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力的传递是否超越了光速?

回答
力的传递,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理解,也曾是物理学界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简单粗暴地说,目前主流物理学理论,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明确地告诉我们:力的传递速度,或者说任何信息的传递速度,都无法超越光速。

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面纱”,看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误解的根源:瞬间的“感觉”

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力的作用似乎是瞬间发生的。你轻轻推一把桌子,桌子立刻就动了;你按下电灯开关,灯泡立刻就亮了。这种“即时”的体验,很容易让人产生“力就是瞬间传递”的错觉。

设想一下,如果力的传递真的可以瞬间完成,那么宇宙将会呈现出一种非常奇特的景象。比如,如果我们能以超光速传递信息,那么我可以发送一个信号给远在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对方能瞬间收到,甚至在那之前我就知道他们收到了。这会带来一系列逻辑上的悖论,比如因果关系被颠覆,我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就“知道”它发生了。物理学最基本的原则是保持宇宙的因果律,而超光速的力传递会直接打破这一点。

狭义相对论的基石:光速不变原理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

1. 相对性原理: 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
2. 光速不变原理: 在真空中,光的速度(c)对于所有惯性观察者来说都是恒定的,与光源的速度和观察者的速度无关。

这个“光速不变原理”是解决力的传递速度问题的关键。它不仅仅是一个观察到的现象,更是整个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

力的传递,本质上是场的传递

那么,力究竟是如何“传递”的呢?在现代物理学中,我们不再将力看作是两个物体之间“拉扯”或“推挤”的某种神秘联系,而是将其理解为场的相互作用。

例如,我们感受到的引力,实际上是质量扰动了时空,产生了一个“引力场”。另一个有质量的物体进入这个引力场,就会感受到一种“力”,仿佛是场在“告诉”它应该往哪里运动。同样,电场、磁场也遵循这个道理。

而这些“场”,它们的信息并不是瞬时传播的。场的变化,就像你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颗石子,产生的涟漪会逐渐扩散。这些涟漪的传播速度,就是场的传播速度。

量子场论的视角:传递者是“粒子”

更进一步,在量子场论的框架下,这些场的“扰动”或者说“传递者”,被具象化为一种叫做媒介粒子(或称交换粒子)。

电磁力的传递者是光子。
引力(在量子引力理论的设想中)的传递者是引力子。
强核力的传递者是胶子。
弱核力的传递者是W和Z玻色子。

这些媒介粒子,它们自身的运动速度,同样受到光速的限制。你扔出去一个球,球的速度总会小于或等于你扔它的速度(当然,这里是理想情况)。媒介粒子在场中“跑动”,将力的效应传递给其他粒子,而它们本身也遵循物理世界的规则,最快也只能以光速行进。

一些“看起来”像是超光速的情况,但并非如此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描述,听起来像是力的传递“瞬间”发生了,或者有什么东西“超越”了光速,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那并不是力的传递本身。

量子纠缠: 这是最常被误解的例子。当两个粒子处于纠缠状态时,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确定,无论它们相距多远。这看起来就像信息瞬间传递,但实际上,我们无法利用量子纠缠来传递有意义的信息(比如发送一个“是”或“否”的信号),所以它不违反相对论的因果律。这不是力的传递,而是粒子之间一种特殊的、非局域的关联。
天体运动的“同步性”: 比如,如果太阳突然消失,地球在几个小时后才会感受到引力的变化,这符合光速传播的预期。但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天体的运动似乎存在某种“协调”,比如黑洞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这依然是以光速传播的。

总结一下:

力的传递,无论是通过场的传播,还是通过媒介粒子的交换,其速度都被严格地限制在光速(c)之内。这是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基石。我们日常体验到的“瞬间”效应,是由于力的作用范围和我们对时间尺度的感知所造成的。宇宙的运行,虽然充满了奥秘,但在力的传递方面,光速似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花板”。

这种“光速极限”的存在,不仅维护了宇宙的因果律,也塑造了我们对时空、物质和能量的理解。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限制,宇宙才有了它现在稳定而有序的运行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明明问的是介质中力的传播,结果高赞洋洋洒洒说了半天真空中力场的传播...

