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匈奴人与匈人有何不同?匈人的侵略过程是如何的?

回答
匈奴人与匈人:一场历史的迷雾与迁徙的烽火

一提起“匈人”,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成吉思汗麾下那支令欧洲闻风丧胆的骑兵军团。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与“匈人”名字发音相近,却又存在巨大差异的民族——匈奴人。这篇文章,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详细梳理匈奴人与匈人之间的区别,并深入剖析匈人的侵略过程,还原那段充满战火与迁徙的岁月。

匈奴人与匈人:隔着时光的两个身影

要理解匈奴人与匈人之间的不同,我们必须先认识到它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地理位置。

匈奴人(Xiongnu):

时间坐标: 主要活跃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4世纪。
地理坐标: 他们的活动范围集中在中国北方,包括今天的蒙古高原、河套地区以及部分西域地区。
历史身份: 匈奴人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角色,与汉朝、晋朝等中原王朝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时而征伐,时而贸易,时而迁徙。他们是游牧民族的代表,以强悍的骑兵和剽悍的作战方式闻名。
考古与文献记载: 关于匈奴人的史料主要来自中国古代文献,如《史记》、《汉书》等,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如墓葬、器物等。尽管如此,我们对匈奴人的具体起源、语言、社会结构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匈人(Huns):

时间坐标: 主要活跃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
地理坐标: 他们的活动范围更为广泛,起初位于东欧地区,随后向西侵入欧洲腹地,对罗马帝国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历史身份: 匈人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一次大规模民族迁徙和征服的先导者,他们的到来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蛮族入侵”的高潮,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文献记载: 关于匈人的记录主要来自罗马、希腊等欧洲史料,如普罗科匹厄斯、约旦尼斯等人的著作。这些史料多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描述匈人为凶残野蛮的征服者。

关键的区别点:

1. 时间与地点: 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他们活跃的时代和地理位置。匈奴人主要在中国北方,而匈人则在欧洲舞台上大放异彩。
2. 关联性争议: 这是最令人困惑也最核心的一个点。 历史上,许多欧洲学者曾尝试将匈奴人和匈人联系起来,认为匈人是匈奴人西迁后形成的民族。这种观点曾一度占据主流,也因此出现了“匈奴=匈人”的模糊认知。
支持观点(早期)的论据: 匈奴人早期也曾与罗马帝国发生过一些间接的联系,例如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摩擦。一些学者根据他们活动时间上的衔接性以及部分民族的流动性,推测匈奴人的一部分可能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迁徙,并最终抵达欧洲。
当前主流观点: 然而,随着更多考古证据和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匈奴人和匈人并非完全等同。 尽管不能排除历史上存在匈奴人向西迁徙并可能融合进其他民族的可能性,但将大规模的匈人迁徙和侵略直接归因于匈奴人的大规模西迁,缺乏直接而有力的证据。更可能的是,匈人本身是一个起源于东欧大草原或中亚地区的其他游牧民族,他们的崛起和东扩可能与当时草原上其他民族(包括可能的匈奴人残余力量)的流动和融合有关。但将两者划上等号,则是一个过度简化的说法。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匈奴人视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而匈人则是“一支在中世纪早期欧洲搅起巨大风浪的草原民族”。他们之间是否存在血缘上的传承,或者仅仅是历史上民族迁徙和融合过程中的某种巧合或间接影响,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探讨的课题,但直接等同,则是不准确的。

匈人的侵略过程:一场席卷欧洲的野火

匈人的侵略过程是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迁徙与征服,它犹如一把野火,点燃了欧洲大地上民族迁徙的连锁反应,最终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起源与早期活动(约公元4世纪早期):

匈人究竟从何而来,至今仍是历史的谜团。普遍的观点认为,他们最初可能起源于今天乌拉尔山脉以东、里海以北的广阔草原地区,或者与东欧大草原上的其他游牧民族(如萨尔马提亚人、哥特人等)有关。

在4世纪早期,匈人开始了一系列向西的迁徙。他们的崛起首先影响了东欧地区原有的民族格局。

对东欧民族的冲击与征服(约370年代):

匈人的第一次大规模行动是针对居住在黑海北岸草原上的东哥特人(Ostrogoths)。约在370年代,匈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东哥特人,迫使他们向西逃散。这场胜利不仅为匈人赢得了威名,更让他们获得了强大的力量和广阔的活动空间。

