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哪些当代艺术作品令你印象深刻?

回答
提到中国当代艺术,脑海中瞬间涌现出许多鲜活的影像和深刻的思考。要说有哪些作品令人印象深刻,这就像要我选出最喜欢的一本书一样,总有遗珠之憾。不过,如果一定要挑选一些,我会从几个维度来谈谈,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

首先,想到的是 艾未未 的作品。尽管围绕他本人的争议不断,但他的艺术确实具有一种穿透力和强大的社会批判性。我特别记得的是他的一些大型装置作品,例如他用无数把儿童背带制作的《漂流木》(Sunflower Seeds),那画面冲击力极强。成千上万个手工制作的、栩栩如生的葵花籽,铺满了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这件作品背后有多重含义:一方面,它致敬了中国农民手工劳动的传统,那是一种被现代工业和消费主义逐渐侵蚀的技艺;另一方面,它又暗指了文革时期人们所说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将个体比作微不足道的葵花籽,都面向着一个“伟大”的领袖。这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卑微,以及其中隐藏的对历史的反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还有他关于汶川地震遇难儿童的书包的系列作品,如《一个人的历史》(One Ton of Toys)等,那些真实的、来自遇难家庭的家书和书包,直接将冰冷的数据变成了鲜活的生命,用最朴素却也最有力的方式,控诉了豆腐渣工程和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对公平和正义的呐喊。

接着,我会想到 蔡国强。他的作品总是与“火药”这样一种充满破坏力又同时能带来瞬间辉煌的媒材联系在一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童话》展览,以及他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The Venetian«, New York, and Beijing》等作品。他用火药创作的“爆破画”,那种稍纵即逝的美,在瞬间爆发的光影和痕迹中,既有东方哲学中“无常”的意味,又蕴含着某种力量的释放。特别是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为“空中脚印”设计的焰火,虽然不是他个人的画作,但那种将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并以如此宏大的方式呈现给世界,那种自豪感和震撼力是无与伦比的。他似乎总能找到一种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国际化的视野、现代的语境相结合,用一种充满视觉张力的方式表达出来。

还有 张晓刚。他的“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那特有的灰暗色调、模糊的面孔,以及那种看似平静实则压抑的氛围,深深地戳中了我的情感。那些带着时代烙印的人物肖像,模糊了个人身份,更像是一种集体记忆的缩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在一种集体身份和个体存在的张力中徘徊,脸上带着一种礼貌而疏离的微笑,却又似乎藏着千言万语。看着这些作品,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压抑的情感,以及在集权社会中个体存在的尴尬与无奈。这种对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捕捉,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和动人。

另外,徐震 的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的《能量》(Energy)系列。他用各种常见的生活用品,如乐高积木、超市购物袋等,通过夸张的、充满力量的摆放和组合,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爆炸感”和“能量感”。他似乎在探讨现代消费主义文化中,信息爆炸、物质泛滥所带来的混乱与冲击。他的作品表面上看起来轻松有趣,甚至有些戏谑,但背后却隐藏着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他的《没关系》(Sorry)系列,将一些有争议的文物复制品,用非常规的方式进行“再创作”,比如将佛像打碎又重新拼贴,或者用金属丝缠绕,既是对传统神圣性的解构,也是对当代艺术介入和改造的思考。这种看似大胆和挑衅,实则是在探索艺术边界和文化传承的新可能。

当然,中国当代艺术的版图非常广阔,还有很多艺术家和作品,比如 周春芽 用他独特的“绿狗”系列和“桃花”系列表达的生命力和情感,岳敏君 那标志性的“傻笑”人群所传递的某种虚无感和黑色幽默,王广义 对意识形态符号的挪用和解构,杨少斌 笔下暴力而压抑的少年形象等等,都让我思考良多。

之所以这些作品让我印象深刻,我想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好看”的,它们有思想,有灵魂,有与时代对话的勇气。它们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家们如何从自身的文化土壤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和媒介,回应着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回应着我们共同的经历和情感。它们触及了我对历史的记忆,对现实的关照,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这些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品,不如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的交织,是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抒发。它们让我觉得,艺术确实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沟通方式,一种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语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最后的浪漫

