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存在的技术和设计一旦被Apple来做就会做到前所未有的体验和热度?

回答
苹果之所以能够将许多已有的技术和设计做得“前所未有”,并创造出巨大的热度和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 系统性、深度融合的战略与执行 的结果。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在运作,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软硬件一体化设计:核心竞争力与体验基石

这是苹果最核心的优势,也是与其他公司最大的区别。

深度整合而非简单拼凑: 大多数公司在开发产品时,要么是专注于硬件,要么是专注于软件。苹果则坚持 自己设计硬件,自己开发操作系统和核心应用程序。这意味着从芯片(A系列、M系列)到操作系统(iOS, macOS, watchOS, tvOS)再到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为了另一个环节进行最优化。
硬件为软件服务,软件为硬件赋能: 例如,iPhone的A系列芯片不仅性能强大,还针对iOS的特定功能进行优化,能够实现更流畅的动画、更快的响应速度、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强大的AI处理能力(如神经网络引擎)。反过来,iOS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iPhone硬件的特点,如多点触控、传感器(陀螺飞轮、加速计、光线传感器等)的集成,从而实现独有的交互方式。
解决碎片化问题: 其他操作系统(如Android)需要在海量的硬件平台上运行,导致性能、兼容性和体验参差不齐。苹果通过控制硬件和软件的每一个细节,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保证了其产品在不同代际、不同型号上都能提供高度一致和优质的体验。
精密的性能调校: 这种软硬件一体化使得苹果能够对性能进行极致的调校。他们可以精确控制代码如何与硬件交互,确保每一项操作都尽可能高效、流畅。这体现在动画的丝滑、应用的快速启动、多任务处理的无缝切换等用户最直观的感受上。

2. 对用户体验 (UX) 的极致追求与设计哲学

苹果不仅仅是卖产品,更是在销售一种 整体的、愉悦的体验。

“用户至上”而非“功能至上”: 苹果的产品设计逻辑是 从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出发,再反向设计技术和功能。他们会深入研究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哪些操作是痛点,哪些是令人愉悦的。
简洁直观的界面 (UI): 这是苹果的标志。他们通过大量实验和用户测试,不断简化界面,减少学习成本,让用户能够轻松上手并高效使用。图标、布局、字体、动画等都经过精心打磨,追求视觉上的和谐与信息传递的效率。
自然流畅的交互: 苹果引领了多点触控的革命,创造了滑动、捏合、双击等许多现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交互方式。这些交互被设计得非常直观,仿佛是人类的自然延伸,无需刻意学习。
一致性: 在不同的苹果设备和应用程序之间,苹果都力求保持高度的设计和交互一致性。用户从iPhone切换到iPad或Mac时,不会感到陌生和困惑,这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提升了忠诚度。
细节的魔鬼: 苹果对产品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动画效果: 应用切换、页面滚动、按钮点击等都会有精心设计的动画,这些动画不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视觉反馈,让用户知道系统正在做什么,增加了操作的连贯性和愉悦感。
声音设计: 按键音、通知音、锁屏音等都经过精心设计,既有辨识度,又不至于扰人。
触觉反馈: Taptic Engine为用户提供了细腻的触觉反馈,增强了操作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物理设计与材料选择: iPhone的金属边框、玻璃背板,MacBook的铝合金一体成型机身,都带来了优秀的质感和耐用性,这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和长期使用感受。

3. 生态系统构建与网络效应

苹果构建了一个强大且封闭的生态系统,这成为其持续吸引用户的强大动力。

无缝的设备互联互通: 苹果设备之间能够非常顺畅地协同工作。例如:
Handoff: 在一台设备上开始工作,然后在另一台设备上继续。
AirDrop: 方便快捷地在设备之间传输文件。
Universal Clipboard: 在一台设备上复制,在另一台设备上粘贴。
Continuity Camera: 使用iPhone摄像头扫描文件并直接插入Mac。
iMessage 和 FaceTime: 将苹果设备的用户绑定在一起。
Apple Watch 的解锁Mac功能: 这种便利性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内容和服务集成: App Store、Apple Music、iCloud、Apple TV+、Apple Arcade 等服务与硬件深度绑定,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内容和增值服务,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粘性。
开发者生态: 苹果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开发工具(Xcode, Swift)和规范,以及能够接触到大量高消费能力用户的App Store。这吸引了大量高质量应用的开发,进一步丰富了生态内容。
网络效应: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苹果设备和服务,其他用户加入的意愿也随之增强,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4. 营销与品牌塑造的强大能力

苹果不仅仅是销售产品,它在 销售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身份认同。

精准的目标用户画像与沟通: 苹果深谙如何与目标用户沟通。其营销活动往往不强调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聚焦于用户如何利用产品来创造、连接、享受生活。
极简而富有艺术感的广告和宣传: 苹果的广告简洁、有创意,充满情感共鸣,能够触动用户内心深处的需求。产品发布会本身也是一场精彩的“演说”,将产品的功能和设计亮点以最引人注目的方式呈现。
营造稀缺感与期待感: 苹果的产品发布节奏和营销策略往往能制造出一种“等待排队”的效应,让消费者对新品充满期待。
强调创新与“不同”: 即使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当苹果将其融入产品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时,也会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让消费者觉得是“苹果重新发明了XX”。