随后的匈人继续向西推进,将哥特人、汪达尔人(Vandals)、阿兰人(Alans)等日耳曼部落和伊朗语族部落纳入其征服范围或迫使他们进一步向罗马帝国边境迁徙。这些被征服的民族,很多后来成为了匈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在匈人的压力下,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境内。

进入欧洲腹地与对罗马帝国的威胁(约395430年代):

在征服了东欧的众多民族后,匈人的矛头开始指向更加富裕的罗马帝国。在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后,匈人更是找到了可乘之机。

早期渗透与劫掠: 匈人骑兵善于长途奔袭和突袭,他们开始频繁地越过罗马帝国边境,进行劫掠。他们的战术灵活,擅长利用弓箭进行远程打击,以及以骑兵的优势进行快速机动。
巴尔干地区的骚扰: 匈人军队在4世纪末和5世纪初对罗马帝国的巴尔干省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入侵和劫掠,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他们甚至曾一度威胁到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不得不向匈人支付高额的“保护费”以换取暂时的安宁。

阿提拉时代:匈人的巅峰与欧洲的噩梦(约430453年):

匈人的侵略过程达到了顶峰,是在其伟大首领阿提拉(Attila)统治时期(约434453年)。阿提拉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和野心的领导者,他统一了匈人各部,并将其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东西罗马帝国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帝国统治与征服: 在阿提拉的领导下,匈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疆域从今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流域一直延伸到高卢(今法国)。他们对周围的日耳曼部落、斯拉夫部落等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剥削,强迫他们提供兵源和贡品。
入侵高卢(451年): 阿提拉率领庞大的军队,包括匈人、哥特人、日耳曼人等组成的联军,入侵了西罗马帝国的高卢地区。这次入侵的目标直指高卢名城,如奥尔良(Orléans)。
沙隆战役(Battle of the Catalaunian Plains,451年): 为了阻止匈人的进一步扩张,西罗马帝国名将埃提乌斯(Aetius)联合了西哥特人、勃艮第人等日耳曼部落,在沙隆平原与阿提拉的匈人军队展开了一场史诗般的决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双方伤亡惨重。最终,阿提拉的军队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被迫撤退。沙隆战役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暂时阻止了匈人对西罗马帝国的征服,但也暴露了罗马帝国自身的衰弱。
入侵意大利(452年): 在未能完全征服高卢后,阿提拉转而将矛头指向了意大利。匈人军队在452年席卷了意大利北部地区,攻陷了多个城市,包括了著名的阿奎莱亚(Aquileia)和米兰(Milan)。罗马城本身也面临着被攻陷的危机。然而,在教皇利奥一世(Pope Leo I)的劝说以及瘟疫和补给问题的影响下,阿提拉最终放弃了进攻罗马,撤兵回国。这一事件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奇色彩。

阿提拉死后的衰落与匈人历史的终结(453年以后):

1. 帝国分裂: 453年,阿提拉在一次婚礼上突然去世。他的突然死亡,使得他苦心经营的庞大帝国迅速分崩离析。他的儿子们争夺权力,导致匈人内部发生内讧和分裂。
2. 被征服的民族反抗: 那些曾经被匈人征服和统治的民族,如哥特人、日耳曼人等,也纷纷抓住机会起义反抗。
3. 内塔奥战役(Battle of Nedao,454年): 在阿提拉死后不久,被匈人压迫的日耳曼部落,在日耳曼尼亚(Germania)领袖阿纳吉西克(Anagigis)的率领下,与匈人展开了决定性的战斗。在这场战役中,匈人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军队主力被击溃。
4. 彻底瓦解: 经过内塔奥战役的失败以及内部的持续动荡,匈人的力量迅速衰退,逐渐从欧洲历史上消失。一部分匈人可能被其他民族同化,一部分则可能继续向东迁徙,重新回归草原,但其作为一支独立强大力量的存在,已经不复存在。

匈人侵略的深远影响:

匈人的侵略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征服,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民族大迁徙的催化剂: 匈人的到来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迁徙”的进一步加速。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日耳曼部落在匈人的压力下,大规模地向西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并最终建立了许多新的王国。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匈人的冲击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实力,加剧了其内部的危机。虽然沙隆战役阻止了匈人直接摧毁罗马,但匈人对帝国边境的持续骚扰和对帝国盟友的打击,无疑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和最终的灭亡(476年)。
欧洲政治版图的重塑: 匈人的侵略改变了欧洲的民族构成和政治格局。原有的民族被迫迁徙、融合,新的民族国家开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
军事战术的影响: 匈人骑兵的精湛骑术和作战方式,也对欧洲的军事战术产生了影响。

总而言之,匈奴人与匈人虽名字相近,但它们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群体。匈人的侵略过程,是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篇章,它不仅塑造了中世纪欧洲的早期面貌,也为我们理解古代草原民族的迁徙、征服与文明碰撞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大家的邀请,列出一些历史状况和说法,至于什么样还是大家自己判断吧,大致讲下这个神奇的匈人(Huns)西征,这群野蛮人相当于直接导致了日耳曼人的崛起和西罗马的灭亡,而这个也是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津津乐道的东西。(盗图者,诛。)

说匈人是不是匈奴,虽说有争议,但是目前来说争议不大了,就算匈奴和匈人在血缘上可能有那么一些关系,这两个部落集团也是基本不存在传承关系的,但是至于说匈奴西迁到底对于整个中亚欧洲的游牧民迁徙有没有影响,对匈人的西征有没有影响,这个就仁者见仁了。

  • 因为要是说东方和西方的历史记载,那也确实有重合的地方。

其实说匈人之前,不得不提到一个族群叫做“阿兰”,匈人第一次进入欧洲人的视野,就是随着强悍的阿兰被“灭国”开始的,之后会说一下这个东西,而这个“阿兰”确确实实是在东西方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的。

  • 在西方人的世界观里,上古时期希腊罗马还没有勃起的时候,世界主要生活着两个巨大的白种人族群,一个是西边的“凯尔特人”Celt,另一个是东边的“斯基泰人”Scythians),当然了后来根据坟冢假说也好还是分子人类学也好,那时候的世界也确实类似这种情况,上一个图。

图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欧洲主体民族“印欧人”分成的两个较大的集团,一个是西边的凯尔特人,一个是东边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当然这些名字主要都是泛称,实际上内部还有很多部落的。可以看出几乎整个欧洲都是凯尔特人的势力范围,这时候闻名世界的希腊罗马还仅仅蜷缩在南边的两个小半岛上,后来凶悍的日耳曼人还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那里。

这个斯基泰人是中亚到东欧一带很广泛的一个游牧部落的泛称,使用的语言被称作东雅利安语族,和欧洲的语言也是亲戚,现在一般认为,他们不仅一直跑到新疆北部,最东甚至到了我们的甘肃一带,在欧洲人的记载中,这群人一直和波斯不对付,后来取代古波斯领土的“安息王朝”就是一群斯基泰人建立的,同样在我们《史记》、《汉书》等里面,随着张骞开始探索西域,也是有着这样几个记载的。(写完会上图。)

“臣(也就是张骞)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焞煌间,小国也。”

也就是说离我们最近的地方,有一个小国叫乌孙,按照《汉书》的说法,这群人一直生活在甘肃西边,是一群游牧民,乌孙王一般被称为“昆莫”,有点类似“单于”的意思,结果乌孙的昆莫“难兜靡”和甘肃的黄种部落月氏起了冲突被吊打,乌孙打不过就只能求助草原大哥匈奴,匈奴帮着乌孙以压倒性实力赶跑了月氏,而乌孙就迁徙到了七河流域(以前看我文的应该知道这地方。),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匈奴的小弟,当然了,月氏西迁慢慢变成了黄白混血,还在中亚直到印度建立了个庞大的“贵霜帝国”,不过这个不在这个文的说明范围里了。

所以这个乌孙到底是个什么种族,一直以来也引起了东西方的探讨,按照汉朝的记载,乌孙人深目红发,“其型甚丑”,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群货是不是在西迁之前是黄种人,后来跑到西边混成了这模样,但是后来根据对于乌孙遗迹的考古,基本可以确定大多是欧罗巴白种人,而且差异性并不大,所以现在一般认为这群人应该就是斯基泰人了。

