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漫画描述的中国当代史客观吗?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兔》)作为一部以兔子为主角的拟人化漫画,在描述中国当代史方面,其客观性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

总体而言,《那兔》是一部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创作,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纪录片或学术著作,而是通过一种通俗易懂、情感充沛的叙事方式来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并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其客观性问题:

一、 《那兔》的创作意图与视角:

核心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那兔》的创作初衷非常明确,旨在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年轻人更易于理解和认同中国近现代的奋斗历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在叙事中,中国(以兔子代表)的形象通常是被塑造得更为正面、英勇、充满牺牲精神。
视角是“我”的视角: 漫画中的“我”代表了中国,叙事是围绕“我”的经历展开的。这意味着事件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情感的倾向,都会不自觉地带有“我”的立场和情感。例如,对一些国际事件的描述,会更多地强调中国受到的不公待遇或中国所做出的贡献。
娱乐化和通俗化: 为了吸引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那兔》采用了漫画这种轻松幽默的形式,并用了很多网络流行语和梗。这种娱乐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简化历史事件,牺牲掉一些细节和复杂性。

二、 哪些方面可以被认为是“客观”的(或具有一定历史依据):

时间线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梳理: 《那兔》确实覆盖了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要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改革开放等。这些事件的时间节点和大致脉络,在漫画中得到了呈现。
塑造了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 漫画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刻画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毛泽东(被描绘成一位慈祥而坚毅的长者),并赋予了他们一些符合历史记载的特质和贡献。
反映了民族的苦难与奋斗: 《那兔》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在近代遭受的屈辱、苦难以及为民族独立和富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历史的真实情感和普遍认知。
部分对话和情境的合理性: 在一些涉及外交谈判、军事对抗的场景中,漫画中的一些对话和情境,可能基于公开的历史资料和解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对一些国家战略的描绘,可能会参考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决策。

三、 哪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主观性”和“选择性”:

选择性叙事和信息过滤: 为了服务于其爱国主义主题,《那兔》必然会选择性地突出有利于描绘中国伟大形象的事件,而对一些可能引起争议或不利于塑造正面形象的事件,则会进行弱化、回避或者以较为模糊的方式处理。
例如: 对于一些内部政治运动的描述,往往会以非常轻描淡写的形式带过,或者着重强调其“积极意义”,而忽略其负面影响或对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
又例如: 在描述中苏关系时,可能会更多地强调中国独立自主的一面,而对苏联曾经给予的援助和后期关系的复杂性可能处理得不够全面。
情感化和脸谱化的人物塑造: 拟人化和漫画的形式,使得人物形象容易变得脸谱化和极端化。代表不同国家的角色,往往被赋予了非常鲜明的、甚至刻板的性格特征,以凸显其与中国的关系。
例如: 代表美国的“英系”兔子(或与其他国家关联),在描述其与中国对抗时,可能会被描绘得更为傲慢、自私,而中国则显得更为坚定、无畏。
又例如: 代表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的“鬼子”形象),在刻画其侵略或对抗行为时,可能带有明显的负面色彩和漫画式的夸张。
对历史细节的模糊和简化: 为了漫画的流畅性和趣味性,很多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博弈、经济政策等,会被简化甚至忽略。一些关键的决策过程和动机,可能被提炼成非常简单的说辞。
“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 漫画中经常将世界划分成“我们”(中国)和“他们”(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并以此构建叙事。这种二元对立的方式,虽然能增强叙事的戏剧性,但也容易导致对其他国家和文明的理解深度不足。
历史结论的预设: 漫画的结局往往是预设的,即中国最终会走向富强。这种结果导向的叙事,会影响对过程的解读,可能忽略了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无数困难和不确定性。

四、 《那兔》的价值和影响:

尽管在客观性上存在局限,《那兔》的价值也不容忽视:

激发民族情感,普及历史知识: 它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让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兴趣,并通过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历史教育的不足。
提供一种“叙事认同”: 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历史的集体叙事,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发思考: 即使它带有主观性,它也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去进一步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判断。