作者:王世华 马忠仁 高炀 苍鑫 左小祖咒 张洹 马六明 段英梅 张彬彬 朱冥 孔布(策划)摄影师: 吕楠

材质:彩色照片

规格:120X180cm

时间:1995

地点:北京妙峰山

参与制作这件作品的人数共12人, 这12个人在中国当代艺术史里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日后都成为了非常优秀的艺术家。

01

东村

北京的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 曾经有一座名叫大山庄的破旧村子, 随着北京的日益发展, 城市版图的扩大, 这个村子在2001年和2002年被拆毁。在那之前, 它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村子, 由肮脏狭窄的土路连在一起的70间农舍组成, 在它最终的消失也没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 如果提起这个村庄的另个一个名字 “东村”,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 却声名远扬, 在国际上非常著名。


1992年至1994年期间, 一群被称为 “盲流艺术家” 的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 偶然的聚在了一起, 他们被东村廉价的房租吸引, 把东村当作了自己的家园, 并在这里创作艺术作品。他们组成了一个前卫艺术的群体, 他们在东村完成了许多行为作品,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史上成为经典之作, 不断地被提及, 有些作品如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被西方载入了艺术史册, 对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



这件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 这群艺术家当时都是20岁出头, 为基本的生活忧愁, 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里... 他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做作品, 单纯觉得内心有话想表达出来,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选择放弃艺术。

左小诅咒: "从没想过放过放弃, 因为前方只有一条路: 死和活。就像左轮手枪里有两颗子弹, 你转过来就打到你, 我们赌一把, 开一枪死一个。在这个世界你可以赌, 但有些人没有赌。在那时候我也没别的事儿可干, 睡过一觉后就起来做作品, 对很多人来说, 做一个作品如此之难, 可是当你做了很多时, 总会蒙出一两个震惊世界的作品吧。"


02

东村解散原因

当时东村那群艺术家, 被村民认为是一群怪物, 有些人被当地居民举报过, 被治安人员遣送回老家, 为了不让这群艺术家聚居在一起不让村民租房子给这些秃瓢, 长头发, 大胡子的人, 如果租给他们就要加倍罚款。于是, 他们无法在东村呆下去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张洹, 马六明和朱冥在某天做行为艺术, 先是张洹做, 然后马六明做, 最后是朱冥做。张洹做完了《12平米》, 这件作品也非常有名, 这件作品是张洹裸体往自己身上涂上蜂蜜和鱼腥液, 然后招来苍蝇和虫子往他身上爬, 做完这件作品他就从屋子里走出来, 正好村民看见了, 村民本来就看不太惯这群人, 认为他们整天不用工作, 一群流氓聚在一起, 这下可好了, 还裸体, 村民以为他们一群人聚在屋子里拍黄片, 举报了他们, 张洹当时就跑路了。


然后第二天, 轮到马六明做作品, 名字叫 《芬 · 马六明的午餐》, 就是他在院子中间夹一个煤气灶, 他在屋子里化妆, 然后裸体出来, 把土豆和首饰放锅里煮, 等待煮熟的土豆, 最后埋在院子里。是不是感觉非常无厘头的作品, 其实, 那个时候他们这群艺术家的作品都是这样看似非常无聊的, 不过, 如果我们清楚了他们当时的生存环境就会理解他们这些无聊的行为作品。


不巧的是, 因为之前张洹做作品被村民举报了, 马六明很倒霉, 他正在做作品警察来了, 看到男扮女装的马六明, 而且还裸体, 这不是色情是什么, 当时还抓了当场在的一些人, 其中包括朱冥, 朱冥在旁边看, 朱冥更倒霉连作品都没做, 于是, 警察把他们这些被认为不三不四的一群人带走了, 马六明在朝阳派出所关了两个月, 之后又被遣送回他湖北老家。 到了派出所, 马六明被关在了30多个人的小房间里, 里面关着的都是一些小偷, 经济犯或者诈骗的人, 他们很好奇马六明这个长头发的男人怎么被关进来了, 这些犯人问他: “你因为做什么被关进来了?” 那个年代大众基本不知道什么是行为艺术, 马六明也不知道怎么向他们解释, 马六明就说: “我因为画裸体所以被抓进来了”。那些犯人们虽然不知道行为艺术, 但是还是理解裸体画的, 他们对马六明说: “画裸体是艺术啊, 你是艺术家啊, 他们抓你干嘛?” 所以, 马六明在看守所还是受到大家照顾的, 没被人欺负, 当时警察也和里面的人打招呼, 说这个人一头发不能剪二不能打, 其他人都是剃了光头的,马六明还是比较幸运的, 被受欺负。所以, 我们可以看出, 其实当时警察也是很懵逼的, 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给做行为艺术的艺术家们判什么罪, 对他们所做的事理解起来也是很含糊的, 也不敢轻易对他们进行处置。


