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收入比发展中国家的同行高很多?

回答
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同行,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经济结构、生产力水平、教育和技能、技术进步、制度保障、劳动力市场供需、全球化以及历史发展轨迹 等多个因素的交织影响。下面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

发达国家: 经济结构高度发达,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这些产业往往需要更高的技能、更复杂的知识和更高的附加值,因此能够支付更高的薪资。例如,金融、IT、医疗保健、研发、高等教育等行业,其平均薪资水平远高于制造业或农业。
发展中国家: 经济结构相对落后,往往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服装、电子产品组装)、农业和低端服务业。这些产业的附加值较低,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自然难以支付高工资。即便在高科技产业中,发展中国家更多是扮演组装、代工的角色,而非核心研发和设计,价值链的顶端利润被发达国家掌握。

二、 生产力水平:

发达国家: 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高效的管理模式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劳动者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和方法,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即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高生产率是高工资的物质基础。
发展中国家: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设备陈旧,管理效率低下。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更多依靠体力,效率较低,产出价值相对较低,因此工资水平自然受限。

三、 教育、技能与人力资本:

发达国家: 高度重视教育和技能培训,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培训,都为劳动者提供了提升自身能力和获得高薪技能的机会。拥有高等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
发展中国家: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人缺乏接受良好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这导致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对高技能岗位的供给不足,而低技能劳动者数量庞大,市场竞争激烈,拉低了工资水平。

四、 技术进步与创新:

发达国家: 是技术创新和研发的中心,拥有大量专利和核心技术。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创造了新的高薪职业岗位,如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生物技术专家等。
发展中国家: 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薄弱,更多是技术的接受者和使用者,而非创造者。核心技术的掌握权在发达国家手中,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价值链中获得的利润较少,难以支持高工资水平。

五、 制度保障与劳工权利:

发达国家: 普遍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例如最低工资标准、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权、失业救济、医疗保险、带薪休假等。这些制度能够有效保护劳动者的权益,限制雇主随意压低工资,并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发展中国家: 劳工保护法律可能不完善,执行力度也可能不足。工会组织可能不发达或受到限制,劳动者缺乏集体谈判的有效途径。这使得雇主在工资谈判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可能更容易压榨劳动者。

六、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

发达国家: 随着产业升级,对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相对稀缺,形成“人少活多”的局面,推高了工资水平。同时,低技能劳动力的供给也受到一定限制(例如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也间接提高了其议价能力。
发展中国家: 通常存在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尤其是低技能劳动力。由于教育和培训机会不足,很多劳动者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报酬的工作,形成“活多人少”的局面,导致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七、 全球化与产业链分工:

发达国家: 掌握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这些环节的附加值和利润最高,能够为本国劳动者带来高收入。
发展中国家: 更多地参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生产制造、组装),利润较低。同时,全球化也可能带来跨国公司寻找更廉价劳动力的现象,进一步向下压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

八、 生活成本与福利:

发达国家: 虽然生活成本也高,但相对其收入水平而言,购买力可能仍然高于发展中国家。此外,发达国家通常提供更全面的社会福利,如医疗、教育、养老金等,这些福利虽然不直接体现为工资,但也是劳动者整体生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中国家: 生活成本虽然可能相对较低,但收入的绝对值也低,导致实际购买力有限。社会福利体系可能不健全,许多基本服务需要个人承担高额费用。

九、 历史发展轨迹与积累:

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工业化和资本积累,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经济体系和高水平的生产力。这种历史的惯性和积累效应是其高收入水平的重要基础。
发展中国家往往经历过殖民主义、战争或政治动荡等时期,其经济发展进程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持续的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

举例说明:

设想一个服装生产的例子:

发达国家: 设计师设计新款服装,品牌营销经理策划推广活动,供应链管理专家协调全球生产,公司高管负责战略决策。这些岗位需要创意、市场洞察、管理技能和战略思维,薪资很高。即使是流水线上的工人,由于自动化程度高、管理规范,其生产效率也相对较高,且有工会保障,工资也会高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从事服装的缝纫、裁剪等加工工作。这些工作劳动强度大,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且市场竞争激烈。工厂可能缺乏先进设备和完善的培训,工人收入主要取决于产量和公司利润,而利润空间本身就受限于其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总结:

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的高收入并非偶然,而是 高生产力、高技能、高附加值产业、健全的制度保障、有效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历史性积累 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在努力追赶,但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劳动者收入上的差距,需要在产业升级、教育改革、技术创新、完善制度和提升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进行持续而艰巨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产业的技术层级更高,文化生态位更高,站在行业标准之上,自定义价值和财富分配规则,受到自定贸易规则和技术垄断壁垒保护,甚至享受因主权货币作为定价、交易和结算货币的巨大红利。

