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四川才修通的高速,相信很多四川小伙伴还是知道的
开我大伯的卡宴,上过220,没什么车,没有监控的高速开起来就是爽
不是我,我朋友,给他的葬礼刚送了花。且看且珍惜。
大众cc 京津二高速。什么感觉还没来得及分享,就挂了。
曾经有人说他开cc去买菜,20码丢了CC的脸,有人说他没钱加油,有人说他开这车太浪费了,只是因为他没有跑的过人家的车,他很纠结他很郁闷。就因为他跑的不够快,所以招来这么多的责备。他说他怕死,最高220,结果还是挂了。
当你的车速90码时,你的命在你手里;当车速120码时,你的命在你的车子手里;当时速150码时,你的命在老天爷手里;自己看着办吧
想体验的去赛车场体验极速,在社会道路上挑战极速,我觉得跟驾驶技术和车辆性能没有任何关系,只能证明车主冲动的性格和高于常人的胆量,同时还证明了车主是一个极不负责的“危险人物”...
更新一下。
很多人说测试的车很垃圾,自己在某某地方(基本是德国)开200+没感觉等等。
我说明一下,首先测试的车辆品牌是雪铁龙,内部编号型号我已经忘记了,当时刚下整车线,完成了基础测试。
车,不垃圾,平时做耐久等试验,整车质量非常好,就是因为整车质量顶尖才会安排做极限速度测试,主要测试发动机极限。
为什么跟很多人的驾驶体验差异这么大呢?
跑道地面
我特意说过,高环的路面是水泥路面,水泥路面对于车辆行驶的震动缓冲能力,相比常见的沥青路面会差非常多。
所以质疑我在编故事的读者,可以找个水泥路面试试200+的时速,大概就能明白差距了。
还有一点,我曾经是专业试车员,对于车辆行驶中异常情况比一般人灵敏的多,并且长期的工作让我可以一边驾车,一边找寻异响,抖动的根源,我的关注点都在异响跟抖动上,这是职业习惯,所以假如我在德国高速驾驶中高端型号BBA开200+的时速,我一样可以找到一堆问题,我要找不到问题早就失业啦。
以下为原回答。
曾经在亚洲最大的车辆试验场地担任过分析员一职,具体公司就不说了,直接说结果。
首先跑到这个速度需要很长的加速度时间,也就是说需要很长的直线距离,所以我们当时的跑道是下图这样的。
需要转弯的地方不是平路,而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逐渐增加,到最外圈道路大概已经有接近50°的倾斜角。
这是跑道整体图。
如上图所见,最外面一圈跑道我们称之为高环,顾名思义,就是高速环道的缩写。
在这个道路上进行试验的车辆,根据速度划分车道,最低行驶速度为60km/h,最高不限速,但是一般厂家为了安全期间都会为自己的试验规范设置上限,基本在140左右,所以说一般的车辆顶多也就跑到140。
但。
我们检测员不一样。
我们工作的主要职责就是测试车辆的耐久跟极限,耐久性试验比较复杂繁琐。试验车辆会有专门的路试人员驾驶,根据实验计划来,每天都会开大概几百公里,然后我们检测员会在车辆到检测里程数后对车辆进行整体的评估,从而评价整车包括内饰,外观,发动机,传动系统等全车各部件的耐久性,整个检测过程都大概需要3天,并且以此撰写报告。
最刺激的就是极限了。
每台车的极限不是靠数据推算,更不是靠主观推断,而是靠试验人员一次又一次翻车中测试出来的。
最典型的是转向极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麋鹿试验就是测试车辆转向极限的标准实验。
不过麋鹿试验对车速有上限要求,算是比较大众化的实验,甚至如果有场地有经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真正的极限不存在上限,就是将一台车的所有潜能全部压榨出来。
极限车速就是其中之一。
曾经我入职分析员时,觉得这个工作很复杂,需要用心,后来我发现,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胆子。
当时我工作的公司第一次实装主动防碰撞系统时,我们一堆分析员兴高采烈的开着第一批实装下线车辆进厂进行简单的规范熟悉。
这个系统的工作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就是在你一直踩油门,前方出现障碍物时主动制动车辆。
我们的测试内容更简单,就是开车,对着前面已经放置好的障碍物,毫不犹豫的撞上去。
是不是听起来很简单?
