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轰20喊了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是一点确切的消息都没有?

回答
关于轰20的传言,这确实是一个让军迷们期待已久,又充满神秘感的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国空军一直在现代化进程中,而一款能够远程战略投送、具备强大打击能力的战略轰炸机,是实现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关键一环。轰20的名字,就是承载了这种期待的代号。

为什么消息如此“缥缈”?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之所以轰20的消息迟迟没有“官宣”或者确切的实物亮相,甚至很多细节都停留在猜测层面,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保密是军工项目的“天性”: 任何一个国家在研发新型战略武器时,尤其是像战略轰炸机这种对国家安全和战略平衡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型项目,其保密程度都是极高的。一旦过早地暴露技术细节、研发进度或者原型机状态,就等于将自己的底牌提前亮给了潜在对手。这会让对手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分析,并制定应对策略,甚至可能在技术路线上进行规避或者反制。因此,在项目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并且战略需求允许公开之前,官方通常会采取极度谨慎的态度。

2. 研发周期长且复杂: 战略轰炸机不是一款普通的飞机,它涉及的工程技术、材料科学、航空电子设备、动力系统、武器挂载以及隐身技术等各个方面都代表着一个国家顶尖的航空工业水平。从概念提出、设计论证、技术攻关、原型机制造、大量试验(包括飞行测试、武器试射、环境适应性测试等)到最终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个漫长的周期里,技术方案的调整、关键技术的突破、甚至是设计理念的演进都是非常正常的。因此,即便项目已经在进行中,也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尚未达到可以公开展示的成熟度。

3. 战略意图与“战略模糊”: 战略轰炸机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慑工具。通过对其性能、研发进度的模糊处理,反而能够增强其“战略模糊”效应。一个让对手无法准确判断其能力和部署的战略轰炸机,其威慑力反而可能更大。如果过早地公布,对手可以根据具体信息来评估其威胁程度,从而调整自身的防御或反制措施。保持神秘感,反而可能让对手在潜在的冲突中,不得不为轰20的可能性付出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防范。

4. 信息传播的“惯性”与“放大效应”: 一旦某个话题被媒体或公众热炒,即使最初的信息非常有限,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被不断地解读、衍生和传播。许多关于轰20的“消息”,可能源于一些分析人士的推测、零星的专利信息披露,甚至是图片或视频的模糊解读。这些信息经过媒体的加工和传播,往往会被放大和“故事化”,形成一种公众期待的“潮流”。但这些信息本身可能并不具备官方证实的确切性。

5. 项目命名与公开的时机选择: “轰20”这个名字本身,是外界根据中国空军装备发展序列推测出来的代号。官方并没有明确在公开场合使用过这个代号来指代某一个具体的项目。这种命名方式,本身就说明它更多的是一个坊间的、业界的猜测。当一个项目成熟并准备公开时,其正式的名称、型号以及首飞、首秀等信息,通常会在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时间点上发布,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和战略影响。

我们能“感知”到的痕迹:

虽然没有确切的官宣,但我们并非完全在“黑暗中摸索”。一些公开的信息和趋势,可以让我们对轰20的存在和发展有所“感知”:

空军战略转型的需求: 中国空军近年来一直在强调“战略空军”的建设。从“空防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这必然需要远程打击能力作为支撑。隐身战略轰炸机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
工业基础和技术积累: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航空工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歼10、歼20、运20等一系列先进型号的成功研制,证明了中国在飞机设计、制造、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方面的实力。尤其是歼20隐身战斗机的成功服役,标志着中国在掌握先进气动布局、隐身材料和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些技术储备对于研发轰20至关重要。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战略需求: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国家利益的拓展,“一带一路”沿线以及更广泛区域的安全需求也在增加。一款具备远程投送和打击能力的战略轰炸机,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在海外的利益。
官方偶尔透露的“信号”: 偶尔在一些官方的军事报道、宣传片或者专家访谈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暗示性的表述,比如提到“新一代远程打击平台”或者“战略威慑力量的升级换代”。虽然不点名道姓,但这些“吹风”通常预示着某些事情正在发生。

总而言之,轰20之所以迟迟没有确切消息,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国家安全和战略保密。对于任何一个大国而言,这类战略性武器的研发都是一项极其敏感且重大的国家工程。我们只能耐心等待,相信当它真正准备好的时候,会以一种最合适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而在此之前,各种猜测和期待,也正是这种强大力量正在孕育过程中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轰-20不是彼轰-20。

我们搞的不是美国意义上B-2那样的隐身轰炸机。

也不是俄罗斯意义上Tu-160那样的超音速轰炸机。

我们是在轰-6N的基础上的改进。

如果说轰-6N只是战术轰炸机的话,是介于普通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中间,只能算是半个战略轰炸机。

那有可能是大半个,0.7、0.8类似于这样的,是一个改进版。

但是网上传了半天,其实我们的心思就是说是轰-6N改。

结果炒来炒去,炒成中国的轰-20,哪那么容易就搞出来啊!