种种因素,使得发达国家的全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能割走最大也最头部的份额。

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内部的通用技能劳工人群,哪怕按比例分得比发展中国家的通用技能劳工人群更少,绝对值也高得多。更何况,通常来说,发达国家因劳动者保护更到位,通用技能劳工人群分得的比例比发展中国家更高呢。(近似可用基尼系数衡量)


所以还是那个说了无数次的意思:

我国有6亿月收入1000人民币左右的人群。而就算我国的基尼系数立刻和北欧看齐,我国的人均月收入也就2000。就算我国的基尼系数真空球形般地变成零,我国的人均月收入也到不了3000。

我们若是想让那6亿月收入1000人民币的人群,逐步发展到月入1-2万人民币,必要不充分条件一,继续缩小贫富差距。必要不充分条件二,全面提升我国的产业技术层级、文化生态位,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参与决策国际贸易规则,并推动主权货币或超主权货币的区域化乃至国际化。


也正是因为全球的通用技术劳工群体,被国界、经济属性、文化和民族认同、意识形态认同、宗教属性等因素,分割得很彻底,虽然我们的终极任务确实是逐步解构国家和民族等概念,追求跨国的阶级串联,最终消灭剥削,消灭私人资本掌控公权力,但今天的实然现实依然是,阶级矛盾和国家民族矛盾,一定会长期共存,并长期表现为 “国界内的阶级矛盾,国家间的国家民族矛盾” 的特征。

无数例证都表明了,今日发达国家的劳工阶层,看待吾国吾民的视角,是极大地偏向国家、民族、种族、文化、宗教、意识形态叙事的,且各种 “偏见” 深入人心,被关在各国资本长期营造的洗脑茧房里,密不透风。同时,阶级叙事的成分极低,接近为零。

哪怕是在他们各自国家内的所谓 “左派” 群体内部,主要按照阶级叙事来展开政治活动的群体,也仅是存在于一些有左翼传统的欧陆国家。而在美国,因私人资本全面掌控话语权,再加上现代传播手段的加持,所谓的 “左派” 叙事,早已沦为了切割阶级共同意识和行动的工具了。所以我们才会看到,美国内部本应有强烈阶级认同的群体,被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枪支......等各种社会文化议题,拆得七零八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若是想主动去实现终极目标,具体的实现途径,只可能有一个:1,遵循国家民族叙事,将我国发展为拥有绝对全球垄断实力的力量;2,在内部,注重强化并维持阶级意识,缩小阶层差距,防止内部和外部资本,用各种相对次重要或纯建构的概念,去对阶级进行无限切割;3,绝不做下一个帝国,而是要全球联动,输出阶级叙事,解构私人资本当权,最终实现国家和民族等概念的淡化乃至消失;4,世界人民大团结,人类文明新篇章。


而在当下这种情形下,对我国的国家和民族叙事的解构、污蔑、贬损等言论和行为,其出发点,基本上只有如下几个可能:

1,认知低下:无法意识到当今全球的国家民族叙事是实然层面极为牢固的第一叙事之客观现实。

2,头脑简单:分不清目标和手段,分不清近期目标和终极目标,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不清国内矛盾和国际矛盾。直白地背叛了教员。

3,因各种原因而形成的,情绪层面的逆民族主义者。仅有兴趣去贬损和解构吾国吾民。是目前极端民族主义者群体的主体。

4,其实啥啥啥都明白,很清晰,只不过本就是要维护国境外的大资本的,本就是要推进国内私人资本掌权的,本就是能从其中获得超额收益的(典型如自己本就是国外通用技术劳工了),甚至自己本就是或大或小的私人资本家。

user avatar

我们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义:

There is no established convention for the designation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areas in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The designations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are intended for statistical convenience and do not necessarily express a judgement about the stage reached by a particular country or area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联合国没有规定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明确标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为了统计方便而划分的。

一般而言,为了统计方便,我们将国民(普通劳动者)收入较高的国家称为发达国家,而将收入较低的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

所以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本来就是这么定义的,世界上总得有些国家劳动者收入高,有些收入低吧。高的我们叫他发达国家,低的我们叫他发展中国家。有朝一日低的变高了,他就变成发达国家了,高的变低了,他就又变成发展中国家了。

user avatar

袁老师这个观点就是答案:

从根子上说,科技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上限。发达国家的支柱人员是那些领先行业的科学家、工程师、管理者、劳动者,他们赚取的超额利润通过市场和政府调节扩散到全国,养活了大部分一般素质的人。发达国家的餐饮业者、理发师收入比发展中国家的同行高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做的饭特别好吃,理发的质量特别高(实际往往是反的),而是因为身在一个发达的社会里,沾了那些造芯片、机床、飞机的人的光。

个人再补充几点。

除了是高科技,发达国家还有一种割韭菜手段。怎么割的?