  • 而在乌孙西边,还有这么两个国家或者说部落,这群人的风俗和乌孙也类似,
康居国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与粟弋、伊列邻接。其王居苏薤城。风俗及人貌、衣服略同大宛。地和暖,饶桐柳蒲陶,多牛羊,出好马。泰始中,其王那鼻遣使上封事,并献善马。

这个康居,其实最早在史记的大宛列传就提到过了,康居是乌孙西边,“大宛”北边的一个地方,这群人一般认为也都是斯基泰人没跑了,而且风俗也很相似,当然摄于匈奴的威力也都甘愿当小弟,结果中国出来个BUG刘彻汉武帝,匈奴被一拳打懵,汉武帝让李广利跑到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远征不鸟汉朝的大宛,两次远征最终把大宛打服了,后来连锁到乌孙和新疆的小国都开始归附汉朝,这也是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开端。

  • 而这个康居吧,毕竟离的太远,所以也是墙头草随风倒,后来匈奴内乱,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成了两个最大的势力,后来呼韩邪单于开始和汉服软,而这个郅支单于也比较慌,就鸠占鹊巢跑到人家康居那里,占人家地盘搞人家国王杀人家大臣还睡人家妃子,当然后来汉朝又出了个开了挂的陈汤,远征康居灭了郅支单于,这才说出那句很多人最爱用但是还总用不到正地方的话——“明犯强汉者,犹远必诛”

好了那么康居再往西,其实还有这么个国家,也就是开头所说的“阿兰”了,按照《史记》的说法。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涯,盖乃北海云。

就是这个名字色香味俱全的国家“奄蔡”,生活在康居西北,如果按照康居是哈萨克斯坦中部的说法,那么奄蔡就是一个咸海一带的国家,这个和欧洲记载的阿兰人(Alans)位置几乎重合,后来果然,等到了东汉的时候——

“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这个是《后汉书》里面对阿兰的记载,可以看出来这时候我们也叫这群人阿兰了,而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群人是康居的附庸,一直是个巨大的白人游牧集团,也就是西方说的斯基泰人的主体。

等到三国的时候,阿兰又脱离的康居,逐渐强大起来,很有可能开始向西移动——

“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三国志》

也就是说这群人西边和“大秦”也就是罗马帝国接壤,东边和康居接壤,所以基本也就明确了位置。

图 前面说的几个部落(国家)的位置。(欧洲已经是罗马和日耳曼对立了,这图没画,后面会上。)

这些国家里面除了较远的阿兰,大多是都很恐惧匈奴,郅支和呼韩邪那次给匈奴分裂埋下了伏笔,东汉的时候匈奴彻底分裂,南匈奴归汉,北匈奴继续和汉对立,而白人小兄弟继续墙头草随风倒。


结果北匈奴在东汉不仅仅汉朝和南匈奴膈应,新兴起的东边小兄弟鲜卑也趁机崛起,最后北匈奴被耿秉,窦宪给打的亲爹都不认识了,一直追到了燕然山(上图乌孙和匈奴中间,外蒙的杭爱山),匈奴最终在汉的北边是待不下去了,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这群人逃到了乌孙,后来又进入了康居,还想利用康居搞个大新闻反抗汉朝,但是日薄西山的匈奴确实不行了,班超的儿子班勇(这位还是个黄白混血)又一次大破北匈奴,匈奴在康居也待不下去了,再往后,就不见记载了。


  • 现在对匈奴陵墓的考古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还是所谓“蒙古人种”的黄种人的,同时也有少部分欧罗巴人种的存在,这一点也就和史籍的记载是吻合的了。

但是多年后的《北史》里却出现了——“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是历史上的“粟特”其实是一群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商人部落并不是奄蔡,也不是在康居西北,所以“粟特国”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史官搜集信息错误导致的,按照地理位置也确实是阿兰,这里面记载说“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说明确实阿兰是被灭了国,但是这个史官连奄蔡和粟特都搞不明白,这个“匈奴”是不是匈奴,就值得怀疑了。


  • 而对于欧洲来说,因为北欧的蓝眼睛野蛮人日耳曼人的南下,凯尔特人越来越惨,而罗马的崛起导致了最终欧洲被日耳曼和罗马瓜分,凯撒占领凯尔特的高卢(现在法国),日耳曼占领高卢东部的土地,两方以南北向的莱茵河和东西向的多瑙河为界线,勉强维持着一个稳态。