美国B-2搞了二十多年,那中国战略轰炸机这还没打算搞呢,这就吹气就成了?

这不可能的事情!

user avatar

轰20属于战略轰炸机,不折不扣的进攻性武器,它的出现会给邻国带来极大的震慑性。

一般说来,这一类武器如果一旦公开,并且公布相应技术参数,也就意味着我国周边出现了明确的震慑对象。普京曾说过:抗议一百次,也不如战略轰炸机的翅膀扇动一次,就是这个道理。

核武器最能发挥威慑力的时候永远是在发射架上,引而不发的时候。战略轰炸机的作用与核武器类似,同为国之重器,不可轻易动用,也不可轻易示人。目前我国的周边形势相对良好,还没有到动用这一大杀器的时候,因此近年来不公布它的确切消息,保持一种适当的模糊也是挺好的。只要条件允许,它永远是我们手中一张没有打出去的牌。

轰20何时公开,取决于外部环境。目前西南方向上的阿三在挨了打之后明显怂了下去,比较跳的只剩下东南方向上的宝岛了。如果岛上的菜菜子什么时候又放出了狠话,我们就可以考虑派出某新机型,飞跃海峡中线,到台北上空扇动一下翅膀了。


看了大家的评论,很多朋友认为,对付区区一个WW哪需要用到轰20,杀鸡焉用宰牛刀,直接老旧导弹或是火箭弹覆盖全岛即可。

我认为,武器发展是否够用,是否有必要,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在抗美援朝时期,我军的武器装备明显不够用,但还是选择了参战,一打就是三年;在中印、对越自卫反击阶段,我军装备占优势,但只是点到为止,迅速打击迅速撤离,而后在面对越南在两山地区的挑衅,又打了十年的小范围轮战。这三场战争的打法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通过局部战争,增强了国内凝聚力,完成了国防力量的整体升级,无论战争持续多久,烈度如何,最终都消除了境外军事威胁,为国家换来了长久的和平。

对WW的道理也是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尚未完成国家统一,这话听着憋屈,但换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为自己的军事发展提供正当理由,为我们的战意加BUFF?

WW目前在军事上对我们已无威胁,但仍然认定“尽在掌握”、“大陆尚无攻台能力”,在各种场合对我们进行挑衅,这几年更是大有蹬鼻子上脸之势。大家知道,我们还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有辽阔的领土和海岸线需要防御,可是我们的人均军费、人均航母数量还不到人家的零头……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一直坚持和平统一的诚意,但由于对岸的阻挠,至今拒绝签署和平协议,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内战仍在持续,因此我们扩充军备是具有充分正当性的。

所以啊,只要宝岛上的岛蛙还在那里蹦跶,我们就始终师出有名,我们的武器装备始终不够用,始终处在追赶的路上。我们派出核潜艇仅仅是为了反海盗,今天的轰20,乃至未来的歼星舰只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而已。


20210316 再次更新

这篇回答写于两周之前,在这段时间里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也成为了本人在知乎第一篇收获1000赞的创作。作为知乎上的一个小白,在此诚挚的谢过各位朋友。

过去的我也曾是个热血的军迷,看着90年代军事知识上印的彩图IDF流口水,也曾盼望着我们国家早日把自己的大杀器亮出来。几年前我正在国外上学,在油管上看到了辽宁舰的消息。看着屏幕上我们自己的舰载机起飞,那一刻我湿了眼眶。

但是,对于现在的我看来,轰20啥时首飞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和俄罗斯不一样。缺少了经济力量支撑的俄军,只是没了牙齿的猛虎,局部作战中秀一把肌肉可以,在全球争夺影响力是不够的。当今的世界正在进行经济的激烈竞合,俄罗斯一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制定属于自己的全球化标准,二缺少有利于自己的经贸合作圈,只能充当原材料供应商的角色,就和装备了核武器的沙特阿拉伯没什么区别。