1、铸币税,定义全球金融体系,输出纸币,换回资源。

美元和欧元分别主导了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

发展中国家每储备一美元、一欧元,就要用货真价实的东西去换。

而美国、欧洲几乎不储备其他国家的货币。

2、输出资本,提供贷款,炒热新兴经济的资产(如房地产)。

然后突然断供、突然媒体齐上阵,唱衰新兴经济体。

致使新兴国家资金链断裂。然后发达国家财团抄底。

3、价值观灌输,使自身品牌价值远远超出实际水平。

包括奢侈品、文物、影视、旅游(赌博)。

4、收购外国优质企业。

这里主要的问题是不对等。例如美国开着航母做生意,可以满世界收购其他国家的优质企业,但是如果像我们去收购美国的企业,却处处受限。

就在今年,很多国家的企业面临资金链问题。美国企业却能得到美联储无限的资金托底,于是今年很多国家的优质企业被美国收购。将来必定成为向美国输送利益的代办。

5、开着航母做生意,长臂管辖,强取豪夺。

最近的事大家都看到了,华为,阿尔卡特、当年的苹果/微盛,TT,都属于这一类。

但是,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有能力或有胆量去抢夺美国的企业。

6、接受移民,带进财富。

特别是盎撒国家,所占的国家原住民损失殆尽,需要外来人口补充。

穷人是不要的,投资移民多多益善。

这些方法,都使得新兴国家的资金、人才、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国家。

即使做为发达国家的普通一员,也会大受其益。


不过应该清醒地看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贫富差距一点不小。只是因为底层人民的收入起点比新兴国家高很多,所以掩盖了收入不均这一现象。

在过去20年,美国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占社会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

user avatar

归根结底,还是和科技实力有关。

所以处于科技头部的公司职员收入自然也高的多。

放眼世界,这个规律还是很适用的。

user avatar

因为当年啊,他们的前辈们,进了工厂以后平均寿命就只剩三到五年了。这老本还能吃几十年。

user avatar

很多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的竞争优势,而且劳动力数量大。但是到今天,这个优势还有必要再维持下去吗?如果再维持下去,这个优势势必变成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长久劣势,因为劳动力成本长久低廉的结果会抑制许多其他良性发展,包括格杀技术创新的动力。


一、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优劣势

iPad利润150美元构成中美国公司独占42.1%。其中关键分配因素并不只是苹果公司的高科技,而更多的是苹果公司控制整个国际产业链的高端—即行业标准,通过输出行业标准利用“比较优势”获得最大份额的利润(整个利润的30%)。苹果公司的优势还不仅在制造环节控制行业标准,更是在企业金融环节将“绝对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以内源融资主导(通过国际产业分工获取的高额利润)、低负债率和无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金融战略,维持公司极低的资本成本。

发达国家的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地位是两方面的:充分利用本国的技术储备,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相对廉价,提高财富生产效率,甚至不惜牺牲发展中国家人权和环境为代价。控制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控制大宗商品定价权,控制国际金融规则,尽量的取得财富分配优势,而且在规则改变方面很难让步。

二、劳资分配问题

其实马克思早就告诉过我们,生产过剩,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早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力与不断萎缩的社会消费之间矛盾”。资本的利益机制就在于以最小的劳动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劳动者的工资被不断压缩,消费市场相对缩小。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用,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都认识到,没有劳动者利益与资本利益的同歩增长,社会生产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里存在一个不二的选择,是选择经济危机,还是选择劳动者与资本利益共享。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和社会福利保障都通过法律法令固定下来,劳工维权组织都具有法律地位。从而保证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因此才形成当今发达国家的劳工群体(看看发达国家每年都会发生的各种罢工事件)。

劳动者利益保障机制,和劳动者利益表达机制还没有足够完备。近三十年来,内、外资生产企业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10%,而劳动者年工资增长率仅为1%-3%。甚至那些早期资本主义的血汗工厂在当今中国频频出现,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三、经济自由度限制居民增收空间