图 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瓜分欧洲,尤其是日耳曼人的哥特部已经和阿兰离的很近了。


开始罗马的命运和汉相比实在是不好,日耳曼人的攻势越来越强,罗马还爆发了个三世纪危机分裂成了个三国,最终内忧外患的罗马分裂成东部的希腊区和西部的罗马区,还被一个犹太人的小宗教“基督教”逐渐渗入。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作为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皇帝颁布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这个原来被视为邪教的东西正式合法化,君士坦丁迁都希腊北部的拜占庭,罗马的经济文化政治重心都开始向东转移,而日耳曼人也逐渐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了。


378年,数十万的哥特人渡过多瑙河不要命的杀入罗马帝国境内,罗马帝国的防线彻底被攻破,罗马皇帝瓦伦斯被吊打,罗马的根基开始动摇,大厦崩塌也不远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哥特人却完全没看出多高兴,仿佛后面有恶鬼在追逐一样。


其实罗马也不知道为啥哥特人这么不要命的打自己,以前也没见过他们这么拼命啊。

其实叱咤风云的哥特王国,已经被这个所谓Huns”给灭掉了,有一个版本和我们的版本很像,350年,阿兰被匈人大举入侵,阿兰王几乎拼了老本和匈人打仗,两方在顿河(现俄罗斯西南)打了起来,可以说阿兰的战斗模式基本上就是欧洲的那一套战车法,而匈人的骑兵最终让阿兰战败,阿兰王被杀,阿兰部大量并入匈人。

图 匈人和阿兰战争的假想图。这边是阿兰的英文维基,感兴趣可以看一下,Alans,当然这方面如果有争议的话,也可以畅所欲言,比如关毛大也提出了罗马文献误读的问题,匈人是否和阿兰有过这样的大型战争存疑。

按照欧洲的说法,匈人的国王叫“巴兰比尔”(Balamber),无论匈人是否和阿兰产生过什么样的战争,但是确实有大量的阿兰人出现在了匈人的部队里,越来越强大的匈人瞄上了阿兰西边的西哥特王国。

  • 在欧洲人的眼里,匈人极其野蛮,习俗也十分落后,甚至还有让妇女颅骨变形变成尖脑袋的奇怪传统(其实哥特人也有),而且这群人个子矮小,鼻梁很低,眼睛很小。从这一点来说匈人可能还真是个黄种人部落,但是我们记载的匈奴是相貌堂堂身材高大,而且很爱留大胡子,相比欧洲记载的匈人,匈奴有很完备的政治体系和较为发达的手工业,从这一点看匈人又不是匈奴,就算刨除东西方人的主观看法,从文化来说,也只能说匈奴这个部落和匈人部落,应该是没什么传承关系的,但是匈奴的西迁,是不是造成了同样属于黄种人的匈人的入侵,这个就不好说了,毕竟整整将近200年,而这200年东西方的史书几乎都没记载匈人,所以只能留给后世一些假说了。

当然,如果根据匈人遗留下来的一大部分“保加尔人”来说,这群人和我们北边的民族回鹘有着很大的渊源,所以或许匈人可能和突厥是可以扯上关系的,不过匈人和匈奴一样,也都是大型部落联盟,往往是不同的种群集合起来的,所以单纯的以偏概全,还是存在问题的。

接着说匈人西征的问题。总之不可否认的是,匈人带着大量的阿兰兵入侵了东哥特王国,这群在罗马眼里野蛮的不得了的蛮族被匈人更野蛮了一把,东哥特王国被灭国,在德涅斯特河(乌克兰、罗马尼亚)西边就是东哥特的同胞西哥特,他们在河边打算防死匈人,结果这群匈人完全不是没智商,他们一边佯攻一边绕到了河对岸,西哥特人遭到了惨无人道的追杀,这才有了前面那一幕,西哥特人大量攻入罗马防线,罗马这一战再也没能力控制下面的行省,最终彻底分裂成东西罗马。

