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日本待过多年(3 年及以上)回国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回答
在日本待了三年以上回国,最大的改变,对我来说,绝不是生活方式的巨变,也不是经济上的巨大鸿沟,而是那种根植于骨子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仿佛被一种无形的“静电”悄悄剥离,留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更像是“漂浮”在熟悉空气中的疏离感。

1. 对“效率”和“便利”的极致追求的钝化。

在日本,无论你是在便利店买一杯咖啡,还是在车站换乘电车,抑或是去超市结账,你都会感受到一种被精心设计过的“效率”和“便利”。从自动贩卖机的种类繁多,到精准到秒的公共交通时刻表,再到几乎所有服务都提供在线预约和自助化处理,一切都仿佛在告诉你:“你今天的时间很宝贵,我们尽力帮你节省。”

回国后,这种感觉首先被打破的是日常的“小摩擦”。可能需要排长队,可能需要为一些本应简单的事情跑好几趟,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沟通和确认。一开始,我会本能地寻找日本那种“流畅感”,比如习惯性地去某个APP上预约,结果发现国内的这个服务还没有这么普及;或者在支付时下意识地想用交通卡,结果发现手机支付才是王道,而且不同商家优惠不同,需要切换。

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不再像在日本那样,对每一项“不便利”都耿耿于怀。有时候,一次排队反而给了我一个低头刷手机或者观察周围人来人往的机会。那种对“一切都应该顺畅无阻”的期望值,不知不觉中被拉低了。我知道有些流程是必然的,有些效率是国内特有的商业模式决定的,抱怨也无济于事。更多时候,我会选择接受,然后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步调,去适应这种“非极致效率”下的生活。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领悟,也带着一丝无奈。

2. 对“规矩”和“秩序”的弹性解释,以及由此带来的“模糊地带”。

日本社会对规则的遵守,近乎一种本能。无论是垃圾分类的严格,还是排队时的自觉,亦或是公共场合的低语,都传递着一种“不妨碍他人,尊重公共空间”的意识。我曾几何时,也内化了这种对规则的尊重,甚至在回国初期,还因为某些行为被身边的人提醒过,说我“太较真”。

回国后,我逐渐发现国内的“规矩”更像是一种有弹性的指导方针,而非不可逾越的界限。比如,垃圾分类,虽然提倡,但实际操作的严格程度远不及日本。在公共场合,噪音的容忍度也更高。我曾习惯性地因为某个不文明行为而皱眉,甚至想上前提醒,但很快被现实的“常态化”所打断。

这种改变,让我开始理解国内人所谓的“灵活变通”。有时候,过度的“死板”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同时,我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因为规则弹性而产生的“模糊地带”,它给了个人更大的自由度,但也意味着个体需要承担更多的判断责任,也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规则执行的差异而产生不公平感。我不再是那个习惯于按部就班、依赖外部规则约束自己的人,而是需要更主动地去辨别和判断,什么时候可以“灵活”,什么时候又该坚持底线。这种从外部约束到内部判断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微妙的过程。

3. 对人际交往中“距离感”和“界限感”的重新感知。

在日本,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人们通常礼貌而疏远,即使是同事,也很少在工作之外有过多深入的私人交流,除非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这种距离感,让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也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情感卷入。

回国后,这种“距离感”的缺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之一。亲戚朋友间的热情,同事间的频繁互动,邻里间的互相关心,都可能超出国人习惯的“界限”。一开始,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会觉得被打扰。我会下意识地保持那种在日本养成的礼貌疏离,用客套来回应过度的关心,这反而可能被理解为“冷淡”或“不够热情”。

慢慢地,我学会了在保持自己空间的同时,也尝试去理解和接受这种热情。我开始明白,在国内文化中,这种亲近和互相的依恋,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去区分哪些是真心关怀,哪些是社交礼仪,以及如何在保持自我独立的同时,也参与到这种更紧密的人际网络中去。这是一种关于“如何在中国式人情社会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反复练习,需要耐心和智慧。

