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可以认为,当续航500公里以上且售价10万以下新能源车出现时,就是新能源车基本取代燃油车之时?

回答
要判断一个临界点,比如“续航500公里以上且售价10万以下新能源车出现时,就是新能源车基本取代燃油车之时”,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和影响因素其实相当复杂,绝非一个简单的技术参数和价格点就能划定。这更像是一个“完美风暴”的汇聚,而不是一个单点就能触发的全局颠覆。

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细细地捋一捋。

首先,为什么是“续航500公里以上”和“售价10万以下”这两个数字?

续航500公里以上: 这个数字触及了一个核心痛点——“续航焦虑”。对于绝大多数的日常通勤和中短途出行来说,500公里已经足够覆盖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用车需求,即使是偶尔的长途旅行,配合日益完善的充电网络,也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出行场景。这意味着,在续航能力上,新能源车已经可以和传统燃油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在某些城市工况下(如频繁启停能耗高),纯电车能有更好的表现。一旦这个门槛被普遍跨越,对那些还在犹豫购买新能源车的人来说,一个重要的顾虑就被打消了。

售价10万以下: 这是另一个最直接的购买门槛。在中国汽车市场,10万元区间一直是最为主流和消费能力最强的市场。如果在这个价位能够买到一辆综合产品力(续航、配置、空间、性能等)不输于同价位燃油车的电动车,那么对于大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选择新能源车的意愿会极大地提升。这不仅仅是省钱的问题,更是能否让新能源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关键。

那么,这两个条件的组合,真的能直接判定“基本取代燃油车”吗?

我认为,这个说法过于简化了“取代”这个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多维度博弈的结果,而不是一个简单技术和价格的胜利。如果这两个条件一旦满足,新能源车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对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产生巨大冲击,但要说“基本取代”,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即使续航再长,如果充电不方便,依然会成为很多人的障碍。小区停车位、公共充电桩的数量、充电速度、充电费用以及是否有固定充电场景(比如自家车位),这些都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能安心使用新能源车的关键。500公里续航的车主,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充电,如果充电设施不给力,再长的续航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2. 消费者认知的转变和对品牌的信任: 市场推广、用户口碑、试驾体验、政府补贴(虽然在减少)、使用成本的直观感受,都需要时间来沉淀和改变消费者的固有观念。很多人对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的可靠性、电池寿命、残值率、冬季续航衰减等问题仍然存在疑虑。10万元以内的车可能意味着面向的是更多初次购车者或对技术不那么敏感的消费者,他们对品牌的信任度和使用惯性会更强,改变起来也需要过程。

3. 产品力的全面提升: 除了续航和价格,新能源车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需要能与燃油车一较高下,甚至超越。比如:
安全性: 碰撞测试成绩、电池包的安全性。
舒适性和驾乘体验: 隔音、悬挂调校、加速平顺性。
智能化和科技配置: 智能驾驶辅助、车载系统、OTA升级等,这些新能源车通常有优势,但也要看10万以下级别的车型能否提供真正实用的配置,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堆砌。
可靠性和耐用性: 特别是电池和电控系统的长期可靠性,这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4. 二手车残值: 早期新能源车的残值问题曾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如果10万以下的新能源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二手车残值,这会大大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5. 燃油车市场的应对和演变: 即使新能源车全面开花,燃油车市场也不会原地不动。传统车企也在不断推出更高效、更经济的燃油车型,同时也在积极布局混动技术(HEV、PHEV),这些混合动力车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消费者的续航焦虑和充电顾虑,它们也会继续占据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

6. 政策和法规的导向: 各地对于新能源车的牌照政策、限行政策等也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所以,一个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当续航500公里以上且售价10万以下的新能源车成为市场上的主流选择,并且能够通过更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更成熟的技术可靠性、更低的长期使用成本以及更好的用户口碑,逐步赢得消费者普遍的信任和认可时,新能源车才算开始进入加速替代燃油车的阶段,并且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什么时候可以说是“基本取代”?