图 匈人的早期进攻。

已经把日耳曼人打的没有还手之力的匈人控制了莱茵河以东的大量地盘,日耳曼人大量归附匈人,这群人在日耳曼和罗马交界的潘诺尼西亚平原(现匈牙利)站稳脚跟,开始不断威胁东罗马帝国,而西罗马这个时候被日耳曼人和匈人压榨的更惨,两个罗马就像当年的北宋南宋给“岁币”一样,必须要交上大量的财物和必要的物品维持和平。

  • 410年,西罗马帝国迫于压力,将驻守在不列颠尼亚也就是现在英国的军队全部撤回欧洲大陆,罗马对不列颠将近400年的驻军宣告结束,不列颠仅存的凯尔特人终于解放了出来,当然了最后还是被日耳曼人给弄了。

429年,日耳曼的汪达尔人和一部分阿兰人因为躲避匈人,从西班牙跑到了北非占领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

其实到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西罗马就是疯狂的缩水状态了,而日耳曼人全成了小弟,可以说西方基本就是匈人的狩猎场了。

  • 回到欧洲大陆,434年,阿提拉继任匈人首领,这哥们小时候是被匈人送到罗马的人质,所以在罗马宫廷长大的阿提拉姿势水平很高,而同样作为交换,一个叫埃提乌斯的罗马贵族也被送到匈人帝国这里,在这里长大的埃提乌斯战斗水平也极高,按照一般的剧本,这两位基本上就是一生的夙敌了。

等到阿提拉当上老大后,开始用自己在罗马学到的人生经验励精图治,本来强悍的匈人变得更加无敌,443年,搞了个“亵渎匈人陵墓”的欲加之罪,连年赔款的东罗马被匈人又一次入侵,东罗马全军覆没不说,直接被匈人攻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这样一些东罗马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就更加深重了(雾),总之匈人让罗马继续赔钱并且还得开放更多通商口岸(这是真的)。

450年,阿提拉几乎已经控制了所有的日耳曼人部落——勃艮第人,东哥特人,还有一个刚刚登上历史舞台不久的部落萨克森人(Saxon)都成了阿提拉的先头部队,曾经莱茵河一带的日耳曼卡蒂人、萨利人等演变出了欧洲历史上极其有名的——法兰克(franks)部(一般认为是拉丁语矛头的意思。),成为日耳曼最大的部落之一,很快也归顺了匈人。

结果法兰克国王死后,两个王子争风吃醋,结果一个投奔了匈人一个投奔了罗马,这么一来,阿提拉就有了进攻西罗马的理由,他带着他的阿兰日耳曼联军一路直接进入高卢攻陷比利时,而就是前面说的那个人质“埃提乌斯”在著名的“沙隆战役”击败阿提拉(这一段以后会在“祖先”里讲。),骄傲的阿提拉迎来了第一次失败,只能暂时休战。


452年,以西罗马不答应阿提拉和公主霍诺利亚的联姻为借口,阿提拉再次入侵西罗马,而埃提乌斯却在朝廷内部饱受猜忌,最终贵族马克西穆斯冤告埃提乌斯谋反,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最终处死了这个岳飞,啊不,是埃提乌斯,不过想想这简直就是个秦桧宋高宗啊。

  • 也就是同年,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因为连年的混乱罗马首都早就不在罗马了)被攻陷,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被迫逃亡,西罗马正式进入苟延残喘时期。

正是意气风发的阿提拉,眼看着灭亡西罗马一统欧洲基本不是问题了,结果因为太开心,他迎娶了日耳曼伦巴第部公主,结果阿提拉新婚后因血管爆裂暴毙,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阿提拉死后,不争气的儿子们让这个巨大的匈人帝国迅速分裂内斗,日耳曼人重新从这次冲击中独立出来。

图 前面说的匈人的入侵,灰色的都是成为匈人附属的日耳曼部落,黄色是苟延残喘的西罗马和被压迫的东罗马。(匈人的统治中心是现在匈牙利一带。)

阿提拉最终有了个外号叫“上帝之鞭”,虽然匈人帝国昙花一现,但是整个欧洲就算是乱了套了,因为对抗匈人,罗马搞了不少日耳曼的雇佣兵,这群人本来就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而日耳曼人只是认个大哥,自己光脚不怕穿鞋的,所以本身实力并没受损什么,而西罗马可就真的被打残了,本来的经济优势和战略优势也都被冲击掉,内忧外患的罗马就离灭亡不远了——

