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力的传递有速度吗?

回答
力的传递确实有速度,但我们通常理解的“速度”在力的传递中,并不是指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移动速度。理解力的传递速度,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

1. 力的本质: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力的本质。力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时,这种相互作用会通过某种媒介在两者之间传播。

2. 力的传递方式与速度的关联

力的传递方式不同,其速度也不同:

接触力(例如推、拉、摩擦力):
微观层面: 当你推一个物体时,你的手指与物体表面原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基于电磁力的,通过原子间的电子云的排斥力传递。
传递媒介: 在宏观物体中,这种作用力最终通过构成物体的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晶格振动等传递。
速度: 在固体中,力的传递速度通常与声速相当。当你在桌子的一端敲击时,另一端会感受到震动,这个震动的传播速度就是力的传递速度。声速在不同的介质中是不同的,在固体中通常比在液体和气体中快。
举例: 如果你用力拉动一根长绳子的一端,另一端的人会感受到拉力。这个“感受到拉力”的过程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随着绳子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传递而传播的。

非接触力(例如引力、电磁力):
传递媒介: 非接触力通常被认为是通过场来传递的。例如,引力通过引力场传递,电磁力通过电磁场传递。
速度: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的传递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对于电磁力(如电荷之间的吸引或排斥力),其传递速度就是光速。引力场的改变(例如太阳突然消失)其影响也需要时间才能到达地球,这个时间取决于引力场的传播速度,也同样是光速。
举例: 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因为太阳的引力。如果太阳瞬间消失,地球并不会立刻飞出去,而是要等到太阳引力场的变化以光速传播到地球时,地球才会感受到这种变化。同样,我们看到天上的星星,实际上看到的是它们过去的光(以及它们引力场的影响)。

3. 力的传递速度不是“物体移动速度”的简单叠加

需要强调的是,力的传递速度和我们日常理解的“速度”有一个关键区别:

物体的移动速度: 指的是一个物体在空间中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速度。
力的传递速度: 指的是一个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或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在相互作用的物体内部或通过媒介传播其效应的速度。

打个比方:
想象你有一个很长的金属杆,一端连接着一个锤子,另一端连接着一个响板。你用锤子敲击金属杆的一端。

锤子的速度: 是你挥动手臂的速度,这是物体移动的速度。
力的传递速度: 是锤子施加在金属杆上的力,是如何通过金属杆的原子振动,从你敲击的这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最终敲响响板的速度。这个速度比锤子的移动速度要慢得多,而且取决于金属杆的材质。

4. 什么是力的传递?

力的传递是一个信息或影响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传播的过程。这种传播会引起物体的状态(例如形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内部传递(例如接触力): 当一个粒子(原子或分子)受到外力作用时,它会通过与相邻粒子的相互作用,将这种力的效应传递下去。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骨牌推倒另一个,影响逐级传递。
场传递(例如非接触力): 物体通过改变其周围的空间(形成场),将力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物体。例如,带电粒子会产生电场,其他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5. 总结力的传递速度的关键点

力的传递速度不是无限快的。
对于宏观物体的接触力,传递速度通常与声速相当,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对于非接触力(电磁力和引力),传递速度被认为是光速。
力的传递速度是指力的效应(信息)在相互作用之间传播的速度,而不是物体本身的移动速度。
力的传递是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体现,是信息在物质世界中传播的一种方式。

理解力的传递速度,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例如,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宇宙中天体位置瞬息万变的改变,以及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星星是它们过去的样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答案:一根 5000 米长的钢筋,一个变形金刚从这一头推了一下,另一头要 1 秒钟之后才会移动

比如擎天柱拿着这根 5000 米长的钢筋去捅威震天,擎天柱的手移动 1 秒钟之后,钢筋的另一头才会向前移动。再比如周芷若拿着 1 米长的倚天剑去捅张无忌,周芷若的手移动 0.0002 秒之后,倚天剑的剑尖才会向前移动。只是因为这 0.0002秒的时间实在太短,只有高速摄影机才能捕捉,所以肉眼看上去,周芷若的手和倚天剑的剑尖像是同时开始移动的。

这其实还是属于低速低能量的问题,用不着思维实验,也用不着粒子物理。1807年托马斯·杨就已经在论文里提到 stress-wave propagation 的概念了。

想测试力的传播速度也用不着千万公里长的物体,一般来说,十几米长的已经绰绰有余了。

(图片来源:engineering.purdue.edu/

就像照片里这样,如果我整一个很长的圆棒,与支座之间的摩擦很小,圆棒上每隔一定距离贴一个应变计。然后我用大锤猛敲圆棒的一端,请问这三个应变计的读数会同时变化吗?


