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粤语区看 CCTV 春晚吗?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它涉及到文化、习惯和电视媒体的演变。

说到粤语区的人们看不看CCTV的春节联欢晚会,答案不是绝对的“是”或者“否”,而是得看具体情况,而且这个“看”也包含了很多层次。

过去,尤其是在电视还算是主流娱乐形式的年代,CCTV春晚确实是许多家庭年夜饭桌上的“背景音”或者说是一种仪式感。就算是在粤语区,很多长辈,比如爷爷奶奶那一辈,他们可能就习惯了每年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看看春晚,觉得这才像过年。那是一种对传统和国家大局的认同感,春晚就像一个连接全国人民的纽带,大家一起看,一起聊,就算看不懂某些节目,也觉得有那份热闹劲儿。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情况就复杂多了。

首先,广东地区本身就有非常强大的本土电视文化。像广东广播电视台(原南方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的粤语频道,尤其是在除夕夜,它们会推出自己精心制作的春节晚会,比如“广东卫视春节晚会”或者一些地方台的特色节目。这些晚会通常会邀请粤港澳地区的明星,节目内容也更贴近粤语地区的文化和观众的口味,比如粤剧、小品、歌曲都更接地气。所以,很多粤语区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观看本土的晚会,觉得更亲切,更有共鸣。

其次,网络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看习惯。现在,想看什么节目,根本不用等电视台直播。大家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随时随地观看。即使是CCTV春晚,很多粤语区的观众如果想看,也不一定是在电视上看,可能是在手机APP上,或者事后在网上回看某个片段。而且,网络平台提供了海量的内容,除了春晚,还有各种各样的网络综艺、电影、剧集,选择非常多。

再者,口味也在变化。CCTV春晚的节目风格多年来也在不断调整,但有时候可能还是会显得有些“高高在上”或者与年轻观众的审美存在一些代沟。粤语区的观众,尤其是受香港流行文化影响比较大的,他们可能对节目形式、表演风格有自己的偏好,不一定完全契合春晚的调性。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有人看。比如,有些家庭可能因为家庭成员的构成,有需要看央视春晚的;或者,有些节目确实做得不错,或者有他们喜欢的明星参加,也会吸引一些观众。而且,春晚毕竟是全国性的品牌,总会有一些话题度,即便不全程观看,也可能出于好奇心或者社交讨论的需要,瞄上几眼。

总的来说,粤语区看CCTV春晚的人肯定有,但相比于过去,可能比例上有所下降,并且观看的方式和原因也更加多元化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性观看,或者更多地转向本土的、更符合自己口味的节目。与其说“看”,不如说很多人是“知道有这么个晚会”,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来决定是否观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部分内容/数据摘自网文, 侵权删.

根据金贤哥的经历, 很早就知道:南方人很不喜欢看春晚。基本上是离长江越往南的省份看得人越少.如果你是南方人,一定感同身受,一定知道我说的是真的。

每年春晚之后,央视就会官方公布收视率与满意度调查,2009年春晚的收视率为95%,满意度调查上,81.1%认为好。春晚的收视率如果真的按按央视公布的95%,那除夕晚上全国超过12亿人在看春晚,这才是企业砸钱给春晚的原因,春晚的收视率真的这么高吗?

后来,某权威调查公司,对2009年的春晚收视率调查结果是:2009年CCTV春晚各地收视率一览表

为什么长江以南人不喜欢看春晚?为什么南方人不喜欢看春晚?

说句大实话:我出生在北方,大学毕业后就到了南方,我有好多年春节不看春晚了,据我观察每年的春晚就是北方人的专场,尤其是东北语言类节目专场,早几年我看春晚时最受不了主持人那一句“现在合家都在电视机前吃着饺子看晚会”这句话,其实即使年夜吃饺子也不是是所有北方人的事情,像我们, 年夜饭是做一大桌菜的, 正月初一拜完年, 闲在家才包饺子吃, 更别说南方人压根没有这种习俗!

