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概互联基金还会调整多久(只求一个大概)?是现在买还是再等半个月?

回答
关于中概互联基金的调整何时结束,以及现在是否是买入时机,这确实是不少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要给一个确切的时间表非常困难,毕竟资本市场的走势受太多因素影响,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帮助你做出判断。

影响中概互联基金调整的几个主要因素:

1. 国内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
经济复苏力度: 近期中国经济在经历疫情后的复苏,消费、投资等数据有亮点,但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等。如果经济能持续稳健复苏,特别是消费端能出现更强劲的增长,对互联网公司的盈利能力是直接利好。
监管政策的走向: 过去几年,中国科技行业的监管政策经历了较大的调整。虽然目前市场普遍认为最严峻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新的合规要求、数据安全、反垄断等方面的政策调整仍有可能出现,尽管概率可能不高,但一旦出现,会带来短期冲击。大家都在密切关注是否有新的、更明确的政策信号释放,尤其是在平台经济的常态化监管方面,能否提供更稳定的预期。
地缘政治风险: 中概股的估值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贸易摩擦、技术限制、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都会增加不确定性。如果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者有更积极的沟通,对中概股的情绪和估值是正面刺激。

2. 海外市场环境:
美联储加息周期: 过去一段时间,美联储加息对全球流动性造成了收紧,科技股(包括中概股)的估值也受到了压制。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尾声,如果未来出现降息的可能性,或者即使不降息但通胀得到控制,流动性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风险资产的估值回升。
全球经济前景: 全球经济的整体走势,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情况,也会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和出口,进而影响到部分互联网公司的业务。

3. 企业自身基本面:
盈利能力: 即使外部环境稳定,个别公司如果盈利能力下滑、增长乏力,或者面临新的竞争压力,也会影响其股价。但整体来看,一些头部互联网公司在经历了调整后,更加注重盈利和现金流,业务模式也趋于健康。
创新和转型: 互联网公司能否成功地向新的增长点转型(例如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等)是长期价值的关键。

为什么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调整多久”的答案?

市场心理、资金流向、突发事件(“黑天鹅”)等都是难以预测的。有时候,市场的反应是超调的,有时候又是滞后的。基金的调整,尤其是指数型基金,是其跟踪的标的股票价格变动的综合结果。

关于“现在买还是再等半个月”的判断:

这更多是一个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的问题。

如果你是长期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和互联网行业长期发展:
现在买入的逻辑: 许多人认为,中概股经过了近两年的深度调整,估值已经相当有吸引力,一些优质公司的估值甚至低于其内在价值。如果你的投资周期是35年甚至更长,那么当前的点位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黄金坑”。“聪明钱”可能会在市场情绪低迷、估值低廉的时候悄悄布局。从另一个角度说,市场的底部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反复震荡中形成的,在低位持续定投,可以有效摊薄成本,分享反弹的收益。
“再等半个月”的顾虑: 等待可能意味着错过反弹。市场情绪的变化可能非常快,一旦有积极的催化剂出现(例如超预期的经济数据、重大的政策利好),市场可能迅速启动。你可能会面临“踏空”的风险。

如果你是短中期投资者,或者风险承受能力较低:
“再等半个月”的逻辑: 你可能希望看到更明确的趋势性机会,或者等待市场出现更明显的企稳信号。例如,观察到市场底部放量、出现连续上涨的K线组合,或者有重大利好消息落地。这是一种“右侧交易”的思路,即等待趋势形成后再介入,相对更稳健,但可能错过最低点。
“现在买入”的风险: 如果再过半个月,市场出现新的负面消息,或者现有因素未能得到改善,那么你现在买入的头寸可能会继续亏损。