这个实验一点儿也不复杂,砸一下锤子,记录三个应变计的读数就行了。实验做出来,三个应变计的读数是这样的:


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应变计的读数。很明显,它们不是同步变化的,而是依次变化。两个应变计读数发生变化之间的时间,就是「力」或者叫「应力波」从第一个应变计所在的位置传播到第二个应变计所在的位置所用的时间。

当然,我画的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模式图,实际的实验结果其实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B. Song, C.J. Syn, C.L. Grupido, W. Chen, W.-Y. Lu, A Long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LSHPB) for Intermediate-rate Characterization of Soft Materials,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8) 48:809–815)

应力波的传播速度跟很多因素有关,最最理想化的估算,应力波的速度等于杨氏弹性模量与密度的比值再开根号。比如普通钢材的弹性模量大约为 200 GPa,密度大约为每立方米7.8吨,所以

也就是说,力在钢材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5000米每秒。我们上面提到的实验里,两个应变计之间的距离大约是3米,所以3米除以5000米每秒就等于0.6毫秒,也就是实验结果里相邻的两个应变计信号之间的时间。

换言之,如果这根圆棒有 5000 米长,那么从大锤子敲上去开始计时,到另一端的应变计有读数为止,时间差不多刚好 1 秒钟。

有没有觉得5000米每秒这个数值很眼熟?其实小学自然课就已经学过了。如果想早一点知道火车来,只需要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知道了。因为声音在常温空气中的速度大约是340米每秒,而声音在铁轨里的速度大约是5000米每秒,远远大于空气中的速度。

同样,中学物理可能会提到刚体的概念,为什么现实中没有刚体呢?所谓的刚体,也就是弹性模量无限大,把无限大的弹性模量带进波速的公式,波速也变成了无限大。也就是说,应力波在刚体里的传播速度是正无穷,刚体中力的传播将会是瞬时的。传统的理论力学提出刚体这个概念,显然是为了简化分析问题,那时候并不知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并不知道光速的限制。如果现在还拿着刚体来反推光速,那就是本末倒置了。现实世界里钢材已经算是弹性模量比较大的材料了,考虑大部分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密度的比值,最大的应力波速度也就是一万多米每秒的数量级,离光速差得太远了。

