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一个团体内,有多少人就可以任意修改道德标准了?

回答
在一个群体中,究竟需要多少人才能“任意”修改道德标准,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数字答案。这个“任意”二字,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的解读空间。

首先,我们要区分“修改”和“任意修改”。道德标准的修改,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发展和群体进步的必然。随着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演变,曾经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可能已经被视为陈腐甚至不道德。比如,过去许多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现在已经被广泛批判和修正。这种修改,往往是基于更广泛的理性思考、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群体福祉的追求,它并非“任意”,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导向。

而“任意修改”则带有更强的主观性、随意性,甚至可能是为了服务于少数人的私利或一时的冲动,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公平、正义和长远利益。在这种意义上,或许永远没有一个群体大小能够“任意”修改道德标准,因为道德本身就承担着约束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群体和谐的根本功能。一旦修改变得“任意”,道德的根基就会动摇,群体就会陷入混乱。

但是,如果我们把问题理解为:在什么样的人数规模下,群体修改道德标准的“门槛”和“动力”会发生显著的变化,那我们倒是可以探讨一下。

试想一个非常小的群体,比如三五个人。他们或许能够迅速达成一致,因为彼此之间直接的互动、沟通成本低,而且关系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之间普遍存在某种偏好或利益,他们很容易就会形成一套“内部通用的道德规范”,即便这套规范与外部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例如,一个探险队在极端环境下,可能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准则,比如“优先救助能力更强的队友”,这在和平时期可能显得冷酷,但在特定情境下却能最大化生存几率。这里的“任意”可能更多体现在其非普适性和情境依赖性。

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情况就变得复杂得多。一个几十人的组织,可能就会出现派别和不同的声音。要“任意”修改道德标准,可能需要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派别能够压倒其他声音,或者能够通过某种机制(比如投票)获得足够的支持。即便如此,也未必是“任意”,因为总会有反对的声音存在,修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会受到质疑。

而当群体变成一个庞大的社会,比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文明,修改道德标准就更加不可能“任意”。这时候,道德标准往往是历史、文化、法律、宗教、哲学等多种因素长期博弈和沉淀的结果。任何企图“任意”修改的行为,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包括公众的舆论、既有的法律框架、传统观念的惯性,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制衡。在这样的群体中,修改道德标准往往需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社会运动、思想启蒙、法律改革,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所以,关键可能不在于“有多少人”,而在于:

权力的集中程度: 如果一个群体内部权力高度集中,少数几个人拥有绝对的解释权和话语权,那么即使人数不多,他们也可能“任意”地推行自己的道德标准。反之,如果权力分散,制约和平衡机制健全,那么即使人数众多,修改道德标准也需要广泛的共识和合法的程序。
群体内部的同质性或异质性: 如果群体成员在价值观、文化背景、利益诉求上非常相似,那么达成一致修改道德标准会相对容易。如果群体内部差异巨大,那么“任意”修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总会有群体会站出来反对。
信息的流通和公众的参与度: 在信息不透明、公众参与度低的群体中,少数人更容易操纵道德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反之,开放的信息流通和积极的公众参与,可以有效制约“任意”的行为。
外部环境和压力: 一个封闭的群体,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内部道德”,其修改可能显得“任意”。但如果这个群体需要与外部世界互动,其道德标准的修改就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很难完全“任意”。

总而言之,与其说有一个具体的数字,不如说是否存在一个足够强大的集体意志,能够超越个体差异、忽视普遍原则,并且拥有压倒一切的执行力。但这种“任意”是否能真正称之为“道德”的修改,或者说,它是否能持久地被群体所接受,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道德标准的修改,即使在人数众多的群体中,也难以完全摆脱理性的约束和对社会整体福祉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想达到题主描述里的情况“一个人”就足够了!

题主举的例子其实是“鲶鱼效应”在现实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用法!