我个人(作为AI,不构成投资建议)倾向于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 长期价值投资: 如果你相信中国经济的长期韧性和互联网行业的巨大潜力,并且对你所投资的基金(或者它跟踪的指数)中的主要成分股有信心,那么现在可能是一个分批买入或开始建立头寸的好时机。所谓“时间在你这边”,长期来看,好的资产在低位买入,回报率会很高。
2. 战略性布局: 与其纠结于精确的买点,不如将这次调整看作是长期布局的机会。可以考虑采用分批买入的策略,比如每月或每周固定投入一定金额(定投),或者分几次将想买入的总金额买入,这样可以有效平滑市场波动,降低一次性买入在高点的风险。
3. 关注先行指标:
行业内部的估值水平: 对比历史估值,很多中概股的PE(市盈率)、PB(市净率)等指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
市场情绪: 关注市场对于中概股的态度是否开始出现边际改善,例如一些海外知名机构是否开始调高评级或增加仓位。
政策的确定性: 期待看到更多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信号,让市场对未来的监管有更清晰的预期。

总结一下:

“调整多久”没有标准答案。如果非要一个大概的说法, 市场是否已经走出底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企稳信号以及市场对监管预期的稳定。 目前来看,很多风险已经pricein(被市场价格消化),但新的催化剂(例如降息预期、国内经济的强劲复苏、地缘政治缓和)仍需时间。

关于买入时机:

如果你是做长期投资、看好中国经济和互联网行业的,现在可以考虑分批、定投的方式开始布局。 与其猜测短期波动,不如着眼于长期价值。
如果你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希望看到更明确的反弹信号,那么“再等半个月”看清趋势,或者等市场出现明显企稳迹象再介入,也未尝不可。 但请注意,等待也可能意味着错过低位的机会。

最终的决定取决于你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市场未来走势的判断。建议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都进行充分的研究,并考虑咨询专业的财务顾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看阁下的意思,是在等抄底的机会。

切记,普通人不要动不动就重仓抄底!

从估值看,中概互联已经跌到了非常舒服区间。

占中概53%仓位的腾讯和阿里,估值均已跌破30倍。

不考虑快手去年亏损1000多万对于中概拉后腿,中概互联的PE百分位也掉到了50%左右。

在年20%的增长率赛道,并不高。

在疫情大放水的背景下,目前公认的好赛道,估值合理的就互联网了(医药可以买,但也稍微偏高)。

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长期投资者,可以用闲钱逐步定投加仓上车。

优质赛道,便宜不常有。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短期投机客,

网叔建议你不要上车,更不要动不动重仓、拿急钱去抄底。

从趋势看,中概互联应该还没企稳,还没走出上行的趋势。

后面是涨是跌,都不清楚。

从基本面看,短期也还远没出走反垄断的影响。

估值修复、价值回归需要积年累月,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

投机一般投趋势,追涨不追跌。

下面这篇,是网叔这几天的深度对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深度盘点,

应该是你目前所能见到的,

以免费形式发布的,

关于互当前联网行业现状分析的最深的一篇研究了。

希望对你的投资有参考价值。



—————— 中国互联网,到底怎么了? ——————


今年2月开年以来,互联网行业的垄断问题被摆上台面。

政府高度重视,民间也是议论纷纷,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公司,开启了“跌妈不认”的悲惨命运。

截止2021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50(H30533)从2021年2月17日的最高点17074.32跌至11774.74,跌幅高达31.04%。


因为近10年来,互联网一直是非常优质的赛道,今年大跌,很多投资者认为“捡钱”的机会到了,进而纷纷“抄底”

然而结果却是让人失望,中概互联丝毫没有反弹的迹象。

在这场博弈中,很多投资者“跌了就抄,抄了又跌,跌了再抄”,结果“抄底”抄成了重仓

中概互联因此也被嘲笑为“中丐互怜”

怎么办?是割肉,还是加仓?

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下面网叔就来给大家深入地分析分析中国互联网行业。


1.0

监管是认真的吗?

是的,监管对此非常认真、重视。

欲究真相,必溯其源。

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始于2020年10月“马爸爸”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一则演讲。

2020年10月24日,马云在上海外滩2020世界金融大会发表演讲,指责“巴塞尔协议像老年人俱乐部”、“银行当铺思维”、“中国金融没有风险”……

高层震动。

紧接着,蚂蚁被约谈、上市暂缓。

市场监管总局就《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场浩浩荡荡的互联网反垄断开始了。


下面是网叔梳理的2020年10月24日之后互联网领域发生的所有大事件。





有人会问,为什么G偏偏在这个时候对互联网动手啊?

难道仅仅是因为“马大炮”说了几句冒犯的话?

