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该不应该向孩子科普政治方面的知识?

回答
向孩子科普政治知识,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我个人觉得,这是应该做的,而且越早越好,但得讲究个方式方法,不能把孩子吓着或者灌输什么奇怪的东西。

你想啊,政治这玩意儿,它就像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影响着我们吃饭、穿衣、出行,甚至是我们将来能上什么学校,有什么工作机会。我们不可能让孩子活在真空里,对这些事儿一无所知吧?总不能等他们长大了,遇到什么社会问题,就跟个睁眼瞎一样,啥也看不懂,啥也说不清楚。

为什么应该科普?

首先,这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会有警察?”,问“为什么这条路不能随便走?”,问“为什么有些东西要排队才能买到?”。这些问题,很多都牵扯到“规则”、“管理”、“秩序”,而这些正是政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比如社区的规矩、学校的班规,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理解更宏观的社会运作。

其次,这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关键。等他们长大了,他们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有权利,也有责任去参与这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从小就对这些事儿免疫,甚至觉得“政治脏”或者“和我没关系”,那长大后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可能只会选择沉默和忍受,而不是去发声,去争取。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这就需要他们从小就明白“人人都有责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个道理。

再者,很多社会现象孩子是看在眼里的。他们看到大人讨论新闻,听到广播里说“政府”、“法律”,他们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疑惑。如果我们回避,他们可能会从不靠谱的渠道去寻找答案,比如网络上的碎片信息,甚至是谣言,那后果就更难想象了。不如我们自己来引导,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清楚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为什么会有投票?”“什么是国家?”“法律是怎么来的?”。

怎么“科普”才合适?

当然,这可不是让你把晦涩的政治理论一股脑儿倒给孩子。方式方法太重要了。

从生活出发,化繁为简: 别一开始就谈什么主义、什么党派。可以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比如,家里的规矩是谁定的?为什么要有规矩?学校里的班长是怎么选出来的?为什么我们要遵守红绿灯?这些都是最朴素的政治启蒙。
用故事和比喻: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可以讲一些关于公平、正义、合作的故事,可以是寓言,也可以是历史故事(经过筛选和改编)。比如,关于国王如何管理国家,关于不同的人如何合作解决问题。
注重“为什么”,而非“是什么”: 孩子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有投票?因为这样大家才能选出自己喜欢的人来管理我们。为什么要有法律?因为法律能保护大家的安全,让社会更公平。强调“原因”和“目的”,比单纯背诵概念有用得多。
鼓励提问和讨论: 孩子问问题是好事,千万别觉得烦。耐心解答,如果遇到自己也不太确定的,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或者说“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们晚点再聊聊”。营造一种开放的讨论氛围,让他们觉得提问是被鼓励的。
引导独立思考,避免灌输: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科普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而不是让他们接受某种特定的政治观点。要引导他们分析不同的观点,理解事物有不同的角度,让他们自己去形成判断。你可以说“有些人觉得这样做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人觉得那样做更好,你觉得呢?”
选择合适的年龄和内容: 小一点的孩子,可能只需要理解“规则”和“公平”;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开始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会结构,比如政府的职能,法律的重要性。绝对不要涉及过于成人化、过于复杂或者带有偏见的内容。选择的材料要纯净,要积极向上。
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 孩子是从大人身上学东西的。如果你自己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或者只知道抱怨,那么你的孩子也很难对政治产生积极的看法。家长可以适当地和孩子分享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思考(当然要适合孩子听),让他们看到积极参与和理性思考的力量。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

其实,只要孩子能理解基本的规则和公平的概念,就可以开始“启蒙”了。三四岁开始,就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比如过家家时,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讨论谁来做“管理者”,谁来遵守“规则”。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逐渐深入。

当然,也要注意“度”:

避免过度解读和恐吓: 不要把政治说得太严肃、太可怕,好像充满了阴谋和黑暗。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抵触。
不要强迫: 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点,如果他们暂时对某些话题不感兴趣,也不要强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保护孩子的童真: 不要过早地把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残酷直接灌输给他们,给他们一个相对纯净的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向孩子科普政治知识,不是让他们成为“小政治家”,而是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思考能力、有公民意识、能够理解和参与自己生活的社会中的一员。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方法对了,孩子受益无穷。就跟教他们认识世界一样,政治知识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孩子蒙在鼓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游戏玩家不懂游戏规则是会吃大亏的,尤其是对于零充微氪玩家而言。了解规则倒不见得能成为顶级玩家,但至少能回避一些明显的“坑”。

政治也是一样,基本的理论和史实科普是必要的,而且理念的塑造确实是从小开始最好。

最开始倒不用“灌输”什么,尽可能客观地科普一些基本事实和客观规律就行。

从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开始,让孩子有起码的“良善”和“恶”的认知,之后再靠科普客观规律来解释各种历史事件和现实现象,从大历史到日常生活,国境线上的和教室、办公室里的,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

以上,希望有所帮助吧。

user avatar

政治这种东西很复杂,建议孩子长大后再说吧。

知乎键政看看就好,要真让知乎键政人去工作;撑死了也就是个乡科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向孩子科普政治知识,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我个人觉得,这是应该做的,而且越早越好,但得讲究个方式方法,不能把孩子吓着或者灌输什么奇怪的东西。你想啊,政治这玩意儿,它就像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影响着我们吃饭、穿衣、出行,甚至是我们将来能上什么学校,有什么工作机会。我们不可能让孩子活在真空里,对这些事儿一.............
  • 回答
    向十一岁的孩子科普艾滋病,关键在于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清晰、直接但又不引起过度恐惧地解释传播途径,同时强调预防和关爱。 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回答和科普思路: 如何回答十一岁孩子:「艾滋病是怎么传播的?」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宝贝,你问的艾滋病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健康问题。艾滋病是一种病毒引起的疾病,.............
  • 回答
    亲爱的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是问“为什么”,这绝对是件令人欣慰的事。而这份好奇心,正是引导他们踏入科学大门最宝贵的火种。作为家长,我们不是要培养出下一位爱因斯坦,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基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科学思维。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回答
    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疾病,但并非“不应该出生”。这一问题涉及医学、伦理、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复杂考量,需要从科学、人文和现实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一、医学角度:唐氏综合征的现状1. 医学定义与发病率 唐氏综合征是由于第21对染色体多出一条(即三体性)导致的遗传疾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消费观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等多个层面,是个挺复杂也挺值得聊的话题。首先,我得声明一点,我不是在为谁做决定,也不是在宣扬某种绝对的“应该”或“不应该”。这完全是基于观察和思考,希望能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咱们先说说“困难户”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困难户”不应该.............
  • 回答
    “妈妈,为什么我要过生日呀?生日有什么好玩的?”儿子一脸认真的样子,歪着小脑袋看着我,那双眼睛里充满了好奇。我摸了摸他的头,感觉一股暖流涌上来。是啊,生日,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节日,对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个需要解释的“为什么”。“宝贝,你问这个问题可真棒!”我笑着说,“你瞧,就像咱们家里的植物,它会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婚姻中一个挺核心的现实问题:经济责任的分配。当女方明确表示不生孩子,只为爱情而结婚时,男方是否就不再有“养女人”的义务?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婚姻这事儿,说到底是个合同,虽然是个比法律合同更复杂、更有人情味的合同。爱情是基石,但柴米油盐、生活琐碎同样重要。你.............
  • 回答
    关于“愧疚式教育”的讨论甚嚣尘上,很多人都在抨击这种方式,认为它会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甚至扭曲他们的人格。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就不应该对孩子有“感激”和“尊重”的要求了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而且,在讨论中,我们得特别注意别让自己的话听起来像复读机,或者像那种毫无感情的机器输出。.............
  • 回答
