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的短板在哪里?

回答
中国当代文学,这片曾经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激流,孕育出不少令人瞩目的作品和作家,但若要细究其“短板”,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其生成土壤、创作生态以及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多重影响。

首先,在很多评论者看来,中国当代文学在思想深度和哲学探索上,似乎有些“轻飘”。这种“轻飘”并非指语言的浅白,而是指对人类存在、社会现实的根本性追问,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复杂而深刻的哲学思考,相比于一些西方传统或邻近亚洲的文学传统,有时显得不够“厚重”。很多作品倾向于描摹当下社会的表象,关注个体的情感波澜,或是揭露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这些固然重要且有价值,但更深层次的、关于生命意义、价值取向、文明走向的探讨,有时未能成为创作的“骨架”。似乎更多的时候,文学承担的是一种“记录者”的角色,而非“思想的开掘者”和“价值的塑造者”。即便出现一些具有宏大叙事意图的作品,也容易落入宏大叙事的窠臼,或是被一种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单一情绪所主导,难以展现出哲学思辨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其次,形式的创新与突破,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领域。中国当代文学在引入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后,形式上的实验确实有过一段繁盛时期,涌现出一批形式感强的作品。但这种实验性的浪潮似乎有所回落,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形式的创新变成了一种“技巧”的展示,而非与内容、思想深度真正“融为一体”的生命力。很多时候,作家们似乎更倾向于在已有的、被接受的叙事模式中进行微调,或者模仿一种“先锋”的姿态,却未能触及到叙事语言、结构方式、甚至是文体本身的更本质的革新。这种“套路化”的创新,使得文学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缺乏那种能够“石破天惊”的、颠覆性的艺术语言和结构。而真正能够将形式创新与对当下现实的深刻洞察相结合,并最终抵达艺术的高度,这样的作品,相对而言,仍显不足。

再者,“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张力,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也存在着微妙的失衡。一方面,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主体性的焦虑和建构,使得很多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追寻一种“中国特色”。然而,这种“中国特色”的表达,有时容易陷入对民间叙事、传统符号的简单挪用,或是对某些“中国经验”的标签化呈现,而未能提炼出一种更具普适性、更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产生共鸣的“中国精神”。另一方面,当文学试图走向世界,与国际文坛对话时,又常常会面临被“异域化”的风险,或者为了迎合某些西方读者对“东方奇观”的想象,而牺牲掉作品的内在真实性。这种在民族文化根脉与全球语境之间的艰难行走,要求作家们具备一种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开阔的视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并创作出既有鲜明民族标识,又能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深刻反思的作品,这样的作家和作品,仍然是我们所期待的。

最后,职业作家与民间写作的边界模糊,以及市场化对创作生态的影响,也间接造成了一些“短板”。当文学创作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职业”,甚至是一种“生意”时,市场化的逻辑很容易侵蚀到创作本身。一些作品可能过于追求“畅销”,而忽视了艺术的探索和个性的表达;一些作家为了迎合市场,可能选择创作更容易被接受的类型化小说,或者重复已经被证明成功的模式。同时,虽然民间写作带来了活力,但有时也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和深入的思考,容易流于碎片化和情绪化。这种整体创作生态的复杂性,使得高质量、有深度、有创新的作品,如同沙里淘金,需要更审慎的眼光去发现和辨识。

总而言之,中国当代文学的“短板”,并非否定其成就,而是指向那些在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中,文学本身所面临的挑战与局限。它关乎思想的深度、形式的革新、文化的自觉以及创作生态的健康,这些都需要作家、评论家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去关注和努力,才能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迈向更高的艺术殿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严重缺乏批判现实的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有没有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有。非常少,譬如莫言。但是,他创作的那些作品时间,很早,集中于8、90年代。00年代初期还有些,09年以后,几无作品。同时,批判现实指向也很明确,矛头基本都指向90年以前。

当代没有几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这就是最大的短板。

原因我们就不讨论了吧。

user avatar

谢邀

才疏学浅,胡说些纯个人看法。

读过评论,多数人在谈及此问题时,都以小说为主,且都很有道理。却折射出当代文学一个问题——只重小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体裁。


