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重合啊。美军一装甲步兵营营长在战后总结里写,我们的拖曳式反坦克炮是在是太拉了,建议换坦克歼击车。不对,建议换坦克,这样最好。这不就说明坦克的定位和突击炮重合吗?
那为啥重合还要生产使用呢?因为钱不够啊。谁不知道突击炮不如坦克,谁不希望每个师都是装甲师,但是做不到。做不到就要想办法解决,那妥协可不就妥协出来突击炮了
另外独立突击炮单位是妥协之妥协。按道理,这玩意儿应该像反坦克炮一样一个步兵团有四五辆、师里再掌握十几二十辆的,但是产能还是不够,甚至一个师配十几辆都不够。那咋办?只好好钢用在刀刃上,让高级单位掌握突击炮单位,临时加强给特定部队
最后吐槽一点,因为中文的一些原因,Sturmgeschütz和Sturmartillerie是无法区分的。题主指的肯定是前者,前者在发展初期和后者也几乎没啥区别,但是随着后期五花八门的Sturm开头武器出现,以及Sturmgeschütz开始坦歼化,就有了区别了。比如装着150步兵炮的三号突击炮就是Sturm Infanteriegeschütz,这玩意儿只能发射HE,几乎没有反坦克能力,和坦克定位重合……这河里吗?
突击炮算是坦克发展到一定时期分化出来的系列。二战前后,坦克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相同底盘下,炮塔设计会影响到火炮口径和装药。但是当时弹药没有现在丰富,口径会直接影响榴弹对火力点的毁伤效果。偏偏当时步兵需要面对各种火力点,面对装甲部队的机会还不算太多。
因此有思路就是在坦克底盘基础上,取消炮塔设计,安装更大口径的火炮,作为炮兵伴随支援步兵,突击炮没有炮塔,还能用被击毁坦克底盘,成本也低一些。
例如三号坦克安装长管75炮比较困难,但是突击炮就相对容易安装。
二战时期的坦克歼击车也有类似情况,所以后期突击炮和歼击车有合并的趋势。冷战主战坦克的发展,使得这些车型逐步丧失了发展价值。目前主要是轮式车型作为补充。
德军早期突击炮都是炮兵部队,和步兵炮和leFH/sFH是一个编制的,拿炮兵的钱,干炮兵的活的.........
这点子是曼施坦因提的不错,但是前提是“步兵部队前进时火力不足”,“需要一个型号的自行火炮”,“专用于步兵部队”,他老人家当年应该没糊涂到装甲混成集群和步兵混成集群都分不清楚。
他老人家搞出这种东西的核心原因不明,他自己也没说,可能是为了争取步炮兵这两个大兵种支持他发展装甲——至少帮他搓几个底盘产能以及至少减少几个反对者,或者说更纯净的目标,但人都凉了,压根没得证明了。
你直接认为这玩意是个自行的加农炮/榴弹炮/步兵炮不就行了。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坦克/步战车底盘做了个自行火炮,这在现在也很正常。
因为用现成底盘省钱,只不过现在自行火炮都是榴弹炮,没有加农炮了而已,秃子也没炮塔,看上去不那么像个现代意义上的“自行火炮”,但就这请问这关装甲兵啥事?