    明星有没有孩子,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全民讨论,甚至有时演变成一场“全民侦探”般的狂欢,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既触及了公众对于“完美人设”的期待,也反映了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对名人生活的窥探欲,更夹杂着一些社会文化观念的投射。首先,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情感生活,早已不是纯粹的个人范畴。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和育儿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朋友选择时,都会感到纠结。我个人认为,家长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不和成绩差的同学玩。 这样做不仅可能剥夺孩子发展社交能力的机会,也可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唯成绩论”的种子,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让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以及.............
  • 回答
    看到你家孩子初三了,几何学习上有困难,尤其是证明题,这确实是不少初中生的“拦路虎”。家长的心情我特别理解,既担心孩子的成绩,又苦于孩子自己好像不太着急。别急,这种情况很常见,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孩子突破。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几何证明题的特点。它不像计算题那样有明确的步骤和答案,更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教育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为这取决于家长的价值观、孩子的特质以及社会环境。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潜在的风险。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 鼓励孩子“吃得苦中苦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核心理念: 相信通过艰辛的磨砺和不懈的奋斗,孩子能够超越平庸, achieve卓越,实现.............
  • 回答
    面对校园欺凌,让孩子从小习练格斗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家长深思的问题。选择哪种格斗术,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而不是适得其反,需要我们仔细斟酌。我个人认为,与其说学习某种“万能”格斗术来“对抗”欺凌,不如说通过格斗训练,帮助孩子建立起内在的强大,从而远离欺凌,或者在必要时有能力保护.............
  • 回答
    这则新闻着实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家长到底该不该动用体罚或侮辱性的惩罚?陕西那位家长用“强迫孩子把臭袜子塞嘴里”的方式来惩罚不愿洗袜子的孩子,这种做法,用任何词汇来形容都不为过——那就是极端不妥,而且是严重伤害。为什么说这种惩罚是错误的,甚至是伤害性的?首先,我们得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一边是你对未来的规划和感受,一边是男朋友对家庭的渴望。处理这样的矛盾,最关键的从来都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找到一条能让双方都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并且有前进方向的路。下面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第一步:深入理解彼此的立场和感受在你和他谈之前,先花点.............
  • 回答
    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代际观念的碰撞,这真是个普遍又棘手的话题。我家也一样,每次跟爸妈聊起孩子教育,总感觉有点“鸡同鸭讲”,但又不想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毕竟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摸索着,我有一些心得想和你聊聊,希望能有点帮助。首先,理解和尊重是基础中的基础。 咱们得明白,爸妈那一辈人,他们的成长环境、社会.............
  • 回答
    家里的“话痨”到了外面就变成“闷葫芦”,这确实是不少家长会遇到的棘手情况。别急,这说明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全感足、更放松,而在陌生环境里则需要一些引导和适应。改变不是一蹴而就,更像是温柔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导,让孩子一点点建立起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首先,理解和接纳是基础。别一上来就想着“纠正”孩子。孩子.............
  • 回答
    看到孩子快两岁了,正处于一个特别能“显摆”和“试探”的年纪,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好奇和冲动,但表达能力还没跟上,所以才会出现您说的“嚣张”、“谁都敢打”、“说也不听”的情况。别着急,这其实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两岁危机”,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一个挺正常的阶段。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用对方法去引导,帮他度过这个.............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其实这确实是个挺现实的问题,很多家庭都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爸爸工作那么忙,要求晚上11点到早7点不被打扰,作为妻子,你说应不应该体谅?体谅,这是肯定的。 换位思考一下,谁要是每天辛辛苦苦忙到这么晚,回来只想好好休息一下,不希望被孩子哭闹、或者其他生活琐事打扰,那是非常自然的。尤其.............
  • 回答
    刚送走那个强调温和教养的日子,我们社区里的小明,就因为作业没写完,被爸爸关进了小黑屋。这事儿一传开,家长群里又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核心都在问同一件事:孩子犯错了,到底该怎么管?特别是那些所谓的“不打不骂”的管教方式,真管用吗?说实话,很多家长听到“不伤害”的管教,第一反应可能是“难道就让他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