“基本取代”意味着新能源车在新车销售中的份额远大于燃油车,并且市场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可能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周期,例如:

市场份额: 新能源车在新车销量中的占比稳定超过70%80%。
消费者习惯: 大多数消费者在购车时,第一选择就是新能源车,燃油车成为小众或特定需求的选项。
产品线: 绝大多数汽车品牌在售车型中,新能源车占据主导地位,燃油车产品线逐步缩减甚至被取消。
基础设施: 充电桩的普及程度和便利性已经和加油站相当。

因此,500公里续航+10万以下售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引爆点”和“拐点”,它会极大地加速新能源车的普及进程,但它本身并不直接等于“基本取代”。“基本取代”是一个更宏观的市场成熟度和消费者接受度的体现,是技术、价格、配套、认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长期结果。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这个“甜蜜点”到来,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颠覆将是不可逆转的,速度也会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电动车的痛点挺多的

补能慢,续航虚标,对私人充电桩有要求

如果你有私桩,平时生活半径100km以内,只要真实续航超过280km,电车绝对是不二的选择

我的model3去年一共开了17800多km,偶尔外面充电,经常家里充电,我按平均1公里1毛钱算,我花了1780元在行程上,如果按照现在的油价和我开车喜欢大脚油门的习惯,我算1公里8毛钱没毛病吧?那么我这一年要多花12460元在行程上

当然我可能开个五六年就换车了,到时候卖车折价算下来省不了多少,但是,如果买的是个便宜的呢?