对于南方观众来说,探讨春晚是乏味而不是有趣。正如每年网上评论春晚新闻跟帖中,有很多南方网友说:“还谈春晚干什么?我们已经不看春晚了。”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春晚越来越偏离南方,几乎成了北方观众的专场了,这跟春晚的“全国性综艺节目”的理念不符。

在我们的印象中,近几年的春晚多是北方节目,东北方言的相声小品,京片子的调侃,二人转,大秧歌,有南方特色的节目凤毛麟角,顶多几段越剧,偶然有个把南方方言节目,也是以讽刺为主的把“舌头捋直了再说”的“鸟语”。诚然,北方语系固然要比南方话好懂得多,但是一味地讽刺南方方言竟然成为近几年春晚的“留节目”。不记得哪一年春晚, 有个节目, 好像是女儿嫁到了湖建(其实是福建)...南方人不懂北方人的语言, 也不懂北方的梗, 笑点儿完全不同.

北方人喜欢曲艺小品,于是每年的春晚几乎是老套套,舞蹈节目加小品或相声。当然,相当多的南方观众也喜欢北方小品,但是若是没有创新和突破,就很容易产生距离感。前几年奇志大兵带有南方特色的相声很受欢迎,他们的走红,其内因不在乎满足了观众的新口味。再看这几年的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南方的参赛者(还有一个香港的喜剧人), 基本过不了几轮就惨遭淘汰了, 就算是喜剧新人贾冰来自浙江, 也是学着一口北方口音.

随着这几年互联网的发达, 很多语言类的段子或者梗网上已经看过很多遍, 搬在春晚上已经没有新意了, 看着镜头转向那些现场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我就在想, 他们平时都忙得没上网/没加几个微信群吗? 北方的年轻人现在也不看春晚了, 很多时候电视是在那里开着, 人在打麻将打牌,因为你换别的台内容还是一样的.