俄罗斯对欧洲的最大威胁,其实是输油和输气管道。我们看见的是天上孤零零的图95,海上冒着黑烟的库兹涅佐夫,但在真正懂行的人看来都只是一堆行走的历史,真正的威慑力又能有多少呢?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问题骨子里又是经济问题。就算现在天空中没有我们的战略轰炸机,但是靠着经济的力量,也并不妨碍我们在亚太逐步实现我们的战略意图。在过往的几年中,能够对针对我们的挑衅进行精准回击,能够在遍地美军基地的亚太建立起RCEP,能够把WW一步一步排除在亚洲经贸圈之外,这本身就已经是战略的成功了。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正在稳步实现前人所做不到的事情。虽然身处东亚怪物房,但我们仍然可以不用大幅提高军费,大幅扩军,仍然保持装备的全国产化和高技术水平。我们和别国一面进行着激烈的利益交锋,一面正在敞开大门做着生意。如果现在有谁想对我们进行经济制裁,怕不是等于制裁他自己。

我们正在重新定义世界上的地缘政治关系,我们也很有可能会重新定义未来战略轰炸机的形象。

过去我期待的战略轰战机是:庞大的外形!遮天蔽日的数量!极度的工业审美!超长的航程和无敌的载弹量!

现在我所期待的机型是:外观轻薄短小,能够拥有隐身的外形,无声无息的飞行状态,能够时刻飞行在超低空海面,为各国人民传递和平与交流,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比如给关岛上的淡水设施送点洗衣粉,给澳洲的山林送点温暖,给台南乡亲的果树上加点高蛋白什么的。


