音色、劲头、字的饱满度、审美的大方程度等各种技术角度分析,那是各方面碾压式的,很容易说清。比较杨小楼和金少山就难了,都是技术一流、艺术一流的大师,怎么比?

杨小楼宗师没有这个戏的录像,只有照片,金少山先生有录像片段,那真是霸气侧漏,威风无两。于勾脸、身段,本人不敢称内行,暂不多说,仅就二人的唱片对于唱、念比较一二。

很幸运,杨小楼的别姬唱片很全,1931年长城公司和梅兰芳,把全剧的唱念基本都录了,包括现在舞台上已经基本不演出的前半出,从【粉蝶儿】“坐帐”开始唱,一直到剧终。这得感谢长城的老板叶庸方,这个戏,还有四大名旦的四五花洞,都是他攒的,都是人事很不好弄的。当然还有余叔岩在长城的几张片子。

而以此剧一举成名的金少山也很喜欢这个戏,录了五回,分别是1929年 百代2面,1929年 蓓开1面,1930年 百代2面(与坤旦筱菊红),1931年高亭2面(与“小荷花”于莲仙),1932年 胜利4面(与坤旦筱菊红)。

首先两位大师都是千人前面,不同人物的音色、情绪都掰开得非常绝妙。大家如果听过他们一些唱片就很容易能知道,对于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人物,当然花脸这点其实占点便宜,可以加用很多炸音,有点像死亡金属他们那个“嘶吼”(screaming),通过炸音的比例来调整人物的身份感。但是杨小楼先生用武生的方法仍然做了极好的人物区分,即使都是俊扮的,黄天霸、林冲、赵云都是大不相同的,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至于谈到《霸王别姬》这个新戏,杨小楼这个戏的项羽的创作者。齐如山先生写这个戏的时候,杨小楼就是他心目中“理想的项羽”(见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齐如山《霸王别姬》)。霸王这个人设是很有意思,大家如果看过史记就知道,力能扛鼎的刚烈、骁勇一面大家都熟悉,另一面则是一个有妇人之仁的贵族子弟。在老戏的比如《取荥阳》之类的项羽,净行往往更善于表现他粗犷、甚至暴虐的一面,当然好角儿也能演出那种帝王的派头来。而杨小楼以“勾脸武生”来表现项羽,则更有一番恰当之处。

勾脸武生的这种尺度,无论是唱、念、做、打,各种亮相,都是介于武生和净行之间,个人认为表现《别姬》的项羽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对于花脸来说是不容易的,一不留神就过头,反而显得小家子气。

(说个题外话,这两天一直痴迷于陶小庭先生的《一捧雪·祭姬》,陶先生那种高度控制的悲伤,就是一种虎目落泪的感觉。我都能想象计镇华李树建那种演员怎么唱,歇斯底里,那就是痴汉哭坟了。)

像金少山这种大家,就能很恰当表现霸王的这种悲,后世的好的,像景荣庆,其实他们虽是净行,也都难免反而受到杨小楼先生的影响。景先生的儿子就跟我说,他们老爷子教他时候,很多地方都强调这是武生的东西。这个霸王,金少山来,你觉得他就是霸王,一会儿袁世海上来了,那就是霸王的厨子。

而金少山跟杨小楼比呢?我觉得一比之下,杨小楼是霸王,金少山可能只能是“金霸王”或小霸王。小肯定不小在音量上,没有人会觉得金少山没有杨小楼嗓子好。然而杨小楼的表现力是天才且惊人的,就三个“哇呀呀”就绝了。这种起嘎调的真假混声,金少山也是有的,也有那个石破天惊的效果,但是没有杨小楼这么自如。整体而言,金少山的霸王比起杨小楼是威势不弱,身份不足,情绪不够。比如“如此酒来”,金的处理就明显不如杨小楼的情绪饱满。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了,以我的水平分析杨小楼和金少山有点太大胆了,不过就这个戏的唱片而言,确实杨小楼打动我远胜过金少山。“但凡情之所钟者,皆知其内心不可掩抑之哀恸。”