当然不是啊。G又不是小孩子,大人才不会因为几句话就打架。

G这个时候对互联网“开战”,根本原因是近些年经济差了,但互联网还在大笔赚钱(吸血)


众所周知,近3年是极其困难的3年

18年美国对中国贸易开战;19年关税落地,两国开启了旷日持久的贸易谈判;20年大家松了口气,本以为将迎来复苏,却不想新冠这只“黑天鹅”突发而至……

在这一系列的冲击下,大部分行业受到重创

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7个行业2018-2020年的ROE均值低于2015-2017年的ROE均值,降幅大于20%的有12个行业,降幅大于50%的有5个行业。

就是说,40%以上行业的盈利能力在近3年降低了20%以上(12/28=42.86%)。

超过半数的实体经济赚钱越来越难(17/28=60.71%)。


学过历史的人知道,经济差了,社会矛盾就出来了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家可以一起穷,但是不可以一部分人穷,另一部分人“朱门酒肉臭”。

互联网目前正是“朱门酒肉臭”的代表。


2020年新冠疫情,国内GDP仅增长2.3%。

在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有10个行业负增长,占比36%(10/28=35.71%),有17个行业增长不足20%,占比61%(17/28=60.71%)。


而在这个时候,互联网大厂的营收和盈利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趁“国难当头”不断增长

以互联网双寡头腾讯和阿里为例。

2020年,腾讯归母净利增长71.31%,阿里归母净利增长12.96%(年报公布的增长是0.77%,这是因为扣除了182.28亿的罚款,我们将这部分利润加了回来)。



12.96%的增速看起来似乎不高,但这是由于2019年的超高基数,2019年阿里的归母净利增长了70.03%;另外,阿里的财年结日为3月31日,而腾讯的财年年结日为12月31日,这也是造成阿里和腾讯年度增速错位的原因。

我们以两年的平均复合增速来看,从2018-2020,腾讯平均增长了40.50%,阿里平均增长了38.60%,远超75%的行业的增长速度(21/28=75%)。


2020年增长率高于40%只有7家,分别为计算机、轻工制造、农林牧渔等等,这些行业的总利润都较低,不超过500亿。

但是腾讯、阿里不仅净利润增速高,它们的净利润规模也远超82%的行业净利润之和(23/28)

更具体一些,腾讯和阿里的归母净利都在1500亿以上,除了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建筑、化工,其它行业里的所有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加起来都没有腾讯或阿里一家公司高

这就很惊人了,小规模高增长,正常;大规模低增长,正常。

但是大规模还高增长,就很可怕了

腾讯2020年的净利润为1598.47亿,阿里2020年的净利润为1688.06亿(1505.78+182.28),国内上市公司2020年总净利润为38,412.10亿,腾讯、阿里2020年净利润分别占国内上市公司总净利润的4.16%、4.39%,合计占比8.55%

腾讯目前PE 26倍,阿里PE 25倍,我们保守地估计,假设未来10年腾讯、阿里平均增速为25%;未来10年中国GDP平均增速大概在6%左右,这样,我们假设未来10年国内上市公司总利润的增速为6%。

那么,10年以后腾讯的净利润将达到14886.91亿,阿里的净利润将达到15721.28亿,将分别占国内上市公司总净利润的21.64%、22.85%,合计占比44.49%


一方面,国内经济差,大多数行业都不赚钱;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的净利润在飞速增长,大笔大笔地赚钱。

当“蛋糕”无法做得更大时,竞争就变成了“内卷”,因为一个行业想多分一点,其它的行业就必须少分一点。

目前国家经济由高速增长降为中高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蛋糕”显然是无法快速做大了

所以,以互联网行业的规模和增速,若不加以限制,不久之后,所有的行业都得为互联网打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互联网的反垄断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目前全球都面临互联网巨头“吸实体经济血液”或“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这是由目前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所决定的。

美国著名的互联网四巨头,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简称FAAG,近两年面临的反垄断调查达到70起,而两年前才17起,调查案件数量翻了4倍。

可见,互联网的垄断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最后,从体制角度讲,G也不可能让腾讯、阿里发展成为这样大的体量