另外的一位艺术家朱冥比较倒霉, 没做作品也被抓了, 当时被抓的一些人要么有人来认领, 要么托人请关系给放出来了。朱冥没有亲戚在北京, 所以, 就在看守所待了一段时间, 在被关期间他看到有些人甚至已经被关了20年的都有, 有些人突然就消失了, 人间蒸发了, 所以他非常恐惧。有一次外面吹大风, 吹得屋顶哐哐的响, 他当时非常渴望这个风吹的再大一点, 再猛烈一点, 最好把房子吹倒, 这样他就可以逃出去了。在被关了2个月左右, 他也被放出来了。他走出看守所, 刚出门口, 就一直往前跑, 跑到连裤子都掉下来了, 他说那一刻他感到非常自由, 跑的过程中感觉路面都是软的, 就像在月球上奔跑。就这样, 出了事之后, 东村的艺术家们逃的逃, 散的散的。再后来, 其中一部分艺术家们决定回到东村, 之前的他们都是独自做个人的作品, 于是, 他们商量做一个集体的行为作品当成纪念。他们聚在一起, 每个人都给出很多方案, 不断地讨论。


03

创作《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1995年, 他们决定在山上做一件作品, 10位艺术家每人凑200元份子钱, 作为材料费以及请大家一起吃饭, 还有请摄影师, 租车等等的费用。对他们有些人来说200元这是一个月的生活费包括租房的费用, 有些人则是通过借的钱。




准备好后, 他们出发跑到山上, 走着走着, 停下休息的时候, 觉得脚下的这个山头挺适合, 就这样连场地都是这么随意挑选出来的。他们脱下衣服,量了各自的体重。十个全裸的男女, 8个男的2个女的, 按照体重的顺序,从下而上以3、2、2、2、1的人数层层 “裸叠”,最重的人趴在最下面,最轻的伏在上面,身体叠加起1米的高度,为无名山增加了1米。

他们所有人也没想这件作品以后会成名, 他们单纯的只是想一起做一件作品, 完作品大家就散了。


其实, 可以用例外一件行为艺术作品《原音》来理解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可能会更容易一点, 《原音》也是当时住在东村的几位艺术家一起做的, 这件作品是这样的, 艺术家宋东读着一本没有文字的书, 荣荣在一旁盯着一根蜡烛拍摄, 闪光灯一直闪, 直到蜡烛熄灭了, 但是相机没有装胶卷, 左小祖咒在一旁脸朝着天空呐喊, 马六明喝了很多酒憋着很久很久的尿, 实在忍不住了把这泡尿撒了出来。他们解释这件作品说:"我们需要说出来这个声音,需要释放出来。" 


他们那个时候,没有画廊,没有收藏,没有买卖,他们整天做着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艺术的作品,被人们认为是变态狂,他们迷茫,困惑和贫穷,却还是在坚持自己内心的乌托邦,做着徒劳无功的事情,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90年代,中国行为艺术刚登上舞台,其实是受到压制的,包括现在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其实中国人都在寻找自我的位置,因为整个社会都在翻天覆地的变动,所以他们这群艺术家都在思考和建立人格,就是在找自己缺失的身份。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出《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么无聊和荒诞的作品。它也映射了一个现实,在那个时代,一个人如果想通过艺术获得成功,社会环境会告诉他们:"孩子你太天真了,艺术家不是你一个穷小子就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连明天能不能有饭吃都成问题,艺术家苍鑫回忆说:"经常买几斤大米往家里一放,每天喝粥,喝到脸都绿了"。 连明天一个身份证都没有,做什么伟大的艺术家,所以当时的生存环境根本性的把他们的心灵全部摧毁了。