总结: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以爱国主义为导向的创作。 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客观历史叙述,而是通过拟人化、娱乐化的手法,以一种非常具有倾向性的方式解读中国近现代史,其核心目的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阅读《那兔》时,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本严谨的历史教科书。 它更像是一个带有中国视角和情感的“历史故事会”。它提供了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特定入口和一种独特解读,但为了获得更全面、更客观的历史认识,读者仍需要结合其他史料和多方观点进行补充和辨析。 它的优点在于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能够触动一部分人对历史的关注,但其局限性也在于其选择性的叙事和情感化的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的好像地球上有客观的漫画一样,哦,那叫写生。

某些人脑海里阶级斗争那根弦绷的还真紧,这部打发时间的漫画居然成了国家主义的大毒草。

user avatar

不仅不客观,甚至有造谣嫌疑。

漫画有以下几处内容,怀疑艺术加工过于夸大导致失实。

1,漫画剧情:印尼930事件之后,兔子坐船到印尼劝印尼华人“大凶哦亲”,要把印尼华人运回来让其免受屠戮。结果印尼华人兔在秃子和白头鹰的蛊惑下“跟他回去才是大凶”,印尼华人兔因此除了少量回去的以外其他都被印尼猴图图了。

这段剧情过于离谱,首先,印尼930政变一开始是反共政变,但是事后苏哈托集团为了转移民众视线,把印尼共打成境外势力。有意制造红碗事件挑拨土著与华人之间的矛盾,将矛头指向华人。所以兔子一开始不大可能判定会发展到反华人运动,应该说930之后,印尼军政府之后的清洗主要还是反共运动,排华是反共运动的附属品。第二,华人,他已经不再是中华国籍,不属于本国公民,因此印尼反共排华事件本质上属于印尼内政,兔子派船去接人不知道用什么理由?第三,也是最离谱的,就是漫画里塑造的兔子在930后声称要对印尼核打击那张图……

本人是不知道这段漫画剧情主要出自哪本官方历史出版物。

2,关于南联盟篇漫画剧情,虽然漫画没有明说,很明显漫画剧情故意诱导人往一个方向遐想:当塞尔维亚击落美国隐形战机后,兔熊去搜集得到了隐形战机的技术资料。紧接着就安排炸馆剧情,好像是美国为了报复偷机密炸馆似的。或许漫画是想制造一个兔子赢麻了的形象,故意制造了一个兔熊得到了隐形战机残骸带回去研究技术一样,但……

史料出处是哪?

3,漫画瓦良格篇,安排马卡洛夫坐在港口目送瓦良格号离去,这段倒是挺感人。不过,一段流毒甚广的谣言,就是马卡洛夫那段已经被证伪的话“需要九个国防工业部……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就是伴随着这漫画的流行开的。所以有时我觉得贴吧隐主席贴这个漫画的时候,风格有点和今天知乎上黑枪挂人类似,自己把材料往那里一挂,自己不说话免得说错,然后粉丝尽情在评论区里发挥。如果粉丝发挥的效果好,自己也不说话。如果发挥的内容被石锤造假,那么楼主本身也没有责任:因为话不是他说的。

但毫无争议,这段地摊文学的发言的流传和这个漫画的流传有脱不开的联系。同样性质的还有漫画设计了刘司令站在美国航母上翘脚看的书面。之后网络上就流传此图,说当年美国人连航母都不让刘司令摸,内部机密不让看,前辈们有多不容易blabla。但是历史事实是刘司令不仅摸到了航母,还在内部进行了一整套参观。当然可以说这段历史谣言并非兔漫本身画出来的,但是这个谣传的流传和这个漫画本身的流传也脱不开关系。


诸如此类的历史硬伤和因漫画造成的历史类谣言影响的事例还有不少……

所以

它反映的历史客观吗?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user avatar

兔漫大约是2012年初开始在网络上连载,我是从6月份知道并开始看的,简单说说我的看法吧。

最初知道这部漫画的人很少,基本局限于几个军事主题的论坛,百度二战吧等很有限的几个贴吧,一般来说这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与战争有关的部分是比较了解的,对漫画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也比较熟悉,因此兔漫最初的意义或者说吸引人之处并非是去普及历史知识,大家只是被萌化的形象,搞笑的台词,戏剧化的剧情所吸引,很少有人会认为漫画中的故事是完全还原历史的。

