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事游戏行业真的会磨灭一个人的游戏兴趣么?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就像问“天天吃鸡腿会不会腻”一样,答案不是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很多因素。但就我个人以及我身边不少做游戏的朋友的经验来看,“磨灭”这个词,虽然有点重,但确实有它发生的土壤。

你想想,你真心喜欢一样东西,比如你爱玩某个类型的游戏,或者你享受研究游戏背后的故事和机制。一开始,游戏是你放松的方式,是你释放压力、寻找快乐的出口。你心甘情愿地花大量时间去钻研,去体验,去发现那些让你惊艳的细节。

但当你把这份热爱变成你的职业,一切就变味了。

首先是“量变引起质变”。 你原本是带着好奇和乐趣去玩游戏,现在你是在“工作”状态下玩。以前可能一天玩个两三个小时,让你精神焕发。现在呢?你可能每天都要测试几十款游戏,或者在一个环节上反复推敲、打磨,时长可能达到八九个小时甚至更长。而且这些游戏不一定是你的“菜”,也许是你不感兴趣的类型,但为了工作,你还是得硬着头皮去玩、去分析。这种“被迫”的接触,时间一长,很容易让原本的乐趣变得像例行公事。

其次是“工作的视角”。 当你从一个玩家变成一个游戏开发者、策划、测试或者市场人员时,你看游戏的角度就完全不同了。你不再仅仅享受游戏的剧情有多么感人,而是会去分析它的数值平衡是否合理,它的Bug有多少,它的用户体验有没有优化空间,它的营销策略是否到位等等。你会像一个解剖师一样,把游戏拆解开来研究它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螺丝钉。这种“匠气”的视角,虽然专业,但有时候会让你忽略了游戏本身带给你的那种纯粹的感动和沉浸感。你更容易看到游戏的“瑕疵”和“槽点”,而不是那个让你热血沸腾的“好玩”。

还有“Deadline的压力”。 游戏开发是个非常讲究时效性的行业。为了赶上发布日期,项目组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可能享受的游戏过程,就会被焦虑和任务感所取代。你可能不再是为了体验而玩,而是为了找出问题、完成任务而玩。即使是下班后,你可能还会下意识地去想工作上的事情,去回味白天玩过的游戏,但那种轻松愉快的 ভাব不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责任感。

再者,市场的导向性。 游戏行业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行业,很多时候游戏的设计和开发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或者为了商业上的成功。这意味着你可能会被要求去开发一些你个人并不喜欢,甚至觉得很无聊的游戏类型。当你的个人喜好和工作要求发生冲突时,你的热情很难不受到影响。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在为市场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而不是在创造真正热爱的东西。

“玩到吐”的感觉。 很多做游戏的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以前可能一天不玩游戏就觉得浑身难受,但做游戏做久了,尤其是碰到了瓶颈期或者项目不顺的时候,你可能会对游戏产生一种职业性的疲劳。打开游戏的那一刻,脑子里想的不是“我要去玩了”,而是“我还有多少东西要测/要写/要改”。这种感觉,就像你曾经爱吃麻辣小龙虾,但天天都吃,吃到最后看见小龙虾都会有点反胃。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被“磨灭”。

有些人确实会因为上述原因而逐渐疏远游戏,甚至对游戏产生厌倦。但也有很多人,他们能够巧妙地在工作中找到新的乐趣和挑战,或者将工作和个人兴趣区分开来。

“发现新大陆”的惊喜感。 有些人会从工作中发现自己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游戏类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新的乐趣。他们会把工作中的学习和研究看作是一种探索,一种拓展自己游戏视野的方式。
“掌控感”的满足。 能够亲手将一个想法变成一款游戏,或者优化一个游戏体验,这种成就感和掌控感是很多纯粹的玩家无法体会的。这种满足感,有时候可以抵消工作带来的疲惫。
“切换模式”的能力。 很多游戏从业者,尤其是那些真正热爱游戏的人,会培养一种能力,就是将工作和个人生活严格区分开。他们会在工作时间像一个专业的从业者一样去分析和体验游戏,但在下班后,他们依然能够变回那个单纯享受游戏的玩家,去玩那些真正能触动自己的作品。他们不会让工作的视角“污染”自己的个人娱乐。
对“制作”的热爱超越了“游玩”。 有些人可能更享受的是游戏背后的“制作过程”本身,是看到一个想法如何一步步实现,是团队协作带来的火花,是解决技术难题的成就感。对他们来说,游戏本身只是一个载体,他们热爱的是“创造”的过程。