他们当时非常不顾忌任何事,不顾忌艺术史,不顾忌艺术同行的冷眼,甚至不顾忌社会,他们就要用裸露身体的姿态面对社会,激怒社会,同时让社会意识到艺术家是个人,是个肉体的人,而不是一个神。大众认为艺术家应该是受人尊重的而不是他们这种流氓,连普通村民都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是一群250,无赖,变态狂,没有任何生存能力,整天无所事事。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加上经济上的拮据,还有受到人们另类的看法使得艺术家们爆发出人性最本能的一面,他们要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作品,他们只是本能的想表达。然后有了他们创作的那么多无意识作品,像《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样荒诞的作品,而当我们现在回顾这件作品时则会发现,不是艺术家们偶然创作的,而是必然的一种结果,是时代的产物。


04

为什么引起了国际震撼?

接着,谈谈为什么《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件作品会在国际受到那么大的肯定? 在从这件作品被创作出来开始,其实是过了很多年才开始被人关注的,甚至这件作品出名后,连艺术家们本人都不知道,他们都是渐渐地知道这件作品火了,第一次真正受到关注是因为1999年,《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参加了第48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火到什么程度呢,参与这件作品的所有艺术家在国外被人们发现是作品的参与者时, 都会对他们刮目相看。


这件作品令西方感到非常震撼,因为很多西方人是通过这件作品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窗口,西方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中国的当代艺术,认为在中国不会发生什么当代艺术。当时西方对中国人的认识还是旧思想,普遍对中国的印象要么文革时期骑着小单车,人手一本红色小本子,穿着绿色或者蓝色的套装,而且有许多人认为中国人的模样是清朝时期留着小辫子或者是在西方华人区开餐厅,会练武功啊这样的刻板印象,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是没有思想的没有精神内涵的。在艺术方面,他们认为中国就是画水墨画之类的。所以,西方人通过《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看到了反应人性的作品,感受到极大的震撼,有些人在观看这件作品时还掉下了眼泪。所以,我们会发现艺术这东西它是无国界的,人性是共通的,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05

最主要的就是荒唐和荒诞感


为什么要介绍这件作品呢?除了介绍它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性以及被国际认可之外,虽然介绍的都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我想传达艺术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受益的。对我来说,这件作品不是简单的一群裸体的人,做裸体艺术的人很多, 可是真正令我感动几乎没有几件。当我们认真思考《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个无聊的行为, 会发现它是一个灯塔给了我们力量,指引我们前行,它是我们每一个正在奋斗的普通人的生活常态,我们不断地做着别人看似荒诞的事情,可能现在不被人们理解,可是谁也预测不到未来会怎样。分享这件作品为了讲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当你处在一个无助环境里仍在做一个选择,不要放弃,只要你相信自己正在坚守的事,现在看似荒诞,它将来必定会给你一个结果。

最后, 稍微耽误大家几分钟, 先说一下最近有几个粉丝给我打赏, 非常感谢支持, 做了一段时间的音频节目, 第一次发是今年的2月份, 中途停更了很久, 现在大概10个月过去, 目前做了20几期节目, 说一下我收到的打款金额, 你们可能不会相信, 我算了下有3个 "土豪" 粉丝一人给我打赏了100块, 零零散散的加在一起我总的收到了500多块的打赏, 原本我可是想通过分享艺术知识发家致富的, 想定个小目标, 挣一个亿, 开玩笑的, 目前来看希望渺茫。当然我不是在抱怨大家不给我打赏, 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我感觉有点尴尬, 可能我拿个碗去街上估计四五天可以挣几百块, 哈哈~~

为了做节目我买了很多书, 在我决定放弃读完研究生的时候, 从意大利把这些书运回来, 单运费前后花了500多欧元, 就是4000多人民币, 我朋友说干脆扔了吧, 可是我舍不得在我最迷茫最孤独的时候, 日日夜夜陪伴我的那些书, 我挺喜欢看关于艺术的书, 所以很愿意花钱购买书, 为知识买单, 我读本科的时候一个月生活费1000多块人民币, 我也会花好几百买书, 可能大家以为我出国留学家里很有钱, 其实不是的, 我出国的费用都是家里给的, 而且都是家里人借的钱供我留学, 不过我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穷, 穷是有点穷但不是贫困, 我的生活条件还算优越, 这是实话, 我现在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些事, 靠自己挣些钱, 然后能够继续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想让爸爸妈妈养我那么辛苦。


