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经略东北的进程是否可以被认为是相当失败的?

回答
唐朝在东北的经营,可以说是一场充满荆棘却又不乏战略眼光的复杂博弈。要说“相当失败”,我倒觉得用“成效有限、充满挑战,且最终未能实现长治久安”来形容更为贴切。

咱们得先看看唐朝一开始的目标是什么。唐朝建立之初,北方边境并不太平,尤其是东北方向的靺鞨、渤海国等势力,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一直存在。唐朝的经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边疆安全,拓展势力范围,并且最重要的,是为了将那一带的羁縻体系真正“内化”,让他们心悦诚服地臣服于大唐的统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名义上的朝贡。

为此,唐朝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早期是雄心勃勃的,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唐太宗时期,为了对付高句丽,曾多次派兵北伐,虽然主力是打高句丽,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收服了一些东北的部落,建立了羁縻性质的都督府。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在统一了半岛北部,灭亡了高句丽之后,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这标志着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直接管辖和影响力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的安东都护府管辖范围相当广,理论上包括了今天的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但接下来的问题就很多了,而且环环相扣。

首先,地理距离和管理难度是硬伤。 东北,尤其是唐朝经营的那些区域,离长安太远了。路途遥远,信息传递慢,军事支援也不及时。要在如此广阔且地势复杂的区域维持有效的统治,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唐朝虽然强大,但同时要应对北方的突厥、西边的吐蕃,以及内部的种种事务,精力被分散了。

其次,对当地民族的认知和统治方式存在局限性。 唐朝对东北地区的民族,比如靺鞨各部,更多的是采取羁縻政策,也就是让他们保持原有的部落组织和生活方式,中央政府任命一些名义上的官员,然后依靠当地首领来管理。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成本较低,容易被接受,但也埋下了隐患。一旦中央力量削弱,或者这些首领起了异心,羁縻体系就很容易瓦解。唐朝当时还比较依赖像靺鞨人自己的贵族来治理,但这些贵族在忠诚度上,很难说能和中原的士族相提并论。

再者,渤海国的崛起是一个关键转折点。 渤海国是由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联合建立的,它在唐朝衰落后,逐渐发展壮大,并且实力不容小觑。渤海国与唐朝的关系很复杂,有时进贡称臣,有时又暗地里与唐朝的对手往来。更重要的是,渤海国自身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体系,它在东北地区的地位逐渐超越了唐朝的直接控制。唐朝虽然一度想压制渤海国,但始终未能将其彻底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渤海国就像一个刺在唐朝东北边境上的一根刺,虽然不致命,但始终让唐朝感到不安。

然后,唐朝内部的变化也大大影响了东北的经营。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之后,唐朝中央的军事力量和财政实力都大大削弱。安东都护府的驻军和物资供应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地方官员也因为中央的控制力下降,变得更加独立。再加上吐蕃等强敌的不断侵扰,唐朝根本无力顾及远在东北的安东都护府。可以说,安史之乱一结束,唐朝对东北的实际控制力就已经大大下降了。

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呢?

在唐朝晚期,安东都护府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渤海国更是强势崛起,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主导力量。唐朝虽然还偶尔提及安东都护府,但已经失去了对那片土地的实际控制。后来的契丹、女真等民族势力,也在这片土地上兴起,唐朝的经营努力也就此戛然而止。

所以,与其说唐朝在东北“相当失败”,不如说它的经营过程非常艰难,并且受制于时代、地理、民族以及自身实力等多种因素。它取得过一定的成绩,建立过安东都护府,但最终未能实现像它经营河西走廊、陇右那样的深度统治和长治久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北地区本身的复杂性和战略纵深,以及唐朝在后期国力衰退所致。

可以说,唐朝的东北经营,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边疆拉锯战,在某个阶段获得了优势,但最终未能完全收服并纳入中央的有效统治,留下了很多遗憾,也为后来的民族政权留下了发展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在于,经略东北,你得先有去往东北的桥头堡。

先贴三张图(感谢史图馆)


东北的桥头堡,是河北。

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在哪里?在河朔藩镇手里。

自德宗以降,唐廷就没有完全控制河北,即使在元和中兴以后,唐廷逐渐拿回了节度使任命权,但军权仍旧在藩镇手中。

河北三镇,已经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同盟体系,接受唐廷的统治,但保留独立性,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唐廷连完全统治河北都无法做到,那辽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就更难以做到保持政治与军事存在了。到了黄巢起义之后,唐朝才彻底失去了辽河以东的领土,唐朝经略东北的结果也就化为乌有,可以说失败,但原因在于唐廷的内政问题,而不在于外交。