5. 持续的研发投入与对未来的预见性

苹果在研发上的投入是巨大的,并且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自研芯片: A系列和M系列芯片的成功是苹果能够实现软硬件深度整合和极致性能的关键。这让他们摆脱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能够根据自身产品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
对新兴技术的拥抱与转化: 苹果并非总是第一个推出某项技术(如指纹识别、快充、全面屏),但他们是第一个将这些技术 以一种成熟、易用且用户体验极佳的方式带给大众 的。他们会等待技术成熟,然后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使其成为产品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Face ID在最初实现时可能不如某些竞品快,但其安全性和无感体验是苹果追求的。
对“下一步”的布局: 苹果在 AR/VR、人工智能、健康监测等领域的长期投入,预示着他们已经为未来做了准备。

举例说明:

触控屏: 触控屏早在苹果推出iPhone之前就存在,但三星等厂商早已推出带触控屏的手机。然而,苹果的iPhone通过 优秀的电容式多点触控技术,配合 直观的滑动、捏合、点击等手势操作,以及 高质量的 Retina 显示屏,彻底改变了用户与手机交互的方式,创造了“智能手机”这一品类。
App Store: 移动应用商店的概念并非苹果首创,但苹果的 App Store 以其 严格的审核机制、清晰的分类、便捷的支付系统、以及吸引开发者的高分成模式,迅速成为开发者首选平台,并构建了一个庞大而高质量的应用生态,这是其他平台难以比拟的。
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在iPad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但都未能成为主流。iPad通过 极简的交互设计、流畅的触控体验、以及对内容消费的优化,成功地让平板电脑从一个“概念”变成了“必需品”,重新定义了平板电脑市场。
智能手表: Apple Watch 在众多智能手表品牌中脱颖而出,并非因为其率先引入了心率监测或通知功能,而是因为其 出色的设计美学、流畅的操作系统(watchOS)、丰富的健康和健身功能整合、以及与iPhone的无缝联动,将智能手表从一个“科技玩具”变成了“时尚配饰”和“健康助手”。

总结来说,苹果之所以能做到“前所未有”和“热度爆表”,是因为它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而是:

洞察用户真实需求,并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起点。
通过软硬件一体化,实现对产品体验的极致控制和优化。
对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用户体验。
构建强大的生态系统,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和用户粘性。
通过精准的营销和品牌塑造,传递产品价值和生活方式。
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对未来的长远布局。

正是这些因素的 深度融合和系统性执行,使得苹果即使在看似成熟的技术领域,也能推出令人惊艳的产品,并引发巨大的市场热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如你想给 iPad 设计一个鼠标的光标,你会怎么做?

没问题,你也许会说,不就是给 iPad 加个鼠标的光标吗,这没什么难的。于是乎你提出了下图中的设计,和桌面版的鼠标一模一样,即精确大家又熟悉,放在 iPad 上甚至还有一种跨平台设计的温暖。你感觉很满意,就第一时间推给消费者了。

这事情交给苹果来做是这样的。我们要给 iPad 加上鼠标的光标。于是乎为了这事情苹果需要十几个人的设计团队一两年的时间,因为这是个需要投入才能做好的事情。苹果和其它公司的开始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我们先把鼠标移植道 iPad 上,看看如何。

最么回事?虽然指针很精确,但是这里的体验不好,指针指向的位置头可能出现错误的判断。比如上图中指针的位置,比如用户想点的其实是暂停音乐,而因为指针具有像素级的精确度,很可能在图上的位置就识别成了上一首歌,这样的话用户会有自己犯错的感觉,体验就很糟糕。

这种体验上的割裂感是如何造成的呢?其实是因为精确度的感知不匹配。比如如上图中的按钮,是为了 iPad 的触摸设计的,因此要考虑到手指的大小。这些按钮的精确度并不高,用户只需要在一定范围内点击即可,鼠标指针则不然,它是一个精确度极高的输入设备。二者的结合就会造成一个问题,精确度不匹配。

有什么解决办法呢?苹果提出了「动态精确度」的概念,在这个思路下,iPad 上鼠标指针的精确度会随着界面元素的不同而随时调整自己。达到输入精确度与界面预期精确度相匹配的效果。比如在上图中,iPad 的指针被替换成了一个 19 pt 的圆来帮助用户完成精确度的过度。

仔细观察这个上面鼠标指针的移动,你会发现鼠标在进入点选按钮时降低了自己的精确度,转化成按钮本身的大小以达到和视觉精确度匹配的效果。而按钮间的移动因为这个感知而取消了我上面例子中用户不知道选到哪个按钮的模糊空间。鼠标的位置变成了有明确的两个状态,不是按钮一就是按钮二。而不会出现鼠标指针放在中间,用户有可能点错的模糊状态。

用动态精确度的想法解决了鼠标精确度的问题,苹果的目光又回到了我们现在熟悉的鼠标光标上。这东西用起来像是这样,我们很熟悉,好像没什么问题。

等等,没什么问题吗?这个设计可能是每个学设计的人都难以容忍的。设计好的图标被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遮住了一半,像头上中了一箭,实在无力吐槽。那怎么办,多花一些功夫把鼠标隐藏起来,只要点选的图标上面叠加一层半透明的图案就可以了,圆满。