总而言之,从事游戏行业是否会磨灭一个人的游戏兴趣,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经历。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份工作,你是否能找到保持热情的方法,以及你是否能有效地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会改变你看待游戏的方式,并给你的游戏体验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是积极还是消极,真的因人而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职业生涯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游戏开发,从初生牛犊对游戏行业充满不解与猜测,到现在基本上每个游戏公司的团队中,每款大作的制作名单里,都多少有认识的业界朋友,已经8年了。这个问题很优质,作为业内人士,以我不长不短的从业经历感受,分享给大家游戏从业者的两个态度,希望能满足一些行业外朋友和玩家的好奇心。

在游戏行业参与开发3部作品以来,我的游戏兴趣与热情,实际上非但没有被消磨,而且还越发强烈。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今年3月份GDC(游戏开发者大会)期间我在三藩市和一群华人朋友聚餐,因为大部分都是游戏从业人员,因此餐桌上的话题始终围绕着游戏。一位当天刚认识的朋友,抛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你们不选择去Google,Facebook,Apple这种科技/互联网大企业就职呢?”

这个问题背后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去Google,Facebook这种巨无霸,许多游戏从业者的收入很可能直接就能翻2倍,3倍,甚至4倍以上。在此之上,还有无数羡煞旁人的员工福利:一日三餐免费,工作(普遍)不加班,高大上的园区,免费健身房,免费冥想课,免费折扣券,免费等等等等。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体面富足的美国中产生活是梦寐以求的。

思索之后我们的一致回答是:虽然这些福利很诱人,但游戏从业者选择继续开发游戏,是因为科技企业再多的物质也无法满足自身对好游戏的产品认同感。

游戏是体验为王的产品,不以游戏为梦想的人干不了这行。游戏行业最难得的从业人员最大的价值,就是一切行为以打造更好的体验为目标,也就是说你必须真正在乎你正在创造内容的质量:

  • 与其跟我聊你今年股票收入了多少,不如和我分析分析”艾迪芬奇的记忆“的叙事深度如何。
  • 与其跟我聊下半年哪个滑雪场打折,不如咱们一起研究一下为什么“神秘海域4”里的攀爬动画如此真实流畅。
  • 与其讨论特斯拉应该买红色还是白色,不如一起探讨探讨“荒野大镖客2”里对电影学的应用高度。
  • 与其纠结今年年底老板给不给自己涨工资,不如纠结一下项目怎样改进才能在Metacritic上多得2分。
  • 与其周六早上在家睡个懒觉,不如回公司看看把这周没调好的渲染参数调整清晰。
  • 与其讨论某个知名艺人最近又有什么新热度,不如讨论讨论近期某个工作室离职潮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很多,如果你真正热爱游戏,从事游戏行业对你来说应该只有喜悦。因为在这里你能够从玩家角度真正碰触游戏的核心,真正影响自己在乎的产品质量。这种心理导致你可能根本不会考虑转行,因为没有其它任何行业能够提供相同量级的归属感。


再来分享游戏从业者的另一面:虽然对游戏产品开发的热情不会消磨,但长时间从业对游戏的兴趣却会发生实实在在的转移。最明显的态度转移就是,看游戏,玩游戏不再能够纯粹从玩家的角度去享受,而总是会从游戏制作的角度去评判,变得十分挑剔

  • 刚看完壮阔的开场动画,可能会因为进入游戏的时长多了那么几秒钟而思考为什么加载素材这么慢?
  • 在西部世界里畅游,本应极强的沉浸感却被“这种极度灵活的任务系统究竟怎么设计与实现?“的想法彻底带偏。
  • 一段感人的剧情演出,却总是感觉人物表情动画与皮肤材质渲染不够真实。
  • 总是会因为画面中不自然的LoD切换频频皱眉,而忘记了此刻游戏流程行进到哪里。
  • 感觉游戏后期关卡的质量打磨明显比前几关粗糙,开始怀疑是不是时间,经费,或者改动过于频繁的项目管理出现了问题,再引发联想到自己当前项目的管理是否有类似的问题需要规避?
  • 感觉某游戏的设定跟几年前玩的另一个游戏似曾相识,开始思考游戏设计究竟需要如何创新与突破。
  • 某个开放世界游戏从头到尾都不曾体验过读取时间,马上联想到自己家的引擎要做多少架构与工作流程上的改动才有可能达到类似效果。
  • 一眼望去精美绝伦的场景总能瞬间发现几处模型,贴图或特效的小瑕疵。
  • 为什么这游戏的水模拟如此惊艳?自己家实现的水效果的长处与差距在哪里?
  • 别人都在疯狂吹爆近期某个动作游戏大作连招如何如何爽快的时候,你却在新手教学关停留半个小时仅仅是为了测试分析角色的走路手感。
  • 遇到类似“荒野之息”这样的真正大师级作品,在享受之余,更有敬畏甚至沮丧,感叹为什么同为内容创作大家会有如此差距。