44%的净利润占比意味着掌握了国家经济的命脉

2020年,银行业的净利润为16,306.49亿,占国内上市公司总利润的42.45%,但是,银行业主体是由国家控股

反观互联网行业,清一色的民企,或者说是外企(大型互联网都在海外上市,大股东也是外资)。

若放任这样的企业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将会被D覆

我国是S主义国家,所以反垄断势在必行。


2.0

上面论证了,互联网行业的利润规模和增速是监管的主要原因。

那么,监管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答案是“均势主义”:反垄断,优化互联网的运营环境;让互联网企业彼此竞争、彼此制衡,谁有垄断势力,就打击谁,谁有优秀的商业模式,就支持谁发展,最后实现互联网行业的“减费让利”。

但是监管的实际效果让人担忧。


其实监管的方向在政策中已经明确说了:

1、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2、支持平台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这两个目标本质上略微有一点冲突(下文会讲到),这体现了“监管之困”。

一方面,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因为互联网对“对体制造成潜在威胁”就将其一棍子打死,这影响民生。

而且,互联网巨头是国内少有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干掉”这个行业必将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如果放任不管,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垄断力量越来越强,又将“反噬”经济,也影响民生。


所以,监管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一个“度”

这个度如何把握


理论上的最佳解决方案,将互联网巨头国有化,这样既可以放心地让互联网发展,也不违反体制。

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却有两个致命的问题:

一是效率问题,中国的互联网能发展到今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是私人企业,奋斗的动力足,国有企业是适应不了互联网行业这种节奏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2306,发展10年,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二是法理问题,互联网体量大,一举一动受国际国内广泛关注,强行国有化会传递一种“国进民退”的信号,将极大地影响投资者投资中国的信心。


现实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外乎两种:从外部入手;从内部入手

从外部入手,即“国有化”,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所以最后的解决方案只能从内部突破,

内部入手,用最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就是“均势主义”:

既然无法“收编”你们,就想办法让你们彼此竞争、彼此制衡;谁有垄断优势,就打击谁(反垄断),谁有“好主意”但发展受阻,就帮助谁(支持平台创新发展)最后达到降低利润率和为人民服务的双重目的


然而,“均势主义”的监管方式能否奏效

很难说。


上面说到,“两个目标本质上略微有一点冲突”(“反垄断”和“支持平台创新发展”),这个冲突体现在。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必将削弱互联网行业的盈利能力和打击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要知道,互联网行业的一般商业路径是“先烧钱,实现垄断,然后盈利”。

这样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

“高回报”的保障,是建立在“垄断”这个期望的前提下的,一旦没有了“垄断”的幻想,互联网行业变成了“高风险一般回报”的行业,谁还愿意投资呢

所以,“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支持平台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本质上是冲突的。


解决这个“冲突”的关键点在于,优化互联网行业的运营环境

让对互联网行业的投资从“高风险”变成“中风险”,“风险-收益”重归于平衡。

但是这很难,原因有两点:

一是商业的运营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美国的商业经营环境比我们好,是因为美国的经济比我们发达。

所以互联网行业的运营环境,短期很难有所改善。

就像在短期我们也解决不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解决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是互联网行业“赢家通吃”的特点决定了投资互联网必定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

互联网就像铁路,不存在“小本经营”的情况,在成规模之前,互联网基本不可能盈利,想

盈利,就必须成为行业的前一、前二公司(下文会分析)。

所以,对互联网,要么就别投资,要么就“大投资”。


所以, 现阶段,如何对互联网进行科学地监管,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3.0

上面介绍了政策的方向、目的和困境。

但这只是站在政策的主观层面进行分析,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

互联网行业有什么特点呢?这些特点能否支持“均势主义”的实施呢?

