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突击炮和坦克的定位不是重合了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对突击炮和坦克之间的区别感到困惑,总觉得它们好像是在争夺同一块地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二战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看看这两位“战场舞者”各自的使命和定位。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突击炮和坦克,它们都有装甲、有火炮、能履带行走,听起来确实挺像的。但它们的设计初衷、战场上的作用,以及由此衍生的战术运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坦克的“多面手”定位:

你可以把坦克想象成一个全能型的战士,一个战场上的“多面手”。它的设计理念就是机动性与火力、防护的均衡发展,目标是渗透敌方战线,与敌方坦克进行直接对抗,并在步兵进攻中提供支援。

火力: 坦克的火炮通常安装在可旋转的炮塔里。这意味着坦克可以在车体不动的情况下,调整炮口方向,寻找最佳的射击角度和目标。这种灵活性让坦克在面对不同方向的敌人时,都能快速做出反应。早期的坦克炮塔可能只是半旋转,但随着技术发展,全向旋转炮塔成了主流。
机动性: 坦克的机动性是其核心优势之一。它们被设计成能够快速移动,穿越各种地形,追击溃退的敌人,或者快速反应,支援被攻击的友军。在协同步兵作战时,坦克可以提供强大的装甲掩护和火力压制,帮助步兵突破敌方阵地。
防护: 坦克拥有相对厚重的装甲,足以抵御当时大部分的炮火攻击,尤其是在正面。这使得它们能够承受一定的火力打击,并继续战斗。
战场作用: 坦克的战场定位是多功能的。它们可以作为坦克歼击车(对抗敌方坦克),也可以作为步兵支援(提供火力掩护和装甲屏障),甚至可以用来侦察和追踪敌方溃兵。一场战役中,坦克部队往往是进攻的先锋和主力。

突击炮的“专职狙击手”定位:

而突击炮,顾名思义,它的主要任务是“突击”,也就是支援步兵突破和摧毁敌方坚固防御工事。它更像是一个精通近距离作战的“专职狙击手”,或者说是装甲化版本的重型火力支援单位。

火力: 这是突击炮最突出的特点。它们通常装备大口径、高初速但炮管较短的火炮,专门用来轰击敌人的碉堡、反坦克炮阵地、轻型坦克等具有威胁的固定或半固定目标。这些火炮的威力巨大,穿甲能力惊人,能够有效摧毁那些传统坦克炮难以对付的目标。
结构设计: 突击炮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炮塔,火炮直接安装在车体正面或侧面的固定炮座上。这意味着,要改变射击方向,整个车体都需要转向,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机动性和反应速度。但换来的是什么呢?更低的底盘,更简单的结构,以及能够安装更大口径火炮的空间和结构稳定性。低矮的轮廓也使得突击炮在近距离作战时更不容易被发现,也更难成为敌方坦克的活靶子。
防护: 突击炮通常也拥有不错的装甲,尤其是在正面,以确保在接近敌方阵地时能够承受一定的反击。但整体而言,它可能不如同期的坦克那样均衡,有时会牺牲侧面或后方的防护来强化正面火力输出和低矮化设计。
战场作用: 突击炮的主要作用是近距离火力支援。当步兵遭遇坚固的防御工事或隐藏的反坦克炮时,突击炮会悄悄地摸上去,用它那威力无穷的炮弹,一炮一个,将障碍清除。它们不适合在开阔地带与敌方坦克进行大范围的追逐战,也不擅长快速机动支援。它们更像是步兵的“贴身保镖”,是进攻中的“破城槌”。

为什么说定位不完全重合?