然而事情在2012年下半年,尤其是10月、11月以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辽宁号服役以后,由兔吧发源的“航母style”让兔吧和兔漫迅速的火了起来,大量怀有朴素的爱国热情,但对近现代史和国际政治、军事知之甚少的小白(无恶意)涌入兔吧,极大地改变了兔吧的面貌。记得当初兔吧的老吧友们多次发帖抱怨,几乎成了日经贴,几名吧主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工作试图恢复从前的和谐面貌,但是结果怎样,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有意思的是,这一幕似乎今日又有在知乎重演的趋势,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于是,兔漫从一个军迷们自娱自乐的带有演义性质的欢乐漫画,变成了今日被广大小白网友误以为百分之百都是史实,当作历史来看的所谓“洗脑”漫画(这里的“洗脑”并非是认为作者主观上有这样的意图,只是客观上来讲,兔漫确实有这样的效果),不得不说,非常令人遗憾。

至于题主的问题,必须承认,兔漫并非完全是史实,其中有不少戏剧化的演义成分,这部漫画也并非站在完全中立、客观的立场上创作的,谁都能看出作者有明显的左倾倾向,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是人就有政治倾向,许右派说话,难道就不许左派发言吗?这里多说几句,看到这个问题下面一些对兔漫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作者动机的人,我更加坚定了今日自由派网民大多似右实左的看法。另一方面,兔漫的迅速传播,虽然有不少弊端,但也足以证明在如今这个也许是黎明前最后一小段黑暗的时代,对国家前途怀有希望,对身为华人深感骄傲,不以生在这个国家为耻的人依然大有人在,这让我觉得非常高兴。

这部漫画最大的问题,私以为并不在于漫画本身,而在于其受众和它出现的时间、场合。如果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可以轻松的辨别漫画中哪些是故事,哪些是史实,那你可以看的很愉快。很可惜,大多数网友做不到这一点。如果它出现的时间再晚上50年,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许多非议。如果它不是在网络上流行,也许就不会造成许多可能的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兔漫之于史实,就像三国演义之于三国,七分历史,三分演义,但是它讲的故事离我们太近,它赞美的对象又有太多黑点,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呀...

user avatar

《兔》这个漫画持有的是国家主义立场。对于漫画本身的批评现有的答案已经写得很不错了。这里我只想补充一句,国家主义不适合成为终极的政治价值。

有很多人鼓吹“爱国是左右两派的共同底线“,然后这个”爱国“又被解释为无条件支持扩展本国的国家利益,或者是支持政府的外交立场。然而真正探究政治思想,我们只能说,至少是20世纪以来,反国家主义才是左右两派(这里左派指从托派、非机会主义的列宁派、马克思主义者、社民;右派指自由主义者)共同持有的立场。

原因很明显,左右两派都有自己的终极价值取向。左派要追求无产阶级解放,右派要追求个人自由。至于国家主义,它何德何能要我拥戴?凭什么我出生的国家的国家利益就能成为一个我要赞许的终极政治价值?这并不是说左右两派不爱国或者反对扩展某个国家的国家利益,而是说,他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实现终极价值的中间步骤。如同恩格斯说的很明白的:

“各小斯拉夫民族把沙皇看作是他们惟一的解放者,……一旦发生战争,这些令人感兴趣的小民族就会站在沙皇制度一边,即站在资本主义发达的整个西方的敌人一边。只要情况是这样,我就不可能对他们的直接的﹑迅速的解放感兴趣,它们同它们的盟友和庇护者沙皇一样,仍将是我们的直接的敌人。我们应当为争取西欧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共同奋斗,应当使其它的一切都服从这个目的。不管巴尔干的斯拉夫人等等多么令人感兴趣,只要他们的解放愿望同无产阶级的利益相抵触,那我就同他们毫不相干。”(《恩格斯致伯恩施坦 1882.2.22-25》,在这封信中恩格斯严厉谴责大塞尔维亚主义,甚至预言了塞尔维亚的冒险会引起世界大战,破坏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4.17补充-----------------------------------------------------------------------------