等等,好像又有问题了。虽然鼠标光标一直在屏幕的最上面,但是放在按钮上好像有点不对劲。仔细观察下图,你会发现在图标上叠加鼠标光标的图案,这一层叠加会导致对图标颜色的改变,这样设计这些图标的人会不开心了,因为没按照自己预期的颜色显示。忽然的颜色改变也会导致界面一致性的破坏。

怎么解决?设计一个新的过渡吧,每一次鼠标光标接近图标之后,鼠标的图层自动下移,退到图标的最下层。如上图所示,光标进入图标区域会自动下移,离开区域后会自动恢复到最顶层。

图标问题解决了,再来测试看看是不是圆满了。唉?这个文字选择它怎么不好用啊。下图中是我们熟悉的文字光标选择用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但是迁移到 iPad 上似乎总有点问题。

是的,因为用手选择的时候指针不精确,而鼠标光标选择的时候异常精确。统一设备上两种输入方式的不同会给指向精确度造成割裂感。在下图中,你会看到我们熟悉光标的运行方式,它依靠中间点来判断行的位置。此时我们在意的操作精确度是精确到行,而输入精确度是精确到点。这种精确度的不同意会导致用户只要稍有偏差,就选选中自己不想的那一行。

如何避免用户选择错误而带来的挫败感?解决方案依旧是动态精确度。比如下图的动画中,新的设计会明确告知用户当前所选中的行,并靠近中间点时自动贴在上面,以彻底消除鼠标位于两行中间的模糊状态。此时鼠标精确度由点降低到行。

记得文章开头举的那个日历的例子吗?在用户拖拽时,创建日历的区间其实是固定的,也就是每 15 分钟一个区间。而鼠标的精确度会给用户能拖拽出更精确时间的错觉,解决方法也是动态精确度,当鼠标光标至此时每 15 分钟的间隔会给出一个磁吸点,来明确告知用户这里是有明确时间间隔的。

动态分辨率说完了。我们接下来将目光再次回到这个小圆点上。大家看到的鼠标光标其实有两个,顶部的控制光标判断实际光标位置,底层的显示光标根据需求变换形状来给用户明确的功能感知。

控制光标的具体工作方式如下图。控制光标负责检查实际位置,而显示光标负责用户感知。因为 iPad 的触摸版相对 Mac 要小一些,有时用户可能会遇到点按的瞬间手抖的情况,本来想点某一个按钮却因为控制光标靠近按钮边缘而滑出去,导致点击失败。为了避免这里的挫败感,用户每次手指离开触摸版时,控制光标会如图所示自动居中,确保用户下次点击光标停留在预期的按钮上。

解决了显示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苹果如何做好滑动位置的判断的。比如下图中,你想用触控板滑动光标来选择左侧的设置图标。这时候你做的可能是在触摸版上向左滑动,但是结果有几种可能,要么你一下滑过了光标跑到尺子那里去了,要么是一次滑动差那么一点点距离光标停在设置旁边了。

有没有可能做的更好?苹果设计了一套磁吸位置预判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那张图,在苹果的眼中它是这样的。当鼠标离开触摸版的一瞬间,光标会根据滑动距离和速度来判断预期的最终位置。下图中的最终与其位置便是这些同心圆的圆心,此时根据最终位置生成周边一系列磁吸点。判断磁吸点下方是否有可控制的按钮。下图中设置图标是最近的磁吸控制按钮。因此用户光标会自动吸在上面。对于用户来说,这种感知就觉得自己很厉害,每次都能选到想要的东西。

说了许多光标的逻辑,却还没说它的设计。在开始之前,你可以看下图中的动画感受一下。是的,我们所看到的平面按钮实际上设计是具备深度的。比如点按时,你会发现你的点按动作是真实和按按钮一样,又一个下压的动作。还记得我们之前讨论的控制点吗,为了让用户在光标变成按钮时仍对控制点有位置上的感知,控制点此时变成了一个点光源。

明确告知用户什么被选中是一个光标的责任。比如下图中所有选中的图标都会有一种悬浮的特效,并且会有我之前提到的控制点光源来告知其控制点。

实现这个特效实际上将原有的一层图标分成了四层。最上面的光源层告知控制位置,第二层是实际的图标,第三层是动态位置层,第四层是根据光源变化的阴影层。

这样的设计逻辑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设计逻辑可能会造成不想要的视觉反馈。比如下图中一组按钮的高亮选择,若继续沿用图标的那个半透明图层,则实际显示出来颜色过深降低了区分度。对于这些按钮的显示,则采用悬浮的设计并取消光源,比如下图中日历的选择按钮。与此类似的小细节修改点还有很多,不再赘述。

那么解决了光标的逻辑和显示问题,我们来看苹果如何进一步推动光标设计,来使其明确的传达功能性。首先光标作为一个指向性的物件,必须保持随时可见,因此光标的显示颜色是和当下背景有关的,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光标会依旧底下内容的颜色而更改自身的颜色。其次对于常见的拉选框,光标还会像下图一样变成指向性图标。

但在 iPad 中,光标的功能指向性不止于此。它可以根据需求自动调整颜色,变成功能性的图标。而在变更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光标的中心位置是否明确,填充类型转换为边缘线类型时视觉重量的提升等等。