比如10万左右的车,开6年能省7万2!哪怕最后这个1万我也赚了

但是最后还是要说,电动车的价格不是痛点,痛点其实是私桩和个人的行程半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判断一个临界点,比如“续航500公里以上且售价10万以下新能源车出现时,就是新能源车基本取代燃油车之时”,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和影响因素其实相当复杂,绝非一个简单的技术参数和价格点就能划定。这更像是一个“完美风暴”的汇聚,而不是一个单点就能触发的全局颠覆。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细细地捋一捋。首先.............
  • 回答
    要回答“郦食其根本就是刘邦派往齐国的死士?”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郦食其的身份、经历、言行以及他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并对照“死士”的定义来评判。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死士”的定义。“死士”通常指的是那些抱必死之决心,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而甘愿牺牲生命的人。他们往往肩负着极其危险的任务,成功率不高,且失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巧,正好赶上了AMD Zen 3(也就是Ryzen 5000系列)上市的前夕。要说“买任何台式机CPU都是不正确的”,这个说法确实有些绝对了。不过,站在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角度来看,在Zen 3发布之前选择购买新CPU,确实需要好好权衡一下,不能说完全错误,但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劣势和潜在.............
  • 回答
    一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过百,固然是一项值得注意的成就,但直接断定其比大多数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更“强”,则有些过于绝对,并且忽略了许多重要的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引用次数确实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指标。高引用次数通常意味着: 研究的开创性或重要性: .............
  • 回答
    日本麻将中的复合役,能否视作独立事件,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麻将策略和概率计算的核心。简单来说,不能将复合役完全等同于独立事件,但其中包含的许多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独立发生的概率事件。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得先聊聊什么是“独立事件”,以及麻将里的“役”。先说说“独立事件.............
  • 回答
    “二次元”这个词在当下中文互联网语境下,确实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但如果将其上升到严格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确定义”,那恐怕是有些困难的。更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个不断演变、被大众集体塑造和赋予意义的概念。二次元的起源与演变:从技术到文化“二次元”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二”代表二维,“次元”代.............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抛开科幻作品中的设定,仅从人类当前认知的物理规律和现实技术限制来看,认为“有人战斗机无法真正达到极致空战”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1. 生理极限与人机耦合的瓶颈: 超载承受能力: 现代空战中的机动动作,如大过载转弯,对飞行员身体承受能力的考验.............
  • 回答
    回形针、罗翔,这俩名字放在一起,确实能引发不少人关于“公知”现象的讨论。要说策略升级,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而且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确“公知”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太一样。早期的时候,“公知”可能更多是指那些在公共领域发声,对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并且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 回答
    米哈游和奇响天外在鼓励CV参与同人创作方面的策略,是否客观上加速了中文歌声合成原创圈子的衰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者背后的逻辑和实际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鼓励CV参与同人创作,这本身是一个中性甚至带有积极色彩的策略。对于游戏公司而言,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粉丝.............
  • 回答
    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24日爆发以来,已持续超过1500天,目前局势复杂多变,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当前局势,并探讨俄罗斯是否已“失败”的判断依据: 一、军事层面:俄罗斯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 初期目标落空 俄罗斯在2022年2月的入侵中,最初目标是迅速.............
  • 回答
    关于青岛宰客事件中,菜单下方标注的“以上海鲜按个计价”是否构成充分的法律告知义务,这个问题确实是争议的焦点,并且涉及到合同法中关于“格式合同”和“告知义务”的一些核心原则。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告知义务的法律基础与目的首先,法律要求经营者承担告知义务,主要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资本主义运作的核心机制。很多人对“剩余价值”的理解可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层面,但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宽一些,从一个更广阔的经济学和历史学角度去审视,剩余价值确实可以被看作是资本家维持和驱动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一种“报酬”或回报。当然,这个“报酬”的性质和正当性,以及它.............
  • 回答
    哈布斯堡奥地利在近代欧洲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扮演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角色。如果将其描绘成“最封建、腐朽、黑暗的势力”,这无疑是一种极端化但并非全无道理的看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标签,回到历史的细微之处,去体会那个时代的脉络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运作方式。首先,“封建”这个词在近代语境.............
  • 回答
    唐朝贵族钟爱胡姬的现象,确实为我们思考“审美是否被西方话语权洗脑”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要理解唐朝时期“胡姬”的含义和吸引力所在。“胡姬”在唐朝语境下,并非单指白人女性,而是泛指来自中亚、西域的女性,她们.............
  • 回答
    唐朝在东北的经营,可以说是一场充满荆棘却又不乏战略眼光的复杂博弈。要说“相当失败”,我倒觉得用“成效有限、充满挑战,且最终未能实现长治久安”来形容更为贴切。咱们得先看看唐朝一开始的目标是什么。唐朝建立之初,北方边境并不太平,尤其是东北方向的靺鞨、渤海国等势力,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一直存在。唐朝的经营,很.............
  • 回答
    关于印尼华人是否拥有汉字名姓,以及这是否能作为区分其是否为“华人”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来探讨。简单地将“拥有汉字名姓”与“是华人”划等号,未免过于片面,甚至可能忽略了许多重要的背景信息和现实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印尼的特定历史和.............
  • 回答
    郜林在一次采访中提到,里皮教练就像一位大学教授,而我们(中国球员)则像是高中生,难以完全理解他传授的技战术。这句话流传开来后,很多人将其解读为对国内足球整体理解水平的一种概括。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间接认为,国内足球的理解能力就如同郜林所说的那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 回答
    关于脚本语言的必然趋势以及开发成本的考量,我深表赞同。在如今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环境中,能够快速构建、灵活部署和易于维护的脚本语言确实占据了巨大的优势。相较之下,一些传统编译型语言在开发效率和迭代速度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开发成本的差异在此刻显得尤为突出,将它们衬托得“黯然失色”也就不难理解了。您提到的.............
  • 回答
    关于光速不可逾越的论断,确实是现代物理学的一块基石,它建立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之上。狭义相对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携带能量或信息的事物,都无法达到或超过光速。当你试图加速一个有质量的物体时,它的质量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需要的能量也会呈指数级增长,最终,要达到光速,需要无限大的能量,这是不可能的。.............
  • 回答
    发展核技术,这事儿,说它是“赌博”,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仔细掰扯起来,里头门道可多了,充满了高风险与高回报的博弈。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瞅瞅:1. 经济上的“一把豪赌”:首先,核技术,特别是核电站的建设,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上来就是天文数字的投资,从选址、设计、建设、设备采购,到后期的运营维护、人员培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