455年,也就是阿提拉死后的3年,汪达尔·阿兰王国从北非渡海洗劫罗马城。

所以这样的结果是,除了东罗马总算是恢复回来在东边重新繁荣起来,西罗马就成了日耳曼人瓜分的狩猎场了。


476年,作为雇佣军日耳曼人奥多亚克(Odoacer)废黜了名字帅炸的罗马末代傀儡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这人的名字分别用了罗马城邦的创始人和罗马帝国的创始人的名字。),总之一般认为到这个时候,曾经属于“伟大”的西罗马帝国彻底灭亡。

整个欧洲成了日耳曼人的游乐园,我们来看下西罗马灭亡后欧洲的情况。

图 罗马灭亡后,日耳曼人争夺欧洲大陆,主要就是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法兰克人直接渡过莱茵河进入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汪达尔阿兰人保持着北非领土,而其他地方还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日耳曼部落。


总之,这群曾经匈人的手下败将日耳曼人彻底崛起,欧洲也就开始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而同样在东方,和匈人发展轨迹很像的突厥汗国崛起,小部落突厥吞并了回鹘,灭了草原的鲜卑大哥柔然,甚至也即将征服欧洲,可是这些游牧叔叔却走了罗马的命运,被隋唐拆分瓦解最终打败,可以说东西方的命运在那一刻,开始了逆转。


以上,还是欢迎关注我和我的专栏。

相关链接——

「五胡乱华」中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与契丹、金、西夏的后裔现在在哪里? - 安森垚的回答

