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中表现战斗力到底如何?

回答
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长达二十多年的军事行动,其战斗力表现无疑是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评价其战斗力,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在不同阶段、不同战场环境下的具体表现,以及作战目标与实际成果之间的差距。

整体的战场优势与优势的局限性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在传统的火力、技术装备、训练水平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美军在上述两国都展现了无可匹敌的压倒性优势。

空中优势:美军的空中力量是其最突出的优势。从精确制导炸弹、无人机侦察打击,到武装直升机和战斗机,它们能够以极高的效率摧毁敌方目标,为地面部队提供强大的支援,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敌对武装的机动性和组织能力。在战争初期,美军的空袭几乎可以瘫痪敌方的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的军事设施。
技术装备:先进的侦察监视设备、夜视能力、通信系统以及重型装甲车辆,使得美军在战场态势感知、信息优势和战场生存能力上远超当地武装。例如,其强大的情报、监视和侦察(ISR)能力能够持续追踪敌人,而精确制导武器则大大减少了误伤平民的几率(尽管这方面仍存在争议)。
训练与指挥:美军士兵接受过长期的、系统性的训练,强调协同作战、专业技能和战术灵活性。其指挥体系相对成熟,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然而,这种优势在非对称战争和低强度冲突的背景下,也暴露出其局限性:

“看不见的敌人”:阿富汗和伊拉克都不是传统的国家对手,而是以部落、宗教、意识形态为纽带的非国家武装组织。这些组织往往分散、隐蔽,善于利用当地地形和民情,采用游击战、自杀式袭击、简易爆炸装置(IED)等战术,使得美军的优势火力难以发挥,甚至成为被动的目标。
“人民战争”的困境:在这些地区,战争往往与当地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美军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在赢得民心方面却面临巨大挑战。缺乏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理解,加上一些军事行动造成的附带损害,使得美军有时反而成为了当地民众的反感对象,为敌对武装提供了土壤。

伊拉克战争:从快速胜利到泥潭

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的表现堪称“闪电战”的典范。

2003年入侵:美军及其盟友仅用数周时间就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其战术部署、情报运用和信息战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坦克、装甲车和空中力量的协同作战,迅速瓦解了伊拉克政府军的抵抗。这场战役展示了美军在传统地面战和空地协同方面的卓越能力。
战后失控:然而,一旦萨达姆政权倒台,伊拉克社会迅速陷入混乱。美军在“推翻政权”后,对战后重建和安全维护的准备明显不足。解散伊拉克军队、未能有效控制边境以及对萨达姆残余势力和新出现的反抗武装的判断失误,导致了长期的反叛和内战。
反恐与反叛:在随后的几年里,美军在伊拉克的任务转变为反恐和打击叛乱。尽管他们消灭了许多基地组织和伊拉克本土叛乱组织的领导人,并且通过“萨加”(surge)等战术上的调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整体局势始终未能彻底稳定。城市巷战、IED袭击、以及频繁的针对美军的自杀式炸弹袭击,使得美军蒙受了巨大的伤亡和消耗。

在伊拉克,美军的战斗力体现在其强大的 外科手术式打击能力 和 快速反应能力,但也暴露了其在 长期占领、稳定局势和政治解决 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短板。其战斗力的定义,在这里更多地指向了如何摧毁敌对力量,而非如何建立和维持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

