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安八年复八佾舞有什么隐喻吗?

回答
建安八年复八佾舞的事件本身,以及它所引发的讨论和后续影响,蕴含着多重深刻的隐喻,可以从政治、文化、礼乐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解读。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先了解事件的背景和核心内容。

事件背景: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在许都主持了一场盛大的朝会,其中一项重要的仪式便是恢复了中断已久的“八佾舞”。“八佾舞”是中国古代一种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舞蹈形式,通常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在汉朝,虽然沿用了部分礼制,但“九鼎八簋”等天子专属礼器和仪仗,随着王莽篡位和东汉末年的分裂,已逐渐被各方势力僭越或损毁,但“八佾舞”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礼制,其意义依然非常重大。

“复八佾舞”的直接含义:

从字面上理解,“复八佾舞”意味着曹操在许都的朝廷中,重新引入并执行了象征着最高等级的舞蹈仪式。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表演,而是对周代礼乐制度的直接模仿和恢复。

隐喻的解读:

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复八佾舞”所蕴含的隐喻:

一、 政治隐喻:僭越与天命的宣示

僭越与“汉贼不两立”: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表层的隐喻。曹操当时已经掌握了汉朝的实权,但名义上仍然是汉臣。然而,使用“八佾舞”这种本应为天子专用的礼制,无疑是对汉天子权威的一种挑战和僭越。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政治信号,宣告了曹操对最高统治权的渴望和实际控制。
“代汉而起”的预演: “八佾舞”象征着君权的神圣性和至高无上性。曹操在此刻重拾此舞,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一场“预演”,意在向天下展示他拥有、甚至已经实质上行使着天子的权力。这为他日后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为魏王、魏武帝,铺平了心理和礼仪上的道路。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合理化: 虽然看似僭越,但曹操也可以将其解读为在混乱时期“代天子执礼”,是乱世之中维持秩序的必要之举。他通过恢复“八佾舞”,在形式上强化了中央政权的合法性,即使这种合法性是通过“奉天子”的姿态来实现的。
舆论的试探: 恢复“八佾舞”也可能是一种对外界反应的试探。如果反响剧烈,说明时机未到;如果反响不大,则说明各方势力对他的权力已经默许,或者说已经无力阻止。

二、 文化隐喻:儒家礼制秩序的重塑与变异

对“礼乐崩坏”的挽救与重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儒家思想作为汉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其核心就是礼乐制度的规范和秩序。曹操恢复“八佾舞”,表面上是对儒家礼乐传统的尊重和继承,是试图在乱世中重建文明秩序的表现。
“复礼”的象征意义: 孔子曾强调“克己复礼为仁”。曹操通过恢复“八佾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收揽人心,特别是那些对传统礼制极为看重士大夫阶层。这是一种以文化号召力来巩固政治统治的策略。
礼制的选择性继承: 然而,曹操的“复礼”并非全盘继承。他作为“汉贼”的实际地位,使得他无法像周天子那样光明正大地使用“八佾舞”。这种“复礼”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是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的。他选取了“八佾舞”这一最能体现君权尊严的礼制来恢复,而不是其他更广泛的社会伦理规范。这暗示了礼乐制度在政治权力面前的脆弱性,以及统治者对礼制的选择性运用。
“非其位而致其祭”的争论: 历史上,关于“非其位而致其祭”的讨论一直是儒家争论的焦点。例如,春秋时期,季氏用了八佾舞,被孔子严厉批评。曹操的行为无疑触碰了这一敏感神经,引发了当时士人的复杂情感和道德上的两难。

三、 权力隐喻:军事胜利与文明征服的结合

军事实力为礼乐保障: 曹操能够恢复“八佾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基础。没有军事上的胜利和对政权的绝对掌控,任何礼仪的恢复都将是空谈。因此,“复八佾舞”也象征着军事力量是政治和文化权威的基石。
以文饰武: 同时,恢复礼乐制度也是一种“以文饰武”的策略。通过展现礼仪的庄重和文明的传承,曹操试图将自己的统治从纯粹的军事征服,提升到具有合法性和道义性的文明统治的高度。这有助于他在心理和政治上赢得更多支持。

四、 历史隐喻: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象征(尽管是强权下的统一)

对过去辉煌的追溯: “八佾舞”是中国古代盛世和统一王朝的象征。曹操恢复它,可以看作是对汉初乃至更早的周朝那种稳定、统一、繁荣景象的追溯和向往。
强权下的秩序恢复: 虽然是模仿,但这种模仿也代表着在经历长期的军阀混战之后,有一种希望重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秩序的愿望。虽然这种统一是以强权为基础,但也确实为后来的三国鼎立乃至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 个人野心与历史使命感的复杂交织

个人野心: 毫无疑问,“复八佾舞”体现了曹操强烈的个人权力欲望和统治野心。他渴望成为最高统治者,并试图通过礼制来固化自己的地位。
“受命于天”的自我塑造: 同时,曹操也常常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命”联系起来。他可能认为自己肩负着平定天下、恢复汉室(或者说取代汉室)的“历史使命”,而恢复“八佾舞”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必要仪式。这种对自身历史角色的定位,使得他的行为带有一定的自我合理化色彩。