更绝妙的是:我说了一篇文章,也许你压根没在 iPad 上见过这个光标,因为 iPad 有触摸版的人是少数。

回去看了一眼问题,答主问道 ARM。其实苹果已经做了准备了很多年了,比如 4 年前宣布取消 32 位应用支持,5 年前开始推广 Metal 图形层来统一框架,这些都是在为 Mac for ARM 做准备。只是太多人分析事情只看当下不看大局,选择蒙着眼睛,或者是真的看不到。今年大家看到的性能表现优异,不过是过去数年努力的成果展示而已。

希望我举的这个例子回答了你的问题,其实苹果不是什么魔法师,只是在设计时认真的去为用户做考量。愿意在这些别人不在意的细节上投资,一点点积累之后,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用户体验。用户虽然对每年的创新所带来的小毛病憋着一肚子气,但心底里还是希望有人能付出努力,把这些别人不在意的细节一点点做好,于是尽量宽容,大概就是这种默契吧。


------------

本文所有素材来源: 苹果 WWDC: Design for the iPadOS pointer

过去几年里,苹果放出的设计向视频大概有近百个。本文的引用源也是其中之一,本文并非对该设计视频的翻译,而是我看过视频,在 WWDC 与苹果工程师交流后,把一些想法用文字码在这里。其实苹果每年放出这些视频我想初衷也是和大家一致的,这些心得值得被更多人所知。本文的初衷也是如此。

有些人可能不熟悉观看苹果官方 WWDC 视频的方式,其实在 iOS 或者 Mac 应用商店,下载「开发者」应用,就可以看所有视频了。没有苹果设备也没关系,苹果的开发者官网也有,链接如下:全部视频


------------

一些你可能感兴趣的其它文字:

------------

我正在制作一个教程「创作者的 iOS 独立开发指南」。

很多人只把开发App与掌握代码知识相关联,却忽略了开发App所需要的其他相关知识。本文的读者背景多种多样:不仅有程序员,还有设计师、教师和销售员等。

并不是每个人开始就会编程,作为新手的你也可以。重要的是将不同领域中的独特观察运用在创新中,你便可以制作出有价值的App,来满足他人的需求。作为一个拥有10万各国用户的独立App开发者,我想告诉你,独立开发其实适用于所有人!它不仅会加强你对编程的认识,还能赋予你极具创造力的思维方式。

这份独立开发者的创作蓝图会以图文进行讲解,动图和视频来做示范,以及分享源代码来帮助你将美妙的灵感变为可以与其他人分享的手机程序,将你的想法分享给世界。你将不用额外花费精力与时间去寻找各类细碎的教程,这份完善且系统的App开发流程就会带你独立地完成想法的构建与实现。


你好,热爱生活的人。欢迎关注公众号 cozycosm,后续内容会更新在那里。

user avatar

别的不说,也不怎么懂。但苹果在音频方面我还是比较了解的。

为什么苹果做一款产品就会有“前所未有的体验”,这主要有两点:

  1. 苹果有许多行业顶级的相关人才
  2. 苹果对制造要求极其苛刻,或者说在制造方面

先说第一点,苹果有许多行业顶级的相关人才。例如苹果在声学方面,正在就职或者曾经就职的就有B&W经理、BOSE总工程师、JBL Professional首席声学工程师、某丰达工程师等等等等行业大牛。

这背后最主要还是因为苹果的薪酬,如果苹果需要某方面人才或者看重某些人,可以给你一个你无法拒绝的薪资。没人愿意和钱过不去,这可以说是苹果的钞能力。

而苹果所做的音频产品基本上属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嵌入式音频的范畴。这些领域技术含量并不高,或者说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对主观听音调音能力的要求也比较低。所以这些行业大牛做起事来游刃有余,把相对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也就不是那么困难。所以每出一款产品都可以做到对应成本或者对应产品的顶级水平。

如果苹果真出一款HiFi耳机,随便吊打索尼、森海塞尔之类的并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苹果这种体量的公司随便买几个森海塞尔、拜亚动力之类的都不是难事。在我看来,目前苹果拥有的这方面人才已经远超一部分HiFi厂,只不过苹果不做这些产品。原因很简单,市场太小众,做一款产品相比于苹果的体量根本不赚钱。事实上苹果的AirPods系列至今都是TWS耳机中的佼佼者,苹果的HomePod也在两千元那个价位智能音箱无人能敌。甚至苹果手机自带的EarPods在200元这个价位,也很少有厂商能做到比它还好。甚至可以说,你让任何所谓HiFi、HiEnd厂商去做这些产品,相同的成本/价格也不见得做的比苹果好,很有可能或者说基本上是做不过苹果的。

但苹果的东西也不都是十全十美的,新出的这个空间音频就有些拉跨,原因更早之前也推测过。

第二点,苹果对制造要求极其苛刻,或者说在制造方面。

与其说,苹果对量产制造的要求不是“还不错”的水平,而是“变态”的水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苹果在做某个型号的扬声器单元时,首版EV样品可以直接开产线做上千个,一般公司也就做几个样品。一些样品一般公司只是CNC做几个,苹果可以直接量产开模。声学样品,不同的加工工艺材料特性可能存在区别,声音表现也可能存在区别。苹果可以在产品开发早期就接近于量产状态,从而更早发现和解决更多问题。这背后的代价则是做早期样品都会比别的厂家多花很多钱。