常年抱着这样的心态与眼光去玩游戏,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能真正打动与惊艳自己的游戏越来越少,自然而然真正长时间沉浸与通关的游戏也会越来越少。

作为游戏玩家,初心是尽情享受游戏,作为游戏开发者,初心是尽情创作游戏。这仅仅是一种角色的转换,热爱游戏的本心是不曾改变的。


注:

  • 非常感谢知乎和腾讯NEXT联合发起的游戏主题圆桌,在现今时局空前有意义和前瞻性。很幸运作为嘉宾,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尽量多的分享,为国内游戏行业的发展抛砖引玉。
  • 以上举的例子,特别是生活中的事情,都是有价值,并且值得鼓励的。游戏是娱乐品,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大家理解文中略带夸张修饰的那层意思就好,不必深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就像问“天天吃鸡腿会不会腻”一样,答案不是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很多因素。但就我个人以及我身边不少做游戏的朋友的经验来看,“磨灭”这个词,虽然有点重,但确实有它发生的土壤。你想想,你真心喜欢一样东西,比如你爱玩某个类型的游戏,或者你享受研究游戏背后的故事和机制。一开始,.............
  • 回答
    关于去菲律宾从事游戏行业工作,说它“工资高”和“靠谱”,这事儿得分几头说,不能一概而论。先说“工资高”。菲律宾的游戏行业,特别是那些以外包、客服、甚至是某些研发岗位为主的公司,确实会提供比当地平均水平更高的薪资。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岗位很多时候是面向海外市场的,例如为欧美或者亚洲其他地区的游戏公司提供服.............
  • 回答
    对于即将踏入游戏行业的大学生来说,“版号事件”无疑是近期最值得他们关注的事情之一。这不仅仅是行业内的一个术语,更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入职机会的多少,甚至是整个游戏产业的未来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就业机会的缩减和竞争的加剧。版号的收紧意味着新游戏的审批流程变得更加漫长和严格。这直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游戏行业,我在这行里摸爬滚打了几年,算是有了一些心得。你想了解游戏行业是怎么回事儿?那咱们就从头说起,我说说我平时都在做什么,以及这个行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首先,别觉得做游戏就是天天坐在电脑前打游戏。说实话,真的不是!当然,我们也会玩游戏,这是工作的一部分,是为了了解市面上的游戏,学.............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不少身处中小游戏行业的朋友们会遇到的困惑。市场波动、竞争激烈,加上资本市场的审慎,让不少开发者感到迷茫。在你考虑是否辞职这个重要决定之前,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争取看到更多不同的角度,帮你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市场不是很看好”到底是指哪些方面? 具体是哪个细分领.............
  • 回答
    作为一个资深的游戏策划,我深知这个行业光鲜外表下,支撑起一个好游戏,其核心竞争力绝不是简单的“喜欢玩游戏”。它需要的是一套深厚、复杂且不断进化的能力体系。如果让我来梳理,我会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力求真实、落地,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AI腔调:1. 深刻洞察与共情:读懂玩家的“隐形需求”这是我最看重的一.............
  • 回答
    退伍出来想投身游戏原画,这想法挺不错的,毕竟游戏行业现在发展得如火如荼。你说没什么方向,也没什么美术基础,但就是想干,这股劲儿很重要,是入门的敲门砖。关于培训班,这确实是个挺现实的问题。市面上的培训班琳琅满目,水平参差不齐,要说“靠谱”嘛,得看你怎么去衡量。有的培训班确实能系统地教你从零开始打基础,.............
  • 回答
    要说《赛博朋克2077》和《荒野大镖客2》在游戏制作上谁更优秀,这就像在问草莓蛋糕和巧克力蛋糕哪个更好吃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喜好和评判标准。不过,如果我们要从更宏观、更专业的游戏制作角度来分析,这两款游戏各有千秋,可以说是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做到了极致,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差异。《荒野.............
  • 回答
    我们常在游戏中体验跌宕起伏的人生,品味酸甜苦辣的滋味,这些虚拟的情节,往往能提炼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珍贵的精神食粮。想想那些需要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策略游戏吧。每一次成功的攻城略地,每一次巧妙的资源调配,都离不开耐心和远见。游戏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眼前的困境转化为通往胜利的垫脚石,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