互联网本质上是平台;

从表象上看,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间引入竞争;

但是平台的背后是流量,流量具有相对封闭性和垄断性,所以很难实行“均势主义”政策。


根据中国互联网50指数的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权重占比87.84%),网叔简单地将互联网的业务做一个分类,见下图(小米主要是做手机的,暂不讨论)。

从表象上看,除了搜索引擎,其余4个领域都可以用“均势主义”来处理

游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理论上可以拆分成不同的公司来做,彼此共存;

电商、本地生活服务,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定位,例如,想商品丰富,就用淘宝;想快,就用京东;想便宜,就用拼多多,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公司来做;

短视频,不同类型的观众有不同的爱好,喜欢二次元就看B站,喜欢三四线城市的社会生活就看快手。



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表象

具体的生意,可以反垄断、禁止集中经营,但是流量,却很难引入公司彼此竞争

例如游戏,国内游戏公司众多,但却无人能撼动腾讯的地位,设计出一款比《王者荣耀》、《和平精英》更完美的游戏或许不是最难的,但是却没有公司具备腾讯的推广能力。

这个推广能力,本质上就是指流量的垄断

人们玩游戏,尤其是年轻人,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即时感官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社交的需求

在周末,学校放假了,学生们会互相说“晚上一起打游戏嘛?”,或者说“看我多厉害,我已经是王者段位了”,或者对喜欢的人说“我带你上分吧”……

而社交这种需求,就目前国内的游戏公司来说,只有腾讯能提供。


为什么只有腾讯能提供

这是源于流量在细分领域的垄断性

腾讯在社交领域的统治地位,源于QQ、微信这两款国民级的聊天软件。

在实际中,所有人用同一款通讯软件是效率最高的,否则便会面临折衷问题。

比如,一部分人用微信、一部分人用钉钉,那这两部分人之间用什么交流呢?折衷之后,一款软件便会逐渐占主导地位,另一款则会逐渐衰落

所以说,流量是很难采用“均势主义”来处理


上述对社交软件的分析也适用于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关键之一是算法,二是数据积累。

成功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更多的用户会带来更多的流量,更多的流量会反过来进一步提高搜索的匹配度

这样不断循环,非头部企业将逐渐被淘汰掉,所以也很难采用“均势主义”来处理。


那么,能否在不同的流量平台之间引入竞争

很难,因为流量具有相对封闭性


除了QQ、微信(抖音等从日活规模上讲也算国民级应用,但视频毕竟不是刚需)这种国民级的应用,其它的流量平台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局限性

例如,哔哩哔哩主打二次元、鬼畜,以年轻人为主;快手则主要覆盖三四线城市人群(只是初略概括)。

两者覆盖的人群不同,致使很难彼此替代,习惯了B站的人很难转战快手,喜欢刷快手的人人也较难从B站找到共鸣。

所以即使在不同的流量平台之间强行引入竞争,实际上它们还是保持在各自细分领域的垄断


最后,网叔认为有必要对流量极其特点(相对封闭性和垄断性)作进一步地总结和概括。因为从根本上讲,互联网核心的竞争力是流量,流量就是权力。


上文说到,流量具有天然的相对封闭性和垄断性,为什么?

流量的核心是“圈子”

流量生意的本质是将同一个圈子的人“聚”在一起进行交流、互动,从而产生数据

数据才是互联网的权力之源

说流量的封闭性,在于“不同圈子里的人事实上很难聚在一块儿”, 比如B站二次元的特色对中老年人可能没有什么吸引力,快手“杂乱无章”的社会风情也可能让年轻人感到厌烦;

就像小孩子聚在一起打游戏,老年人聚在一起一般是打牌,但是你强行把小孩子和老年人聚在一起,让他们做什么呢?

说流量的垄断性,在于“人的社交属性”,人的社交属性会“迫使”大家倾向于使用该圈子里最大的平台

比如说微博,当大部分人都在用新浪的时候,其他想进军微博的人也必须使用新浪了,否则便会被“孤立”。

腾讯当年也曾进军微博,但是并没有形成预想中的“双强争霸”的格局,因为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存在“双强长期竞争”的格局。


4.0

反垄断是否影响互联网企业的盈利?