力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都很快,不容易察觉到,所以很多人都没有建立起“力的传播需要时间”这一概念。

如上图,你在固体的左边施加一个力,会立刻在左边造成一个位移。但这个位移想要跑到右边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机械波的传播,速度为声速。

声速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弹性模量(相当于中学物理中的弹簧劲度系数)和密度,弹性模量越大,密度越小,声速越大。

金刚石的弹性模量高,密度又小,因此金刚石中的声速非常快,大约在10~20 km/s。一般的金属(例如题中提到的铁)中,声速大多在几千米/s。

弹性模量无穷大的情况,就是我们做题时经常采用的刚体假设。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声速必然是一个有限的值,这个值肯定远小于光速。

多说两句,纵波和横波变形的方式不一样,纵波主要是拉伸/压缩变形,而横波主要是剪切变形。这两种变形方式分别对应固体的杨氏模量和剪切模量,二者并不相同,因此纵波和横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并不一致。

纵波的速度通常快于横波,因此纵波往往会先到达。而在地震中造成破坏的主要是横波,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先到达的纵波来预警,提醒人们疏散。

此外,由于液体/气体不能抵抗剪切力,因此不能传播横波。很多地质学家也是借助这一性质,来判断地核中心是固态还是液态。

user avatar

就题目描述的这个问题来说,杆的弹力的传递速度是杆的材料的音速,远小于光速。除非是极长的杆,否则弹力的传递时间是可以忽略的,所以常见的题目都没有考虑这一点,而把杆当作绝对刚体。