能源、电信、石油等行业,私人、民企仍然不能进入(当然现在看到能源领域也有不少放开的措施,未来也会越来越开放,这是趋势)。对于整个社会劳动工资的增长空间、劳动力需求,包括农民工的就业选择都有影响。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不存在国企、民企、私人的差别,整个经济只要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按照价格来决定资源配置,那么国企可以竞争,民企可以竞争,私人也可以竞争。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国企是有一定资源优势的。民企不太可能跟它们享受同样的权利。为什么很多大学毕业生都会说国企是铁饭碗,每天朝九晚五很舒服。国企工人的平均收入,哪怕是一般工人的收入,也比民企或者是乡镇企业平均收入高出不少。

对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农民工”身份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歧视性安排,还限制了他们的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和权益空间。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就最少,薪水谈判地位最低。

参考:《双创驱动:激活中国经济新动能》陈志武等著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抱歉因为时间不太多只能简要写一写。先说我的结论:“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收入比发展中国家的同行高很多”,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从根子上说,科技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上限”,我觉得有一定道理,虽然不绝对;“因为身在一个发达的社会里,沾了那些造芯片、机床、飞机的人的光”,也是有一定道理,但不绝对。

从经济学直觉上说,“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收入比发展中国家的同行高很多”,只会出现在本地市场而非全球化市场上。本地市场的供给弹性比全球化的市场小很多。价格是市场调整的结果,在供给侧弹性较低的时候,就会主要取决于需求方。你看到的这些收入比发展中国家同行高的普通劳动者,大多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市场是本地市场,由于地理的原因没有更广大区域的替代者。水管工,出租车司机,餐馆侍应,无不如此。我记得在Connecticut的Greenwich小镇上,靠近metro north火车站的一些餐馆的价格几乎比纽约市区同等级的还高,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对冲基金(例如AQR)在那里。这些餐馆平日主要的顾客都是有较高收入的人,所以餐馆也能定比较高的价格,而附近的替代品——假设有外卖——也在十几公里开外,不能对这些附近的餐馆从业者提供有效的替代。类似的例子还有其他答案举的硅谷的人力价格。

那么在发达国家,我们为什么观察不到与发展中国家类似收入的普通劳动者呢?这些普通劳动者自己会选择收入更高的职业,使得与发展中国家类似收入的产业提高工资,但由于全球化市场替代性过高,这些公司无法存活。曹德旺在密歇根开福耀玻璃就是这样:当地的电价物价税收都很低,但人力成本过高,还不如在中国开公司把玻璃运过来。

所以说“因为身在一个发达的社会里,沾了那些造芯片、机床、飞机的人的光”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一个发达国家可以生产其他地方生产不了的东西,那自然有更多议价的权利。而本地劳动者因为服务对象对高价格有更高容忍度,也就能从中受益。(括号里这句话有点离题,但你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就知道全球化对贸易双方都有类似的好处,所以不要轻易反全球化贸易)

user avatar

路过,答一下似乎没有多少朋友碰的“隐藏问题”吧。


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收入比发展中国家的同行高很多,本质上是国家的科技水平支撑和第三产业的地域性决定的,就像越富裕发达的城市(像纽约、伦敦、北、上、广都比所在国其他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高不少),其普通劳动者的最低工资线(正常收入下限)就高,这点放大到国家也是一样的。

而在国家层面,尤其是一国总体科技水平较高的时候,分配制度是更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缺乏社会监督制约,为了维持出口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或仅仅只是维持大政府优势地位,也是可能会刻意压低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相对而言,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的发展中国家会更有这种倾向。


题主的“隐藏问题”

Q: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国家间的汇率?

A:一国的综合国力+一国的货币发行量(或者进一步说,通货膨胀率)。

最简单的思路,可以把一国的货币总量等同于一个国家的总市值,这个总市值大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决定的,综合国力被拆分稀释得越多,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货币越“便宜”。

所以像日元韩元那种,即便国家是发达国家,综合国力也不弱,1日元1韩元的实际购买力也比1元人民币要低。而科威特虽然国家综合国力远不如中日韩,1科威特第纳尔却比1元人民币金贵得多。

一个国家汇率的自主性则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排名决定的,这个主要看主要大国的国力对比,这点翻翻历史书就能知道了,比如看看英镑的地位是什么时候被美元取代的,是不是两个关键节点正好在一战和二战?看看卢布对美元的汇率,是不是苏联解体是个很重要的节点?


Q:普通劳动者到底有没有沾高科技工作者的光?