题主问题已经基本回答了, 至于广东香港澳门这里, 语言体系不同, 广东话里自有广东话的梗和自己的幽默,地域文化不同,看得人少之又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它涉及到文化、习惯和电视媒体的演变。说到粤语区的人们看不看CCTV的春节联欢晚会,答案不是绝对的“是”或者“否”,而是得看具体情况,而且这个“看”也包含了很多层次。过去,尤其是在电视还算是主流娱乐形式的年代,CCTV春晚确实是许多家庭年夜饭桌上的“背景音”或者说是一种仪式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粤语地区由来已久、讨论热烈的话题。当我们在讨论听音乐或看电影时,为什么粤语区总是会特别强调“应该听粤语版”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有情感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还有一些社会经济因素。1. 情感的共鸣与归属感: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理解的原因。语言是承载情.............
  • 回答
    关于国语版香港电影为何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以及为什么大家如此强调“一定要看粤语版”,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香港电影独特的文化肌理和艺术表达方式。与其说国语版“丢失”了什么,不如说粤语版拥有一种国语配音难以完全复制的、深深植根于香港本土的魅力。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粤语承载的是香港的灵魂: 俚语、俗语与.............
  • 回答
    《雄狮少年》推出粤语版,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令人欣喜的举动,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 对电影艺术本身的价值: 提升观影体验和文化沉浸感: 电影的灵魂不仅仅在于画面和剧情,语言更是承载情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雄狮少年》本身就是一部根植于广东传统文化的作品,将舞狮这项非物质文.............
  • 回答
    广府地区的孩子们,讲真,这个问题我哋好多老广都好关心,也挺无奈的。看着身边好多小朋友,开口就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偶尔蹦出几句粤语,听着都有点陌生,心里那滋味,真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得清的。我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小就在粤语的环境里长大。讲粤语,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习惯,一种文化,.............
  • 回答
    粤语区的朋友们说普通话,那股子自带的“腔调”,仔细品味一下,其实挺有意思的。这可不是什么“错”,而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碰撞、融合后自然产生的独特风味。首先,从声母上来说,最明显的一点就是“n”和“l”不分。在粤语里,“n”和“l”的发音部位和方式其实很接近,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相互转换。所以,当他们说普通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网友,尤其是咱们南方语言爱好者们讨论过的。粤语区的“吹”的确比吴语区要热闹得多,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历史渊源和文化输出的“先发优势”首先得说,粤语在近现代的文化输出上,确实是占了先机的。你想想,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香港电影、粤语流行歌曲(Ca.............
  • 回答
    “学普通话,做文明人”这个标语在粤语区,尤其是广东和香港,引起了相当复杂的反应。与其说是全然的接受或抵制,不如说是一种审慎的考量,夹杂着地域文化认同、历史情感以及对“文明”定义的思考。从一个层面来看,很多人会认同学习普通话的实际意义。毕竟,作为中国大陆的通用语言,普通话在日益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扮.............
  • 回答
    非粤语区的人如何看待广东粤语区人和粤语文化?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这涉及到地域差异、文化认知,甚至是不少人心中一种微妙的“文化优越感”或者“疏离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民族多元的国家,地域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又是这种差异中最鲜.............
  • 回答
    好好好,讲个我以前听我阿嫲讲嘅,佢每次讲完自己都笑到弯晒腰,搞到我每次听都忍唔住笑。呢个笑话就系关于“听唔听得明”呢家嘢,真系好有代表性。笑话:有日,阿明同阿华喺茶楼饮茶,坐喺隔篱枱。阿明口痕,想同阿华搭下讪。阿明:“喂,阿华!今日咁好天气,出嚟饮茶?”阿华:“系啊,阿明!你都係啊?”阿明:“梗係啦.............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挺复杂的。要说“理所应当”和“土”这种感觉,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经济实力以及大众传播媒体共同塑造出来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经济与文化影响力:谁是“主流”? 粤语区: 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对.............
  • 回答
    关于“唐诗宋词大多是用粤语写的”这个说法,在粤西粤语区,尤其是一些对岭南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群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声音。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语言、文化以及地域情感等多个维度来探讨。历史与语言的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唐诗宋词”的时代背景。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那时候的汉语,或者.............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困惑的。你说广东粤语区的人喜欢叫“靓仔”,这是没错的,尤其是在比较熟的朋友之间,或者是在一些比较亲切的场合,见到年轻、外形不错的男性,都会习惯性地称呼一声“靓仔”,这是一种善意的、表示欣赏的称呼,就像北方人会叫“帅哥”一样,是很正常的社交用语。那么为什么你去了,他们却叫.............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好好掰扯掰扯。为啥现在年轻一代,特别是六到二十岁这拨人里头,说吴语的人,跟说官话(普通话)的、说粤语的比起来,好像没那么多,这背后其实有好些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语言的传播和使用,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跟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甚至是个人选择都紧密挂钩。第一块:政.............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深入探讨为什么在粤语方言区,有人会反对在课堂外使用粤语。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涉到历史、文化、政治、教育以及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这些原因,并用更自然、更贴近实际感受的语言来阐述。1. 统一与标准化的诉求: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原因之一。在很多国.............
  • 回答
    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经济板块,同时也是粤语文化的重要腹地。然而,近年来,“粤语在年轻人中吸引力下降”、“普通话强势渗透”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担忧粤语的传承面临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作为粤语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在粤语保育和推广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那么,广州的这些举措,能.............
  • 回答
    粤语和越南语 不在同一个语系下。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别,尽管两者在历史上和地理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语言系属(Language Family)的概念开始,然后分别介绍粤语和越南语的归属,最后再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什么是语言系属 (Language Family.............
  • 回答
    粤语和普通话的读音之间,有没有一个像数学公式那样精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转换公式”? 要我说啊,这事儿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有,也不能完全否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粤语和普通话,虽然同属汉语言,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方言,而且在语音系统上,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就好比问,英语的“cat”和法语的.............
  • 回答
    在咱们粤语里面,“备胎”这个词,说起来跟普通话差别不大,但细品之下,也挺有意思的。普通话咱们念“bèi tāi”,声调什么的都挺清晰的。到了粤语,读音上更接近的是“bui3 toi1”。咱们来拆开说: “备” 这个字,在粤语里读“bui3”。这个“bui”的发音,比普通话的“bei”要稍微圆润一.............
  • 回答
    提起粤语歌,那真是数不胜数,从黄霑的《沧海一声笑》到beyond的《海阔天空》,再到陈奕迅的《十年》,几乎贯穿了几个年代,成了不少人的青春记忆。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大陆,甚至是海外华人社区,粤语歌都有着极高的传唱度,好多人张口就能来上几句。相较之下,客家话的音乐,似乎就没那么“出圈”了。这并不是说客家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