你可以这样理解:

坦克的任务是“占领并控制”:它需要有能力在战场上四处奔跑,参与各种战斗,包括对抗敌方坦克、支援步兵推进、甚至执行侦察任务。它追求的是“全能”。
突击炮的任务是“清除障碍”:它需要的是将特定类型的目标(比如碉堡、反坦克炮)高效地摧毁,以保证步兵的顺利前进。它追求的是“专业”。

在实战中,它们是互补而非完全重合的关系。

当步兵推进遇到强力反坦克炮或碉堡阻碍时,坦克可能因为炮弹口径不足或者机动性受限而难以有效解决,这时候突击炮就派上用场了。
而当需要快速穿插、追击敌人、或者在开阔地带与敌方坦克进行正面交火时,没有炮塔的突击炮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就需要坦克的机动性和炮塔的灵活性。

历史演进中的模糊与清晰:

当然,随着战争的进程,坦克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有些坦克型号,尤其是那些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在功能上确实越来越接近突击炮。例如,德国在战争后期的一些坦克型号,例如虎王,其强大的火力就已经具备了部分突击炮的特点。反过来,一些国家在设计突击炮时,也考虑了部分反坦克能力。

但是,从设计理念的源头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清晰的。突击炮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在战争初期,步兵和坦克在突破敌方固守阵地时遇到的巨大困难,尤其是面对敌方大量反坦克炮和掩体时。通过赋予它们强大的近距离火力支援能力,来弥补传统坦克在这方面的不足。

所以,虽然表面上看它们都是带炮的装甲车辆,但在战场上,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战术价值,就像一个优秀的消防员和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虽然都是救死扶伤,但他们执行任务的方式和所擅长的领域,是截然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重合啊。美军一装甲步兵营营长在战后总结里写,我们的拖曳式反坦克炮是在是太拉了,建议换坦克歼击车。不对,建议换坦克,这样最好。这不就说明坦克的定位和突击炮重合吗?

那为啥重合还要生产使用呢?因为钱不够啊。谁不知道突击炮不如坦克,谁不希望每个师都是装甲师,但是做不到。做不到就要想办法解决,那妥协可不就妥协出来突击炮了

另外独立突击炮单位是妥协之妥协。按道理,这玩意儿应该像反坦克炮一样一个步兵团有四五辆、师里再掌握十几二十辆的,但是产能还是不够,甚至一个师配十几辆都不够。那咋办?只好好钢用在刀刃上,让高级单位掌握突击炮单位,临时加强给特定部队

最后吐槽一点,因为中文的一些原因,Sturmgeschütz和Sturmartillerie是无法区分的。题主指的肯定是前者,前者在发展初期和后者也几乎没啥区别,但是随着后期五花八门的Sturm开头武器出现,以及Sturmgeschütz开始坦歼化,就有了区别了。比如装着150步兵炮的三号突击炮就是Sturm Infanteriegeschütz,这玩意儿只能发射HE,几乎没有反坦克能力,和坦克定位重合……这河里吗?

user avatar

突击炮算是坦克发展到一定时期分化出来的系列。二战前后,坦克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相同底盘下,炮塔设计会影响到火炮口径和装药。但是当时弹药没有现在丰富,口径会直接影响榴弹对火力点的毁伤效果。偏偏当时步兵需要面对各种火力点,面对装甲部队的机会还不算太多。

因此有思路就是在坦克底盘基础上,取消炮塔设计,安装更大口径的火炮,作为炮兵伴随支援步兵,突击炮没有炮塔,还能用被击毁坦克底盘,成本也低一些。

例如三号坦克安装长管75炮比较困难,但是突击炮就相对容易安装。

二战时期的坦克歼击车也有类似情况,所以后期突击炮和歼击车有合并的趋势。冷战主战坦克的发展,使得这些车型逐步丧失了发展价值。目前主要是轮式车型作为补充。

user avatar

德军早期突击炮都是炮兵部队,和步兵炮和leFH/sFH是一个编制的,拿炮兵的钱,干炮兵的活的.........