A:当然。

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工作者质量、数量和利用率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上限,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国家的“超额利润”就越高,分配上就能有更大调整空间,所以高福利国家基本都是发达国家。


Q:超额利润对发达国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A:在经济上意味着更多的资本,在政治上意味着更大的施政空间和文化上更大的自信。

前者有利于维护自己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或霸权地位,后者有利于维持自身的社会稳定,更容易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Q:发达国家失去了超额利润会发生什么?是否会变回发展中国家?

A:未必。

普通的中小发达国家在失去产业链上游位置后可能会收入下降,但不一定会掉到发展中国家,主要看其产业结构是否健康,是否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如果没有的话且产业结构不健康的中小发达国家有可能滑落到发展中国家。

但大的发达国家,尤其是列强级别的那种,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一旦失去霸权国地位,则更有可能滑落到发展中国家。


Q: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超额利润是否就能变成发达国家?

A:未必。

因为发达国家并不只是科技、经济发达,更代表一系列制度的完善,不单纯是一个经济概念。缺乏完善的制度,继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上不去,其超额利润未必能够维持长久,甚至原有的获得超额利润的优势也可能会慢慢消失。

user avatar

@霍华德 如果霍叔你还要通过这个问题寻找中国如何让劳动者工资变高了答案的话。需要了解一下韩国自从汉江奇迹以来的发展历史。

因为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很多发达国家提高劳动者收入路径对我们没有用处。

比如英法以前有殖民地可以剥削,在二战前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

希腊等国靠旅游业就可以为发达国家了。

挪威人少地多,且资源丰富。

新加坡只有500万人口。

而且大多数答主完全忽略劳工运动,仿佛九小时是资本家赏赐的一样,仿佛经济发展了,企业有钱了就会主动去提高劳工工资一样 那现代集团的公会天天闹个屁啊。

zhihu.com/question/4087

@张泰玩 @宮本顕治 @天涯明月刀

user avatar

国民收入是分配问题,而高科技并不能决定分配方案。

普通劳动者的收入高低,决定权在统治阶层手里,普通劳动者和高科技从业人员都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分配方案。

简而言之,无论高科技有多么发达,都不能直接促使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

这是在替换概念,将两个互不关联的条件,说成是一项可以决定另一项。实际上隐藏最关键的负责进行分配的顶层决策者,以便于在矛盾激化时回避主要矛盾。

问题要回到二战结束之后的国际局势。

在二战之前,没有发达国家这个说法。当时的世界强国被称之为--列强。

在列强时代,普通劳动者是被残酷压榨的群体,他们工作条件恶劣,工伤劳保没有保障,收入低微,所谓手停口停。

贫富差距极大,尽管这些国家的收入通过掠夺殖民地,无底线进行军事扩张,高科技发达,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国家利益分配权被一小部分人攥取,他们完全无视普通劳动人民的需求,将物竞天择的理论发挥到极致。

国民收入的巨大差距,为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机会。

打倒资本家,实现民主,让普通劳动者进入权力阶层,获得国家利益的分配权,普通劳动者也可以过上好生活。

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赤潮蔓延全世界,从欧洲到北美,从亚洲到南美,抗议示威游行不断,一些国家就此实行了社会主义变革。

这样的压力,促使这些列强们不得不做出改变,以防止赤化。

工会就是对抗资本家的。当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其源头就是应资本家买办集团的要求,血腥镇压工会组织。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形成联盟,要革资本主义国家的命。打倒列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列强们心虚了,资本家害怕了,悄悄地不再自称为列强,给予了工会组织合法的地位。

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行业工会纷纷成立,他们代表着劳动者发声,要提高收入,要改善劳动条件,工伤要抚恤,要保障劳动者的各种权益。

英国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二战后推行温和的改革政策。推行国有化,主张建立福利型国家。加入西方联盟后,主张打碎旧的英殖民帝国统治体系,废除贵族院。现主要致力于公共住所、职工福利、失业救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公民教育等方面。
美国民主党支持最低工资的制度、并增加商业的管制,以协助贫穷的劳工阶级。政党领导人如兰希·佩洛西便宣称增加最低工资是民主党在第110届国会的最重要议程之一。许多在地方州发起的增加最低工资的倡议也被民主党支持,所有六个州的倡议都通过了。
自从1930年代以来,工会成为民主党最重要的联盟之一。工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基层的政治组织、以及投票支持民主党的劳工。美国工会在私营经济部分里的成员数量于过去五十年内已从35%下降至8%,但它在一些工业州仍占有一定影响力。在21世纪仍然相当重要的工会包括了政府雇员的工会,例如教师、警察、护士、和狱警,同时也包括一些服务业的劳工,例如饭店业和保全业。