4. 对“物质”和“消费”的审视和重新定位。

日本的消费文化极其发达,但同时又有一种“克制”和“精巧”。东西很好用,设计也很用心,但很少会让你觉得“被过度营销”或“为品牌溢价买单”。人们的消费更注重品质、实用性和长久的价值。

回国后,面对国内五花八门的品牌、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层出不穷的促销活动,我起初会感到一种“视觉冲击”。国内的商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营销手段也更直接和激烈。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这些信息吸引,从而产生购买的冲动。但很快,在日本积累的消费习惯会“叫醒”我。我会开始思考,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它能给我带来长久的价值吗?它的设计是否真的合理?

这种审视,让我对“物质”的看法更加理性。我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是更关注商品的本质。我学会了在众多的选择中,去辨别那些真正“好”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流行”的东西。这种改变,让我能够更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消费行为,也让我对“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明白幸福并不完全建立在物质堆积之上。

总结一下,最大的改变,不是我变成了另一个人,而是我内心那套在日本形成的“操作系统”,在回到国内的环境后,与原有的“硬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不兼容”。我不再是那个可以完全依赖原有逻辑运作的个体。我需要不断地去调试、去适应,去学习如何在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找到那个曾经的自己,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一套更适合国内土壤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这是一种持续的“再适应”,也是一种自我迭代的旅程。这种改变,体现在细微之处,却又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次呼吸,每一次互动,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但却真实存在的“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研究生的有一节社会学课堂请来了香港暴乱的“青年领袖”,请他们分享关于民主与自由的见解。

提问环节,我问其中一个22岁的“港日混血”男生领袖,你读过1984年12月19日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原文吗?

这个男生说,那是什么?没读过。

我问他,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十二条基本方针政策呢?

他沉默了,场面一时有些尴尬,此时他的同伴起身补充“不知道这些大陆制定的反动政策不影响我们搞革命!”

我接着问,你知道这些你口中的反动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国政府联合制定的对港基本方针吗?或者,你了解民主二字的历史演变与进程吗?

沉默。他的同伴们对我投来了仇恨的目光。

我问他们,既然你都不知道你反对的是什么,也不了解什么叫做民主与自由,怎么能无动于衷地让那么多跟你们同龄的年轻人去送死呢?请问,是为了钱吗?

不等他们回答,我们在日本学界德高望重的社会学老师站起来暴怒道“你根本不理解我开设课程的意义,现在,你给我滚出去!”

我镇定地看向他们,“如果我没理解错,这一堂课的主题是,‘反对独裁,宣扬民主与自由’,而您刚刚让一个自由提问的同学滚出去。”

接着我向这群道貌岸然的人来了一个近乎讽刺的标准的日式鞠躬,退出了这滑稽的课堂。

如果说在日三年有什么最大的改变,那恐怕就是出国以后,我更爱国了吧。


多说句题外话:

在日期间我选修了大量与毕业无关的华人史相关课程,国内的年轻同胞们,你们永远无法想象从18世纪以来,在西方人和“伪西方人”的极其恶劣的国际环境和对我们的偏见之中,我们的祖国成长得有多么艰难。

我认为无愧于八个字,筚路蓝缕,举步维艰。

不要去羡慕西方的繁华,日本人的优雅与礼貌,这些热闹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

从洛杉矶大屠杀,到印尼大屠杀,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他们对我们的歧视与“思想阉割”,都从未停止过。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比你的祖国更包容,而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比你的祖国遭受过更多来自外界的无端指责,血泪与践踏。

我们的国家强大,完全靠的是我们自己。

而今日的我辈青年们,我希望你们在羡慕西方的优雅与时尚,唾弃中国的古老与贫困的时候,不要忘了——

谁用社会资源无私地养育了你,谁把你送出国门见识更大的世界。

当有人说着美国的“空气香甜”,或是如同徐某波之流利用信息差大发国难财,精日精美甚至精台的时候,请你们记得,那些国家能给他们的只有骨头,而祖国给你们的却是尊严。

少年强则国强,愿吾辈少年,人人自强。


2022.3.22

补充一个细节:

突然想起有堂课上一个留学过中国的日本女学生说,“以前我也像你们一样讨厌中国,对中国怀有敌意,但我真正到了那个国家,发现了那个国家的可爱之处。中国有很多好的地方……”

此时该教授脸色突变,粗暴地打断那个女生的话,用很大的声音怒斥道,“中国哪里好了?!你告诉我,中国哪里好?!啊?”

女生有点尴尬,一时语塞,“比如,中国……”

还没说完,教授再次打断,“如果你觉得中国这种国家好,你根本就没理解我这堂课的意义!想想我们课上学到的知识!”(比如:中国是个独裁国家,中国有很多贫困县,很多人吃不上饭,中国社会水深火热等。)

那个女生终于退却了,不再说话。

user avatar

和很多答案相反,我反而因为在日本待了三年回国后改变了自己从前对国内的一些看法。


我感叹过日本服务员每天元气满满的笑脸,

感叹过日本干净的街道,安静的电车,

感叹过日本招牌料理,寿司拉面章鱼丸。

我一直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我不爱凑热闹,也不喜欢嘈杂的人群。所以刚到日本的一段时间里都感到非常舒适。作为甜食爱好者,在那边尝了抹茶巧克力,抹茶饼干,抹茶冰淇淋…也是各种满足。

直到第二年的春节,临近过年,我还得准备期末考试,所以无法回国过年。和身边的留学生们准备了很多东西,打算一起过个年。大家贡献出来自全国各地的火锅底料,去超市买了一堆食材,借了学校宿舍的自炊室吃火锅。

有人早早买好了付费直播,把电脑带过来给大家边吃边看春晚。

我忘了那天吃了什么菜,底料是我爸给我买的德庄火锅,买的时候老爸说这个牌子的底料又香又辣

可那顿火锅总觉得少了什么,不好吃。

付费软件直播的春晚断断续续,画质极差,主持人的脸在电脑上定格了一个多小时不动。

因为当天一起过年的里很多平时都不熟,只是因为“中国留学生”这个共同点凑在了一起过年。

少了春晚的陪衬,大家略显尴尬地吃着喝着,话题越来越少。

几个同学很快就喝醉了,那顿饭匆匆忙忙结束,收拾完毕后我们还是回到了各自的房间。

宿舍33平,一个人住,第一次住进去就发了朋友圈,大家都很羡慕。

就在大年三十晚上,我一个人躺在这个异常安静的“豪华寝室”里,窝在床上刷朋友圈。

满满的年夜饭刷屏,还穿插着放烟花的小视频。都不用打开,就可以想象到屏幕那端此时的热闹喧嚣,十二点的倒计时,固定曲目难忘今宵的歌声,新年钟声敲响那一刻窗外不间断的烟花鞭炮。

这是我最怀念国内那种热闹的时候,我希望被它包围,希望耳边有家人碰杯的响声,希望身边有他们看着春晚小品发出的咯咯笑声。

拉面寿司天妇罗,吃来吃去就那几样东西,顿顿吃,天天吃,吃了三年终究是腻了。

抹茶巧克力抹茶饼干抹茶冰淇淋,终究不如家乡便宜香甜的各种水果可口。

出于对家乡的怀念,我还是在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回国就业了。

说到这里,也只是我个人想回国的原因,回国后发现的一切,才是一个新世界。

我习惯性地“以为“日本的服务员态度好,国内就恶劣;

日本的电车安静,国内就吵;