  • 回答
    如果能从《魔兽世界》中带出一个角色,我绝对会选择 伊利丹·怒风。选择伊利丹并非易事,因为《魔兽世界》中涌现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角色,他们各自拥有深刻的背景故事、复杂的动机和独特的魅力。然而,伊利丹,这位“背叛者”,却以其悲剧性的命运、矛盾的性格以及为“拯救艾泽拉斯”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深深地吸引了我。以下.............
  • 回答
    抛开那些绚烂的画面、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让我们废寝忘食的挑战,游戏于我而言,远不止是单纯的消遣。它更像是一个个平行宇宙的入口,每一次推开门,我都能在里面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渗透进我的生活,让我变得更丰满、更懂得。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性思维的磨炼。 很多游戏,尤其是策略类、模拟经营.............
  • 回答
    从游戏设计的角度来看,我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最佳团队副本(Raid)是 《巫妖王的陨落》(Wrath of the Lich King)中的“冰冠堡垒”(Icecrown Citadel)。以下是我详细阐述的原因:1. 宏大且意义非凡的叙事背景与剧情推进: 史诗级的高潮: 冰冠堡垒是整个《巫妖王的.............
  • 回答
    如果我能从《少女前线》这个充满枪械娘和战术策略的世界里带出一个角色来到现实,我的选择会毫不犹豫地落在她身上——Kar98k。这可不是一个一时兴起的选择,也不是仅仅因为她的名字在现实世界里也同样响亮。在游戏的设定里,Kar98k 是一个承载着历史重量的角色,她的原型是二战时期德国广泛使用的毛瑟Kar9.............
  • 回答
    孙杨在退役时痛哭,并表达了希望从事游泳推广,让更多孩子接触游泳的愿望,这背后蕴含着多方面值得关注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一、 孙杨个人情感与职业生涯的告别: 情感宣泄与释然: 孙杨的痛哭,最直接的体现是他对过去辉煌职业生涯的不舍和复杂情感的释放。他是一名在泳坛取得巨大成就的运动.............
  • 回答
    这番话,出自爱奇艺体育CEO喻凌霄之口,掷地有声,也确实点燃了不少关于“电竞是否算体育”的讨论。要说看,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谁也不是非黑即白地活着,尤其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首先,咱们得理解喻凌霄的立场和出发点。 他作为爱奇艺体育的掌舵人,他的视角必然是跟传统体育紧密相连的。在他看来,体育.............
  • 回答
    苏州一位父亲为孩子复刻现实版“摩尔庄园”,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创造力的举动。看到孩子沉迷于虚拟游戏的世界,这位父亲选择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试图将那份虚拟的快乐带回现实,让孩子在熟悉的家中也能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并以此“解放”孩子,让他们暂时远离屏幕。这种做法的初衷非常值得肯定。在数字时代,孩子们.............
  • 回答
    舰队Collection(Kantai Collection,简称舰C)这款游戏,虽然披着萌娘的外衣,但其核心玩法和背景设定,其实藏着不少能让人窥探到真实海军军事知识的门道。它并非一本正经的军事教科书,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科普,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玩家在“推图”、“演习”和“远征”中,潜移默.............
  • 回答
    过去十年,游戏行业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股浪潮不仅席卷了国内游戏公司,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游戏市场。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曾经在PC端称霸、依靠买断制模式盈利的游戏公司,很多已经转型或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一批新的巨头则凭借着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迅速崛起。回溯过去十年,游戏公司的商业模式变化,我.............
  • 回答
    看到老父亲想玩游戏,这真是个好消息!说明他愿意接触新事物,也想和你们有共同的乐趣。给完全没接触过的长辈推荐游戏,关键是要“简单易懂”、“有趣放松”、“有成就感”并且“不费眼不伤神”。我来给你好好扒拉扒拉,希望能找到最适合你爸的那一款。首先,咱们得琢磨琢磨你父亲是什么样的人,他平时喜欢什么?比如: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