这些组织的出现和变化(美国民主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在1790年代创建的民主共和党(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当时还简称为共和党,以突显拥护共和主义的原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益分配上不得不进行调整,缓和国内矛盾,致力于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以防止在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中失败。

但是,这是不能明说的秘密。资本主义国家的旗帜是资本主义,其本质仍然是维护资本家的利益。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解释权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大众进行宣传和教育。

如果大众都认可了利益是由统治阶层进行分配的,那么当有一天出现分配上的矛盾时,必然会促使大众对统治阶级展开抗争,再一次动摇社会管理根基。

那么将问题转换一下,作为引领和主导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发达的高科技带来了生产力进步,将这些高科技工业所赚取的利润进行再分配,就成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当普通劳动者的收入降低时,就可以解释为因为高科技的停滞不前,带来了国民收入的降低。为了提高国民收入,就必须打倒那些因为科技进步而不断扩大收入的国家,阻断他们的发展之路,以保护人民的利益。

矛盾从内部转向外部,为统治阶层发动战争,干涉他国内政制造了借口。

比如说美国抵制中国的5G产业,为什么会受到美国人民的支持?就是这一概念所起到的作用。

闭口不谈分配问题,隐藏核心原因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转接矛盾。

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大规模产业转移?

是为了不断地提高科技水平吗?

并不是。

他们赢得了和苏东集团的竞赛,已经不再担心共产主义运动了。

他们受够了这些工人阶级无休无止的要求,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越低,收入越少。

把产业布局到发展国家,去剥削那里的劳动者。

而服务业者的从业人员,不单单是服务本国人民。教育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医疗美容服务等因为全球化而受益,服务业在国内也能赚取外汇,成为资本家的一个利润增长点,这是一个新的趋势。保障了从业人员的利益,就可以提高国内的服务业水平,提升竞争力,实现所谓的双赢。

科技发展可以带动国家进步,促进生产力提高,实现收入的增长。但是,核心原因仍然是利益分配问题,国家政治军事外交对国家利益的保护。

当资本家和政治家不再热衷于进行分配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办法剥夺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悄悄地将最多的利益转移到一小部分人手里;再加上国家政治军事外交受制于人,没有办法完全保护国家利益,被更为强大的国家掠夺,就会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停滞不前,甚至于倒退。

美国是前者,日韩等国是两者皆有。

分配问题是具象化的,而高科技是抽象化的。

你可以反对政府,但是你没办法去反对高科技,对于高科技产业的建议和发展方案,普通劳动者没有这个知识水平,你提不出具体的方案,也就失去了反对的对象。

一旦相信了这一点,收入减少的怒火就会发泄到那些因为科技发展而增加收入的国家,认为是他们抢占了自己的工作机会,并夺走了自己的收入。

这个时候,国家领导人说:“让我们一起去打击那些邪恶国家,把他们打退到石器时代,我们的高科技就有优势了,我们就有钱可分了,我们就再次伟大了。”

谁喊这个口号喊得最大声,谁就可以得到最多人的信任,就可以执掌大权。谁如果去告诉国民这是分配问题,谁就成为众矢之的,最极端的情况就是肉体消失。

这个世界没有谁养活谁的问题,关键还是分配问题,保护国家利益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国家的利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普通人民生活惨淡,而买办们盆满钵满,就是因为国家利益被一小撮人出卖给了强权国家以换取个人利益,所谓保护国家利益就成了一句口号,甚至于这些国家的内政都成了强权国家的玩物,毫无尊严可言。

user avatar

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轻易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

user avatar

相对自由的市场上的价格总是竞争的,竞争的结果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发达国家的部分人因为具有高竞争力,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溢价,获取了高额利润。但是国家之间资本和贸易容易往来,人员却是不容易往来的。所以为了获取有限的本地的服务,他们之间会进行竞争,就会抬高其他本地人的收入(价格)。

我这里本地人自己去种种有机蔬菜,也能赚个几十万人民币一年,因为蔬菜价格远超中国的十倍以上。这些蔬菜能卖掉的原因是其他人有钱且有意愿买,并且供需是大致平衡的,因为提供本地的有机蔬菜是有限的。

