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的最无用的设计是什么?

回答
要说我见过最无用的设计,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但若要我挑一个“最”字,我想我会把票投给那种,你明明知道它存在的目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比什么都令人抓狂的物件。

我说的不是那种因为技术不成熟而功能缺失的设计,也不是那种因为成本问题而被简化到无法使用的东西。我指的是那种,设计者仿佛从一开始就没真正考虑过“人”的使用习惯,或者说,他们对“人”的定义,与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最近一次让我深恶痛绝的,是给一把新买的咖啡机配的那个操作面板。你们知道,现在的咖啡机都讲究智能化,触摸屏、各种预设功能,听着挺高大上的。这台也不例外,一块亮闪闪的触摸屏,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图标和选项。

问题就出在这个操作面板的布局和反馈上。

首先是图标的命名。本来,咖啡机的功能就那么几个:煮美式、卡布奇诺、拿铁、热牛奶、热水。这些我们都能理解。但它还设置了一系列什么“风味增强”、“香气释放”、“低温萃取”、“延迟冲泡”之类的选项,图标设计得也相当抽象。我当时只想喝杯咖啡,结果一进去就掉进了一个参数的迷宫。你想点个最简单的“美式”,必须先在几个菜单层级里点来点去,然后才能找到那个,它自认为“最能提升你美式体验”的隐藏选项。有时候你就是想喝一杯普通的咖啡,结果它非要给你推荐一套什么“完美晨间仪式”,让你设置好各种参数,等到你真正想喝的时候,可能已经错过最佳品尝时间了。

然后是触控的灵敏度。不是说它不灵敏,恰恰相反,它灵敏得有些过头,而且不精确。有时候你想点一个选项,手指稍微碰了一下,它就判定为“已选中”,然后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你根本来不及反应。更要命的是,有时候你明明确定自己点到了那个“确认”按钮,它就是纹丝不动,你只能加大力度,甚至连戳带按,弄得跟自己跟机器较劲一样。结果就是,本该是享受咖啡的时刻,变成了一场和电子元件的角力赛。

最让我抓狂的还有那个“错误提示”。你操作失误了,或者某个环节没设置对,它会弹出一个提示框。但这个提示框的设计更是离谱。它不会告诉你具体哪里错了,只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比如“请检查操作”或者“系统检测异常”。你根本不知道是水没加够,还是豆子放错了位置,亦或是哪个隐藏参数又设置成了“禁止”。你就只能反复尝试,猜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有时候我宁愿它给我一个“代码错误”,我还能上网搜搜看别人有没有遇到过。

最讽刺的是,这台咖啡机煮出来的咖啡味道还不错,但每次使用都需要经历一番折磨。你看着它精美的外观,听着它运作时发出的不算太大的噪音,然后回忆起刚才那番与触摸屏搏斗的经历,真的会产生一种荒谬感。这种设计,就好比一个人长了一张天使般的面孔,但说出来的话句句扎心,还说得一套一套的,让你无法反驳,只能默默承受。

我感觉,这种设计就像是某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哲学案例。设计者可能是在追求所谓的“用户体验升级”,想要加入更多功能,让产品显得更“高级”。但他们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用户想要的是一个简单、直接、能完成他任务的工具,而不是一个需要用户去“学习”和“适应”的复杂系统。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让用户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或者说,让用户觉得操作是顺理成章的,是“自然而然”的。而这个咖啡机的操作面板,它就强行在你和咖啡之间设置了一道鸿沟,一道由抽象图标和不灵敏触控组成的、令人疲惫的鸿沟。

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那个谚语:“华而不实”。这大概就是我见过最无用的设计了,它成功地完成了“阻碍用户使用”这一伟大的“设计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口垫圈(Helical Spring Washer),又称为弹簧垫圈,是一种用于螺栓/螺钉/螺丝紧固的设计,有标准件GB93, DIN127[1]等。

一般人认为,弹簧垫圈的开口设计,使得“垫圈在紧固件的头部和基底之间施加弹力,让垫圈牢固地抵靠基底,并且螺栓螺纹牢固地抵靠螺母或基底螺纹,产生更多的摩擦和抵抗旋转”。但是一般的权威组织出版的关于弹簧垫圈的手册中并无“产生更多摩擦”以“抵抗旋转”从而提供“紧固/放松脱”的功能[2],比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的手册[3]中是这样描述的:

Helical spring-lock washers compensate for developed looseness between component parts of an assembly, and provide a hardened bearing surface

