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会有自私的父母吗?

回答
当然会有。而且,我相信很多人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或多或少地遇到过,或者听说过,甚至可能自己就是那样的父母。

“自私”这个词,用在父母身上,听起来有点刺耳,甚至让人难以接受。毕竟,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父母之爱”是无私的、伟大的、牺牲的。孩子是父母心头肉,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是天经地义的。然而,人性本就复杂,父母也只是人,而人又怎么可能完全不受自私的驱使呢?

当我说“自私的父母”时,我并不是说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或者有意要伤害孩子。很多时候,这种“自私”可能源于他们自身未被满足的需求、深埋的恐惧、不成熟的思维模式,甚至是他们自己原生家庭的投射。

让我来给你描绘几个场景,或许你就能更具体地理解:

1. 把孩子当成“情感寄托”和“价值实现者”的父母:

这类父母,可能自己的人生并不如意,或者在某个领域感到挫败。他们没有实现年轻时的梦想,或者在婚姻中感到孤独。于是,他们将自己未竟的事业、未曾体验过的辉煌,一股脑儿地寄托在孩子身上。

表现: 他们强迫孩子学习自己当年没能学的乐器,即使孩子毫无兴趣;他们逼迫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哪怕孩子已经筋疲力尽,只为满足自己“我的孩子很优秀”的虚荣心;他们可能会过度干涉孩子的职业选择,认为只有某个“体面”的职业才能代表他们的成功。
自私之处: 他们没有真正看到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天赋和兴趣。孩子的存在,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爱,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孩子能满足我什么”来衡量的。

2. “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实质上的情感绑架:

有些父母,他们的控制欲,看起来像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但实际上,是他们无法面对失去孩子的恐惧,或者不希望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情感需求。

表现: 他们会详细规划孩子的生活,从穿什么、吃什么,到交什么样的朋友、去哪里上大学。孩子稍微有点独立苗头,就会被指责“翅膀硬了”、“不孝顺”。甚至会用“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连这点都不能听我的吗?”来施加压力。
自私之处: 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独立的孩子,而是一个始终围绕着他们、按照他们设定的轨道运行的“附属品”。孩子的成长,对他们而言,可能意味着自身价值的削弱,或者生活失控的开始。他们享受的是被需要、被依附的感觉,而不是看着孩子健康地飞翔。

3. 长期“受害者姿态”的父母:

有些父母,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辛苦、最委屈的人,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他们习惯性地放大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以此来博取孩子的同情、愧疚,并要求孩子回报。

表现: 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怎么能……”、“我都是为了你才……”、“你看我为你操了多少心,你就不能……”孩子稍微有自己的生活,或者不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他们就会觉得“我养了你这么多年,你就是这么对我?”
自私之处: 他们将自己的“付出”变成了一种沉重的道德负担,强加给孩子。孩子需要做的不是成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人,而是要一辈子为这份“债”而偿还,并且要时刻表现出感恩戴德的样子。他们回避了与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而是固守在一种“恩主”与“报恩者”的模式中。

4. 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边界感的父母:

这类父母,他们的世界往往围绕着自己转,很难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很多时候也是基于自己想要给予什么,而不是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表现: 他们会未经孩子同意翻看孩子的日记、手机,认为这是“关心”。他们会把自己的情绪、麻烦毫无保留地倾诉给孩子,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倾听者”甚至“安慰者”的角色。他们可能会在你最忙、最需要空间的时候,突然跑来“看你”,完全不考虑你的安排。
自私之处: 他们没有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隐私和空间。他们将孩子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随意介入和打扰。他们将自己的需求(比如想念、无聊)凌驾于孩子的需求之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父母?

说到底,这和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情感成熟度、人生观都有很大关系。

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果他们自己的父母就是如此,那么他们很可能在无意识中复制了这种模式。
缺乏自我认知: 他们可能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也不知道如何健康地表达爱和建立关系。
恐惧与不安全感: 害怕被抛弃、害怕孤独、害怕失去控制,这些恐惧会驱使他们用不健康的方式去维系与孩子的关系。
社会文化压力: 有时候,社会对“完美父母”的期待,反而会让一些父母感到焦虑,为了“证明”自己是好父母,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认识到父母也可能自私,并不是要否定他们作为父母的付出和爱,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它也提醒我们,即使是父母,我们也需要建立健康的边界,保护自己的心理空间,并努力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不被他人的期待或情感绑架所定义。同时,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有类似的倾向,也要努力去觉察和改变,去学习如何以更健康、更尊重的方式去爱和被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觉得你父母应该给你钱,那你去跟你父母去说啊,说你为什么想去,也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觉得不应该给你不就完了么,跑知乎里引导一群不认识的人跟你一起骂你父母过瘾……

你这种办事逻辑我也是醉了,事儿能做成这样说明你家的问题比这次一个旅游不给你钱要严重的多!