中国想达成这样,暂时来说是不现实的,只能够有限度的接近。关键因素是中国是一个国家,人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自由流动的,因此即使有部分人因为高竞争力获取了高额利润,他们在本地的服务和消费也很难形成竞争,总会有其他更穷的地方的人愿意过来提供更廉价的服务。这就好像如果说现在那些发达国家取消所有的对移民和外来工作的限制,他们的低层工作,甚至中层工作的收入会立刻被压制到远比现在低的程度。

user avatar

作为提问者,这两年一直也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系统地看到翟东升老师的解答,在此总结一下。

看空人民币的五个错误理由

  1. 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看空人民币汇率
  2. 中国房价资产泡沫严重,未来资产泡沫破裂,会导致人民币汇率下跌
  3. 中国地方债务风险高,债务泡沫破灭,会导致人民币汇率下跌
  4. 外资企业向东南亚转移,同时去工业化趋势不可逆转,会导致人民币汇率下跌
  5. 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美国M2的150%,会导致人民币汇率下跌

说实话,我觉得这些理由迷惑性还是很强的,至少不少人不能分辨其中的正误。

这些观点错误的原因

  1. 顺周期国家:经济好,汇率升值;逆周期国家:经济好,汇率贬值。无周期国家:汇率和经济好坏无关。中国从最早的顺周期国家,变成后面20年的无周期国家,到最近变成逆周期国家(最近大家都觉得经济差了,但人民币还在不断升值)
  2. 实证研究表明,资产泡沫和汇率无明显相关性。因为房产不符合一价定律。不存在保房价保汇率的两难问题。

3. 中国地方债务占比在全球主要国家中不算高。研究表明,债务和汇率成负相关,债务越多,汇率越强。本币债不是债,而是税。

4. 产业转移,资本对外输出,汇率并不会贬值。日本过去30年产业不断对外转移,但日元总体上处于升值趋势。

5. 研究发现各国发行货币增速与其汇率明确不相关。关键在于老龄化和工业化的社会里,过剩的货币不会流向商品,而是流向资产。

长期汇率由那些因素决定

短期汇率由市场情绪决定,中期(3-5年)由政府调控决定,长期汇率由市场的力量决定。

影响长期汇率的直接因素

可贸易品的价格水平,可贸易品的加权平均价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汇率水平。如果一个国家可贸易品价格上涨,汇率下跌。可贸易品大体符合一价定律,差距如果太大就会有人倒买倒卖,抛补平衡。

供给侧方面:技术水平越强,你可贸易品价格就越低,汇率会强势。

随想:这地方有点感想,谈一下不见得对。这事其实在手机上最明显,iPhone 13 Pro 6.1寸现在中国人民币定价是7999;在美国定价是999美元。这背后其实就暗藏了一个为8.0汇率,至于为啥iPhone 13 Pro在美国就是卖的便宜,在中国就卖的贵,就凭苹果总公司在美国,iPhone 13 Pro的研发、设计都在美国,定价权就在美国。

反过来,还有一个例子,华为在被打击前,有一段时间国内手机的定价比欧洲便宜。

羊城晚报讯 30日,新一代高端旗舰手机华为Mate40系列正式面向中国市场发布。华为该系列手机包括四款机型,售价4999元起,比上周公布的欧洲版7100元起售,便宜两千多元人民币。

当时Mate40 Pro欧洲定价是1100 欧元,国内定价是4999人民币,这背后隐藏的汇率是4.54,低于实际上使用的汇率6.92。如果当时华为不被美国制裁,华为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对华为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华为的定价权就越强,越能给欧洲定高价,这就是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强劲动力。