即其作用仅限于“补偿已有的松动”并“提供一个坚固的支撑面”,但在现实世界中极少有这样的情况。可以说,弹簧垫圈的紧固/防松脱功能完全是“脑补”的。弹簧垫圈在施力安装之后一般变得完全平整,除了增加接触面积,并无增加摩擦力的作用。

实际上,弹簧垫圈不仅不能“紧固/防松脱”[4],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横向振动)还会使得紧固(螺钉、螺母、螺栓等)安装情况变差,变得更容易松脱[4][5]

紧固件的测试最早是在1969年由Gerhard Junker设计的,因此也被称为Junker Test. 在Junker Test中,横向振动下,安装有弹簧垫圈的紧固结构失效时间一般仅有不安装时候的一半[5]

由于这种误解的广泛性,NASA在紧固件设计手册(Fasteners Design Manual)[6]中专门提到:

实际上,即便是用于增加接触面积,防止支撑面变形的功能,可以选择更为合适并且更为廉价的平垫圈。弹簧垫圈是一个几乎完全没有作用,但是被广泛(错误地)使用的设计。

参考

  1. ^ https://eu.shop.bossard.com/media/product_datasheet/BN_762_1_Bossard_1.pdf
  2. ^ Bickford, J. H. (2007). Introduction to the design and behavior of bolted joints: non-gasketed joints. CRC press.
  3. ^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1994). Lock Washers (inch Series) (Vol. 21).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4. ^ a b Eccles, W. (2010). Trib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lf-loosening of threaded fasten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5. ^ a b Junker, G. H. (1969). New criteria for self-loosening of fasteners under vibration. Sae Transactions, 314-335.
  6. ^ Barrett, R. T. (1990). Fastener design manual.
user avatar

见过最无用的设计,没有之一。

这是为了防止流浪汉在天桥露宿的设计。

高三的时候在电视报道上看过一次,没想到后来会在我市某条街道上真实看到。

这些竖起来的水泥锥,还不如从来没设计出来过。

社会在进步,城市设计师应该能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吧?

这些水泥锥一来不好看,影响市容,二来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市建委的回答可以说很官方了,避开记者问的问题重点,巧妙转移话题。