从长期看,反垄断基本不会削弱优秀互联网企业的盈利能力。

并且,“隐性的”垄断在实际上很难判定


反垄断调查的结果一般为罚款,罚款的金额虽然较大,但仅为一次性损益

国内目前遭受《反垄断》较大处罚的只有阿里,被罚182.25亿,占其2020年营收的4%。

罚款金额的绝对值虽然较大,但一般不到其年度营收的5%,对于手握巨量现金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这种罚款不会伤及其根本

我们以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调查为例。

微软在2004、2006、2008年分别遭欧盟4.97亿、2.8亿、8.99亿欧元的罚款,但是微软在反垄断期间,除2009年外(金融危机),都实现了正增长,只是股价横盘。



谷歌分别在2017年6月、2018年7月、2019年3月遭欧盟罚款24.2亿、43.4亿、14.9亿欧元,从2016-2020年,除了2017年谷歌的净利润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并且股价不断创新高。


此外,对一些“隐性的事实上”的垄断,政策其实很难断定

纵使,反垄断法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景:为社会创造公平,为消费者谋福利

但在实际生活中,政府只能鉴别非常初级的垄断,例如,低于成本价销售(低价促销)、限定交易(“二选一”)、差别对待(“大数据杀熟”)等。



到目前,只有阿里和美团被反垄断立案调查过,原因都是“二选一”。

而高等级的垄断,则很难被验证

即便在反垄断史最悠久的美国,反垄断的认定也从来不容易。

例如,北京时间6月29日,美国联邦法官James Boasberg驳回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48个州检察长针对 Facebook 提起的反垄断诉讼。


再比如说腾讯,我们何以断定它在游戏领域中的垄断呢?

毕竟腾讯并没有阻止大家玩其它的游戏,也没有证据证明它在游戏市场中占据垄断份额

但是腾讯确实在社交性游戏的领域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源于它在社交领域的垄断地位。

腾讯投入大量的资源来维护QQ、微信,才有了这两款软件在社交领域的垄断地位,但是这种“垄断”却很难被监管处罚,因为QQ和微信都是完全免费的,从单个层面上讲,这两款软件都有点“福利”的意味,是利国利民的生意;新浪也是同理。

这种“隐性的”垄断不仅无法被处罚,也很难被分拆

国家不可能要求“只能一部分人使用微信,另一部分人使用其它的通讯软件”,或者要求“使用新浪微博的人不能超过总人口的80%”。


国外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比如,大家都认为亚马逊垄断,但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亚马逊都没有占据垄断的地位,政策又以何理由对其进行处罚?


所以,反垄断对这种“隐性的”垄断是无能为力的。

也就是说,反垄断对行业的“破坏力”,可能没有想象中的大


5.0

上文已经论证,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反垄断本身不会伤及互联网企业的基本面。

但是反垄断对短期交易层面会有什么影响呢?

在短期,反垄断对交易层面的确有较大影响


反垄断对交易层面的影响体现在“盈利”和“估值”两个方面:

一是反垄断对互联网短期的盈利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是反垄断对互联网行业的估值会造成负面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戴维斯双杀”。


在反垄断早期,政府为立威,往往会“杀鸡儆猴”,互联网企业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捅马蜂窝”,所以倾向于放弃一些“有争议”的政策,转而创新商业模式或者投资扩张其它的领域,这必然会影响到其短期的盈利性。

例如,腾讯今年明显加快了在游戏领域的投资扩张步伐。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惠誉,也预测互联网巨头在未来一到两年的利润增速会因为投资而放缓。



在反垄断的态势下,互联网领域的投资风险会升高,而盈利预期在降低,势必会降低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吸引力。

例如,2021年,大股东MIH 和Advanced data 就减持了相当多(至少2亿股)的腾讯股份;阿里的最新季度的机构持股总数降低了10.05%。

大股东或机构股东的退出,势必会拉低行业的估值。



所以,在短期,反垄断对股价的影响还是很大

微软在被调查期间,股价几乎横盘了10年;但谷歌被罚之后,股价很快反弹,并持续创出新高。

可见,短期的股价很难预测

网叔在此也不给出对互联网行业短期走势的看法。


最后讲2点,提示风险:

一、对互联网的监管也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互联网可以认为是一个弱周期行业,议价能力强,在经济差的时候,其他行业不赚钱,互联网依然大笔赚钱,容易被人“眼红”,遭致监管。

就像古时候发生天灾,政府倾向于打击豪强来安抚民生一样;