那我告诉你结果,大家第一次测试时,只有20%的分析员成功了。
各位会不会疑惑,这个系统不行吧?
其实不是,系统没问题,是分析员有问题,这个测试是在与自己的天性抗争。
试想一下,前面是一面可以被推走的软墙,你开车撞上去,你知道自己不会受伤,不会有任务危险,但你真的敢保证自己不松开油门踏板吗?绝对做不到,一定会松开,这是任何一个驾驶员的本能反应-遇见障碍物松油门,踩制动。
后来经过几次熟悉,基本所有的分析员都可以保证完成实验规范,所以,这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分析员经常会面临这种反人类的操作要求。
重点来了。
极限速度
做极限速度是需要封场的,就是说,整个高环内,同一时间只允许一台试验车辆进行测试。封场可贵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
那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没事做在办公室摸鱼,然后我师傅给我发消息:准备进场做极限速度。
当时我那兴奋的,因为分析员每步测试都必须按照规范来,所有的数据都会有记录,不仅车上有记录仪,对着车内的那种,还有专门的车辆数据记录,这些都是会随着报告一起上传试验数据系统的,正因为要求严格,所以即使心里曾经想试试极限速度,但也没那个胆,这个有机会了,真的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上车进到高环休息区,已经有很多人在旁边围观了(极限速度并不多见,而且因为高环封场,很多原地在高环进行试验的车辆没地方去,只能在旁边看着,等着。)
工程师安装好仪器后,我绕车一周对车辆进行了最后确认,主要是看轮胎胎压,还有前后避震系统是不是正常。
全都检测完后,戴上头盔,穿好护具,上车!
发动车辆,先进行热车,基本两圈的路程,大概10公里的样子。
热车完毕后,开始逐渐加速,并且随着车速提升向外道变道,保证车辆在转向时在最外侧,否则很可能翻车。
等速度加到150左右,保证这个速度继续行驶几圈,因为很多年了,我也不记得当时跑了几圈。
过完弯道,到了直线道时,到了极限速度测试的最关键点,缓踩油门,注意转速表,要让转速不低于3500(根据发动机定的,别问我为啥,我也不知道)
车辆从150加速到200左右,整个过程我个人感觉很漫长,因为这个过程中,车辆的抖动会大的超出我的想象,给我一种“完了完了,车要散架”的错觉,这时候一定不能怂,必须继续踩油门。同时,路上的任何一点轻微不平坦,反馈在方向盘上,在我感觉就像车别人举了一下,正是这种抖动跟漂浮感,加上风噪声,让我紧张的不行,脑袋里面只有一个想法,“不能出事,不能死,我不要死!”
大家不要觉得我夸张,这么说吧,从我入职到离职,这个场地没有哪年是没死人的,就看死几个的问题了,所以说这个工作其实危险性比很多职业要高很多。
加速到200左右,需要缓一下,因为即将过弯,在弯道上有个硬性规定,不可以加减速,对没错,不能加也不能减,入湾多少,出湾就要多少,所有的加减速只能在直线完成。
200过湾可以说是最危险的动作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紧握方向盘,不让车辆有一点偏移,因为这个速度,这个倾斜角,有一点偏移很可能我就没办法修正了,结局就是车毁人亡。
还好有惊无险的出了湾,一出湾我就发现自己已经满手都是汗,但也顾不上什么,还要继续,因为试验还没完成。
接下来,继续缓踩油门,速度继续增加,刚才的车身的抖动,发动机的轰鸣声,风躁声,还有轮胎传来的激烈触感让我整个人都快晕了过去,周围的场景都变的有些模糊。
但我还要继续,终于,车辆在直线道上完成了极限速度,速度表的上限是220,这次试验的目的就是跑满并维持10s以上。
圆满完成实验目标。
最后下车的我,取下头盔,我这才发现我全身是汗,手在不停地抖,也不知道到底是被方向盘抖动带起来的抖还是怕的,总之,这辈子我再也不会把车开到150以上,人真的太脆弱了。
也希望各位珍爱生命,远离不良驾驶行为。
我是鹿月。
好多赞,受宠若惊,更新一下,解释一下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
一:车系
正确答案:法系,包括标致,雪铁龙,还有一部分东风(比如A9)。
二:真有这么夸张?