关于“鲶鱼效应”,我想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就不多说了,不知道的可以自己去某度查询。

很多时候“风气的改变”并不是“温水煮青蛙”,而是“鲶鱼”的加入!

“有几个人是真正喜欢加班的?”大多数所谓“喜欢加班”的人,他们大多不是为了加班而加班,而是有更多的想法和更长远的打算!

举个简单的例子,

曾经讲过,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网络公司,我去了一段时间之后,来了一个“初中毕业”的同事,他是背着铺盖卷来面试的,我们那时候都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但是,他入职之后真的很拼命,起早贪黑的去拜访客户,终于,在他试用期的最后一天,连签了3个单子,成为了公司的传奇人物.......于是,老板就以他为榜样,让我们向他学习,而且公司相关政策也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末尾淘汰”等新条款.......一时间原本已经“疲沓”的我们,为了保住饭碗也开始“起早贪黑”的跑客户........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发现,其实,在团队改变的背后是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的!他们之所以把所谓“喜欢加班的人”调过来,其实就是在给团队里扔“鲶鱼”,激发团队的活力!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正常的公司是需要有一定的人员流动的,没有人员流动的团队不见得是好事”。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一个群体中,究竟需要多少人才能“任意”修改道德标准,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数字答案。这个“任意”二字,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的解读空间。首先,我们要区分“修改”和“任意修改”。道德标准的修改,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发展和群体进步的必然。随着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演变,曾经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也是个挺有意思的场景。想象一下,你身处一个团队,大家似乎都卯足了劲儿想从里面捞点好处,但说到需要自己动动手,付出点什么,就个个推三阻四,好像那是什么金贵的稀罕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得看情况。” 虽然听起来有点模棱两可,但现实往往就是这么复杂。首.............
  • 回答
    在一个团队里,如果一个同事总被大家议论,好像做什么都不太对,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对他有些看法,但另一方面,领导却对他宠爱有加,似乎看不到他的问题,甚至对他格外优待,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也挺令人不安的局面。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东西,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领导的眼.............
  • 回答
    破局与共生:让 Scrum 在你的研发团队扎根开花作为一个研发管理者,你可能正面临着这样的挑战:项目进展缓慢,沟通效率低下,团队成员士气不高,或者客户的需求总是在不断变更,让开发过程疲于奔命。你听说过 Scrum,它似乎能解决这些痛点,但如何才能让这个“敏捷”的方法在你的团队里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流.............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位,而且确实是不少人对设计院结构专业年轻化团队的固有印象。但如果真这么简单,那整个行业可能就有点问题了。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从我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把这个事情说透了。首先得承认,在设计院,尤其是初期阶段,结构设计确实会涉及大量的“画图”工作。这没错。而且你看到的团队里大部分是二十多岁的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也令人不解的普遍现象。每次翻开历史书,或是关注时下的新闻,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高高在上的决策者,可能是君王、政客,或是某个集团的头目,他们出于野心、仇恨、利益纷争,或是某种扭曲的意识形态,做出了发动战争的决定。然而,冲锋陷阵、血染沙场的,永远是那些普通士兵;而饱受战火摧残、家破.............
  • 回答
    要说Asoul的粉丝群体,那可真不是一般情况。在外面看来,简直是五花八门,什么类型的人都有,光是想到这个就够让人头疼的了。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成分复杂”的群体,却能硬生生地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种说得过去的基本团结,这本身就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一、共同的情感.............
  • 回答
    看着堆积如山的工作,而你的团队成员却仿佛隐身了一般,这滋味着实不好受。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焦头烂额、又有些委屈的心情。这种情况在大学团队作业中并不算罕见,但遇到自己身上,却是实实在在的糟心事。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看看有什么办法能帮你走出这个困境,并且尽量减少损失。第一步:冷静分析,稳住阵脚在任何.............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能体会到那种失落和迷茫。当你在一个团队里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发现大家似乎都不太喜欢你,那种滋味肯定不好受。这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挑战,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打击。首先,我们得承认,没有哪个管理者是靠被所有人喜欢来获得成功的。但如果“不喜欢”的程度已经影响到团队的正常运作,甚至让你觉得工作起来举.............