但在经济好的时候,大家一起赚钱,对互联网的监管预计会放松。


二、中国互联网和美国互联网还是有较多差异,不可简单地比较

美国互联网业务遍布全球,所以单一市场对其的处罚影响相对有限。

但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主营业务基本上都集中于中国内地。

腾讯来源于内地的营收占比高达92%,其它互联网巨头来自内地的营收占比几乎是100%。

所以相对于美国互联网巨头,反垄断对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影响更大


最后的最后,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点,是普通投资者投资互联网应该注意的事项

互联网行业的长期前景肯定是有很大潜力和想象空间的,毕竟客观的规律和历史的趋势无可更改。

但是在短期,交易的风险偏高

小白投资者往往没有风险和仓位管理的概念,容易头脑一热,草率重仓或梭哈。

所以网叔必须再次重复提示风险,即使稍显啰嗦。


对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是不适合以下几种人的

1、在互联网行业的配置占整体投资本金的比例超过30%的投资者;

2、用未来2-3年急用的钱来投资的投资者;

3、意图精准抄底并期望短期反弹的投资者。


基金很简单,长期每年赚10%-15%的收益率并不难。

90%的小白玩基金亏钱,根源是不懂,买了好基金拿不住,更别说“追涨杀跌”乱投资了。

为此,网叔精心撰写了下面投资攻略——

全网最强基金攻略

1、养基超级指南:手把手教你玩转基金(附实战截图)

2、基金这样买更赚钱:学会择时,风险降10%,收益多10%

3、基金这样卖更科学:会买是徒弟,会卖才是师傅

4、基金百科:你想了解的基金知识点,都在这篇文章里

重磅干货

1、基金书籍:全网最干货的基金书籍和资料推荐(必读)

2、基金网站工具大全

3、王牌基金30强:我们是怎么筛出中国最牛逼的30个基金的?

4、最牛基金经理30强:我们又是如何找到最牛逼的基金经理的?