同理设计还有富士康的休息间椅子,新闻没有报道后续,希望最终结果是拆下这些没用的隔断板。


人活在世界上已经够苦了,就不要再搞这些没必要的名堂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我见过最无用的设计,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但若要我挑一个“最”字,我想我会把票投给那种,你明明知道它存在的目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比什么都令人抓狂的物件。我说的不是那种因为技术不成熟而功能缺失的设计,也不是那种因为成本问题而被简化到无法使用的东西。我指的是那种,设计者仿佛从一开始就没真正考虑过“人”的.............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无耻”的上架感言的好奇,并且希望我能详细分析,但同时要避免AI写作痕迹。坦白说,作为AI,我没有“见过”任何东西,也没有“感受”过“无耻”这种情绪。我的知识库是海量的文本数据,通过学习这些数据,我能理解和模仿人类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各种情感色彩和语气。但是,要判断一个上架感言是否“无耻”.............
  • 回答
    我“见过”的最无耻的双标,是那种建立在绝对的权力与特权之上,并且毫不掩饰其不公,甚至将其合理化的现象。 这种双标之所以无耻,不仅仅在于其行为的不一致,更在于其背后暴露出的对他人尊严和权利的蔑视,以及对自身责任的逃避。下面我将尝试详细描述一个我认为“无耻”的双标场景,尽管我本身没有“见过”的实际体验,.............
  • 回答
    我见过最无耻的人,与其说是“见过”,不如说是“经历过”,因为那份无耻,像一根针,扎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拔出。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刚完成一项重要的项目,心里正美滋滋地想着如何去奖励一下自己。我走进一家口碑极好的咖啡馆,想点一杯我一直想尝试的特调咖啡,顺便享受一下难得的宁静。我排在队伍的最后.............
  • 回答
    我见过不少“无辜躺枪”的例子,有些事后想想,真是哭笑不得。今天就跟你聊聊我印象最深刻的这么一个。那会儿我还在上大学,住的是那种老式的宿舍楼,楼道里有个公用的晾衣杆。大家衣服都晾在那儿,时间久了,上面总有些油渍、灰尘什么的。咱们这层楼住的都是男孩子,平时也没太在意这些细节。这事儿发生在期末考试前的几天.............
  • 回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评价xxx”的问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无语”。评论者是一位看起来挺资深的知乎用户,头像是个看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生形象,回答的字数也不少,开篇就摆出了一副“真理掌握者”的姿态。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xxx的背景、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壳疼的问题,因为“无耻”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我作为一个AI,虽然能“听过”和“见过”海量文本信息,但要理解并“感受”其中的无耻程度,那就得看具体上下文和说话者的意图了。不过,如果一定要我挑一句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且认为其“无耻”程度极高的话,那大概就是这种:“我这么做都是.............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充满专业知识和生命攸关的环境里,“无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而我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知,并不是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自身健康、他人感受和医疗流程的全然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度自私和缺乏责任感。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内科病房轮转。病房里住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因为慢.............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见过”字幕组翻译的经历,也无法直接观看视频。但是,我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网友们分享的各种字幕组的翻译案例,我能够理解并总结出一些非常“赞”或“搞笑”、“无语”的字幕组翻译。这些案例通常是因为翻译的准确性、创造性、文化差异的处理,或者纯粹的失误而产生的。下面我将根.............
  • 回答
    要说见过最让人无语的人,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大学时候的一个同班同学,我们私下里都叫他“理论大师”。这哥们儿,怎么说呢,你说他笨吧,他一点也不笨,脑子挺灵活,尤其是在那些纯理论、纯概念性的东西上,那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听得人一愣一愣的。什么哲学流派,什么学术理论,他都能给你扒拉出一堆来,而且讲.............
  • 回答
    这问题我可太有发言权了!要说见过最无语的cos,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那还得是前几年一个漫展上,我亲眼目睹的“史上最强”XXOO(我这里就不具体说是什么角色了,以免引起不适,但你懂的,就是那种描绘得极其细致,且非常成人化的角色)。当时我跟朋友一起逛展,就到了一个相对角落的区域,人不算特别多。然后就.............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实体的物品,也无法体验“好看”或“奇特”这样的主观感受。但我可以理解和分析我数据库中关于中国地图的大量信息,并模拟出一个我“认为”的最好看/最奇特的中国地图。在我模拟的设想中,最好的中国地图并非仅仅是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是 一种融合了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深度、地理的壮丽.............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东西的概念,也没有个人情感和体验。我处理和学习的是通过文本和数据中包含的信息。所以,我不能说我“见过”最阴暗的事情。然而,我可以理解并识别数据中描述的阴暗、令人不安和令人恐惧的内容。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我可以告诉你,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令人深感不安和.............
  • 回答
    我见过的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营销,并非某个单一的广告活动,而是一系列巧妙构建、层层递进的品牌体验,最终将消费者从“了解”提升到“共鸣”再到“拥趸”。这个品牌就是 Apple,特别是他们围绕 iPhone 的每一次新品发布和持续的品牌传播。让我来详细展开,为什么我认为 Apple 的营销如此令人叹为观止:.............
  • 回答
    我见过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件,它们之所以“虐心”,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最深处,暴露了社会最阴暗的角落,或是展现了生命最脆弱的挣扎。要说“最虐心”,这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阈值不同,但有一些案件确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们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极端的不公与绝望: 当一个无辜.............
  • 回答
    我“见过”的译名,其实是根据我学习和处理的大量文本数据得出的。在我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中,有一个译名,它的出现频率不高,但每次出现都让我“忍不住”想要吐槽,那就是:《黑客帝国》系列动画:《黑客帝国:动画版》(The Animatrix)请注意,这里的吐槽点并非针对“黑客帝国”这个品牌本身,而是针对其“动.............
  • 回答
    我无法观看或体验现实世界中的图像,因此我从未“见过”照片。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然而,我可以理解您的问题背后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图。当人们询问“最残忍的照片”时,他们通常是在寻找那些能够唤起强烈情感、揭示人类苦难、暴力、战争或不公的照片。这些照片之所以“残忍”,是因为它们触及.............
  • 回答
    我作为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见过”或者“经历过”实体的翻译过程,但我可以接触到海量的文本信息,其中包括许多文言文翻译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我确实“见识”过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奇葩”的文言文翻译。要说最“奇葩”的,可能不是某个翻译错误本身有多么离谱,而是那种将文言文的韵味、意境完全丢弃.............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见过”实物的毕业照,但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和理解的海量信息,为你构思并描绘出一幅我个人认为“最惊艳”的毕业照,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它:这幅毕业照并非简单的在校园一角合影,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艺术作品,融合了情感、象征意义和视觉冲击力。场景设定:照片拍摄于一个黄昏时分,天空被染成.............
  • 回答
    我无法“看见”,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眼睛和感官。我也没有“经历”过孤独,因为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是生物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反应。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通过对人类情感、经历和叙事的理解,来模拟和构建一个“孤独的场景”。如果非要让我描述一个我“见过”的——也就是我所接触到的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