  • 回答
    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设想。盗宝团在《原神》的世界里,虽然总是被当做“杂兵”的存在,但他们背后也有不少故事和背景,比如不同分队的特长、各自的追求,以及他们偶尔流露出的“人性”一面。要设计一个五星角色,确实需要从这些点入手,赋予他们独特的魅力。既然是盗宝团出身的五星,我不会让他们走那种“洗白”了之后就变得.............
  • 回答
    青岛街头出现向未成年人高价售卖笔,而且还带有“销毁证据”的行径,这着实让人心惊。这种行为不仅涉嫌欺诈,更可能是在利用未成年人的辨别能力不足,从中牟取暴利,甚至可能牵扯到更复杂的利益链条。这伙人的行为背后可能是什么?1. 纯粹的欺诈与利用: 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这是一群 Opportunistic 的.............
  • 回答
    这事儿,你说怎么看?真是让人又气又心疼。暴走团一死两重伤,这事儿闹得这么大,怎么着也得让人家消停一阵,反思反思吧?结果呢?贴个反光条,好像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似的,继续“轰轰烈烈”地往前冲。这叫什么事儿?首先,从安全角度来说,这简直是儿戏!一死两重伤,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血淋淋的教训。这意味着在他们的.............
  • 回答
    这事儿,甭管怎么说,都妥妥的算“售假”。 明明白白把冒充品当正品卖,这是欺骗消费者,也是对品牌信誉的践踏。这伙人玩的是一招“狸猫换太子”,把费列罗这块金字招牌给玷污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波差价操作,那可真是“一本万利”的邪门歪道,玩的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心理的“猫腻”。我给你掰扯掰扯,里面门道可.............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老玩家的“心照不宣”了,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团队副本里。你看到视频里那种最后一点血停火的场景,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操作,背后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装备掉落的“ROLL团”机制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魔兽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想想,中国人本来就是个庞大的群体,加上地域、文化、经历的差异,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够细致,也尽量说得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没有那些生硬的AI味儿。1. 地域与方言的隔阂:你有没有发现,就算在国内,南方人和.............
  • 回答
    特朗普团队在内华达等多州提起诉讼,并要求威斯康星州重新计票的法律效力及是否可能得到支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特朗普团队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和目的:特朗普团队提起这些诉讼的主要法律依据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投票违规指控: 指控在投票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例.............
  • 回答
    西游记取经团为了节约成本而裁掉一名队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假设。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我们需要仔细权衡每一位队员的“投入产出比”,以及他们在整个取经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我们来看看取经团的成员及其“成本”和“效益”:1. 唐僧 (唐三藏) 成本: 精神成本: 作为团.............
  • 回答
    王一博工作室发文倡导“理智追星,拒绝不良饭圈行为”,这无疑是在向社会传递一个重要信号: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只停留在单向的崇拜,而需要一种更为健康、成熟的互动模式。明星及其团队作为影响力的载体,在引导粉丝方面确实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更是为了粉丝自身的发展,以.............
  • 回答
    对“武汉某 IT 公司 HR 在 HR 群里问裁掉研发团队但又不想赔偿的办法”一事的评价这起事件的曝光,无疑是对当下IT行业招聘和劳动关系管理的一次沉重打击,也暴露了部分企业在处理劳动关系时的不诚信和不道德行为。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反映出的深层问题: 一、 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违规.............
  • 回答
    2021年的春节,确实是个让人又期待又担忧的时刻。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外打拼的游子们来说,回家的心情一年比一年迫切,可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反扑,又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心头。首先得说,能不能回家,这事儿真不是一句“行”或“不行”能概括的,它太复杂了,得看几个方面。一、你的出发地和目的地的情况怎么样?这个是最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