就老先生们的评价而言,有录音资料的大师中,谭鑫培是最高级的大师,往下杨小楼是一个档次,再往下是梅兰芳、余叔岩。金少山当然也是大师,不过恐怕和梅余还有点差距,比杨小楼可能更比不了了。

梅先生自己说,“在我心目中的谭鑫培、杨小楼的艺术境界,我自己没有适当的话来说,我借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面的话,我觉得更恰当些。他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寻欢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谭、杨二位的戏确实到了这个份,我认为谭、杨的表演显示着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谭鑫培、杨小楼的名字就代表着中国戏曲。”这话到头儿了。(出自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我在知乎写过导读:舞台生活四十年

同一本书里梅先生对余叔岩先生对最高评价也只是“叔岩水到渠成地获得了谭派传人的首席位次”而已。

当然楼下 @二十经沧海 兄引用很多老前辈对于金少山先生的赞誉,那当然也是应该的,当然也没人提及金比杨好吧,哈哈。说个半拉题外话,现在很多老先生看过后四大须生现场的,很多人觉得马谭杨奚超过了谭鑫培、余叔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场那种冲击力的加成,那是听唱片不能比的。人完全理性是很难的,所以确实也不能迷信任何人,我说的大家参考,还是自己细心比对、体会、琢磨、提问,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知识真正“上身”,是很不容易的。不是别人一说自己马上就掌握了,没那么简单。