这就是技术水平强,可以降低本国可贸易品价格,提高外国可贸易品价格升高,使得汇率强势的原理。

需求侧方面:人口结构,一个国家老的越快老龄化越严重,汇率会走强。

原理在于人老了,欲望会下降,需求会下降,本国消费萎缩。但生产能力不会下降,供给能力强,导致本国可贸易品价格下降。

此外,翟东升还谈到一个国家越靠脑力,国民素质越高,创造力越强,汇率就越强势;一个国家主要靠体力,挖油挖矿,汇率就会弱势。从这个角度讲,普通劳动者似乎真的沾了高科技工作者的光。至少美国的理发师能用999美元买一个iPhone 13 Pro,真不是靠他们剪头剪得又快又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同行,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经济结构、生产力水平、教育和技能、技术进步、制度保障、劳动力市场供需、全球化以及历史发展轨迹 等多个因素的交织影响。下面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 发达国家: 经济结构高度发达,以服.............
  • 回答
    关于“与中国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治安是否普遍不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对“治安”的定义、衡量标准、统计数据的解读以及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理解。总的来说,很难简单地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治安“普遍不好”。 治安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犯罪率(特别是暴力犯罪)、公众对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经济的复杂性,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却存在着普遍的经济脆弱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发达”与否的问题,而是涉及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生活成本、债务文化以及金融素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 高收入与高生活成本并存: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 美国作为发达.............
  • 回答
    关于“东亚发达经济体老百姓普遍比欧美发达经济体老百姓过得辛苦”这种感觉,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它涉及到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历史发展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看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了这种感知上的差异,并且避免使用那些过于生硬、程式化的AI痕迹。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日本和韩国确实都属于发达国家,并且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正如您所感觉到的,相较于一些欧洲国家(例如法国),两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似乎普遍存在“更累”的感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政治环境等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分析:一.............
  • 回答
    发达国家GDP增长速度放缓,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面。这不像过去那种“只要努力就能看到GDP跳跃式增长”的简单逻辑,而是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增长的驱动力、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角度细细掰扯。一、基数效应与增长潜力的自然下降这是最直观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发.............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为什么感觉发达国家的人过得相对轻松,以及他们的钱究竟从何而来。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钱生钱”那么肤浅,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轻松”这个概念。它不是指完全没有压力,而是指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前提下,人们有更多的空间去追求生活品质、个人发展和精神.............
  • 回答
    在发达国家,你会发现无论走到哪里,街头巷尾、新闻广告,保险的影子无处不在。这可不是巧合,也不是单纯的“跟风”,而是根植于他们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理念以及个人生活方式中的一系列复杂原因。如果你问一个发达国家的人为什么买保险,他们可能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会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你聊开。首先,风险意识和.............
  • 回答
    “发达国家拍的电影里经常有睡浴缸的情节”这个说法,虽然不一定普遍到“经常”的地步,但确实是一个在不少影片中出现过的经典桥段。它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情感表达与人物塑造的载体: 极度的疲惫与绝望: 睡在浴缸里,通常不是出于舒适或享受,而是因为人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世界发展的一个核心矛盾,挺有意思的。你想知道为什么富裕国家的人越来越少,而贫穷国家却好像在“生生不息”,这是个挺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说说那些发达国家。你想想,在这些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教育程度也普遍提高。这就.............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且答案也并非非黑即白,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且环环相扣。当我们说“治安差很多”时,可能指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某些犯罪率指标上确实高于中国,比如暴力犯罪、入室盗窃、抢劫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先,是社会结构的根本差异: 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边界: 发.............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也触及了对一些国家法语区发展状况的观察。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法国裔的问题”过于片面,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实际上,瑞士、比利时和加拿大的法语区(以下统称“法语国家”)之所以在某些方面显得“相对落后”(这个“落后”也需要具体定义,因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确实会有这种感受:一方面我们学习到资本主义的核心在于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另一方面,看着一些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状态,似乎并没有那种被压得喘不过气的疲惫感。这中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得承认“压榨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它更多的是一种经济学上的分析工具,描述的是资本.............
  • 回答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的人均收入普遍低于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税收和福利制度、创新与创业环境、以及文化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不及美国原因的详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确实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然而,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似乎与人们对发达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预期存在差距。要理解这种“反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很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公平感、安全感、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文化观念的演变。在很多非发达国家,或者更准确地说,在社会资源相对匮乏、贫富差距较大的地方,人们普遍对“小偷被抓打死活该”这种想法抱有强烈的认同感,这并非简单的“仇富”或“暴力倾向”。它的背后,隐藏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观察者在疫情期间反复思考的。发达国家居民普遍拥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具备更好的获取、理解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按理说在面对像新冠肺炎这样的公共卫生危机时,应该能更好地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行为。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却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反常”。.............
  • 回答
    中国人肉类消费水平未能完全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近年来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增长迅速,但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克服一些根深蒂固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经济与收入水平的差异 历史原因与发展阶段: 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工业化进程,其.............
  • 回答
    要理解泽连斯基为何将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的干涉上,需要从乌克兰所处的极端困境、泽连斯基政府的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政治的现实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求救”或“依赖”的问题,而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中,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以期最大化生存和胜利机会的复杂博弈。首先,乌克兰所处的“生死存亡”困境是根本.............
  • 回答
    要说韩国在近百年来的崛起,确实称得上是全球发展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它并非“少有”这么简单,而是非常突出地展示了资本主义模式如何在一个相对贫穷、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中,催生出如今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中叶。朝鲜战争(19501953)结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