这点子是曼施坦因提的不错,但是前提是“步兵部队前进时火力不足”,“需要一个型号的自行火炮”,“专用于步兵部队”,他老人家当年应该没糊涂到装甲混成集群和步兵混成集群都分不清楚。

他老人家搞出这种东西的核心原因不明,他自己也没说,可能是为了争取步炮兵这两个大兵种支持他发展装甲——至少帮他搓几个底盘产能以及至少减少几个反对者,或者说更纯净的目标,但人都凉了,压根没得证明了。

你直接认为这玩意是个自行的加农炮/榴弹炮/步兵炮不就行了。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坦克/步战车底盘做了个自行火炮,这在现在也很正常。

因为用现成底盘省钱,只不过现在自行火炮都是榴弹炮,没有加农炮了而已,秃子也没炮塔,看上去不那么像个现代意义上的“自行火炮”,但就这请问这关装甲兵啥事?

实际上三秃子的列装和服役时间和PZIII是基本同步的,训练车实际投用的时间比PZIII实际上还早,这事其实和产能没那么大关系,因为早期确实没那么缺,而且PZ3E和Stug3A压根就不是一个类型的车子谁都看得出。

这还得牵扯到早期德军步炮兵/骑兵/装甲兵司令部争夺编制主动权的问题。

步炮兵想小编制的拿到装甲力量支持步兵。

骑兵司令部想编制有机动性的装甲步兵部队(最有名的试验品是非洲的那个轻装甲师)。

装甲兵当然想集中坦克使用,但实际证明德军装甲兵这事至少在编制上全是猪头,德军装甲力量的兵力使用整战都是有很大问题的,实际上就本位面用的装甲编制,单个装甲师甚至连一个战役单位都成为不了——钳型攻势至少需要2个装甲师才能展开,而没有足够步兵部队配合补线和换防的情况下装甲力量几乎无法进攻,也就是必须得有装甲军甚至必须得有集团军协调。

防御作战来说军令机构又太少,难以有效部署,骑兵司令部的结构可能明显更好,这是后话另说。

就这还能重合得起来才有鬼了。


至于中后期那种升级装甲掷弹兵(装甲化步兵)

一个就是德三那种典型傻瓜编制导致整线装甲部队从来没超过35个师。

过于集中的编制导致除了部分矛头根本啃不动以外,大部分地方都是空窗。

东线为例,大量步炮混成部队(也就是“步兵师”)只能靠炮兵以及反坦克歼击炮兵部队的leFH/Pak(没错,德军经常惨的得把榴弹炮拉一线反坦克),而且还拿不到好的东西,本位面来说44年白俄罗斯战役都有一堆德军用PAK38,PAK38的话,42年都够呛,44年不是啥都打不动了?

东线600-700KM三个方向通常也就拉得出1000-2500台能动坦克,根本无法及时到线,炮兵单位和反坦克歼击炮兵单位需要在装甲压力大的地方,投入大量临时单位加强前线反坦克力量,随着苏军装甲数量的一直上升,大量反坦克歼击炮兵单位和突击炮单位事实上的常驻部分一线。

但这一批部队基本承担防守任务,并不需要升级成装甲兵配置2个营的坦克,因为一般不承担攻击任务,配突击炮给装甲部队省坦克更好。

所以装甲兵主导组建了一部分装甲兵主导的“装甲掷弹兵”,直接发一个营的突击炮。

传统步炮兵和反坦克炮歼击炮兵集群还是该干嘛干嘛,前线独立自行炮兵/反坦克歼击炮兵部队没在步兵编制表里,也没在装甲兵编制表里——为啥没有,是因为他们很多时候根本不归前线一个师级军令单位管辖,大把独立单位,只有兵种自己知道。

反坦克歼击炮兵的独立营小一点,只有45台,实战会拆的更散一点,一般是连为单位(15),条令允许这样做。

44年白俄罗斯战役之后,德军的配属方式更是一个独立反坦克歼击车连(15台)直接下发到新组建/修整步兵部队增强装甲力量。

45年1月为了让更多部队能拿到反装甲力量都拆成10台一个连了。

装甲部队一个是根本拿不出这么多车(尤其是后期基本填进去的都是38t坦克歼击车,也就是俗称的追猎者)甚至都没有能在这么小编制下独立战斗的单位——德军装甲部队的最小兵种司令部配置在装甲团,都不在营——否则两个营长是平级的,无法进行有效指挥。