实际上三秃子的列装和服役时间和PZIII是基本同步的,训练车实际投用的时间比PZIII实际上还早,这事其实和产能没那么大关系,因为早期确实没那么缺,而且PZ3E和Stug3A压根就不是一个类型的车子谁都看得出。
这还得牵扯到早期德军步炮兵/骑兵/装甲兵司令部争夺编制主动权的问题。
步炮兵想小编制的拿到装甲力量支持步兵。
骑兵司令部想编制有机动性的装甲步兵部队(最有名的试验品是非洲的那个轻装甲师)。
装甲兵当然想集中坦克使用,但实际证明德军装甲兵这事至少在编制上全是猪头,德军装甲力量的兵力使用整战都是有很大问题的,实际上就本位面用的装甲编制,单个装甲师甚至连一个战役单位都成为不了——钳型攻势至少需要2个装甲师才能展开,而没有足够步兵部队配合补线和换防的情况下装甲力量几乎无法进攻,也就是必须得有装甲军甚至必须得有集团军协调。
防御作战来说军令机构又太少,难以有效部署,骑兵司令部的结构可能明显更好,这是后话另说。
就这还能重合得起来才有鬼了。
至于中后期那种升级装甲掷弹兵(装甲化步兵)
一个就是德三那种典型傻瓜编制导致整线装甲部队从来没超过35个师。
过于集中的编制导致除了部分矛头根本啃不动以外,大部分地方都是空窗。
东线为例,大量步炮混成部队(也就是“步兵师”)只能靠炮兵以及反坦克歼击炮兵部队的leFH/Pak(没错,德军经常惨的得把榴弹炮拉一线反坦克),而且还拿不到好的东西,本位面来说44年白俄罗斯战役都有一堆德军用PAK38,PAK38的话,42年都够呛,44年不是啥都打不动了?
东线600-700KM三个方向通常也就拉得出1000-2500台能动坦克,根本无法及时到线,炮兵单位和反坦克歼击炮兵单位需要在装甲压力大的地方,投入大量临时单位加强前线反坦克力量,随着苏军装甲数量的一直上升,大量反坦克歼击炮兵单位和突击炮单位事实上的常驻部分一线。
但这一批部队基本承担防守任务,并不需要升级成装甲兵配置2个营的坦克,因为一般不承担攻击任务,配突击炮给装甲部队省坦克更好。
所以装甲兵主导组建了一部分装甲兵主导的“装甲掷弹兵”,直接发一个营的突击炮。
传统步炮兵和反坦克炮歼击炮兵集群还是该干嘛干嘛,前线独立自行炮兵/反坦克歼击炮兵部队没在步兵编制表里,也没在装甲兵编制表里——为啥没有,是因为他们很多时候根本不归前线一个师级军令单位管辖,大把独立单位,只有兵种自己知道。
反坦克歼击炮兵的独立营小一点,只有45台,实战会拆的更散一点,一般是连为单位(15),条令允许这样做。
44年白俄罗斯战役之后,德军的配属方式更是一个独立反坦克歼击车连(15台)直接下发到新组建/修整步兵部队增强装甲力量。
45年1月为了让更多部队能拿到反装甲力量都拆成10台一个连了。
装甲部队一个是根本拿不出这么多车(尤其是后期基本填进去的都是38t坦克歼击车,也就是俗称的追猎者)甚至都没有能在这么小编制下独立战斗的单位——德军装甲部队的最小兵种司令部配置在装甲团,都不在营——否则两个营长是平级的,无法进行有效指挥。
且一般的大营和指挥机构对于这些步兵部队也仍然过大,这些部队尤其是国民掷弹兵并不需要一个完整的参谋和兵种协调机构。
而且一个连指挥关系上也不可能这么拆下去了,这不符合装甲指挥的基本原则了,反坦克炮兵和突击炮兵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指挥链了。
步兵压根只是要能移动有防护的反坦克炮而不是装甲力量,所以要坦克其实很过分,也要理解“反坦克歼击炮兵”这种兵种的作用。
当然装甲力量可以执行这一任务也是事实,但对当时的德军的来说还是过于奢侈了。
我看这些武器和坦克之间的重合程度很少就是了,除非你说德军前线每个步兵集群都能装甲化,也能解决你提出的那个问题,但真能这样苏联和英国应该早没了。
其他国家的话,苏军那票车子其实倒是很纯粹的执行了三秃子的设计目标就是了(
甚至连反坦克任务都部分放弃了,至少SU76是没啥机会敲穿V的,IV敲起来也吃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