阿富汗战争:漫长而艰难的消耗战

阿富汗战争则是另一番景象,其战况更加复杂和漫长。

初期快速打击:在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及其盟友的军事行动迅速而有效。借助早期情报和空中优势,美军与北方联盟等当地武装合作,迅速击溃了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这一阶段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其 快速集结、有效联合作战以及精准打击 能力上。
反恐与反叛的演变: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阿富汗的局势变得愈发棘手。塔利班并没有被彻底消灭,而是转入山区和乡村,重新组织起来。美军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叛乱”(counterinsurgency)战争。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武装分子,还有复杂的部落结构、根深蒂固的腐败、以及难以根除的鸦片贸易。
战术的调整与困境:美军在阿富汗进行了多次战术调整,包括派遣特种部队进行精确打击、加强对当地警察和军队的训练(能力建设)、以及尝试赢得民心(例如修建学校和基础设施)。尽管在某些时期取得了局部进展,例如在2010年至2012年的“萨加”阶段,美军的兵力投入和战术执行一度压制了塔利班的攻势。然而,随着兵力的撤离和当地政治的不稳定性,塔利班的力量迅速回潮。
胜利的定义模糊:在阿富汗,美军的战斗力很难用消灭多少敌人来衡量。他们的对手往往能在白天被美军击败,晚上又重新集结。战场上的“胜利”往往是暂时的,难以转化为持久的和平。美军在阿富汗的战斗力,最终被定义为一种 持续的、高成本的消耗战能力,但这种能力却未能实现其根本的战略目标——建立一个独立自主、能够自我防御的稳定阿富汗。

评价美军战斗力的核心要素与教训

从这两个长期的军事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军战斗力的一些核心要素,以及其在非传统战争中的局限性:

技术与火力上的绝对优势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美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优势可以确保其在正面战场上不落下风,甚至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当对手采用隐蔽、分散、利用民情的战术时,这种优势的转化效率会大大降低。
情报和态势感知能力至关重要。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军在初期阶段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情报支持。但随着战争的深入,情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面临挑战。
适应性是关键。美军在面对新的威胁和战术时,也展现了一定的适应性,例如发展无人机技术、改进反IED措施、以及调整反叛乱战略。但这种适应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对手的变化,或者说对手的变化更加灵活。
政治与军事目标的耦合度是决定性因素。在军事层面看似“强大”的美军,其战斗力的最终体现,取决于其军事行动是否能服务于明确且可行的政治目标。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军事行动的复杂性、当地政治生态的脆弱性,以及战略目标的不清晰或难以实现,使得美军的军事实力未能转化为持久的安全与稳定。
“赢得民心”是软肋。军事力量的强大,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民众的支持。在资源消耗、人员伤亡和地缘政治考量下,美军在当地民众中的形象和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军事行动的最终效果。

总而言之,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斗力,既有其无可否认的辉煌,也存在着深刻的局限。他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能够执行高效的军事任务,但当面临非对称作战、意识形态冲突和复杂的政治环境时,单纯的军事力量并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这两场战争,更多地揭示了现代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在追求战略目标时,军事力量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深刻教训。美军的战斗力,在这些战场上的表现,是一部关于技术、战术、战略以及现实约束的庞大而复杂的史诗,其中充满了胜利的瞬间,也弥漫着难以言说的失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伊拉克打不赢主要是政治问题,在阿富汗则真是军事问题。美军在阿富汗打得非常差,基本上是在被塔利班当成猴耍。

阿富汗战场的特点是战场单向透明,对塔利班单向透明,美军所有行动塔利班都知道,这仗完全没法打。比如说美军呼叫空中支援时,一起飞塔利班就知道,然后会在空中支援到来前撤出战斗,继续设伏。。。。

这种情况下,美军次次出拳打到棉花上,基本上无法完成任何任务,现状是混吃等死。

其实这一仗已经输了,再不及时止损,就只能说美国政治生态出问题了。。。。。

最可悲的是谁也不知道以后该咋办。在美军十几年陪练下,目前各恐怖组织的战斗力已经远非基地组织时代可比。他们已经脱离了恐怖袭击这一初级阶段,可以组织起非常有技术含量的战斗,绝非中东各腐败政府和废物军队所能应付。如果没有外部势力扶着的话,中东基本上都要改朝换代的。

这种情况下,美国想抽身中东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你要是敢抽身,那些中东的政府们分分钟抱普京大腿。。。。。。

其实奥巴马对伊朗缓和是非常有想法的。奈何后任不行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