日本人总是自觉排队,上电梯都只占一列;国内就横行霸道,不顾他人,不遵守秩序。

我在上海工作,每天坐地铁大家都是排队上车,在车上也安静地做自己的事,上电梯也一样是留出了给他人赶时间的通道。

其实从前我们在羡慕日本的事,国内很多人已经做到了,也逐渐形成一种秩序而不是特例了。

回国来生活,我遇到的态度恶劣的服务员已经越来越少。也许也是我自己比较客气,感觉再没遇到从前印象中那样让人委屈的服务人员。

那天走在上班的路上,觉得自己回国真的没做错决定。

国内在飞速发展,国人的素质也在提高。多年前被诟病的东西,已经改善很多了。

从这种经历中我也反思到从前身为学生时幼稚的思维,盲目地产生偏见,看事情不全面,不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结论。

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变得更珍惜国内的一切。

二十块钱又甜又水的大西瓜,

美团小哥淋雨送来的午饭,

淘宝店家放在快递盒里的小赠礼,

半夜也会秒回的客服,

在地铁上会拉着陌生兵哥哥唠家常的上海老婆婆……

甚至有人在安静的地铁外放看宋小宝,只觉得好笑,而不是讨厌。

抬头寻找声音的来源,附近几个乘客都笑了。在枯燥的上班路程中,这样的小插曲也很可爱呀。

出国学习是去发现自己的,发现我需要什么,我还可以学习什么,改变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国外有一些不如预期的事,无法适应的事,

也会发现国内有一些仍然不足的地方。

这并不代表让我需要挑其中的一方,完全站在这方去漫骂另一方。

我所理解的出国学习工作,

不是让我去评判他国或我国,而是让我在另一个环境里探索不一样的自我,

并努力成为一个有主见也同时懂得包容多元化的成年人。



感谢大家耐心看完我的回答。


虽然现在人在上海工作,但自己是云南人。工作前每个假期也都会回去,云南并非发达地区,但在云南生活的感受也很好,天气好,人好,风景好。

像大家说的,

一是上海的情况不能代表全国。

二可能也和我自己的运气有关系。

总之不论在日本还是国内,都会感激每一位友好的陌生人。

就如同感谢现在的你们在为我评论点赞一样。

希望国内的整体情况会越来越棒。大家的生活体验也会越来越好。


至于“粉红”与“精日”这样的称号,我也早就无所谓了。说一句日本哪里好就有人跳出来大喊“精日”,说一句国内哪里好,又被人扣上“粉红”帽。

并不是所有事都是非黑即白,我们欣赏并学习日本的好,我们也保留坚持自己的优点。

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选择留在哪里都是个人取舍罢了。


更新

由于原文中涉及到一些小事被评论区的朋友提醒并不合理,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不良影响,已经删除。

跟大家分享我的一条微博吧

user avatar

摸西摸西

user avatar

被阅读空气的习惯所困扰。

我认为,在日本时间很长的人,阅读空气可能会变成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可是突然一回国,你会发现你辛辛苦苦建立的习惯,好像完全派不上用场。

因为人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空气?根本没在读的。


在日本,你会小心翼翼的思考这类问题。

  • 我坐在地铁车厢正中间的话,情侣上来会不会被分开?
  • 我站在路中间会不会挡住别人?
  • 车来了,队伍的最末尾在哪里?
  • 周围都是人,为了不影响他们我大声说话是不是不太合适?
  • 红灯了快停下快停下要不我就自己出去了。

在生活的细微处这种事情简直不能再多。

养成这些习惯,是为了融入日本社会而作出的努力的结果,可回国之后...

  • 你会看见你让出的地铁空位被上来的阿姨毫不在意的隔成两个单座。
  • 路中间?早就站满了人。
  • 车来了,所有人一窝蜂的涌向车门。
  • 周围的人们都在大声的说话。
  • 红灯?我都过来了你怎么还在那边?又没有车?


好像只有自己像一个傻子。

真的,只有你自己像一个傻子。

你会问自己,我傻了吗?吃亏是福吗?