王世华 马忠仁 高炀 苍鑫 张洹 马六明 段英梅 张彬彬 朱冥

为了写稿子, 有时我会坐在电脑前, 一坐就是一天发呆想内容, 经常睡觉的时候, 又起床写稿子, 觉得刚才写的东西加上几句漂亮的句子会更好一点。所以, 如果大家觉得我讲的内容还过得去, 可以给我的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打赏, 不一定要很多, 不要觉得1块钱2块钱不好意思给我打赏, 1块钱也是对我的鼓励支持, 积攒起来就多了, 这样子吧, 大家可以看了我发的一期节目就给我打赏一块钱, 当然打赏5块, 10块的或者更多我是不会拒绝的, 谢谢小哥哥小姐姐们, 哈哈~~不好意思, 花了几分钟卖惨, 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其实我也在做一件荒诞的事情, 我在写文章做节目介绍当代艺术, 也不知道将来它是否会给我带来回报, 可能选一份工作我可以挣更多的钱, 但是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有鸿鹄之志的人, 我仍旧和我刚开始学习艺术一样自命不凡, 我想为中国当代艺术做点什么, 我的目标是做100期节目, 虽然微不足道。现在做当代艺术作品的人很多, 可是愿意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向大众解释当代艺术, 帮助大众理解当代艺术的人很少。

人活着就是尽力去做一些荒诞的事情,因为现实本来就是荒诞的,整个现实社会就像一个超现实作品,所以,再制造点荒诞也无可非议。

好了, 今天就聊到这里, 我们下次接着聊, 拜拜!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微信公众号:需艺工作室

微博: 好怪艺

(望支持!)

user avatar

谢邀

分享一些我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我不喜欢过分的解读,大家直接看作品吧

(如果这个回答有人看的话)




黄永砯的作品:

这是80年代厦门达达时期的作品

黄永砯把两本书——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两本书搅在一起变成不分彼此的渣,最后很随便地堆在一个木箱上,结合当时的语境很耐人寻味



这个作品是1989年黄永砯受邀参加巴黎“大地魔术师”展览的作品

他延续了“洗书”的做法,用洗衣机把报纸洗成渣,再堆成坟墓的形状,这个坟墓看起来很像一只大乌龟,乌龟又有长寿的意思,长寿和死亡挂在一起,还是有点意思



《蛇杖》,出自《出埃及记》,上帝将杖变成蛇,当伸手去抓时,蛇又变成杖









谷文达的作品:

我喜欢谷文达的水墨装置作品,这些作品更多是对传统文字乃至传统文化的反叛,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比较激进,作品里圈圈叉叉的符号几乎算得上是谷文达的个人标志了







吴山专的作品:

我觉得吴山专的作品有一种莫名的幽默感,也有点戏谑感,他很喜欢在作品中使用文字,另外他也是80年代最早意识到本质主义危机的艺术家之一





宋冬的早期作品《泄密》:

这个作品是用锦囊包住冰块,挂在胡同里,冰块融化后,水从锦囊里滴出来,作品名字叫《泄密》,很有意思



宋冬还有类似的作品,照片找不到了,名字叫《天机》

也是用锦囊包着一个录音玩具,宋冬把锦囊挂在公园茶楼顶上,锦囊里的玩具不断发出声音,作品起名《天机》,很机智幽默



他的作品“吃”系列也很有意思:






90年代,王川的《墨·点》个展:

我觉得很有极简主义的味道,王川也算是实验水墨的一个先驱者了






徐冰的《析世鉴——天书》,这个应该很多人知道吧

这个作品就不用多解释了,我觉得《天书》更像是一种个人修炼的产物,在一次又一次的机械重复中,达到个人的圆满





徐冰的《凤凰》也很出名:




还有吕胜中的剪纸:

从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当代艺术





展望的雕塑:


展望做了很多不锈钢的假山石雕塑,作品表面挖了许多孔洞,内部是空心的,做起来很麻烦

展望从事雕塑之前曾在玉石厂工作,打磨玉石的经历也让他拥有了打磨假山石的耐心



这个作品很有意思,在公海上做的

他用不锈钢做成石头形状,石头能飘在水面上,最后投进公海里,石头表面用好几种语言刻上文字,内容是请捡到的人把这块石头放回公海,最后这个作品就这样在海上漂着,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时代比较近的,孙原&彭禹的装置作品:

视频很直观了,大家可以自行感受,我觉得很有力量和美感


孙原&彭禹《难自禁》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1525719426265088


官方版《难自禁》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1528110078738432

一个房间大小的玻璃盒子,玻璃墙上溅满红色的痕迹,盒子里一只巨大的机械手臂,正在把一种粘稠的、猩红的液体物质拖到底部周围的圆形水池里。它缓慢地旋转,捕获向盒子边缘扩散回来的液体,并将其拖回,使其在地板上凝结。几分钟后,机器突然疯狂舞动,挥舞着铲子,高高地举过头顶,红色的液体挥洒飞溅




孙原&彭禹《亲爱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1540886289580032

作品放置在一束寒冷的光下,观众被安全线拦着,还有一层布满痕迹的玻璃隔着,内部放着一个白色的椅子,一根黑色的塑料管子从座椅的中心伸出,靠在椅子上。黑色管子突然毫无预兆的疯狂喷气抽动起来,像一根无法控制的鞭子,狂躁的四处抽打,伸向观众,抽打着隔离的玻璃,玻璃上留下破碎的划痕,最后又复归平静


我喜欢孙原&彭禹的作品,个人感觉他们早期的作品要更加有争议,从两千年开始,他们就已经在当代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种力量感和观念