当代小说的确不够好,但相比于其他文学体裁,其发展与现状是最好的,起码有人关心,有人谈。


诚然,小说是最具综合性的文学形式,但小说不能完全代表文学。


谈体裁单一。中国绝对是诗的国度——曾经。钱钟书曾在《谈中国诗》中说:

“据有几个文学史专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个观点在今天也适用。中国诗歌的最后一次发展是胡适所倡导的白话诗,最好的白话诗基本也诞生在那个时代。海子、北岛之后,中国诗歌停滞了。许多名人调侃诗,甚至于贬低诗。二十多年了,鲜少再有有影响力的诗人或作品。这实在不应该。


而后是散文。我们现在所能想到的散文大家,几乎清一水的民国时代的人。周氏兄弟,梁实秋,许地山、朱自清等。当代有个林清玄,算是比较著名的了,常出现在高中阅读题里,勉强算是美文吧,但也不太敢恭维。

与散文相近的杂文也有没落的趋势。现在,杂文、散文多见于网络,这没什么,无非载体变了。只是水平境界实在让人无语。原本,博客、微信甚至于微博理应是很好的平台。在博客刚开始流行时,人们的确可以从中读到不错的文章,只是最终被这个娱乐至死和资本力量横行的时代扼死了。


再说小说,这里谈类型。中国缺少优秀的类型小说。虽然现在的网络小说看似缤纷多彩,但优秀作品凤毛麟角。前几年借着盗墓小说之风,涌现一次悬疑小说热,过眼云烟。前两年,刘慈欣获奖,掀起了一次科幻小说热,又是过眼云烟。恐怖小说,制度问题。还有一点即是,中国的推理小说也挺乏善可陈,紫金陈因电视剧火了一把,但除此之外,纯粹的推理作品往往虎头蛇尾。


游记。当代也没有优秀的游记作品。阿城的《威尼斯日记》有游记的感觉,但总体更偏于日记体的散文。看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和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当代文学几乎遗忘了这一文学体裁。此外,余秋雨也写游记。


最后说一下新闻报道。虽然有人会说新闻报道不算文学,但在我看来是算的,有些像纪实文学,但不完全是。我认为,好的新闻报道可以与纯粹的文学相媲美。在西方,很多作家本就是记者出身,如海明威、马尔克斯。