苹果对量产产品的公差也就是tolerance要求极高。说是行业第一也不为过。苹果耳机的一致性极强极强极强。苹果HomePod单元的tolerance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5dB,因为多单元阵列排布,单元的一致性直接影响其算法表现。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一般的音箱产品也就±3dB甚至±4dB。这款单元应该是我已知的大规模量产单元里要求最高的,没有之一。除非是JBL M2,Revel旗舰之类的小规模产品,可以手工挑选之类的。但这和苹果这种体量的大规模量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至今我都想不明白苹果(和代工厂)是如何做到的,因为tolerance控制确实非常复杂,有时也比较玄学。极为苛刻的公差控制,会使得单元等零部件单件的成本飙升,高出普通标准的不少。

此外,苹果在产线上用的测试系统也极为先进。并且一般的厂家只是在产线上抽样检测,苹果是对每一个产品都做检测(这一点我只是听说)。如果考虑到苹果产品的销量,这就非常恐怖了。

还有一点,苹果体量大,订单往往是天文数字,所以可以和供应商提任何苛刻要求甚至是一些看上去不切实际的要求。迫于巨大订单的诱惑,供应商往往没有任何回旋空间。如果是一般厂商,供应商很可能根本不理会你的一些要求。

而以上这些制造上下的功夫都是钱堆出来的,很多事情是没有捷径的。

人才高薪聘请,制造不惜血本。

一句话总结,苹果有钱。

至于热度,这可能是苹果产品多年以来打下来的品牌固有印象吧~

user avatar

考虑一个最简单的场景,用手机看时间。



你说这还不简单么,直接拿起手机就好了,屏幕自动点亮,显示时间。

是的,我知道,这个功能叫做『抬起唤醒』,iOS 10之后的手机都支持,最初搭载这个功能的是iPhone 6s,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款手机应该发布在2015年,彼时,如果你使用安卓手机,同样完成用手机看时间这个需求,一般需要两步:

  1. 拿起手机;
  2. 按下电源键(有的机型可以双击屏幕唤醒)


如果你会说,切,这功能不很简单么,手机不有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仪么,当我们检测到传感器数据有变化的时候,亮起屏幕就好了。

是的,原理上就是这么简单,自从苹果iPhone6s之后,冒出了很多的抬起亮屏的的第三方软件,但是都很不好用,该亮的时候不亮,不该亮的时候却亮了。
远远比不上iPhone的准确。

当时我还在小米工作,所以就问在MIUI的同事为什么不加上这个功能,他面露难色的对我说:

不是那么简单,比如,你如何定义『抬起』。


我说,不很简单么,做几次实验,设定个阈值,实在不行在加个buffer,就OK了。
他说,很多第三方的都是这么做的,你去试试,看看能用么?

后来在网上发现了这个功能的作者,linkedin.com/in/xiaoyua


顺手一搜,你会发现这个作者,专业领域是机器学习,运动控制等等。


而抬起唤醒这个功能也有一个她对应的专利(懒得翻译了,大家可以看下机翻)


也就是说这个简单的抬起动作,要用到『机器学习』,需要大量的模型数据和调参的过程。


她2010年加入Apple,2011年发表这个专利,直到四五年后,才推出了这个功能,可见打磨时间之久。时间越久,就意味着成本越大,最简单的比如说,研发人员工资上的成本。

而国内的开发的功能,必须快速看到收益,几乎没有谁会做这么长久甚至看不到什么收益的功能,大家几乎都是这么做的;『快速上线,快速迭代,数据不好,立马砍掉』。

『体验什么的不重要,还不如再加个广告』。

另外一点使我感叹的是,Xiaoyuan Tu,1967年生人,也就是说,这个功能上线的时候,她已经48岁了。而国内的开发者环境,48岁,我不说,你们也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境遇。

不计成本的投入,以及对于技术以及技术人员的尊重。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iPhone 摄影这件事情。



这些年iPhone的摄影功能,貌似都不太能打了,拼像素拼不过小米,拼长焦拼不过华为。参数上,连国产手机的尾灯都看不到,每次发布会,总要被吊打一番。

是的,不得不承认,目前国产手机的画质很吊,长焦无敌。
但是,我们总忽略了手机摄影最为重要的一个参数:『拍照成功率』。

比如,对焦不准,经常会导致画面变糊;又或者是人像模式识别错误,导致虚化错误;又或者是对焦时间太长或者电子快门的迟滞,导致想要拍摄的画面已经丧失。

这些,我们称之为『失败的照片』,是要删掉然后再重新进行拍摄的。
做过很多次评测,iPhone的拍照成功率是最高的。

毕竟,对于手机摄影来说,『拍到』比『拍的好』更为重要。

早在iPhone 4时代,iPhone就有着极为好用『预对焦』的技术,直到2020年,还有很多安卓手机的自动对焦根本就是一沓糊涂,复杂点的场景必须的手动点击一下自动对焦才能正常工作。

这是因为什么呢,其实很好理解:

Android 厂家一般是第三方的硬件,第三方的软件算法,自己做一下集成。拍摄一张照片,索尼的传感器,高通的ISP,自己不成熟或者买来的算法。

而iPhone呢,用的是索尼独家定制的CMOS,自己的ISP,自己的CPU,自己的算法。

其实手机成像算法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比如我们说下ISP。

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 是图像信号处理器,主要是对图像传感器(Image Sensor)输出的信号,做AEC(自动曝光控制)、AGC(自动增益控制)、AWB(自动白平衡)、色彩校正、Lens Shading、Gamma 校正、祛除坏点、Auto Black Level、Auto White Level等等功能的处理。