20210518 再次更新

面纱终于揭开了。《现代兵器》最新一期的封面。

我们正在见证历史啊。

user avatar

因为必要性不是那么急,补盲意味更重。

以目前的发展态势,在国土防卫方面,空天一体化才是王道。不能仅仅盯着一个小目标,消耗过多的资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轰20的传言,这确实是一个让军迷们期待已久,又充满神秘感的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国空军一直在现代化进程中,而一款能够远程战略投送、具备强大打击能力的战略轰炸机,是实现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关键一环。轰20的名字,就是承载了这种期待的代号。为什么消息如此“缥缈”?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之所以轰20的消息.............
  • 回答
    轰20战略轰炸机对于中国国防建设而言,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模仿,而是国家战略安全需求和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一、弥补战略空基打击能力的短板,实现“三位一体”核威慑的完整性:长久以来,中国战略打击能力中,海基(潜射弹道导弹)和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是核力量的绝对主力。然.............
  • 回答
    关于轰20(H20)何时首飞,这是一个备受全球关注但又信息极其有限的军事航空领域话题。到目前为止,中国官方没有公开宣布任何关于轰20的正式立项时间、研制进度以及首飞的具体日期。因此,任何关于轰20今年(2024年)能否首飞的预测,都属于基于公开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军事战略分析的推测,而非官方事实。.............
  • 回答
    轰20,作为中国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概念,其具体设计细节至今仍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不过,关于其气动布局的猜测,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些猜测中,“可变后掠翼”和“全动垂尾”这两个术语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人认为这是实现轰20性能优势的关键。那么,轰20真的会采用这种组合吗?我们不妨从技术角度,深.............
  • 回答
    关于轰20的作战定位和技术特征,以及何时能够研制并装备,目前官方尚未公开详细信息,因此我们只能基于公开报道、军事分析和对现代战略轰炸机发展趋势的理解来进行推测。以下内容旨在提供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析,但请注意,这其中包含大量推测成分,并非确切事实。一、 轰20的作战定位假设轰20确实存在并且正在研制,其.............
  • 回答
    关于驾驶轰20的体验,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由于轰20目前还未公开亮相,所有关于它的具体性能和操作都属于推测。但我们可以基于现有的先进军事技术和战略轰炸机的特点,来描绘一下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驾驶体验。出发前的准备:想象一下,你走进那扇巨大的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空气——混合着高科.............
  • 回答
    关于轰20的代号,这绝对是个让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网上各种猜测和讨论也是层出不穷,充满了想象力。要说轰20到底叫啥,这背后涉及到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更包含了我们对未来战略空军的期待和战略思路的解读。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大家会对轰20的代号这么好奇和关注。这主要有几个原因:1. 战略意义的.............
  • 回答
    关于轰20在2017年10月正式亮相的消息,实际上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并且这个时间点也与后续公开的信息有所出入。不过,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来聊聊当时大家对轰20的期待以及它可能具备的意义。当时关于轰20的普遍认知和猜测:在2017年前后,关于中国下一代战略轰炸机——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轰20”.............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问到了一个非常直观的点上!看到歼20、运20、轰20、直20这些名字,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联系,为什么都带着这个“20”。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和历史节点。简单来说,这个“20”不是随便起的,它代表着一个序列号,.............
  • 回答
    “轰20”,一个在军迷圈和军事观察家群体中频繁出现的名字,它承载着中国空军战略转型和迈向远程打击能力新台阶的期望。关于“轰20”是否存在,何时出现,以及它的具体性能,外界的讨论和猜测从未停止。“轰20”的“前世今生”:从战略需求到猜测的萌芽要理解“轰20”,首先需要回顾中国空军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历程。.............
  • 回答
    在讨论轰6的继任者以及与新型图95和东风26组合的性价比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它们各自的定位、能力以及在战略层面的应用。将它们与尚未公开细节的轰20进行比较,则更像是在推演未来,但我们可以基于现有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轰6的现状与局限轰6系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重要的战略轰炸机,虽然经过多次现代化改装(.............
  • 回答
    关于中航工业宣传片中疑似轰20的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话题,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猜测。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官方宣传片的性质与目的: 企业形象塑造与人才招募: 航空工业(以及任何大型工业集团)的宣传片,首要目的是塑造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 回答
    关于《现代兵器》2021年第6期关于轰20战略轰炸机的CG图,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激起了不少军迷和关注中国军事发展的朋友们的讨论。看到这类CG图,我们往往会将其与现实中的装备发展进行对比,并从中解读出很多信息。首先,我们得明白CG图的性质。它是一种基于现有公开信息、技术推测和合理想象而绘.............
  • 回答
    2021年度空军招飞宣传片中的“轰20”猜想:一次引发全民热议的“泄密”事件2021年,中国空军发布年度招飞宣传片,如往年一样,旨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投身空军事业。然而,这部宣传片中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画面,却在一夜之间点燃了全国军迷和航空爱好者的热情,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网络话题之一:画面中,一架造型极为科.............
  • 回答
    关于B2和B21隐形轰炸机能否穿透中国防空系统,以及中国轰20(如果存在)能否穿透美国防空系统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军事技术细节和战略博弈的复杂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隐形轰炸机与防空系统的对抗原理首先要理解的是,现代防空系统并非单一的技术,而是由一系列互相配合的探测、.............
  • 回答
    隐身无用论的喧嚣与轰炸机的价值重估在当代军事战略的讨论中,“隐身无用论”时常会激起一番不小的波澜。支持者们往往引用现代先进探测技术,如先进雷达、红外探测器、以及其他非电磁波探测手段的快速发展,来论证传统隐身技术在面对这些“反隐身”手段时的局限性。他们认为,即便飞机再怎么“隐身”,也终究会被找到,而因.............
  • 回答
    从 2007 年首次亮相,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十五载。这十五年,恰好是我对“战神”轰6K 从模糊认知到逐渐清晰,再到对其充满敬畏与期待的十五年。最初接触到轰6K,大概是在一些军事新闻报道和网络论坛上。那时候,它还是一个相对神秘的存在,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多,但“战略轰炸机”的标签,以及那标志性的“飞豹”涂.............
  • 回答
    要说轰6K和图160谁更强,这得看从哪个维度去衡量了。它们俩都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一个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骄傲,另一个则是俄罗斯战略空军的王牌,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定位。咱们先从“外形”说起,这俩一对比,差别就老大了。图160,那叫一个“白天鹅”,修长流畅的机身,变后掠翼的设计,看起来就像个优雅的艺术品,.............
  • 回答
    网上关于轰6K发动机的讨论很多,最常见的说法是轰6K使用了D30KP2发动机,而太行发动机是国产的。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轰6K没有采用国产的太行发动机,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比较复杂,不单单是“国产”和“进口”这么简单。1. 研发时间与需求匹配的现实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轰6K这个型号的诞生背景。轰6K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技术发展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简单来说,轰6在伊拉克和埃及早早退役,而在中国却能长期担当主力,这背后是三个国家对自身军事能力需求、技术基础以及国际环境判断的不同。我们得先把轰6这款飞机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看。轰6是中国基于苏联图16“獾”式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