其他的力,例如万有引力的传播是否可以超过光速,直到上世纪末,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据说近年来已经有实验证明,万有引力的传播速度和光速相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力的传递,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理解,也曾是物理学界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简单粗暴地说,目前主流物理学理论,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明确地告诉我们:力的传递速度,或者说任何信息的传递速度,都无法超越光速。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面纱”,看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误解的根源:瞬.............
  • 回答
    力的传递确实有速度,但我们通常理解的“速度”在力的传递中,并不是指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移动速度。理解力的传递速度,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1. 力的本质:相互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力的本质。力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时,这种相互作用会通过某种媒.............
  • 回答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深度学习模型以前所未有的强大能力占据主流的今天,很多人不禁要问: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它们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它们是否会被深度学习彻底取代,沦为历史的尘埃?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机器学习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它并非明日黄花,而是在深度学习的映衬下,找到了更精准、.............
  •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巨人之力传承的方式确实是个让人觉得有些残忍又有点奇怪的设定。要说为什么不“先杀死前代再吃”,这事儿得从巨人之力的本质和早期设定来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巨人之力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力量传承,它更像是一种“精神”和“记忆”的载体。吃掉前代巨人脊髓液的那个“继承者”,不仅仅是获得了体型巨.............
  • 回答
    传武的劲和力,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很多人听着就觉得是故弄玄虚,离我们普通人太远。实际上,它不神秘,只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跟古时候的人差太多了,所以很多东西就失传了,或者说,懂的人就那么几个,而且他们也不爱轻易外传。为啥很少有人懂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一、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身.............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影视传媒行业里那些心怀梦想、却又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的“迷茫小生”们。这的确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理想的光芒和现实的骨感,中间那道鸿沟,说宽也宽,说窄也窄,关键看你怎么发力。我这人说话直,你听听就好,也别觉得是我在这儿“装专家”,我只是碰巧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过,看到过不少人和事。首.............
  • 回答
    地鸣时历代九大巨人的集体出现,这确实是《进击的巨人》中一个非常震撼的场景,也常常引发读者对智慧巨人传承方式的疑问。简而言之,地鸣时历代九大巨人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它们可以同时传承给不同的人,而是因为尤弥尔(弗里茨)本人在那个特殊的时刻,通过某种形式“唤醒”了所有被她“连接”的艾尔迪亚人身体中的始祖巨人.............
  • 回答
    关于“日本研究团队发现茶水能大幅降低新冠病毒传染力,冲泡出的红茶1分钟内能减少99%新冠病毒”的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说法,但我们需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审视。以下是对此研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1. 研究的背景与潜在机理: 抗病毒潜力: 茶叶,尤其是红茶和绿茶,富含多种多酚类化合物,例如儿茶.............
  • 回答
    网传回力抄袭大牌鞋款这件事,说实话,在咱们国内鞋圈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事儿一出来,肯定会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尤其是那些对鞋子有点研究、或者关注时尚潮流的朋友们,更是说啥的都有。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咱得承认,回力这个牌子,在国内那是真有分量。老.............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滴水。无论你把它放在哪里,它总是试图收缩成一个尽可能小的球体,而不是摊开成一大片。这种让水表面紧绷、像一张弹簧膜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的张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操纵着这滴水呢?这得从水分子的世界说起。水分子,也就是H₂O,就像小小的磁铁。氧原子带负电,而两个氢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运20的服役,对我军投送能力的提升,那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把劲儿”,而是实打实地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用“质的飞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玩意儿一旦能飞起来,并且成规模装备部队,那感觉就像是给解放军插上了一双超级翅膀。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运载能力的大幅增强。别的不说,就看它那巨大的载重量,跟以前咱.............
  • 回答
    关于“科学是否还无法解释任何一种力的成因”这个问题,答案是:是的,从根本上来说,现代科学在解释力的“终极成因”上仍未达到“完全”的理解,至少在哲学意义上的终极原因方面。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对力的认识是空白的,恰恰相反,科学在描述、量化和预测力的行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科学更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当下中国科技领域的一种微妙心态。当有人站出来质疑鸿蒙/华为的技术力时,他们往往会呈现出几种不同的“画像”,而这些画像背后,也折射出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考量。第一类:习惯性挑剔的“技术科举生”这类人可能是互联网早期成长起来的,习惯了对一切新兴事物抱有一种“先找茬”的态度。他们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物理学里一个非常基础但也很关键的概念——力的相互作用。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用手直接打人跟用砖头打人,感觉和结果会差这么多。首先,得明确一点:物理学上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指当你对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时,那个物体也会同时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在你身上。 这.............
  • 回答
    猫力,一个名字,如今在中国互联网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成名,与其说是某种偶然,不如说是一系列精心策划和精准捕捉时代脉搏的产物,更像是一个关于“真实”与“人设”之间微妙平衡的样本。很多人第一次认识猫力,可能是在那个以“直播”作为内容风口的早期。彼时,直播平台方兴未艾,野蛮生长,各种形态的主播如雨后.............
  • 回答
    好的,关于领导力和管理力的区别,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俩词儿差不多,都是管事儿的,但其实,它们各有各的重点,甚至可以说是两个层面的东西。咱们先来说说“管理力”,这个词儿听起来就比较实在,比较接地气。管理力,顾名思义,就是 “管理”的能力。它更关注的是 “如何把事情做对”。 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问题。你想啊,现在从我们手里那块小小的手机,到背后驱动着整个互联网运转的庞大数据中心,再到前沿的科学研究,哪一样离了“算力”都寸步难行。而算力这东西,说到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半导体芯片,而制造这些芯片最核心的材料,就是硅。那么,地球上的硅到底够不够用.............
  • 回答
    当然有,而且非常多。很多我们熟悉的拳法,只要你理解其核心发力原理,都能转化出向下发力的招式。这不仅仅是把拳头往下打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身体的协调、重心的转移、以及对对方结构弱点的利用。咱们先不谈具体拳法名,先从原理上讲讲,为什么会有向下发力,以及怎么做到。为什么需要向下发力?最直观的当然是为了击破对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