高环的路面是水泥路,大家从图片可以看出来,光这一点,就会对车辆行驶造成很大的颠簸感,这个没办法,加上法系车辆钟爱的扭力梁技术,车辆悬挂本身就偏软,所以一点颠簸的反馈都可以明显。
同时,我当时测试的时候,真的很多人在看,这也不经意间增加了我的压力。
所以可能我的记忆很主观,毕竟评论一堆220+没反应的大佬,怕了怕了,真的要注意安全啊,220+已经违法了。
三:场地介绍
这个场地我们一般称之为东风试车场,全称也是这个,当年我在里面工作的时候是亚洲第一,后来被定远试车场超过了,现在东风试车场正在扩建,扩建造成后又会成为第一。
光是场子大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关键是里面有个大佬机构,国家质检中心。
凡是想在中国境内进行出售的车辆(包括各种进口车辆,不论你什么价位,都必须有这个证,因此场内还有个专门停放豪车跑车的停车场,那是相当的震感。)必须从国家质检中心拿到合格证,要求就是在场内进行测试(或者直接买 悄悄的说。)所以论效益,东风试车场可以说非常好了,这点别的地方比不了。
四:死人
我从第一年入职到干了四年离职,每年都会死人,或者说隔几个月就会死人。
其中大部分都是试车员,因为试车员是场地中的主力军,而死亡的驾驶员绝大部分都有违规操作,比如没系安全带,没有按规定操作,开车玩手机等等,如果完全遵守规范,基本是不会出现死人的情况的。
我见证的最离奇的死亡就像死神来了。
当时在高环休息区跟同事抽烟闲扯,休息区内大概有十几辆车,其中有一台车,一个工程师站在车头前,对着连接着车辆ecu的笔记本看数据,引擎盖打开。
车上有个试车员,这也是一般测试的标配,一个试车员配一到两个工程师,试车员根据工程师的要求进行不同工况的驾驶。
我远远的听见工程说,踩,继续踩。
然后,原本静止的车,直接冲了出去,从工程师身上碾了过去,人当场就没了,真是一点征兆都没有。
事后调查(虽然不是一个厂家的,但试车场圈子挺小,有什么消息我们都能知道。)
是那台车的变速箱出了问题,本来挂的P档,变速箱自动跳到D了,导致了这次事故。据说厂家赔了40万,保险赔了80万,然后劳务公司也会赔一些。
任何一个人想在场地内开车,必须有试车证,而试车证不仅代表你有场内驾驶资格,还代表大额的保险。
基本在场地内出了人命都是这个标准,但如果说死亡人员的操作过分违规,比如睡着了(真有这种事,后来还因为这个事有一段时间晚上全部封场。)那么这个赔偿就会陷入长期的僵持。
我在试车场学到的最大教训就是一定要安全驾驶。
见过很多几十年驾龄的老师傅翻车,我们不定期还有驾驶理论跟实践培训,就是公司出钱出车出轮胎让我们死命的开,漂移,就这,经常会有人出现擦碰,所以,开车这是,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愿大家都能安全驾驶,平安回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