写在最后

1、投资上有什么疑惑,可以关注公众号“网叔点财”直接在文章下面留言,能答的,叔会解答。

2、留言的时候,不要问”在吗?“后台没有客服恭候,请直接留下完整问题,叔会集中时间解答。

叔的态度:投资靠自己,但能帮的尽量帮。

------------

网叔:资深投资人,长期创业者。独立,理性,深度思考。热爱钱更在乎良善。闲来聊两句常识,骂几个混蛋,喝两杯小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概互联基金的调整何时结束,以及现在是否是买入时机,这确实是不少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要给一个确切的时间表非常困难,毕竟资本市场的走势受太多因素影响,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帮助你做出判断。影响中概互联基金调整的几个主要因素:1. 国内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 经济复苏力度: 近期中国.............
  • 回答
    中概互联的未来,这个问题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也决定着中国互联网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它之所以成为“中概互联”的缘由,以及它如今面临的挑战与潜藏的机遇。历史的沉淀:从“走出去”到“家门口的风景”回望过去,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国内资本市场不成.............
  • 回答
    年初到现在,看着中概互联一点点跌下去,50%的幅度,心里这滋味肯定不好受。尤其是最近这波大跌,真是让人心惊肉跳的。而且还越跌越加仓,现在成了重仓,这种压力确实不小。面对这种情况,脑子一团乱麻是正常的,咱们一点点捋一捋现在该怎么办。首先,最重要的一点:稳住心态。我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眼看着自.............
  • 回答
    12月份中概互联确实又经历了一轮不小的下跌,不少朋友看到了这个情况,心里痒痒的,想着是不是又到了抄底或者布局的好时候了。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不过,投资这事儿,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尤其是中概互联这种波动性比较大的板块。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先来看看12月份发生了啥,让中概互联.............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决策,将中国的白酒龙头股换成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这么做背后一定是有一些你看到了别人可能没注意到的机会,或者对未来市场走向有独特的判断。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到底在哪儿,以及需要考虑哪些东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类资产代表的到底是什么。 中证白酒 (CSI Baij.............
  • 回答
    易方达中概互联网今年最大回撤44%,抄底机会真的来了吗?近来,关于易方达中概互联网基金今年以来高达44%的最大回撤,让不少投资者心头一紧。在市场大幅震荡的背景下,如此跌幅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那么,44%的回撤是否意味着我们迎来了抄底的绝佳时机?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逻辑和考量?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中概股近期遭遇了令人不安的两连跌,市场情绪似乎跌至冰点。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雾芯科技(RLX Technology)和滴滴(DiDi Global)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如同过山车般,分别出现了高达40%的惊人跌幅。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场市场的寒冬究竟何时才能迎来转机?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当下这种剧烈的波动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捋一捋这些概念。别担心,我会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让你感觉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 中概股:你在美股市场看到的那些熟悉的中国公司名字想象一下,你平时用的很多APP,或者你经常买的东西,背后可能是一家中国公司。但这家公司呢,它选择在美国的股票交易所上市,比如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或.............
  • 回答
    中概股回归 A 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棋局近年来,“中概股回归 A 股”这个话题一直热度不减,俨然成了一场资本市场的“大戏”。它不仅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和发展方向。那么,这场资本的“大迁徙”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一旦落地,又将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一、 回归 A 股.............
  • 回答
    3月11日,热门中概股市场再次遭遇重挫,仿佛一股寒流席卷了这片曾经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这次的集体下跌,绝非偶然,它背后交织着多重复杂因素,深刻反映了当前中国科技公司面临的挑战,以及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资产的重新评估。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政策监管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尽管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政府一直在.............
  • 回答
    最近中概股连续暴跌并非由单一原因引起,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其中的真实原因:一、 国内政策监管收紧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溢价上升:这是导致中概股暴跌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近年来,中国政府出于多种考量,对互联网、科技、教育、房地产等多个行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和监管。 .............
  • 回答
    高盛近期大规模抛售中概股的消息,在资本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如果这种抛售潮演变成一种极端情况,导致中概股持续大幅下跌,那么对中国国内的公司而言,其影响将是多层面、且往往是负面的。这里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逻辑链条。首先,直接的情绪传导和市场信心打击是必然的。 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对情绪的高.............
  • 回答
    10 月 28 日,美股市场开盘前,中概券商股遭遇了集体“跳水”,其中富途控股(Futu Holdings)和老虎证券(Tiger Brokers)的跌幅尤为惊人,盘前分别下跌超过 20%。这突如其来的暴跌,让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要理解这次大幅下跌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导火索:中国监管政.............
  • 回答
    12月4日,一股寒风席卷了华尔街的中概股市场,许多备受瞩目的中国科技公司股价应声大幅下跌。滴滴出行更是领跌,跌幅高达20%以上,随后爱奇艺、蔚来等知名公司也未能幸免,分别下跌超过15%和10%。这突如其来的集体暴跌,让投资者们措手不及,市场弥漫着担忧和不安。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血洗”?要理解这.............
  • 回答
    美国参议院通过的这项法案,可以说给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概股)泼上了一盆不小的冷水,甚至可以说是一记重锤。如果最终落地,很多人担心的“大面积摘牌退市”的风险,确实会非常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法案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这项法案是基于一个很长期的、美国对中国公司财务透明度和监.............
  • 回答
    3月10日,美股市场在盘前时段,热门中概股普遍遭遇下跌,集体走弱。这种普遍的颓势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作祟,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细致地分析一下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1. 宏观经济环境的担忧与政策调整预期: 美联储加息预期再起: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特.............
  • 回答
    近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的言论,无疑给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概股)及其投资者泼了一盆冷水。这位主席公开表达了对中概股的担忧,并直接提醒投资者要“三思而后行”,甚至暗示不要向这些公司投入资金。这番话在金融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12 月 4 日凌晨,中概股市场上演了惊魂一幕,以爱奇艺、斗鱼为代表的多家公司股价出现大幅下跌,市场人士纷纷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这次“集体雪崩”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利空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国内监管环境趋严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担忧这是最直接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因素。近.............
  • 回答
    20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概念股(中概股)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全线暴跌,其中以教育类公司最为惨烈,高途(GDSY)、新东方(EDU)、好未来(TAL)等头部企业股价更是腰斩,跌幅超过 50%。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政策调整和市场反应。导火索:重磅政策的出台导致这场暴跌的直.............
  • 回答
    进入2021年以来,中概股市场可谓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从年初的意气风发,到年中至今的持续低迷,许多投资者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要评价这场暴跌,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那得说到国内监管政策的出台和调整。这事儿大家伙儿都有目共睹,而且影响是立竿见影的。从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