其实,这些问题也不能称之为短板,只能说是现阶段的问题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学,这片曾经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激流,孕育出不少令人瞩目的作品和作家,但若要细究其“短板”,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其生成土壤、创作生态以及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多重影响。首先,在很多评论者看来,中国当代文学在思想深度和哲学探索上,似乎有些“轻飘”。这种“轻飘”并非指语言的浅白,而是.............
  • 回答
    顾彬教授的这番言论,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中国当代文学界乃至更广泛的文化讨论中激起了轩然大波。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既要理解其背后的语境和顾彬教授的立场,也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争议和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顾彬教授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一位在德国深耕中国文学研究数十年的.............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学的沃土上,涌现了无数令人瞩目的优秀小说。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精湛的笔触,描绘了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普通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要详尽地梳理中国当代小说的佳作,无疑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任务,因为“好”的标准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不同读者群体有着不同的偏好。但我可以试着.............
  • 回答
    要谈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活力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单一因素。这更像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牵扯着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以及文学自身的生态环境。首先,我们得看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巨变,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催生了许多新的题材和故事,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普遍的“功利主义”的侵蚀。当整个社会弥漫着“.............
  • 回答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语境和美学追求,因此无法简单地划分为高下。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的滤镜与传承的重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这个强大的滤镜.............
  • 回答
    在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一些作家确实在欧美市场取得了不俗的销量和广泛的关注。这些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翻译质量的提升和文化交流的促进。以下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在欧美市场表现出色的中国当代作家及其作品,涵盖不同行业(更准确地说是不同文学类型):一、 文.............
  • 回答
    嘿,聊到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网络小说,你提的这个“缺乏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感受,我太懂了!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读者都有同感。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原因还挺多,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这个“市场导向的产量至上”。网络小说这东西,它火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门槛低,更新快,能持续吸引读者,从而带.............
  • 回答
    奥地利学派在当代中国吸引支持者,以及其主张对中国改革发展具有的借鉴意义,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简要回顾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再分析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吸引力,最后细致地探讨其借鉴之处。 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简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以其对个体主观性、市场自发秩序、价格机制的信.............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乡愁”在台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更承载着历史、政治、社会和身份认同等多种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1. 历史根源:国共内战与国民党迁台 失根的移民群体: 最早将“乡愁”带到台湾的是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数百万军民。.............
  • 回答
    中国当代诗坛,就像一锅熬了很久的浓汤,味道复杂,层次分明,但要说它到底是什么味道,或许连喝汤的人自己都无法一言蔽之。这其中有大师的余韵,有新秀的激荡,也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香料在翻滚。诗坛现状:百花齐放,也百家争鸣,更“百无聊赖”?要描摹中国当代诗坛的现状,不能只看表面那几张最响亮的名片。 学院派与.............
  • 回答
    在中国当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里,寻找“解脱之道”并非一条笔直坦途,更像是在一条蜿蜒曲折、时而泥泞时而开阔的小径上探索。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变革的时代,旧有的价值体系在消解,新的方向又尚未完全清晰,这难免会带来一种漂浮感和迷茫感。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躺平”和“内卷”这两个极端。所谓“躺平”,并非真的什么.............
  • 回答
    中国古代文学,说它繁荣,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要我说,要挑一个“最”字,那还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过,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时段,那唐诗,以及稍晚一些的宋词,绝对是巅峰中的巅峰,是让后世望尘莫及的璀璨星河。咱们先来说说唐诗。唐朝,那可是个气象万千的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民族自信爆棚。这种时代.............
  • 回答
    说当代中国年轻作家文学方面“作为不大”,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武断,也容易引起争论。毕竟,“作为”这个词太空泛了,评价标准是什么?是销量?是获奖?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文学领域本就是一个不断变化、新旧交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地定义“成功”或“失败”。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化的论断,去审视一下当下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要说当代中国是不是“Hard模式”,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看,而且这个“Hard模式”到底难在哪儿,不同的人感受也会不一样。首先,经济压力肯定是大头。你想想看,现在物价涨得有多快?房贷、车贷压在很多年轻人身上,尤其是在大城市。毕业即失业的焦虑,好.............
  • 回答
    中国当代摄影,这片土壤孕育出的艺术形式,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它沉默地生长,爆发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力量。要谈中国当代摄影,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才能看得更透彻。一、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回响:从“纪录”到“表达”的飞跃别忘了,摄影在中国最早是作为一种记录的工具存在的。从晚清的风貌速写,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 回答
    清政府末期的改革失败,而当代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两者在历史背景、改革的性质、目标、推动力、阻力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清政府末期改革失败的原因清政府末期的改革,通常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些改革的失败.............
  • 回答
    如果有人抛出“中国的文脉断了,只剩下碎片”这样的论断,我们再来看奥雅集团提出的“中国的文脉,当代的景观”这个命题,这其中的张力与思考就愈发值得玩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像是一种在承认现实基础上,试图进行的连接与重塑。首先,我们得承认,谈论“文脉断了”并非空穴来风。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尤其是.............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兔》)作为一部以兔子为主角的拟人化漫画,在描述中国当代史方面,其客观性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总体而言,《那兔》是一部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创作,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纪录片或学术著作,而是通过一种通俗易懂、情感充沛的叙事方式来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并带有明显的爱国主.............
  • 回答
    中国当代文化对越南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仍然很大”或“不大”来概括。它像一条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其流向和深度都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不过,要说“仍然很大”,我认为在某些层面,这份影响依然存在,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被接受的方式,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首先,我们得明白,中越两国.............
  • 回答
    中国当代年轻人,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浪潮中成长,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其中也包括关于性的话题。传统的观念正在被挑战,新的价值观也在萌芽。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探讨中国当代年轻人究竟需要怎样的“正确”性意识,并非要定义一个单一的、普适的答案,而是希望勾勒出一个更健康、更成熟、更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性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