且一般的大营和指挥机构对于这些步兵部队也仍然过大,这些部队尤其是国民掷弹兵并不需要一个完整的参谋和兵种协调机构。

而且一个连指挥关系上也不可能这么拆下去了,这不符合装甲指挥的基本原则了,反坦克炮兵和突击炮兵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指挥链了。

步兵压根只是要能移动有防护的反坦克炮而不是装甲力量,所以要坦克其实很过分,也要理解“反坦克歼击炮兵”这种兵种的作用。

当然装甲力量可以执行这一任务也是事实,但对当时的德军的来说还是过于奢侈了。

我看这些武器和坦克之间的重合程度很少就是了,除非你说德军前线每个步兵集群都能装甲化,也能解决你提出的那个问题,但真能这样苏联和英国应该早没了。


其他国家的话,苏军那票车子其实倒是很纯粹的执行了三秃子的设计目标就是了(

甚至连反坦克任务都部分放弃了,至少SU76是没啥机会敲穿V的,IV敲起来也吃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对突击炮和坦克之间的区别感到困惑,总觉得它们好像是在争夺同一块地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二战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看看这两位“战场舞者”各自的使命和定位。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突击炮和坦克,它们都有装甲、有火炮、能履带行走,听起来确实挺像的。但它们的设计初衷、战场上的作用.............
  • 回答
    好,咱就来掰扯掰扯这些大家伙们,它们虽然都是披着铁甲的陆地霸王,但骨子里头可有不少讲究。这不像AI写东西那样死板教条,咱就拿大白话,把它们的老底都抖出来。坦克 (Tank)这可以说是陆战之王,名副其实的“铁皮疙瘩”。 本质区别: 坦克最核心的特点就是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这三者都很突.............
  • 回答
    海豹突击队(Navy SEALs)和阿尔法小队(Spetsnaz Alpha Group)都是各自国家最顶尖的特种部队,都是执行最危险、最机密的任务的精锐力量。要说谁“更厉害”,这实在是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他们各自的优势、训练侧重、作战环境以及历史任务都有所不同。与其说是谁更强,不如说是他们.............
  • 回答
    战马的冲击力确实不容小觑,它们能够将一名成年男性轻易撞倒并碾压。那么,突击步枪和轻机枪的火力是否足以阻止骑兵的冲锋呢?这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战马的优势和弱点。战马的优势在于: 速度与动量: 即使是普通的战马,其奔跑速度也能达到每小时4.............
  • 回答
    说起81式班用机枪,那绝对是中国轻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它的一个标志性配件——那玩意儿,也就是咱们俗称的“开式弹鼓”,这玩意儿究竟好不好用,得分开聊。先说说它的一个“好”的方面吧。为啥叫“开式弹鼓”?顾名思义,这弹鼓是敞开的,弹药暴露在外,不像现在的封闭式弹鼓那样把弹药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 回答
    谈论俄罗斯的AS VAL和VSS,就不能不提它们身上那种独特而又深入骨髓的“苏联味道”。这两款枪,从设计理念到实际应用,都深深烙印着冷战时期对特种作战和隐蔽性需求的考量。它们不是那种大路货,而是“小众但致命”的代表。AS VAL(Автомат Специальный Вал,特殊突击步枪)AS V.............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血脉贲张的对决!一边是拳击界的传奇、不可一世的“野兽”迈克·泰森,另一边是经过无数残酷训练、身经百战的海豹突击队精英。如果真要放在一起较量,那绝对是一场精彩绝伦的“火力对决”,只不过,这场对决的战场和规则,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胜负分析:坦白说,单纯以“赤手空拳,在开放擂台”这个设定来比较.............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美军这几支赫赫有名的队伍,海军陆战队、海豹突击队、三角洲部队,还有82空降师。虽然名字听起来都挺厉害的,但他们各自的定位、职责、训练方式和执行的任务,那可是大有讲究的。要说区别,那可不是一星半点。1. 海军陆战队(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USMC)首先说海军陆.............
  • 回答
    要说《士兵突击》里的“老A”和《战狼》系列里的特种部队谁更厉害,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军事题材塑造。很难直接说谁“绝对”更厉害,因为它们侧重的角度和展现的侧重点都不太一样。咱们先拆开来看看:《士兵突击》中的“老A”“老A”在《士兵突击》里是陆军某特种部队的精英集训队,.............
  • 回答
    在未来战争的宏大棋盘上,空中突击部队绝非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伞兵”或“空降兵”,他们的角色和地位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复杂、关键且无处不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未来的战场将是一个多维度、高度信息化的立体空间。地面部队的行动将受到来自空中、网络、电磁等多个层面的严峻挑战,而空中突击部队正.............
