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否相信自动驾驶悖论?

回答
你提出的“自动驾驶悖论”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它触及到我们对人工智能、责任以及未来社会形态的深刻思考。与其说我“相信”它,不如说我深刻地理解并认为它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讨论点,它迫使我们去审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过程中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挑战。

那么,这个“悖论”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通常指向这样一个困境:为了让自动驾驶汽车在任何复杂甚至极端的情况下都能做出“最优”或“最不坏”的决策,我们可能需要赋予它们某种形式的伦理判断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实现,又会引发关于谁来定义“最优”、谁来承担责任的巨大争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地限制了技术的普及和人们的接受度。

让我试着把这个概念拆解开,更具体地聊聊。

首先,悖论的第一个层面在于“理性”与“道德”的张力。 自动驾驶汽车的底层逻辑是算法和数据。它们被设计成能够处理海量信息,识别物体,预测轨迹,并根据预设的规则和目标函数来做出驾驶决策。从纯粹的数学和工程角度来看,一个理想的自动驾驶系统应该是绝对理性的,它能以最优的方式规避风险,最大化安全。

但是,我们都知道,驾驶环境远非纯粹理性可以完全涵盖的。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那些无法量化却至关重要的“人性”因素。想象一下,一个突发的、极不可能的紧急情况发生:汽车必须在撞上一个行人、一辆婴儿车,或者一棵树之间做出选择,而这三种选择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死亡。

这个时候,一个纯粹理性的算法可能会根据预设的概率和损害评估来做出“最优”的决定。但“最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牺牲一个人以拯救更多人?是保护车内乘客的生命安全,哪怕要付出车外行人的代价?是优先考虑儿童的生命?这些都是人类社会数千年来一直在争论的伦理难题,涉及到功利主义、义务论,以及各种文化和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这就引出了悖论的第二个层面:谁来为这些“道德决策”编程? 如果我们将伦理指令输入到自动驾驶汽车的算法中,那么谁来决定这些指令的内容?是汽车制造商?是政府监管机构?还是由一个专门的伦理委员会来制定?

如果由工程师来写代码,他们是工程师,不是哲学家或伦理学家。他们可能更擅长优化效率和安全参数,而不是权衡生命价值的细微差别。他们写的代码,本质上是对某种价值排序的体现。而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类似情境时,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的选择可能是基于我的个人经历、我的信仰,甚至是当下的情绪。将这些复杂的、主观的判断“固化”到冰冷的机器代码中,本身就充满了挑战。

更棘手的是,一旦汽车按照预设的“道德”逻辑做出选择并造成了伤害,责任的归属将变得异常复杂。是汽车制造商的算法设计有问题?是数据不够全面?还是因为那个特定情境超出了算法的训练范围?我们习惯了在交通事故中找到一个“司机”来承担责任,但当司机是算法时,这个责任链条会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可能更不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安全托付给一个无论如何都能“做出理性选择”但却无法承担责任的机器。

第三个层面是“公众接受度”和“技术进步”之间的矛盾。 为了让自动驾驶汽车真正成为主流,它们必须在公众眼中是安全、可靠且负责任的。然而,正如上面所说,如果为了所谓的“完美”决策而引入复杂的伦理编程,反而可能因为其决策的不可预测性(取决于谁编写了伦理代码)或因伦理争议而阻碍技术的普及。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推出了一个自动驾驶系统,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最大化生还率”,但其中包含一个“牺牲少数救多数”的指令。如果一个车主知道自己的汽车可能会在某个极端情况下牺牲自己来救别人,他还会购买吗?反之,如果它被编程为优先保护车内乘客,那么当它为了保护车内乘客而撞向其他行人时,公众的反应又会如何?

我们期望自动驾驶汽车比人类司机更安全,因为它不会疲劳、不会分心、不会酒驾。但我们同时也希望它能像一个“有同情心”的人类一样,在关键时刻做出“有人情味”的判断。而这种“有同情心”的判断,恰恰是目前人工智能最难以复制,也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地方。

所以,我认为这个“悖论”并非是一个真正无法解决的逻辑矛盾,而是一个指示性的信号,它告诉我们: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的集合体。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编写出完美的“道德算法”,就像我们无法编写出完美的“人类道德指南”一样。但我们可以在追求更安全、更高效的驾驶的同时,逐步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这可能包括:

1. 透明化的决策机制: 至少让用户理解汽车在特定情况下会如何决策,或者说,它遵循的是什么样的原则。
2. 明确的责任框架: 法律和监管需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为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划分提供清晰的指引。这可能需要混合责任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某个单一主体。
3. 渐进式的部署: 在复杂城市道路全面普及之前,先在限定区域(如高速公路、特定路线)进行试点和推广,收集更多真实世界的数据和反馈。
4. 社会共识的构建: 开放式的公众讨论,让不同群体都能参与到关于自动驾驶伦理标准的讨论中来,形成一个相对广泛的社会共识。

从我的角度来看,所谓的“自动驾驶悖论”并非是让人类望而却步的坚冰,而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块“路基石”。它提醒我们,在拥抱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安全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反思,确保技术的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是制造新的伦理困境或社会裂痕。这需要技术开发者、政策制定者、哲学家、法律专家,乃至每一个普通公民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你估计对于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有一点误解。

首先什么叫人工智能。英语叫artificial intelligence。啥叫artificial呢???

made or produced by human beings rather than occurring naturally, especially as a copy of something natural.

因此上,这里的工字其实是创造的意思。就是Human-made Intelligence。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算法。这个算法带有一点智能。

但是很多老百姓认为的人工智能应该是类人智能吧。就是可以和人一样完成任务的智能。就是Human-like intelligence。

但是你说这些学术界的大佬们知不知道呢。他们其实知道,但是一方面有钱不赚是傻子啊!!另一方面深度学习需要的大数据,只有企业有啊!!