拍摄到一个画面,用什么样的曝光参数,使用多少K的白平衡,那些部分需要提亮,那些部分需要降暗,都是ISP处理的。可以说,ISP是一个手机成像的灵魂,这也就是即使是相同的图像传感器(Image Sensor),各家的成像质量也会出现差异。

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没做好,都有可能会导致翻车。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Android的出新机频率,也决定了他根本没有功夫做好调校这件事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的小米Mix2s拍照还不错的原因,因为imx363都调了两三代了。

而iPhone,几乎一年仅更新一次,有的是时间调校和优化。

如果你之前也玩摄影,那么你肯定听说过Aperture这个软件。
功能与Adobe Lightroom,飞思的Capture one功能差不多,经常有人问,摄影后期用哪个软件好,mac用户的回答差不多都是Aperture。


他有一个特别好用的功能,叫做肤色调整。这是当时Lighroom和C1都没有的功能,真的是用了就回不去。
只可惜,后来Aperture不再更新了。

大概也正是由于差不多Aperture的积淀,iPhone的色彩和滤镜处理,都会显得特别的自然。

安卓手机呢,关不掉的弱智AI和辣眼睛的饱和审美。


本质上说,这是技术沉淀的区别。
没有沉淀,只能靠着市场或者调研得到的结论进行调整,结果就是这样,调查报告显示大家都喜欢瘦脸,结果出来一个个蛇精。
于是不蛇精的厂商也得跟着蛇精,记得有次我跟写美颜算法的朋友聊天,我说你有必要把眼睛搞这这么大么,没办法,不大卖不出去。

这也算是『内卷』吧。



再来说说AirPods。


Airpods难不难?

对于华强北来说,So easy!这一切物料成本不过一百多块钱,高仿仿到骨髓里。
就是把山寨Airpods放在库克面前,估计他也得仔细的端详一会,然后问助理找来一个真品,仔细对比才能分辨出来。
就连天才吧,也曾出现过被用山寨的Airpods换货的事件,导致现在的换货都要返厂检测了。


但是为什么之前,我们就做不出这样的TWS的耳机呢。
甚至之后我们做出了,还特么跟Airpods一个模样,前一阵不还有一加的耳机被美国海关扣下的事情。

问题在哪呢?

概念创新,行业整合,软硬适配。
这三个词说起来很简单,其实背后是无数的资金和研发的投入。
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今天公布的一项专利显示,苹果AirPods从2015年开始研发,两年后才开始上市销售。

不正就是那句话;
『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user avatar

我是一个索粉/软粉/米粉,这个问题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狗头)。

作为一名设计行业准从业者,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一条一条的来说吧。

首先是iPad OS和Windows 10的触控体验。是因为iPad OS本身就是一个用于触控交互的系统;而作为桌面端的Windows 10,想加入一些触控的元素就需要对原本的很多东西进行改动,比方说图标的大小、触摸的手势等,而微软系统的历史包袱太重,做出大的改动的难度太大而实用性又不强,所以导致Windows 10的触控体验一般或者说远远不如iPad OS。

至于高赞所说的iPad OS的光标体验,我觉得相对于传统的桌面端的Windows交互逻辑和实际体验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苹果的动画和细节比较优秀。

坦率地讲,其实iPad OS的尝试并没有让iPad本身的生产力提升一个档次以取代电脑,而Windows 10的平板模式也并不足以让Surface成为合格的平板。从这个角度来说,苹果和微软半斤八两。

而触控笔,一代Apple Pencil的充电方式真的是接受无能(这一点不接受反驳),而二代的磁吸充电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我个人的实际体验来看,Apple Pencil绘画与书写的延迟确实要优于Surface Pen,但是在屏幕上书写和绘画的手感要逊色于Surface Pen,塑料刮玻璃的感觉肯定是不如橡胶刮玻璃的。

关于图像创作,我用Surface画SketchBook没什么问题,而我朋友用iPad的Procreate。画出来的图和水平有关,与器材无关。

至于题主感觉没什么人用Surface Pen创作,那不妨先看看这两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问题。涉及到专业性的图像创作(并非设计草图),我觉得更多人会选择Wacom。

关于小米MIX,我个人认为这款手机确实开启了全面屏时代(夏普算是一个先驱),希望以后工业设计史的书上会对这款产品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而模仿iPhone X的设计(有一说一的是,2017年左右,iPhone的影响力确实无与伦比,所以众多安卓厂家都在模仿苹果的刘海,不过三星、魅族、索尼等除外),我想说现在的安卓设备已经很有自己的特色了。从2018年开始,OV等手机厂家就开始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创新上的发力,到现在各大安卓厂已经没有苹果的影子了。而这两年iPhone的销量下滑,倒不是设计不行,主要还是产品定价策略的问题。不过产品市场定位,难道不是一个优秀团队应该考虑的一部分吗?