上面这些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

还有些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如果有人看的话我再更一点吧


如果有人看到这里

非常感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中国当代艺术,脑海中瞬间涌现出许多鲜活的影像和深刻的思考。要说有哪些作品令人印象深刻,这就像要我选出最喜欢的一本书一样,总有遗珠之憾。不过,如果一定要挑选一些,我会从几个维度来谈谈,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首先,想到的是 艾未未 的作品。尽管围绕他本人的争议不断.............
  • 回答
    在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伟大发明与工程,它们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更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足以彪炳史册,令后人叹为观止。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建设者们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是对中国人民创新精神和坚韧毅力的最好诠释。1. 高.............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学的沃土上,涌现了无数令人瞩目的优秀小说。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精湛的笔触,描绘了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普通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要详尽地梳理中国当代小说的佳作,无疑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任务,因为“好”的标准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不同读者群体有着不同的偏好。但我可以试着.............
  • 回答
    在我眼中,“草根英雄”这个词,不该仅仅是指那些在某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更应是那些默默耕耘,用行动改变身边世界,用善良温暖人心,却又鲜少被聚光灯照耀的人。当代中国,这样的身影其实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往往因为习惯了关注那些“高高在上”的声音,而忽略了身边的闪光点。我想到一位叫张奶奶的退休教师。她住在北方一.............
  • 回答
    要论当代中国的“重镇”,这绝非简单地罗列几个名字那么简单。一个城市能被冠以“重镇”之名,它必然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科技、军事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区域,甚至能辐射全国,甚至在国际舞台上也能找到它的身影。这不仅仅是人口规模的堆砌,更是综合实力与战略地位的体现。我们.............
  • 回答
    虽然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当代中国与晚清在某些方面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并非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历史进程中某些深层逻辑的重现。要深入探讨这些相似之处,我们需要剥开表象,触及更根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肌理。一、 强烈的民族复兴愿望与对外自信晚清时期,在经历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后,民族自信心受到了沉重打.............
  • 回答
    要评判“写得最好”的司法判决,往往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法律的严谨性、说理的清晰度、人文关怀的体现,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贡献。在中国当代司法实践中,涌现出不少因其深度、广度、创新性或标志性意义而备受关注的判决。它们并非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而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回应,是对法律精神的诠释,甚.............
  • 回答
    要说当下中国真实生活图景,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是简单几部片子就能概括的,但有几部作品,就像显微镜一样,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正在经历的种种细节,值得我们好好看看。它们不煽情,不拔高,只是沉静地记录,让生活自己说话。 《人生七年》系列的中国版:时间的河流如何冲刷我们的生活如果说《人生七年》是.............
  • 回答
    听到《漫画一生》这部中国当代漫画家生态纪录片上线,我心里其实挺复杂的,也挺激动。毕竟,我们聊起漫画,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更多是那些热血沸腾的日漫,或是欧美那些超级英雄,但本土漫画家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创作心路,却像隔着一层朦胧的雾,很少有人真正深入去触碰。这部纪录片能诞生,首先就意味着我们对本土漫画文化的关.............
  • 回答
    这篇讲稿想聊聊当代女性在生活和职场里那些不那么惊天动地,但却实实在在地困扰着我们的“微型”困境。它们就像生活中的小石子,虽然不会让你跌倒,但硌得脚底总是不舒服。咱们先说说生活中的小麻烦。一、被“应该”绑架的家务劳动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直到今天,很多家庭里,家务活儿还是默认由女性承担的大头.............
  • 回答
    五四精神,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着一个时代年轻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担当,以及对真理与解放的渴望。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五四精神并未褪色,而是以更丰富、更细腻、也更具挑战性的方式,体现在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首先,爱国热情不再是单纯的“匹夫有责”,而是融入了更深层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 过去,.............
  • 回答
    要将当代中国与欧洲、美国的某个历史时期进行类比,并深入探讨其相似与不同之处,需要我们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与权衡。“相似”往往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正如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两个时代也难以做到神似。但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变迁、政治体制演进、文化思潮涌动等方面,去捕捉那些令人玩味的共鸣.............
  • 回答
    在当代中国,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告别了帝制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留下了不少印记,其中一些“封建思想的遗毒”至今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要说清楚这些,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观念层面的固化与僵化1. “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 这恐怕是.............
  • 回答
    奥地利学派在当代中国吸引支持者,以及其主张对中国改革发展具有的借鉴意义,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简要回顾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再分析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吸引力,最后细致地探讨其借鉴之处。 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简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以其对个体主观性、市场自发秩序、价格机制的信.............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学,这片曾经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激流,孕育出不少令人瞩目的作品和作家,但若要细究其“短板”,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其生成土壤、创作生态以及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多重影响。首先,在很多评论者看来,中国当代文学在思想深度和哲学探索上,似乎有些“轻飘”。这种“轻飘”并非指语言的浅白,而是.............
  • 回答
    在中国当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里,寻找“解脱之道”并非一条笔直坦途,更像是在一条蜿蜒曲折、时而泥泞时而开阔的小径上探索。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变革的时代,旧有的价值体系在消解,新的方向又尚未完全清晰,这难免会带来一种漂浮感和迷茫感。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躺平”和“内卷”这两个极端。所谓“躺平”,并非真的什么.............
  • 回答
    中国历史浩瀚,人物纷繁,适合拍成影视剧的题材和人物众多,涵盖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爱情、励志等多维度。以下从历史事件、人物、题材分类等方面,结合影视改编的可行性,详细列举一些值得拍摄的中国历史或人物: 一、历史事件类1. 大运河的修建与影响 背景:隋朝杨广主持开凿大运河,连接黄河、长江,.............
  • 回答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极其丰富且令人惊叹的文物宝藏。其中不乏一些在技术、艺术、文化甚至历史意义上都堪称“逆天”的存在,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窗口。要列举“逆天”的文物,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考察:一、 技术上的逆天:超乎时代的技术成就 曾侯.............
  • 回答
    中国有着悠久的工匠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秉持“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这种精神体现在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品质的严苛把控、对传承的坚守以及对创新的不懈探索。以下我将为你详细讲述几个代表性的人物事迹:一、古代篇:为技艺而生的巨匠们 鲁班——中国古代木工技艺的集大成者 鲁班,姓公输,名.............
  • 回答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拥有无数令人惊叹的成就和独特性。除了广为人知的一些“之最”,还有许多鲜为人知但同样令人震撼的“世界之最”。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中国鲜为人知的世界之最:1. 世界上最长的地下长城——秦长城遗址(部分地下部分)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