以上引文说明,马恩对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甚至对于相对容易引人同情的“弱小民族求解放”的民族主义,也要用“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解放”来作为终极价值检验。而对于自己国家的对外立场,马、恩又是怎么看的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对拿破仑入侵德国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赞扬“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的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214页)。恩格斯曾充满激情地写道:“当果断的拿破仑把革命事业掌握在自己手里,当他认为自己就是革命(即1794年热月9日后被贪婪的资产阶级所扼杀的那次革命),当他这个‘寡头的’民主(一个法国作家就是这样称呼他的)接二连三地派遣军队袭击德国的时候,‘基督教德意志’社会就最终地被消灭了。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诚然,他的行动表现出来是暴虐的,但是他的暴虐甚至不及公会的代表们可能表现出来并且实际上已经到处表现出来的一半,不及被他打倒的王公贵族们所惯于表现出来的一半。在法国已完成其任务的恐怖统治,拿破仑以战争的形式把它搬到了其他国家,这种‘恐怖统治’德国是十分需要的。拿破仑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并以并小邦为大邦的办法减少了德国的小邦的数目。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拿破仑强迫一向只为私人利益而生活的德国人去努力实现伟大的理想,为更崇高的公共利益服务。”马克思、恩格斯怎样评价拿破仑--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需要知道一个背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重要起源就是反抗拿破仑的入侵和占领。重要文献如费希特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就说明了这一点。很明显,马克思在这一点上不鸟这些德意志民族主义者。

然而对另一个大国俄国,马、恩就特别不客气。恩格斯说过:

我们的回答是:恨俄国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德国人的首要的革命激情;自从革命开始以来又加上了对捷克人和克罗地亚人的仇恨,只有对这些斯拉夫民族实行最坚决的恐怖主义,我们才能够同波兰人和马扎尔人一道保障革命的安全。(《民主的泛斯拉夫主义》)

一直到普法战争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还发了一个宣言说:

我们抗议兼并阿尔萨斯—洛林。我们了解我们是代表德国工人阶级说话的。为了法国和德国的共同利益,为了和平和自由的利益,为了西方文明战胜东方野蛮的利益,德国工人决不能容忍兼并阿尔萨斯—洛林......我们将忠实地同我们的全世界工人同志们站在一起,为无产阶级共同的国际事业而奋斗!

(这段引文被《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引用,马克思以国际工人协会通讯书记的身份共同签署了《第二篇宣言》,并将其摘引入自己的著作《法兰西内战》。)

这里的“为了西方文明战胜东方野蛮的利益”指的是什么,不问可知。

当年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为号召,为打倒波拿巴不惜给哥萨克带路。当然自瓜分波兰后普鲁士和俄罗斯没有边界纷争,也基本没有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德意志民族主义者这么做法是很符合国家利益至上的逻辑的。然后马恩偏要倒过来,给拿破仑带路,打倒野蛮的东方俄罗斯!为什么?不就是因为马恩不以国家主义为终极政治价值,而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终极政治价值么。

---------------------------------------------补充完毕-----------------------------------------------------------------------

把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利益当作终极政治价值追求的政治思想,有其名称——法西斯主义。现在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很不幸地泛化和虚化(你真法西斯!),但其实质意义是明显的,当年鼓吹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家都不曾避讳过。比如墨索里尼的教育部长Giovanni Gentile就写了一本《什么是法西斯主义》,提出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和“领袖至上”作为法西斯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教育体制初探

)。

国家主义的立场如此缺乏终极正当性,以至于20世纪正直的知识分子群起拥戴共产主义,却非常反感法西斯主义。英国历史学家Eric Hobsbawm是一个老左派,一直是英共党员。他不是一个将个人自由和生命当作终极目标的人。1994年有人采访他说,假如实现共产主义只需要死掉1500万-2000万人,他支持不支持?Hobsbawm说:支持。(

Would 15-20 Million Deaths Have Been OK?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抨击不遗余力,还尽全力反对各种”发明的传统“和”民族主义的神话“。

言归正传。《兔》的主题就是”大国梦“。至于”大国梦“本身的正当性是没有追问的。当然它没有义务追问,只是如果别人追问了国家主义者总要有个辩护。现有的辩护策略有两条:

1)世界秩序就是弱肉强食。中国的崛起并不能改变这种状况,但能给十几亿中国人多争点肉。

稍微离题一下,日本著名左翼作家小林多喜二描述过这种心态:

据须山说,敌人现在在工厂里大肆宣扬战争的办法,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只是说什么要“忠君爱国”呀,什么中国佬可恨,非把他们打倒不可呀,而是说这次战争跟以前的战争不一样,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三井、三菱这些大资本家在占领的地区 建立大工厂,而是为了无产阶级找出路,说什么打下了满洲,把资本家排除出去,由我们自己建立一个王国,内地的失业者就可以大批大批地进入满洲,这样就可以逐渐地使日本没有一个失业的人;俄国就没有一个失业的,我们也应该跟它一样,因此说,这次的战争是无产阶级的战争。我们应当尽自己的微薄的力量,要按照战争需要交给我们的每一个部署努力地干活。
僚友会的清川和热田说,这次的战争归根结底是为了大资本家在殖民地进行新的剥削,在午休的时间,同在乡军人及青年团的职工展开了辩论。不过,清川又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的战争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好处。比如金属和化学之类的军需品工厂,增添多少工人也显得不够用,出现了空前的盛况,还说从所谓“战争股票”的猛涨来看也可以得到证明,帝国火药公司的股票原来是四元,现在是九元,提高了一倍多;石川岛造船厂的股票由五元增加到二十五元;造子弹用的锑的市场价格,由以前的二十元左右涨到现在的一百元左右,另外像德国,人们都以为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败涂地,其实像克虏伯钢铁厂却比平时获得了十倍的纯利(这些大概都是从什么地方听来的),所以我们的生活也可以沾战争的光而得到好处,一概地反对战争不划算,应当尽量地来利用战争 。——这就是他们的观点。尽管最初他们跟青年团、在乡军人争论不休,但一谈到这儿,彼此的意见又不知不觉地一致了。
——小林多喜二,《党生活者》

至于我等中国人,看到这些话作何感想可想而知。我们不可能认可日本人这种辩护的正当性,当然也不能指望被抢了肉的别国人认可我们自己的辩护。此种辩护策略,只能陷于彻底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然而这个辩护策略的更大问题在于,它虚设了一个”举国一致“的利益,遮蔽了国内各种矛盾冲突,无视了国内民众的巨大牺牲。当然对于”大国梦“的无条件鼓吹者来说,牺牲越大能说明事业越伟大壮丽。此处按下不表。

---------------------------------------------4.21补充-----------------------------------------------------------------------------

除了价值取向的问题,“给十几亿中国人多争点肉”这个立场也存在严重的理论问题。问题在于:现实中的国家利益与国民利益间隔如此之远,以至于“多争点肉”只能是一种虚拟情形。

以下补充基于答主对于一些国际关系理论著作的阅读。由于答主并非国际关系科班出身,对文献的阅读不可能全面,概括也未必准确,欢迎指正。

一般认为国际关系是讲“弱肉强食”的,特别是据说国际关系中有一派叫“现实主义”特别吃香。但问题在于,恰恰是知名的现实主义理论家并不承认存在“多争点肉大家分”的情形。

Hans Morgenthau是经典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Politics among Nations中,特别强调政治与经济的分野。他认为经济争的是物质利益,政治争的是power——支配他人的权势。国际政治争的也是支配他国的权力,而非经济利益。Morgethau强调废除用经济利益来解释国际政治是国际关系学科科学化的第一步。他认为正因为国际关系争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power,所以不可能给普通民众带来经济利益。他甚至不无刻毒地说,最有沙文主义倾向的一般是一国中较穷较无地位的人,因为这些人在社会中缺乏power,所以需要将追求power的心理投射到国际关系中。

Hans Morgenthau的理论存在一个大问题,即“国家追求power的最大化”几乎被他视为一个公理。但这个公理又说不上有什么依据,甚至谈不上能够证伪,最后只能诉诸“人性皆如此”。Kenneth Waltz在其名著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中纠正了这一点,将现实主义真正奠基在较为科学的基础上。他认为“争取最大化power”假设太强,他的现实主义只需要假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追求保存自身(security)即可。然而这个理论的突破对于“抢肉大家分”论者并不意味着福音。原因是:

1)追求security的假设实在有点弱。如同批评者非常正确地指出:人人都理解国家必须争取自己的生存,但到了现代国家的死亡率不高,生存实在是一个不太高的要求。后来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者”John Mearsheimer企图将“国家争取生存”和“国家追求最大化power”结合起来,但本人看来他理论上做得并不成功,实践中的预测也错的离谱(Mearsheimer预测两德统一后将再成欧洲祸患,德国将拥有核武器),答主欣赏不来。然而更重要的是:

2)Waltz的新现实主义极端强调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分野。他用了相当的篇幅讨论方法论,强调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不能采取还原论。国家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体,不是国民的集合。学者不能用脑细胞的活动来探究人的思想转变,也不能将国家利益解释为国民利益的加总。在这种较为严格的二元对立下,根本不存在“抢肉大家分”的存在空间。

现实主义都如此,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可想而知。“给十几亿中国人多争点肉”,实在是不了解国际关系学科基本命题的人的想象。

---------------------------------------------4.21补充完毕----------------------------------------------------------------------------

2)中国的大国梦实现能给世界带来更好的秩序。

这类主张不少。某个微博id叫”张忆安讲史“的就这样认为。这种辩护策略往往援引”中国文化讲究和谐“这类东西,其实和”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所以中国肯定比西方国家更重视环保“一样,是无根据的玄学,亦不必说。

user avatar

将其他国家的形象简化到种族歧视的地步的历史,绝对不可能客观。

越南猴子?

你可以叫别人猴子,别人就可以叫你蝗虫。

补充:

猴子的问题不是侮辱,而是过度简化。譬如在美国,如果做asian face(把眼睛咪小)或者说“ching chong ling long ting tong"(模仿广东人口音)是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这本身不是侮辱,甚至有客观事实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文化、长相、语言的过度简化和符号化,在很多程度上本身就是一种stereotyping,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交流。

这一点我们要走的还有很远。

user avatar

政治漫画,当然不会客观。事实上,客观与否对政治漫画来说压根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对政治漫画来说,真正值得讨论的是它的走红反映了什么。我个人认为,这部漫画的走红所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是——在当下的中国,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那些东西居然被称为「左」。

不错,左派是要求集中权力,但那权力集中起来是用来改造社会、铲除阶级压迫、推动人类解放的。

反观今日的某些「左」派,他们鼓吹集权的目的却是要对内强化镇压、维护阶级壁垒,对外下大棋、当老大,总之就是重走帝国主义的老路——这明明就是极右好伐= =!

于是我又想起列宁的某些观点了。群众不会普遍地、天然地、自觉地推动历史进步,没了先锋队的组织灌输,群众很有可能被别的力量拐走。魏玛德国和今日乌克兰的命运,大抵如此。