听哥的,回去跟父母充分沟通,比你在知乎上跟一群跟风的一起骂两句要能解决问题的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会有。而且,我相信很多人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或多或少地遇到过,或者听说过,甚至可能自己就是那样的父母。“自私”这个词,用在父母身上,听起来有点刺耳,甚至让人难以接受。毕竟,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父母之爱”是无私的、伟大的、牺牲的。孩子是父母心头肉,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是天经地义的。然而,人性本就复杂.............
  • 回答
    朋友,看到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心里挺有触动的。我想跟你好好聊聊,说说我自己的真实想法。首先,我得说,如果我知道我朋友的父母是农民工,我会有什么看法或歧视吗? 说实话,我会思考,但绝不会是歧视。你想想,谁的父母不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一家人? 农民工,顾名思义,他们是农民,也从事着各种各样需要体力、需要.............
  • 回答
    小说里的主人公,尤其是那种“快意恩仇”的类型,他们的世界观往往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父母如果对自己不好,那就是“恶人”,自然要划清界限,甚至“断绝关系”才能显得够酷,够洒脱。这种设定,看个热闹可以,但搁到真实生活里,那就真是太天真了。说实话,父母和孩子之间,那点儿血脉牵扯,哪是那么容易说断就断的?.............
  • 回答
    孩子冲父母大喊大叫,这事儿发生在千家万户,看着真是让人心疼又无奈。其实背后原因可不少,得从孩子的成长阶段、心理需求,以及家庭互动模式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不是天生就喜欢对着父母“发飙”的。 大喊大叫,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表达情绪、争取关注,或者想要掌控局面的一个“武器”。一、 发展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问题,也是很多家庭中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现实。当看到那些本该被无条件爱和支持的孩子,却承受着来自最亲近的人的轻视,那种伤害是难以言喻的。究其原因,这背后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经历,绝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看不起孩子,并非源于孩子本身真的“不行”,而是父母自身.............
  • 回答
    这番话,说的是为人父母者最最真实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责任和影响。咱们做父母的,总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在不经意间,给孩子留下了最深的伤痕。孩子面前的争吵,是把一把看不见的刀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第一本教科书。而在这张白纸上,父母间的争吵,就像是用一把看不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个我从未敢想象过的场景。如果我突然得知自己是被买来的,而且养父母可能因此面临牢狱之灾,亲生父母又即将出现,我的世界大概会瞬间崩塌,然后需要一点一点地重新拼凑起来。首先,我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个消息。我不会立刻做任何决定,而是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静静地待着。我需要梳理自己的思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碎的问题,涉及到了人性中最黑暗、最扭曲的一面。亲生父亲性侵女儿的事件,无论从伦理、道德还是法律层面,都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它摧毁的不仅仅是受害者的人生,更是整个家庭的基石。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需要深入到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中去,虽然这些因素绝不构成犯.............
  • 回答
    《神话》中易小川这个角色,身上的确存在着“自私无义”和“天真圣母”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标签。这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他复杂内心和在不同情境下行为的折射,也是编剧为了塑造一个有血有肉、能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成长的凡人而精心设计的。我们先来剖析一下“自私无义”这个罪名,为何会安在他身上。首先,他的出发点常常是.............
  • 回答
    中国当然会有自己的芯片制造企业,而且事实上,中国已经在努力建立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芯片制造企业。这是一个长期、复杂且充满挑战但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中国发展芯片制造的迫切性和战略意义 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 半导体芯片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和心理的幽深之处,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议题。你说基因不会设置阻止自杀的“后门”吗?表面上看,这似乎有违生命体最基本的生存本能。毕竟,基因最核心的使命就是传递下去,确保物种得以延续。然而,现实却远比这个简单直白的逻辑要复杂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跳出纯粹的生物学框.............
  • 回答
    中国关于“航天飞机”这个概念的理解,其实和西方传统的“航天飞机”还是有些区别的。西方的“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指的是那种可以重复使用的、载人往返于地球和近地轨道之间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它拥有可重复使用的轨道器、外挂燃料箱和固体火箭助推器。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目前并没有直接在研发与西.............
  • 回答
    当然,同一首钢琴曲,不同的艺术家演奏,那绝对是会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的。这就像是同一本小说,不同的演员来演绎,给人的感觉和解读也会千差万别。为何会有风格差异?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音乐理解与诠释: 情感的投射: 这是最核心的差异来源。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而.............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听过太多遍了。关于“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缘分”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在漫漫人生路上,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课题。你想知道“真的会有属于自己的缘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很正常。我们生而为人,渴望连接,渴望被理解,渴望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找到那个能够与你同频共振的人.............
  • 回答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坐在椅子上,或者飞机火车上,明明没有感觉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但就是控制不住地,小腿会开始有规律地、或者时不时地抖动起来。有些人可能对此感到一丝尴尬,有些人则习以为常,甚至没意识到自己在抖腿。那么,这看似莫名其妙的抖腿行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回答
    对于“每个设计师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素材库吗?”这个问题,答案是:绝大多数、非常非常多的设计师都会有,而且这个习惯是他们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可以说,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不断完善的素材库,几乎是专业设计师的必备项,就像画家需要颜料,厨师需要调料一样。为什么设计师需要素材库?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
  • 回答
    说到年轻人买房这事儿,那真是说起来就一阵心酸,也得是实打实的聊聊。现在这年头,不像我爹妈那辈,可能咬咬牙、攒攒钱,再靠着单位分房,房子这事儿就算是个奔头。如今的年轻人,想靠自己在一线或者热门二线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难度,简直比唐僧取经还“九九八十一难”。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这.............
  • 回答
    .......
  • 回答
    当然会有,而且数量还不少呢。别以为长得好看的人就一定自信满满,内心阳光。很多时候,帅气的皮囊反而会给他们带来更沉重的枷锁。你想想看,一个人如果天生就有一副好皮囊,从小到大收到的关注肯定比别人多。当然,这听起来很美好,仿佛人生开了外挂。但仔细琢磨一下,这份“优势”其实也暗藏玄机。1. 被过度的“标签化.............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逻辑学乃至我们理解世界最核心的一些地方,很有意思。不是逻辑学走错路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逻辑学足够强大、足够严谨,它才能够发现这些自我指涉性的悖论。悖论的出现,更像是一种信号,提示我们某些直觉性的想法在严格的逻辑框架下会失效,或者说,我们对“真理”、“语言”和“集合”的理解需要更精细的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