研究力在固体里的传播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意义了。物体在高速冲击下的受力与传统的静力荷载有非常大的区别,应力波的性质对这些问题的影响很大。现实世界里的爆炸、汽车撞击、高速车床加工零件、地震……都是非常快的动力荷载,材料在这些情况下的性能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欢迎大家在 Instagram 上关注我:instagram.com/reinforc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力的传递确实有速度,但我们通常理解的“速度”在力的传递中,并不是指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移动速度。理解力的传递速度,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1. 力的本质:相互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力的本质。力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时,这种相互作用会通过某种媒.............
  • 回答
    力的传递,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理解,也曾是物理学界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简单粗暴地说,目前主流物理学理论,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明确地告诉我们:力的传递速度,或者说任何信息的传递速度,都无法超越光速。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面纱”,看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误解的根源:瞬.............
  • 回答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深度学习模型以前所未有的强大能力占据主流的今天,很多人不禁要问: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它们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它们是否会被深度学习彻底取代,沦为历史的尘埃?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机器学习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它并非明日黄花,而是在深度学习的映衬下,找到了更精准、.............
  •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巨人之力传承的方式确实是个让人觉得有些残忍又有点奇怪的设定。要说为什么不“先杀死前代再吃”,这事儿得从巨人之力的本质和早期设定来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巨人之力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力量传承,它更像是一种“精神”和“记忆”的载体。吃掉前代巨人脊髓液的那个“继承者”,不仅仅是获得了体型巨.............
  • 回答
    传武的劲和力,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很多人听着就觉得是故弄玄虚,离我们普通人太远。实际上,它不神秘,只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跟古时候的人差太多了,所以很多东西就失传了,或者说,懂的人就那么几个,而且他们也不爱轻易外传。为啥很少有人懂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一、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身.............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影视传媒行业里那些心怀梦想、却又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的“迷茫小生”们。这的确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理想的光芒和现实的骨感,中间那道鸿沟,说宽也宽,说窄也窄,关键看你怎么发力。我这人说话直,你听听就好,也别觉得是我在这儿“装专家”,我只是碰巧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过,看到过不少人和事。首.............
  • 回答
    地鸣时历代九大巨人的集体出现,这确实是《进击的巨人》中一个非常震撼的场景,也常常引发读者对智慧巨人传承方式的疑问。简而言之,地鸣时历代九大巨人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它们可以同时传承给不同的人,而是因为尤弥尔(弗里茨)本人在那个特殊的时刻,通过某种形式“唤醒”了所有被她“连接”的艾尔迪亚人身体中的始祖巨人.............
  • 回答
    关于“日本研究团队发现茶水能大幅降低新冠病毒传染力,冲泡出的红茶1分钟内能减少99%新冠病毒”的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说法,但我们需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审视。以下是对此研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1. 研究的背景与潜在机理: 抗病毒潜力: 茶叶,尤其是红茶和绿茶,富含多种多酚类化合物,例如儿茶.............
  • 回答
    网传回力抄袭大牌鞋款这件事,说实话,在咱们国内鞋圈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事儿一出来,肯定会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尤其是那些对鞋子有点研究、或者关注时尚潮流的朋友们,更是说啥的都有。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咱得承认,回力这个牌子,在国内那是真有分量。老.............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滴水。无论你把它放在哪里,它总是试图收缩成一个尽可能小的球体,而不是摊开成一大片。这种让水表面紧绷、像一张弹簧膜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的张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操纵着这滴水呢?这得从水分子的世界说起。水分子,也就是H₂O,就像小小的磁铁。氧原子带负电,而两个氢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运20的服役,对我军投送能力的提升,那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把劲儿”,而是实打实地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用“质的飞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玩意儿一旦能飞起来,并且成规模装备部队,那感觉就像是给解放军插上了一双超级翅膀。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运载能力的大幅增强。别的不说,就看它那巨大的载重量,跟以前咱.............
  • 回答
    关于“科学是否还无法解释任何一种力的成因”这个问题,答案是:是的,从根本上来说,现代科学在解释力的“终极成因”上仍未达到“完全”的理解,至少在哲学意义上的终极原因方面。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对力的认识是空白的,恰恰相反,科学在描述、量化和预测力的行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科学更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当下中国科技领域的一种微妙心态。当有人站出来质疑鸿蒙/华为的技术力时,他们往往会呈现出几种不同的“画像”,而这些画像背后,也折射出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考量。第一类:习惯性挑剔的“技术科举生”这类人可能是互联网早期成长起来的,习惯了对一切新兴事物抱有一种“先找茬”的态度。他们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物理学里一个非常基础但也很关键的概念——力的相互作用。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用手直接打人跟用砖头打人,感觉和结果会差这么多。首先,得明确一点:物理学上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指当你对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时,那个物体也会同时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在你身上。 这.............
  • 回答
    猫力,一个名字,如今在中国互联网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成名,与其说是某种偶然,不如说是一系列精心策划和精准捕捉时代脉搏的产物,更像是一个关于“真实”与“人设”之间微妙平衡的样本。很多人第一次认识猫力,可能是在那个以“直播”作为内容风口的早期。彼时,直播平台方兴未艾,野蛮生长,各种形态的主播如雨后.............
  • 回答
    好的,关于领导力和管理力的区别,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俩词儿差不多,都是管事儿的,但其实,它们各有各的重点,甚至可以说是两个层面的东西。咱们先来说说“管理力”,这个词儿听起来就比较实在,比较接地气。管理力,顾名思义,就是 “管理”的能力。它更关注的是 “如何把事情做对”。 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问题。你想啊,现在从我们手里那块小小的手机,到背后驱动着整个互联网运转的庞大数据中心,再到前沿的科学研究,哪一样离了“算力”都寸步难行。而算力这东西,说到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半导体芯片,而制造这些芯片最核心的材料,就是硅。那么,地球上的硅到底够不够用.............
  • 回答
    当然有,而且非常多。很多我们熟悉的拳法,只要你理解其核心发力原理,都能转化出向下发力的招式。这不仅仅是把拳头往下打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身体的协调、重心的转移、以及对对方结构弱点的利用。咱们先不谈具体拳法名,先从原理上讲讲,为什么会有向下发力,以及怎么做到。为什么需要向下发力?最直观的当然是为了击破对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