但愿中国不要重蹈覆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兔》)作为一部以兔子为主角的拟人化漫画,在描述中国当代史方面,其客观性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总体而言,《那兔》是一部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创作,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纪录片或学术著作,而是通过一种通俗易懂、情感充沛的叙事方式来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并带有明显的爱国主.............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下简称《那兔》)是一部以拟人化兔子形象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创漫画和动画系列。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核心理念与创作初衷:《那兔》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它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甚至是略带戏谑的口吻,将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中国近现代史讲述.............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兔》)为何会招致不少负面评价,以及这些评价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国内民众现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一部网络动画的兴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历史认知、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负面评价的来源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那年兔》并非全盘皆输,它在相当长.............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以兔子为主角的国民级IP,之所以能深深地触动无数人,靠的可不是简单的萌系画风,而是那些饱含深情、直击灵魂的语录。它们就像一颗颗闪烁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也温暖了我们为之奋斗的心。一、关于牺牲与传承:那些用生命书写的感动最让人心头一紧的,莫过于那些为了家国天下,毅然赴死.............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作品,从它爆红伊始就伴随着一个争议性的标签:“军国主义”。为什么是“军国主义”而不是其他词汇,这背后牵扯到这部作品的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它所触及的敏感历史与现实语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作品本身和它引发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军国主义”这个词本身所包含的含义。它通常.............
  • 回答
    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要评价这部动画,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内容与历史叙事: 创新性的历史叙事方式: 这是《那年那兔》最核心的亮点。它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萌化”成可爱的.............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那兔》)能够触动许多观众,让他们在观看时流下眼泪,这绝非偶然,而是因为这部作品深刻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心中最柔软、最复杂的情感,并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做得非常出色。以下我将详细分析观众在观看这部作品时可能被触动的原因,并列举一些具体的方面:一、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
  • 回答
    要理解豆瓣上《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那兔》)评分的两极分化现象,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那年那兔》在国内动漫圈里,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它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甚至带点“萌”的画风,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给具象.............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一部以兔子的视角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动画,自问世以来就激起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强烈共鸣。要理解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它的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它为何能成为现象级的“流量密码”。一、 独特的叙事视角与情感共鸣:首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那“萌”到极致却.............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在海外引起了一阵不小的反响,但评价却非常两极分化,可以说是“爱者极爱,黑者极黑”。想要详细讲讲,那得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看。首先,是关于“萌化”的争议。这是最容易引起外国网友注意,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当他们第一次看到一群长着兔子耳朵、带着军装、说着中国历史的动画形象时,不少人的.............
  • 回答
    谈到《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兔”),这可真是一部挺有意思的作品。用一句比较接地气的话来说,它就像是把我们从小到大在课本里、在各种纪录片里接触到的那些沉重、宏大的历史事件,用一群毛茸茸、自带萌点的兔子和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重新演绎了一遍。这种反差感,一开始可能让人觉得有点不搭,但仔细品味,你会发.............
  • 回答
    当现代铁蹄踏入奇幻大陆:解读《GATE奇幻自卫队》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独特之处在动漫和架空历史的领域里,总有一些作品能够以其独特的设定和叙事风格吸引我们的目光。《GATE自卫队 於彼地召唤而來》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便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星。尽管它们一个置身于充满魔法与怪物的异世界,另一个则以轻松.............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是否模仿了《桃太郎海之神兵》的设定,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两国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分别了解一下这两部作品的核心设定,然后进行对比。《那年那兔那些事》:国产动漫的另类解读《那年那兔那些事》(简称“那兔”)以其独特的“兔子”形象,讲述.............
  • 回答
    哈哈,《那年那兔那些事》这个兔子番,那可真是梗多到数不清,说起来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让我这个老兔子带你好好捋一捋,保证不是硬邦邦的AI腔,而是我这老兔子唠嗑的味道!要说最经典的,那必须是 “我可真是谢谢你啊!” 这句话了。这梗的来源,那可就得说到咱们兔子家的老朋友,隔壁那个长着大大的、圆圆的肚子的某个.............
  • 回答
    为什么是兔子?《那年那兔那些事》的中国符号选择在《那年那兔那些事》这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动漫中,选择“兔子”作为主角的中国形象,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承载了创作者对于国家身份认同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巧妙的文化符号运作,让这只小小的兔子,最终成为了无数.............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三十出头,糙汉子一个,看完《那年那兔那些事》和它的番外,眼眶湿润简直是常态。不是矫情,也不是没出息,就是感觉心底里有股什么东西被触动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但就是涌上来了。你说你的眼睛含泪,我懂。那不是因为剧情有多么轰轰烈烈,多么赚人眼泪的生离死别(虽然也有,但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更内.............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贴吧和微博账号在6月30日左右,因模仿“日向桶事件”而对无辜画师进行网络暴力一事,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和担忧的事件。从其引发的舆论和对当事画师造成的伤害来看,其行为确实不妥,并且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事件的起因和模仿痕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日向桶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具.............
  • 回答
    在我看来,百度贴吧的“那年那兔那些事”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网络社区,更承载着一种时代的情感和民族认同的表达。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它是什么?“那年那兔那些事”(简称“那兔”)原本是作者“将离”创作的一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漫画,以拟人化的兔子形象代表中国,.............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这部动画,从动画意义和爱国情绪两个层面来看,都算得上是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得细致地拆解开来。从动画意义上看:首先,它在表现形式和叙事手法上,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国产动画中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 拟人化叙事与情感连接: 用一群可爱的兔子形象来代表国家,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喜好、时代背景、内容吸引力等方方面面。作为中国人,大家喜欢日漫的原因有很多,而《那年那兔那些事》虽然也有拥趸,但整体的受众群体和受喜爱程度确实和日漫有所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道道。日漫的“魔力”在哪儿?首先得承认,日漫在中国拥有一批非常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