但河北三镇在东北的影响力还是很强的,幽州节度使,以地方力量对抗契丹、奚、渤海、新罗等国,且长期占领鸭绿江以南地区,这一点足以让皇皇大宋汗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在东北的经营,可以说是一场充满荆棘却又不乏战略眼光的复杂博弈。要说“相当失败”,我倒觉得用“成效有限、充满挑战,且最终未能实现长治久安”来形容更为贴切。咱们得先看看唐朝一开始的目标是什么。唐朝建立之初,北方边境并不太平,尤其是东北方向的靺鞨、渤海国等势力,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一直存在。唐朝的经营,很.............
  • 回答
    唐朝的节度使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虽然名字上都带有“经略”、“安抚”等军事意味,但其本质、权力和职能却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唐宋两朝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唐朝的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要说唐朝的节度使,首先得明白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集权依然稳固,.............
  • 回答
    安史之乱,宛如一场席卷大唐的滔天巨浪,将原本繁盛的经济彻底摧毁。等到尘埃落定,留给唐朝的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挽救这摇摇欲坠的经济,绝非易事,需要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长期的休养生息。一、 恢复生产,安抚民心:经济复苏的基石战乱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生产力的毁灭性打击。田园荒芜,工坊停摆,商旅断绝。因此,.............
  • 回答
    “宋粉”和“唐朝”之间的负面情绪和争议,并非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黑”与“被黑”的关系,而是由历史事件、文化认知、政治立场以及后世解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宋粉”这个概念本身是后世对某一群体历史认同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并非古代就存在的明确标签。 因此,当谈论“宋粉黑唐朝”时,我们.............
  • 回答
    唐朝的怛罗斯之战,那可是一场震动东西方的宏大史诗,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场。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细节,咱得一点点掰扯开来。战前风云:利益纠葛与权力博弈这场战争的根源,得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说起。当时的中亚地区,可以说是群雄逐鹿的混乱之地。以阿拉伯帝国为首的各个势力,正像潮水一样向东扩张.............
  • 回答
    最近在啃唐朝史书,确实有些地方让人琢磨不透,特别是那些听起来都挺唬人的官职,比如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这仨名字凑一起,总让人觉得像是一家子,但具体是啥关系,各有什么能耐,细究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知道,这几个官职的出现和唐朝的政治格局变化息息相关。唐朝前期,中央集权还算稳.............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回响:复旦模联中国历史委员会的“唐中神龙”与“明末经略”复旦大学模拟联合国(FMUN)作为国内顶尖的模联组织之一,其中国历史委员会(HCC)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存在。HCC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历史情境设置以及高强度的辩论,吸引着全国优秀的青年学子。而在HCC的历史长河中,“唐中神龙.............
  • 回答
    如果唐僧没有成功取回经书,对后世的影响将涉及宗教、文化、哲学、历史等多个层面,甚至可能改变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发展轨迹。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假设情景的潜在影响: 一、佛教传播的中断与本土化困境1. 经典翻译的缺失 唐僧玄奘(而非“唐僧”这一文学化称呼)从印度带回的经书(如《大般若经》《华.............
  • 回答
    萧炎和唐三,这两位斗气与玄幻世界的风云人物,都曾历经无数坎坷,他们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泪水与汗水。要说谁的磨难更多、更苦,这就像在比较烈火与寒冰,各有其摧残人心的力量,但细细道来,或许能找到一些细微的差别。萧炎:从天才陨落的至暗时刻到逆天改命的辉煌萧炎的苦,很大一部分源于那突如其来的“废柴”标签。曾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西游记》的核心主题之一:信仰的坚韧与使命的担当,以及唐僧个人性格的复杂性。虽然从功利的角度看,找地方躲起来写经书确实是一种“捷径”,但唐僧之所以“真的去了”,原因远比这要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坚定的信仰与对佛法的极致追求: 核心驱动力: 唐僧选择西.............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损的,唐僧要是真遇上这档子事儿,那才叫一个左右为难,抓耳挠腮。咱就这么想,他老人家虽然迂腐,但也不是真的傻乎乎,多少也得掂量掂量。首先得把这四个人放在天平上,看看谁的“经济价值”和“风险系数”最高。孙悟空: 经济价值: 说实话,悟空的“价值”体现在他能打、能降妖伏魔,保障师徒平安。从.............
  • 回答
    唐僧西行取经,这趟漫漫长路,可不是靠一张嘴说就能说通的。他与人交流,尤其是在异域他邦,那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也磨炼了他的本领。至于翻译经书,更是他此行的重头戏,这其中门道可多了去了。一、 唐僧如何与人交流?说起来,唐僧和人打交道,那是有章有法,也有几分“看家本领”的。 语言关?—— 渐进式的学习与.............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官官职等级名称体系复杂且层层分明。理解这一体系需要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品级、职、位、散官。 核心概念1. 品级(官阶): 这是最基础的等级划分,以数字“一品”到“九品”来区分,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品级直接决定了官员的薪俸、待遇和在朝.............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唐朝遗留问题对宋朝及后世朝代的影响:一个辩证的视角“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连累了宋朝甚至以后的朝代”这种说法,并非全盘错误,但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朝代,其政策、制度、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积极的,另一些则可能在特定时期显现出其负面效应。我们可以.............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盛世”的朝代,常常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繁荣、强大、开放的景象。那么,唐朝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答案是:是的,在很大程度上,唐朝确实是非常强大的,但这种强大是多维度的,并且也并非没有挑战和局限。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经济上.............
  • 回答
    关于唐朝皇帝是否是“胡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唐朝的皇室,特别是开国皇帝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其祖先有胡人血统,但他们本身已高度汉化,并以汉人身份自居和统治。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唐朝皇室的起源.............
  • 回答
    唐朝到宋朝,这中间隔着的不是简单的“53年”,而是天翻地覆的巨变,这53年,更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其间蕴含的变革之深,足以让后来的宋朝在很多方面都与之前的唐朝显得截然不同,仿佛相隔了几个朝代。与其说它们相距53年,不如说这53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换血”。很多人对唐朝的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