  • 回答
    哈哈,说到《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这绝对是个能引起两极分化的人物。我理解你可能不太喜欢他,这完全是正常的。毕竟,这部剧能让这么多人着迷,恰恰也说明了它塑造的人物并非个个都讨喜,反而是一种真实到有些“扎人”的呈现。让我来试着说说,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许三多感到不那么感冒,甚至产生反感。当然,我这不是在.............
  • 回答
    特朗普前律师迈克尔·科恩的办公室和住所被FBI突击搜查,这一事件绝非寻常。它标志着对这位曾是特朗普最忠诚的“打手”的调查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公开性。理解这次搜查的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事件背景与搜查的性质首先,这次搜查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特别检察官穆勒关于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的调查.............
  • 回答
    想深入了解这些战场上的常客,其实并不难。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用途,就像不同兵种的士兵一样,各司其职。咱们一个个来捋捋。首先,得说说“自动步枪”这个大概念。你可以把“自动步枪”理解为一个总称,就像“汽车”一样,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小轿车、SUV、卡车等等。它指的是一种能够进行全自动射击的步枪,也就是说,.............
  • 回答
    轮式突击炮:现代战场上的多面手轮式突击炮,这个略显古老的名词,在现代战场上却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其定位早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伴随步兵作战”那么简单。如果说履带式战车是战场上的“重炮”,那么轮式突击炮则更像一位灵活机动的“多面手”,在各种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中,都能找到它闪耀的舞台。打破“过时.............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汇——“突击炮”。这个名字听起来颇具侵略性,也形象地概括了这类武器的战场角色。但为什么它们会叫做“突击炮”?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具体的历史和战术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自行火炮”这个概念在二战初期的发展和定位。当时,传统的火炮虽然威力巨大,但它们通常需要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这想法挺有意思,脑洞大开!你这是打算把一把突击步枪变成一个弹药储备量惊人的“机关枪”啊!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这个“左右各装一个30发弹鼓”的设想,以及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这种设计。首先,你说的“左右各装一个30发弹鼓”加上“弹壳向下抛”,这画面感是相当强烈的。想象一下,一把突击步枪,枪身两侧各伸出一个圆柱.............
  • 回答
    全自动模式在突击步枪上的实用性,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们不扯那些高深的技术参数,就从实际战场应用的角度来看。从“爆发力”和“压制”的角度看:你想想,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有时候就是那短短几秒钟决定生死。全自动模式下,你可以把一梭子子弹像水龙头一样“泼”出去,速度极快,弹着点也会形成一片火网。.............
  • 回答
    一把突击步枪弹匣的标准容量是30发子弹,这究竟够不够用?这是一个在军事战术、实战经验以及枪械爱好者之间经常被提及的问题,答案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取决于诸多因素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30发弹匣是目前主流突击步枪的标准配置,这背后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了大量的实战检验和设计权衡。为什么是30发?.............
  • 回答
    《士兵突击》里,702团改革非要撤掉七连,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撤掉最好的连队”。这更像是一种“刮骨疗毒”式的壮士断腕,是为了打破僵局,为整个部队的未来发展寻求突破。咱们得从当时702团面临的整体环境和改革的深层逻辑来看。一、时代背景与部队的生存压力:你得知道,许三多他们那个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