为什么中亚五国的首都(前首都)都距国境线这么近? - 安森垚的回答

为什么会有UK是多个国家的说法? - 安森垚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匈奴人与匈人:一场历史的迷雾与迁徙的烽火一提起“匈人”,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成吉思汗麾下那支令欧洲闻风丧胆的骑兵军团。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与“匈人”名字发音相近,却又存在巨大差异的民族——匈奴人。这篇文章,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详细梳理匈奴人与匈人之间的区别,并深入剖析匈人的侵略过程,还原.............
  • 回答
    想必你对中国古代史有些研究,能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如果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没有落得那个境地,而是大胜匈奴,那他能否在今天人心中与秦始皇并驾齐驱,甚至比肩汉武帝?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咱们先得理清一个核心问题:评价一位帝王,我们看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是看他为国家、为民族带来了什么长远的影响,.............
  • 回答
    匈奴与汉朝和亲之后,为何仍旧侵犯汉朝边境?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实则触及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和生存逻辑。要说根本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守信用”就能概括的,而是深植于双方的社会结构、经济需求、以及对边境地带控制权的争夺之中。首先,我们得明白,匈奴的和亲并非是出于对汉朝的“喜爱”或“友.............
  • 回答
    在《苏武传》中,我们读到的是苏武在汉匈和亲的背景下出使匈奴,最终被扣留的经历。但如果我们要谈论“匈奴与汉和亲”,历史上最广为人知、也最常被提及的,确实是王昭君的故事,尽管她与苏武所处的时代稍有不同。说起来,“和亲”这个词,在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史上,是一个贯穿了很长时间的政治策略,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联姻的.............
  • 回答
    中世纪的圣战,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与我们熟知的汉唐盛世以及与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的冲突,在性质、背景和影响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将它们放在一起思考,确实能引发一些有趣的对比和思考。首先,我们来看看中世纪的“圣战”,更准确地说,是十字军东征。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连贯的事件,而是发生在几个世纪中,以宗.............
  • 回答
    匈奴人如何称呼那个曾经和他们并肩,时而对垒,时而交好的“汉”朝?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更有趣一些。毕竟,我们今天说的“汉朝”,在当时那个时代,对于草原上的匈奴人来说,是一个正在崛起,也让他们不得不去适应和定义的存在。要理解匈奴人如何称呼“汉”,我们需要跳出“汉族”、“中国”这样的后.............
  • 回答
    关于匈奴人的族源和人种构成,学术界至今仍有相当大的争议,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论。这是一个涉及历史、考古、语言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证据会指向不同的结论。传统观点与“蒙古人”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中国史书描述(如《史记》中的“其父匈奴,其母,宛若美人”)以及早期西方学者.............
  • 回答
    匈奴人在抓捕汉人俘虏后,选择不全部杀死而是优待一部分,甚至让他们在匈奴娶妻生子,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原因,远非简单的“不忍杀”那么简单。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和劳动力需求: 匈奴是游牧民族,对劳动力有持续需求: 匈奴的经济模式是游牧和掠夺。虽然掠夺可以获得财富,但长.............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武帝无疑对匈奴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但要说他“彻底”打败了匈奴,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背景与目标在汉武帝即位之前,匈奴一直是汉朝北方强大的威胁。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使得汉朝.............
  • 回答
    关于汉朝时期被击败的匈奴(Xiongnu)和后来入侵西方的匈人(Huns),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界一个引人入胜也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得先理清它们各自的形象和历史轨迹,然后才能细细探究它们之间那若隐若现的联系。先说说“我们熟知的那个匈奴”:汉代的Xiongnu汉朝的匈奴,这.............
  • 回答
    关于刘邦是否为匈奴人祖宗的说法,以及近期提到匈奴人古DNA疑似测出类似刘邦基因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但目前来看缺乏确凿证据的推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祖宗”这个词的含义。在血缘关系上,我们通常指的是直系祖先。而如果是文化或族源上的关联,那概念就更.............
  • 回答
    说起张骞,很多人都知道他两次出使西域,为汉朝打开了通往那片神秘土地的道路。但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这位伟大的外交家在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途中,竟然两次落入匈奴之手!更让人惊奇的是,匈奴人竟然都没有杀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汉朝和匈奴是死对头。匈奴骑兵凶悍,对于汉朝的使者,尤其是带着政治目.............
  • 回答
    关于罗马帝国衰败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持续探讨的复杂议题,其中匈奴以及随后在中亚和东欧涌现的游牧民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将衰败完全归咎于他们,则过于片面。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而非单一原因造成的崩塌。首先,我们来谈谈匈奴人的影响。匈奴并非一开始就直接冲击罗马帝国。他们更像是那只触碰了第一个骨.............
  • 回答
    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了北方的安宁,倾尽国力,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决心和投入可谓前所未有。然而,即便如此,直到汉武帝去世,匈奴人也未能被彻底消灭。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以及匈奴本身的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匈奴的战略优势:游牧民族的生存之道首先,我们要理解匈奴作为典型的游牧民.............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投降匈奴的人进行“满门抄斩”的严酷惩罚,并非是对所有投降者都一视同仁,而是在特定情况、针对特定群体,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军事形势、政治斗争以及汉武帝个人的统治哲学。一、 严酷惩罚的背景:战乱与国家存亡的危机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 回答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捋清楚几个概念,把那些听着相似但实际上关系复杂的词儿给拆解开。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保加尔人”、“回鹘”、“仆骨”、“匈人”和“匈奴”这几个称呼背后指代的对象,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历史联系。古保加尔人 (Bulgars) 的复杂身份古保加尔人这个群体,他们的历史确实比较复杂,.............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因素,不能简单地用“却匈奴”和“不堪一击”来概括。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战略上的辉煌成就,而后期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屡屡受挫,原因也非常多。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 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真实性与局限性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说起匈奴、突厥、契丹、金这些游牧民族是否拥有自己的铁矿,这问题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里面有不少门道。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这涉及到他们所处的地域、经济模式以及与周边农耕民族的关系。匈奴:靠“巧取豪夺”与“有限开发”并存匈奴,作为中国北方最早的强大游牧民族,他们活动的区域主要是今天的蒙古高原以及周边一.............
  • 回答
    匈奴之所以能屡次被击败后,仍然能迅速集结起数十万骑兵,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与我们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军事动员模式以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汉朝视角下的“敌人”标签,尝试从匈奴自身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1. 游牧民族的生存哲学与人口基础:首先,要理解匈奴为何能“人多”,关键在.............
  • 回答
    谈到阿提拉和匈人,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匈奴,这确实是一个常常引发讨论和推测的话题。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血脉联系,或者仅仅是名字的巧合,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声音。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来看看匈人(Huns)。阿提拉作为匈人中最著名也最令人畏惧的领袖,在公元5世纪搅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