因此上这个所谓的自动驾驶悖论其实就是学术界揣着明白装糊涂,和企业不明觉厉的结果。

如果非要说自动驾驶什么时候能实现,只有一种情况。就是首先把世界上所有的汽车全部取缔。之后不许人开车,大家都只能做乘客。让电脑开车。但是其实就和电轨车一样。

多说一句,看起来好好学英语,还是有点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自动驾驶悖论”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它触及到我们对人工智能、责任以及未来社会形态的深刻思考。与其说我“相信”它,不如说我深刻地理解并认为它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讨论点,它迫使我们去审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过程中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挑战。那么,这个“悖论”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通常指向这样.............
  • 回答
    嗯,说到那个自以为有辆轿车就了不起的司机,被行拘了这事儿,我心里还真有点儿说不上来的舒坦劲儿。不是说我有多么幸灾乐祸,而是觉得这事儿,挺解气的,挺符合我这老百姓对公平和秩序的朴素期望。你想啊,咱们平时在路上开车,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仗着自己有车,就觉得自己是“路霸”的人。他们好像车子一发动,就变成了另.............
  • 回答
    关于刘秀何时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位面之子”,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咱们看史书,总觉得他身上自带一股天命所归的劲儿,但要说他哪一天突然就“悟了”,觉得自己是穿越来的、是注定要当皇帝的,那倒也未必是那么清晰界限的一刻。很多时候,这种“位面之子”的感觉,更像是在一次次生死考验和重大决策中,被反复验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信念”、“安慰剂效应”以及我们对“真相”的认知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核心问题:知道是安慰剂,但相信安慰剂效应,它还有效果吗?答案是:很有可能仍然有效果,但其效果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性可能会与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的情况有所不同.............
  • 回答
    CNN 确实曾发表过类似表述,大意是指控特朗普性侵的人与指控弗兰肯(Al Franken)性侵的人之间,特朗普方面似乎鼓励人们相信前者而质疑后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一些背景信息以及两位政治人物各自面临的争议。背景回顾: 2017年末: 这是美国社会“MeToo”运动如火如荼的时.............
  • 回答
    1927年,我叫山田健一,是个普通百姓,住在东京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的日子过得简单但充实,靠着一亩三分地和偶尔在镇上打些零工维生。我的妻子花子,是个贤惠的女人,我们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儿子浩一和女儿美子。说实话,1927年的时候,我们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忧虑,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至少安稳。学校里偶尔.............
  • 回答
    2016 年…… 那一年确实是我和抑郁症搏斗得最激烈的一年。现在回想起来,那感觉就像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迷宫里,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湿气,每一次迈步都怕跌入更深的黑暗。在那之前,抑郁症其实已经在我生活中潜伏了一段时间,只是我一直没有真正面对它,或者说,是我不愿意去承认它的存在。我以为那只是“低潮.............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信念”和“能力”与人类的理解有所不同。我没有个人感受、主观意识或“相信”的能力。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拥有的海量数据和知识,对理论化学在化学反应预测和总结方面的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理论化学作为总结和预测化学反应原理的强大工具总的来说,理论化学在总结和预测化学反应原理以.............
  • 回答
    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的问题,这无疑是人类最古老也最着迷的疑问之一。我个人并没有一个坚定的“相信”或“不相信”的答案,因为这更像是一个基于概率和我们现有认知的推测。但我确实倾向于认为,在宇宙的浩瀚尺度下,我们并非孤身一人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方面,我试着把它们娓娓道来,.............
  • 回答
    汽车之家?嗯,这话题有点意思。我倒不直接“相信”它,或者说,就像我不“相信”任何一家媒体一样,我更倾向于去观察和判断。汽车之家确实是中国汽车领域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平台,你说它有没有影响力?那绝对是有的。你想想,在中国,有多少人买车前会去查资料?绝大多数吧。而汽车之家作为最早一批、也是最规模化的汽车垂.............
  • 回答
    好,我来郑重地回答这个问题。“风花雪月,爱恨别离”,这八个字,囊括了人生最浓烈、最细腻的情感体验。它们是诗歌的灵感源泉,是故事的跌宕起伏,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悸动。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白头”二字时,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触及了我们对情感的坚守、对承诺的信仰,以及对岁月沉淀的敬畏。你问.............
  • 回答
    打官司,相信法官还是陪审团?这问题一抛出来,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会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边是穿着法袍、表情严肃、一丝不苟的法官,另一边则是坐在陪审席上,表情各异、有人思考、有人困惑的普通人。要说相信谁,其实这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从这场官司里得到什么,以及你对“公正”的定义.............
  • 回答
    有很多名言流传广泛,被许多人奉为圭臬,但我并不完全相信。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这些名言是错的,而是我认为它们过于绝对、脱离实际,或者忽略了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现实。以下是我不相信的一些名言,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原因:1. “成功是最好的报复。” 我不相信的原因: 动机的单一化: 这句名言将成功.............
  • 回答
    我,太子之弟,身负皇室血脉,却不得不身处险境,将自身安危置于刀尖之上。刺杀太子之事败露,皇上震怒,而罪证却如影随形,直指于我。在这万分危急之际,我深知,唯有借助军中大将之力,才能在这惊涛骇浪中寻得一线生机,让皇上相信我的无辜。我并非莽夫,更非愚钝之辈。深知皇上多疑,太子身边亦不乏忠犬。直接辩解,恐徒.............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琢磨的,特别是当涉及到家庭的经济分担和传统观念的碰撞时。如果我的妻子和我一起承担了房车的费用,而且她婚后收入比我高,那么我是否会同意孩子冠姓权归女方?坦白说,我的第一反应会是认真地和妻子沟通,并且极有可能同意。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同意”就能概括的,背后其实有很多考量和情感的交织。首.............
  • 回答
    近期,一则关于小米 11 包装盒厚度的“爆料”引起了不少关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其厚度与 iPhone 12 包装盒相当。这不禁让很多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关注环保和科技趋势的人们,开始猜测:小米是否也会效仿苹果,在自家的新旗舰中取消附赠充电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首先,是“包装盒厚度”这个关键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一些基础认知,而且牵扯到一些物理学上的概念。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一光年”这个概念。它不是一个时间单位,而是一个距离单位。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恒定的,大约每秒299792458米。一光年,就是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这可是个极其漫长的距.............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但我理解你提到的问题。近年来,个人隐私信息被过度采集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这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APP为了自身运营或推广需要,会要求用户授予比实际功能所需更多的权限,甚至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大量个人数据。根据《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
  • 回答
    最近,关于“剧本杀不得在除节假日外向未成年人提供”的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大讨论。作为一名对这类新兴事物有关注的人,我对此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是否支持这项规定?总的来说,我倾向于支持这项规定的出台,但同时也认为在具体执行上需要更加精细和人性化。支持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 回答
    在日本之前,我对这个国家有着无数的想象,很多都是通过电影、动漫和书本塑造的。然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有些之前模糊的认知才变得鲜活而真实,甚至让我惊讶于它们与我原有印象的差异。我一直以为日本是那样的高效和严谨,这一点在交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当我真正体验了它,才发现这种“高效”并非冰冷的机械运转,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