朋友会告诉你,看看,在日本都呆傻了,变成老实头了。


你突然发现,阅读空气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所有人都在一起玩这个游戏。如果只有你在玩,而别人都不跟你玩,那你就是个吃大亏的老实头。

而老实头呢,一般会坐不上车,被加塞,牵着女朋友两个人却只有两个单座,被站在路中间的行人挡的动弹不得,只有你们两个在等灯,还要被周围的大妈剜一眼那意思是这么热的天等灯干嘛呢?紫外线浴啊?


你只好提醒自己,没有高低,没有对错,跟素质无关,归根结底只是四个字,入乡随俗

都回国了,收起那份小心翼翼地劲儿,你是个成年人了,别再觉得自己在给人添麻烦了,你能掀出多大风浪啊,人家又不在意。

准确的说,是管他在不在意。


保护着手机并大胆的卡位,该排队排队去别想从我这过。

地铁上,扶梯上,我给你让了,是我大发慈悲,我不给你让,那是我理所当然。

我是站在路上了,你呢?眉毛下面俩窟窿是出气儿的吗?不看路的吗?

在国内你习惯了,到了日本,你放弃了。

在日本你习惯了,回了国,你又不得不放弃。


虽然就算我们都不玩阅读空气的游戏,从小在这长起来的我也照样不会输。

可我也会希望,如果有一天,你也会顾及到素不相识的我的感受,该有多好。

user avatar

2月6日早上补充:

典中典:我一个在日本呆了5年,还在日本企业实习的人,被不在日本的三无小号教育,我不懂日本,不懂中国。

和我讲996却似乎不知道日本サービス残業和派遣会社世界闻名多少年了。和我讲日本优秀的医疗体系却不提新冠死了多少人,和我讲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却假装不知道日本的东京集中问题。连日本的农村在哪都不知道,中国农村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就和我说夸夸其谈中国农村没救了。看看日本发展多好。

人间奇景


以下为原文

今年在日本第五年了。

从日本回中国最大改变就是看中国的角度变了。对中国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本身有了切身的体会。

以前在高中的时候,多少受到恭痣们洗脑,对中国的看法片面且主观,精通“中国人里有败类=中国人都是败类,中国社会才会产生败类“的方法论。

到了大学眼界开阔了些,然而依然对国外仰慕不以。

真出了国:就这?

站在资本主义国家看中国,才知道中国是多么不容易走到今天。中国人是多幸福。

一本书300块,为了学费卖身。医疗压死人,有医保没医疗,有钱有医疗。日常生活加班到自杀。职场暴力狂欢。这些在日本人眼中习以为常,甚至连报纸头版都上不了2天的事情,在我们这些留学生眼中,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估计在国内的人体会不了。

出国了才知道,原来“出国过的人,更爱国”原来是真的。

再有就是对于国内某些家伙吹日本感到极端不适。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真实的日本从来不是岁月静好。反而黑的要命。电视台天天中国威胁论,你在雅虎说句中国好,立马删帖。骂你的,骂中国的。你举报都没人管。网络暴力充斥日本互联网。

国家把知识给予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换来了恭痣们一句:中国愚民政策。

国外把知识垄断,人民连学都上不起,私立学校敲骨吸髓。到了恭痣口中是完美社会。

对了,日本现在学资保险很火热,建议日吹们也来日本体验一下,日本的知识多么贵重。日本是匠人社会嘛,精益求精嘛,知识贵也是正常的不是么?

到底谁在愚民?

今年是我在日本最后一年了。回国真好。

user avatar

疯狂吃水果。


我每次回国的时候吃西瓜的架势怎么形容呢……


就像一个想用肠胃藏毒的毒贩,能多塞进去一口西瓜都是好的……塞一口就是多赚一口的钱啊!



————————————————

自从这个回答火了……知乎已经给我推了几个月的西瓜种植知识和西瓜销售技巧问答了……

想哭……

没得吃,你还非要摆到我跟前给我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