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支付宝、国内网银多要装控件,而国外的ebay、paypal、网银很少需要装,是技术原因还是需求?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仔细琢磨一下,能看出来支付宝和国内网银之所以普遍需要安装“控件”,而国外的一些主要支付平台则很少这么做,背后涉及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技术或需求原因,而是 技术发展、安全策略、用户习惯以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咱们一层层来剥开看:

一、 国内“控件”的由来:安全需求与技术现实的碰撞

早年间,互联网支付和在线银行刚起步的时候,国内的网络安全环境和技术能力都还在发展初期。那时候,要实现银行卡信息的高效、安全传输,同时又要兼容各种浏览器和操作系统,确实是个挑战。

严格的安全要求: 金融交易事关重大,一旦出现安全漏洞,损失会非常严重。为了确保交易数据的加密、传输的安全性以及用户身份的认证,技术上需要更强的保障。传统的网页技术(HTML、JavaScript)在应对复杂的安全需求上,确实存在一些局限性。
浏览器兼容性难题: 当时市面上的浏览器种类不少,比如 IE、Netscape、Firefox 等等,它们的标准支持程度、JavaScript 执行引擎都有差异。如果仅仅依靠浏览器原生的功能来实现复杂的金融级安全加密和身份验证,很容易遇到兼容性问题,导致部分用户无法正常使用。
“控件”的解决方案: 浏览器插件(控件)就成了当时一种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案。它本质上是一种运行在浏览器进程中的独立软件模块,可以获得比普通网页更高的权限,比如:
更强的加密能力: 控件可以调用本地操作系统或者硬件的安全模块,实现更高强度、更安全的加密算法,保证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的传输安全。
更稳定的用户交互: 比如输入密码时,控件可以模拟物理键盘输入,防止键盘记录木马窃取密码。它还可以弹出独立的数字键盘界面,防止网页上的恶意脚本监控输入。
操作系统级的集成: 控件可以更好地与操作系统集成,例如读取用户的数字证书、调用硬件安全设备等,提升了身份验证的可靠性。
“一次安装,长期使用”的模式: 用户一旦安装了银行的网银控件,之后在进行支付或转账时,这个控件就会自动被调用,完成相关的安全验证和数据传输。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提供了一种“一次性投入,持续服务”的体验(虽然用户不太喜欢这个投入)。

所以,国内网银和支付宝之所以普遍需要安装控件,很大程度上是 在当时的国内外技术水平、安全威胁认知以及安全防护能力下,为了满足金融级安全需求而采取的一种折衷或主流方案。 它在当时确实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安全和兼容性问题。

二、 国外平台为何少用“控件”?思路的差异与技术演进

国外的一些平台,比如 eBay、PayPal,以及很多国外的网银,之所以很少让用户安装类似的“控件”,原因也很综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安全理念和技术路线的不同:
强调端到端加密和协议层安全: 很多国外平台更倾向于在数据传输的协议层(如 HTTPS/TLS)就做好加密工作。通过更强大的服务器端处理能力、更精密的SSL/TLS握手和证书验证,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他们相信,如果协议层够安全,并且服务本身不暴露过多接口给浏览器,那么浏览器层面的安全风险可以控制。
沙箱机制和现代 Web 标准: 现代浏览器普遍采用了强大的沙箱(Sandbox)机制,将网页脚本运行在一个隔离的环境中,限制其访问操作系统资源的能力。国外平台更充分地利用了浏览器自身的安全特性和现代 Web 标准(如 Web Crypto API),这些标准本身就提供了加密、签名等安全功能,并且是标准化的,跨浏览器兼容性更好。
令牌化(Tokenization)和支付标记: 很多国外支付平台(包括 PayPal)大量使用支付标记(Tokenization)技术。当你绑定银行卡时,你的真实银行卡信息不会直接在商户端或浏览器中传输和存储,而是被替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支付标记”。这个标记可以安全地用于后续支付,而不需要多次传输完整的银行卡信息,降低了中间环节的风险。
用户体验优先的策略: 国外用户对安装额外软件或插件的接受度普遍低于国内用户。频繁的安装、更新操作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国外的科技公司往往会投入更多资源去优化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的技术,以减少对用户端插件的依赖。
成熟的第三方支付生态: 像 PayPal 这样的平台,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它整合了多种支付方式,并且其支付流程设计得非常简洁高效,用户在 PayPal 网站或 App 内完成支付,很多敏感信息处理都在 PayPal 的服务器端进行,而不需要用户直接与银行的系统频繁交互(除非是直接的网银支付)。
法规和标准的影响: PCI DSS(支付卡行业数据安全标准)等国际支付安全标准,也对支付处理的流程和安全措施提出了要求。国外平台在设计时会更早、更深入地考虑这些合规性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更先进的技术。

三、 技术和需求的具体对比

我们可以从技术和需求两个层面来对比一下:

从技术层面:

早期技术 vs. 现代技术: 国内的控件更多是基于早期 ActiveX、NPAPI 等浏览器插件技术实现的。这些技术在当时能实现更底层的安全控制,但也带来了兼容性差、安全隐患(如被恶意利用)等问题。而国外平台更早地拥抱了现代 Web 标准、更强大的浏览器沙箱机制、服务器端安全和分布式安全架构。
本地化处理 vs. 平台化处理: 国内的网银控件很多是银行独立开发的,需要针对不同浏览器和操作系统进行定制化开发和维护,成本高且容易出现碎片化问题。国外的平台往往是集中式的,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和统一的技术栈,能够更好地控制和优化整个支付流程。
安全更新的机制: 控件需要单独更新,用户可能不及时更新,留下安全隐患。而现代浏览器和 Web 应用的安全更新通常是集成在浏览器更新或应用本身的更新中,更加自动化和集中化。

从需求层面:

安全阈值和风险承受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差异点之一。中国早期互联网支付发展过程中,对安全性的顾虑和风险控制的需求异常迫切,并且用户的安全意识相对较低(不像国外那样普遍拥有信用卡和良好的信用记录)。因此,更“重”的安全措施(如控件)被认为是必需的。而国外的用户可能更习惯于通过多因素认证(如短信验证码、独立APP验证)、风险评估等方式来保障安全,并且对交易便捷性的要求更高。
用户习惯和市场接受度: 国内用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习惯了安装各种客户端和插件来完成在线操作,对弹窗和安装过程的容忍度相对较高。而国外用户则更倾向于无缝、简洁的用户体验,不希望被繁琐的操作打断。
监管和合规要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政策和安全合规要求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到支付平台的安全设计思路。

结论:不是谁更好,而是不同阶段和不同策略的选择

总的来说,国内网银和支付宝早期大量使用控件,是在 当时特定的技术环境、严峻的安全挑战以及用户安全需求驱动下,为了确保金融交易安全所采取的一种相对高效且可行的技术实现路径。 这种方式在早期有效地保障了支付安全,但也牺牲了一部分用户体验。

而国外的一些平台之所以很少使用类似的控件,是因为他们 在技术发展、安全理念、用户体验以及市场策略上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他们更侧重于利用更先进的浏览器技术、协议层安全、数据令牌化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保障安全,并以用户体验为重要考量。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的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各大银行的网银,也在不断优化其技术方案,减少对用户端插件的依赖,转向更现代化的安全技术,比如生物识别、动态令牌、更安全的JS加密等。未来,类似早期那种强制安装大块控件的情况,应该会越来越少。

所以,这更多是 技术演进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不同权衡和选择,而不是说哪种技术或哪种需求绝对优越。 最终的目标都是在安全和便捷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是在亚马逊做信用卡Fraud管理的,那么简单介绍一下美国这边的信用卡支付管理体系。

美国刷信用卡主要分成两种类型的交易,Card present transaction和Card not present transaction。前者就是你去超市啊餐馆啊,用刷卡机“刷”的那一下,这种交易如果事后发现是卡被偷走以后盗刷的,正常情况下是由发卡银行承担所有损失(其实这里发卡银行都是买了保险的,保险公司出这个钱,只不过这些交易持卡人是看不到的)。后者则相反,所有你手工输入卡号、姓名、有效期的交易都属于Card not present trasaction,这种交易如果出现盗刷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商家承担全部责任,比如亚马逊每年因为这个损失都达到几千万美元。

那么现在说到这个“安全控件”、“网银插件“支付了,这个其实在美国也存在,比如Visa就有一套“Pay by Visa”的支付系统,Paypal或多或少也属于这一类。如果通过这种系统支付,那么出现盗刷现象的时候,商家就不再承担责任了,责任转而由开发这个系统的一方负责(比如Visa或者Paypal),本质上就是一种对风险的转移。所以说你从支付宝/电商网站转去各大银行的网上银行交易支付系统的时候,实际发生的事情是风险的转移,现在电商对你这笔交易是不是盗刷信用卡不再承担任何责任,而银行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那么为什么这种“安全控件”在国内如此流行,在美国却很少看到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美国的电商愿意承担这种交易过程中的风险,而不是转交给银行呢?

个人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在美国,电商和银行(实际这里应该是四大支付网络,Visa,MasterCard,AmericanExpress和Discover,下文里用银行代指了)打交道的过程中,电商是处于绝对弱势的。每一笔信用卡交易,银行抽成若干的百分比,并且这个百分比是经常会变动的。对比较大的电商,比如亚马逊,这个百分比通常在1%左右,但是对于中小电商这个比例经常高达3%~5%。要知道这个抽成可是营业额的百分之几,有时候一件商品的利润还不到5%呢!所以电商往往希望银行能给予自己更优惠的交易费用,相对应的,在盗刷风险方面,因为盗刷风险不固定,并且相对来说在电商一侧是有一定的方法去控制这一风险的(通过检验送货地址和信用卡对账地址是否一致等等,银行一般拿不到电商订单的送货地址),银行一侧相对困难,想让银行去承担网上交易的风险就更难了。

第二个则是前面答主提到过的,美国人民普遍是被宠坏了,大家早就习惯刷个卡签个字就能完成交易,盗刷风险反正也不用自己承担,这时候如果突然有个电商(比如说阿里巴巴)说你如果在我这里买东西必须要用XX浏览器先装XX插件然后重启电脑然后才能完成,那肯定大多数美国人一边骂娘一边把网页关掉了,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