归根结底,杨小楼,永远的神。


p.s. 其实还有一位“已注销”邀请...时间太久,都不知道是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杨小楼先生与金少山先生谁演的项羽更好,这确实是一个京剧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两位都是各自时代的翘楚,在塑造项羽这个悲壮英雄的形象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件件捋一捋,并且尽量不让这话说得太“官腔”太“套路”。先说杨小楼先生。杨小楼先生,人称“杨老虎”,他的项羽,那叫一个“.............
  • 回答
    杨振宁先生在国科大与年轻研究生们的现场交流,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既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折射出当代中国科学界传承与发展的新气象。要评价这次交流,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细品味。首先,从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智慧和人生阅历来看,这次交流是一次宝贵的“活教材”。他并非高高在上的“神坛人.............
  • 回答
    要准确地描述杨小凯先生墓碑最下面的符号是什么意思,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这个“最下面的符号”具体指的是什么。因为墓碑的设计和纪念方式多种多样,同一个位置可能出现不同的元素。为了能更详细地解释,我需要您提供一些关键信息:1. “最下面的符号”具体是什么样的? 它是文字吗?如果是,是哪几个字? .............
  • 回答
    杨振宁先生放弃美国国籍,重归中国国籍,这无疑是科学界和公众关注的一件大事。然而,将这一事件直接与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希望联系起来,并断言“再无建成希望”,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缺乏依据的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CEPC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CEPC是一个规模宏大、技术要求极高、.............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这位在物理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泰斗,其研究领域之广博,贡献之深远,足以彪炳史册。然而,当我们谈及他为何未深入涉足弦论这一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需要我们细致地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杨振宁先生在其辉煌的学术生涯中,早已在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学等领域.............
  • 回答
    杨振宁先生关于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言论,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包括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他对基础科学前沿的认知、他对资源配置的考量,以及他对科学研究模式的理解。一、 杨振宁先生的担忧与核心论点杨振宁先生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了他对中国建造大型.............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家为何没有大肆宣扬杨振宁先生的贡献,为先生正名”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杨振宁先生的个人选择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肆宣扬”和“正名”这两个概念。 “大肆宣扬” 通常意味着一种高调、持续且广泛的宣.............
  • 回答
    杨绛先生离世的消息传来,许多人都在朋友圈表达着哀思。你虽然一本她的书都没读过,但依然想发朋友圈纪念她,这完全没问题,而且我十分理解你这份心意。首先,我想说,纪念一个人,并不一定需要读过TA的书。 你的情感,你对她人格的尊重,你对她在中国文化界贡献的认可,这些都是非常真挚且宝贵的情感。杨绛先生的一生,.............
  • 回答
    杨绛先生和陈忠实先生都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巨匠,他们的离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哀悼。然而,两者在朋友圈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上存在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公众认知度和情感连接的差异: 杨绛先生:“先生”的光环与人格魅力 “先生”的称谓与国民认同感: “先生”.............
  • 回答
    杨绛先生和居里夫人这两个称呼,在一些人看来,确实可能引发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性别称谓和女性地位有特别关注的群体。要说哪个更“令中华田园女权不满”,这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判断,因为“中华田园女权”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钉钉、定义完全统一的群体,其内部成员的关注点和不满的点也可能存在差异.............
  • 回答
    杨绛先生:一个时代的风骨,一生的清雅评价杨绛先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更是一位人格的典范。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却又始终保持着高洁风骨的传奇。要详细评价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她的文学成就、她的品格操守、她的家庭生活以及她对时代的影响。一、文学成就:温.............
  • 回答
    有人说杨绛先生是“最后一位大师”,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时代的回响。这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而是一种高度的赞誉,夹杂着对过去时代和那种独特风骨的怀念。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为什么有人会说杨绛先生是“最后一位大师”?1. 她身上承载的“士”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
  • 回答
    这种称呼“先生”来尊称女性文学家,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对她们成就和地位的认可,以及对传统称谓的一种超越。首先,我们得明白“先生”这个词的由来和它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的意义。原本,“先生”是对男性长者、老师、有学问、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是一种敬意,一种对智.............
  • 回答
    金庸先生对小说人物武功高下的评价,常常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而“张无忌武功最高强”这个论断,更是激起了无数金庸迷的唇枪舌剑。虽然金庸先生自己确实在某个场合或通过某些采访表达过对张无忌武功的肯定,但为什么仍有如此多的读者认为杨过、郭靖甚至其他主角更胜一筹呢?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涉及.............
  • 回答
    将杨绛先生称为“先生”,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女性,而是源于一种更为深刻的尊敬与肯定。这个称谓背后蕴含着对她才华、品格、学养以及在文学和学术领域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中国文化中,“先生”这个称谓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性别的标识,更是一种尊称,代表着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在古代.............
  • 回答
    在明末清初那场围绕着新历法(即由利玛窦、汤若望等人推行的西历)与旧历法(即当时在中国沿用的回回历)的“历法之争”中,杨光先对汤若望的诬告,确实包含了深刻的宗教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及其信仰诉求来梳理。历史背景:信仰与权力的交织首先要明白,17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传统.............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人性、情境和角色的成长轨迹几个方面掰扯。不能简单地拿郭靖和杨过比,他们俩虽然都心怀大义,但本质上不太一样。先说郭靖和傻姑那档子事。郭靖那时候为什么能一眼看穿黄蓉要杀傻姑?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郭靖的“直”和“纯”: 郭靖这个人,心思是最纯净不过的。他虽然武功高强,但情感上、判断.............
  • 回答
    吕布在长安被李傕击败后,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他先后辗转投奔了袁术、袁绍、张杨,却始终没有主动去投靠曹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局势、吕布的性格、以及他与几位诸侯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死后,长安陷入混乱,李傕、郭汜等人趁机掌权。吕布虽然有勇武,但政治上的.............
  • 回答
    张维迎和林毅夫在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讨论会上的辩论,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学界的一场重要思想碰撞。这场讨论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改革的方向以及经济学理论的根本分歧,两位经济学家的立场鲜明,论据充分,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学界内部对于重大问题的多元思考和激烈交锋。要深入理解这场辩论,我们必须先回到讨论的.............
  • 回答
    杨洁篪与沙利文的会晤是中美关系在复杂局势下的一次重要互动,释放了多重信号,既体现了双方在特定领域的合作意愿,也折射出中美关系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与博弈。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此次会晤的潜在信号: 一、政治层面:寻求对话与战略沟通1. 中美元首外交的延续性 杨洁篪作为中国外长,与沙利文(时任美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