无线耳机这方面,Airpods确实优秀且引领潮流,这没的说。不过它的普及和认知度,我想还是因为iPhone用户的基数原因以及苹果的品牌效应,优秀的体验是用户购买之后的事了。

索尼的WF-1000XM3我目前正在使用,降噪和音质一流,但是体验和舒适度上确实要比Airpods差一些。有一说一的是,目前各大手机厂商的TWS也蛮不错,对于安卓用户而言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关于ARM这一块,我还是蛮关注并且看好苹果的。不过我认为苹果的大一统并不是多数人以为的秦朝大一统的那种感觉,而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那种意思。苹果的mac OS固然优秀,但是想一统电脑操作系统我觉得还是不太现实的。苹果只是用市场占有率换来了全封闭生态。不管是其他软件厂商的适配还是苹果自身对于不同产品线的划分,我认为都有难度。苹果目前只是正在做这个工作,还远远未达到“做到”这两个字的要求。

而微软的ARM版Windows,说半死不活肯定也不太对,只能说不温不火,但总体还是在进步的,比方说去年发布的Surface Pro X。作为软粉,我期待看到微软对于苹果动作的反应。

传闻中的Apple Glass,目前还是个未知数。现有的产品可以参考微软的HoloLens。个人目前也在思考关于AR的一些东西,所以还是很期待苹果给出的解决方案的。

以上是对于题主的问题的个人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同意见,还望友善交流。

最后总结一下,我觉得苹果的成功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体验,但并不代表苹果所有的产品体验都很好,至于开创性其实苹果身上已经越来越少。而很多苹果的产品所谓的成功,并不代表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失败了。只不过由于一些幸存者偏差,导致很多苹果用户认为其他品牌的产品辣鸡。信息不对称,这是很多不同品牌粉丝之间矛盾的根源。

至于为什么苹果的关注度高,主要还在于苹果本身是一家To c的企业,它的一些动作是消费者实打实能看得到的。而索尼的影像解决方案、微软的Azure、谷歌的云计算、华为的通信业务等等,这些To b的东西消费者是看不到的。大众看不到的东西自然永远不能成为文化符号,也不能在大众眼中作为“成功”的一部分。

上张图吧,表明一下自己并非云用户。

user avatar

一切以产品为核心。

据说有个话是乔布斯说的,我也没去证实:一家企业的ceo如果是销售or财务出身,那这家企业就要走下坡路了。

我认为这句话有语境:很多大型集团化的企业。

为什么?销售和财务出身都有自己基本岗位带来的视野偏差,过于重视市场表现、过于重视销售业绩、过于重视利润报表……会逐渐的轻视产品本身,判断错误产品方向,等到别人都抢占了市场,你的财报变难看的时候,你才想要改变,但即使改变也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自己再选一个赛道,换一个产品,可惜你选的赛道、产品市场不认可。于是公司完蛋。

这句话应该还没完:如果一个技术流大神带领企业,这家企业的产品也很容易出问题。没别的,就是太复杂了,不够好用。

苹果走的路一直不太一样,乔布斯究竟是什么?一个销售?一个研发?不,他只是一个产品经理。一切都向最终产品出发,始终把给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作为信条。他走之后,是谁接替的?销售大神还是cfo?库克,一个管供应链的。因为你的想法再好,需要上游厂商给你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及时的技术支持。乔布斯认为这个人最贴近产品,可以带好这个团队。

我们回顾苹果在乔布斯手下的高光时刻:

第一代iphone的电容触摸屏。奠定了未来十几年甚至更远时间的手机交互操作的基础。作为反面典型:当年无数的手机厂商:htc、松下、索爱、当然也包括如日中天的诺基亚,持续的使用电阻屏。为什么?虽然电容屏不是新技术了,但当时没有成型的解决方案,需要手机厂商和屏幕供应商一起来解决,屏幕厂商在不确定前景的情况下不敢岁随便投入研发,如果研发了没人要,或者需求量不大,那钱不都打水漂了?苹果的供应链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边是签订协议,找屏幕厂商来确定需求,同时自己也投钱帮助厂商研发,当屏幕可以商品化后,垄断订货。

其他厂商即使想跟进,抱歉,市面上就一家把这东西商品化量产出来的公司,货都让苹果吃了,苹果出钱研发的目的达到了:独占性。

其他厂商的大佬们怎么想:不怎么想,还沉浸在自己的运营商销售渠道的美梦中,不就是一个电容屏么,不重要,我用电阻屏还能精准点击呢……这就是产品为王和销售为王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差别。

这里夸一下当年中国的第一手机品牌:魅族。一个珠海的私企小厂,为了攻克电容屏难关,做的努力比苹果还多。可惜自身体量太小,没法和苹果一样做到垄断性独占,同时创始人的格局也太小,给其他品牌做了嫁衣。

2、前置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早就有了,指纹打卡机大家早就用了,那么大的玩意不能放到手机上,于是有人做了缩小化的,放在手机背面,作为卖点,但非常不实用(因为要手指在那个窄窄的条上按照一定的速度滑过)。乔布斯要求必须是无视角度触摸识别,一定要和home键整合起来。乔布斯的要求,也不是最新的技术,技术有实验室级的解决方案,但同样还是无法量产化。苹果怎么解决的呢?这是未来重点方向:直接把行业内做这个最好的公司给收购了,然后投入资金研发,完全的货源垄断。

当苹果发布了前置指纹识别后,其他公司感觉:这没什么,真找的时候才发现,整个世界能做这个的公司已经被苹果收购了,最后只搞了个背部指纹识别,用了很多年。

这里还要再提一下魅族,作为世界上第二个搞出前置指纹识别手机的厂商。同时多年以来魅族在安卓三按键交互方案上做的努力终于和前置指纹完美结合,一时之间大量抄袭魅族的公司,魅族当时的CEO也嘲笑其他用后置指纹识别的公司:这是内裤外穿么?

3.airpods。剪了线的耳机。苹果一直以来所遵循的:最好的科技,就是让你察觉不到科技的存在。

无论是ipad、macbookair那些惊艳的瞬间,背后都是乔布斯在产品端不断的追求,供应链为了满足乔布斯的追求不停的找解决方案,投入合作研发、垄断货源……

苹果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有些功能的落后或缺失。但必须要说,目前苹果在核心应用上比其他厂商做的好太多。


以上有个一巨神的反面教材:诺基亚。

我不知道诺基亚的管理层究竟都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来看带产品的?科技以换壳为本?在电容屏大行其道那么多年了,诺基亚还在固执的使用电阻屏,把自己的客户白白拱手让人。

诺基亚的高层买了一个iphone来研究,带回家的时候,自己女儿看到了,想要拿着iphone玩玩,一个小孩子都会被iphone吸引并流畅操作,诺基亚那么多世界名牌大学出身,经过那么多大风浪的人杰们,看不出来这产品很牛么?还抱着自己那点东西不放手?

在明白安卓已经成为可以对抗苹果的一大力量的同时,服个软,任个栽,哪怕稍微分担一点精力给安卓也好啊,不,全力推进自己的新系统平台,最后被新来的ceo砍掉。

我不知道诺基亚的董事会怎么看的,新CEO就是过来为微软收购诺基亚做准备的,随便一个吃棒棒面的都明白的道理,诺基亚会看不到?放弃了即将研发成功的新系统平台,不考虑逐渐赶上来的安卓平台,全力推还不成熟的微软平台?

微软平台有多坑人,wp7不够成熟,不支持双核cpu,wp8不能向下兼容,完全抛弃了wp7的手机用户……

这tm多么脑can的管理层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不重要,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产品根本不重要,管理层根本不看或者装作看不见。

只要当时的财报好看,自己的奖金拿的很多,那就行了。事后?我走后哪管那洪水滔天?


有人也提过罗老师,锤子那个。

我只能说,罗老师只是在模仿天才,而且还是一个拙劣的模仿者,他本身不是天才,在没有才华的同时,还学会了天才各种臭毛病,所谓没有天才的命,一身天才的病。

锤子初代产品,不管怎么吹捧,我看着玩意实在是和美学、好用不沾边。下面那三个按键除了增加加工难度,降低良品率之外有什么意义?难道意义就是证明:罗老师是个和乔布斯一样的产品大师?乔布斯的坚持很明确: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而罗老师的坚持是:一切以我很牛逼为中心。

当那个TNT发布之后,我更加坚信这一点。否则你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莎比的产品出来?一个excel10秒钟干的事儿,你愣是10分钟还没搞定,还在那理解万岁、安静?改变世界?

一个天才可以通过独裁,减少系统论证的开销,取得辉煌的胜利。但这个天才并不像仓库里的耗子总是存在,但假装自己是天才的人很多很多。

user avatar

举几个小例子吧:

火腿肠的包装

鱼肉肠之类的贵一点的火腿肠,一般都会设置一个快拆口,一撕,火腿肠就全部出来了。

其它的火腿肠呐,得请你用牙咬了,根本不考虑用户使用的便捷性……

酸奶的盖子

这么多奶企,非得让用户跟狗一样去舔酸奶盖。盖子设计成不沾的很难吗?

方便面

有些桶面底部会附一个贴纸,这样泡的时候直接贴住就好了。

多数的还是要用KINDLE来压住……

无残胶标签

买了个进口的塑料面包盒子,人家原产地两块大面积的贴纸都是无残胶的清爽撕下来,底部经销商贴了一块纸质的带残胶的……

手边刚好没有风油精,我杀人的心都有了。

这些细节国内企业真的是一泡污……30年了,从来没有从客户的便捷角度来思考问题……

为什么?

成本决定的。这些技术很容易实现,但生产商要控制成本,只能减少这些“便利性设计”。

某些商品在生产环节成本每增加1分钱,零售价可能会提高1毛钱的。

市场太大了,随便做做就卖得出去,便宜就有市场。

主流产品一般都是做中端市场,高端市场太小,只能是少数企业的尝试。

中端市场对技术和设计的感知不强,改了也是白改。如果大部分人都觉得无所谓,那率先做出改动的厂家,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在完全市场竞争的产品中,企业没有选择增加成本去制作更加“好用”的产品,本质上是因为这个市场上的用户对价格更加敏感,所以企业会尽可能去压缩成本,做低价格。

核心原因是竞争过于激烈,而消费者更在意价格。

这就是为什么Sony,Google,Microsoft很多设计和技术没掀起什么波澜的原因了。他们的产品只要卖的贵了,就会被并没有特别的设计和技术的中国产品击败淹没,沦为市场笑柄。

Apple不担心这个,Apple独占一个垄断市场。

user avatar

苹果有14万员工,研发人员平均年薪10万刀,它做不到极致才是丢人的事吧?一脸天真问这问题,就跟当年问王思聪为啥总有女孩子喜欢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