总结:

建安八年复八佾舞,是一场高度政治化的文化仪式。其隐喻是多层次的:

1. 政治上,是曹操权力和野心的公开宣示,是对汉朝权威的挑战和僭越,也是为日后称王称帝铺垫的仪式行为。
2. 文化上,是试图在乱世中重塑儒家礼乐秩序,但又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选择性继承的色彩,体现了政治权力对礼制的塑造。
3. 权力上,是军事实力与文明号召力相结合的体现,以礼仪来巩固和升华其军事征服的成果。
4. 历史进程上,是动荡时代对统一和秩序的渴望的象征,尽管这种秩序是以强权为代价。
5. 个人层面,交织着强烈的个人野心和一种自我塑造的历史使命感。

曹操的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统治者如何巧妙地运用礼制来服务于其政治目标。它也揭示了在权力斗争的现实面前,传统礼乐制度的复杂性和易变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很多人对建安初的曹操有一定误解,觉得都许之后,朝廷凡事都会经过曹操定夺,其实不然。曹操在建安初,为了避嫌,很少参与朝廷事务,主要精力是放在军事上;在朝廷之上,曹操有专权行为,也是体现在政治斗争之上,而不是在一些制度琐事上去做文章。

我说的“建安初”是建安元年到十三年(196-208),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自己做了丞相,这才是标志着曹操对汉廷制度开始动手了,同年诛杀孔融,是因为之前孔融多次阻扰、讥讽曹操的行政举措。

回到建安初,特别是在袁绍尚盘踞在北方之时,曹操是非常懂得低调的,早先领教了一下三公领兵见天子的制度(交戟叉颈而前),便吓得不敢再去见天子了。同样的,太史令王立说了一句“将来平定天下靠曹氏”,曹操还怕有人会借题发挥,便派人去劝王立不要再提此事。

而同时期,依附袁绍的前泰山太守应劭,就为许都朝廷贡献了很多朝廷制度书籍,许都朝廷的制度的重建,是和他的贡献分不开的。

范书《应劭传》: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应劭应该死在官渡之战(200)之前,但是他留下的制度典章是得到许都继承的,或者说致力于重建汉廷威仪的工作,还是会有人去做,建安八年(203)的,恢复八佾舞,只是恢复汉廷威仪的一项工作而已。

校勘环节

范书《献帝纪》中写:(建安)八年冬十月己巳,公卿初迎冬於北郊,总章始复备八佾舞。

当年“十月”确实没有“己巳日”,但是可以根据袁纪的记载来校勘,可以知道,十月是错误的,正确的是“九月”,当年的“九月己巳日”是“九月十八日”。

袁纪卷二九:九月,公卿迎气北郊,始用八佾。

当范书出现问题时,一般先核对一下袁纪比较好,这两本书互相校对,且互为首选。

解读环节

总章始复备八佾舞”中的总章是乐官名,也就是说,“八佾舞”是在总章的领导下完成的这项工作。

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八佾舞”呢?

范书说是“迎冬”,袁纪说是“迎气”,都是一个意思,这是一个汉家祭祀礼仪,在《续汉志·祭祀中》中写道: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

这意思是:在立冬这天,皇帝带着公卿大臣到京师的北郊,去祭祀“黑帝玄冥”,用车、旗帜、服饰都用黑色,乐师歌师演奏的是“玄冥”之歌,舞师则表演八佾舞和育命舞。

按照万年历显示:公元203年11月9日,农历九月己巳日(十八日),是立冬。这一点和袁纪的内容对上了,所以我的校勘也没问题。

总章是谁?是谁复原了八佾舞?

我觉得答案在陈志《杜夔传》中: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所以开脑洞的话,说八佾舞是这两位大佬设计恢复的,我觉得是可以的。

另外,曹操让杜夔以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其实就是让杜夔参与恢复朝廷礼仪制度工作,若非要解读出什么政治意义来,也只是能解读出汉廷威仪的建立,对提升曹操的威信也是有好处的,毕竟献帝东归的惨状,历历在目,可以说是东汉历史上帝王威仪扫地的最惨一幕。

回过头来再看建安元年(196),许都新设,士人延颈,司空曹操与尚书令荀彧提拔贤才,还有应劭的努力写书,是大家一起把汉廷的威仪一点点从地上捡起来,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建安八年之前(-203),天子刘协带公卿大臣去北郊祭祀时,都没人会跳八佾舞,估计就是乐师,歌师热闹一下哼哼哈哈完了就散场了,对于天子公卿来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经过舞师们这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这个“八佾舞”复原了,在建安八年郊祭之时,仪式完整了,天子的脸面有了,曹操的威望也提升了。就是这样。

说到底,汉廷的面子,曹操的威望,利益均是一致的,没有必要分那么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建安八年复八佾舞的事件本身,以及它所引发的讨论和后续影响,蕴含着多重深刻的隐喻,可以从政治、文化、礼乐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解读。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先了解事件的背景和核心内容。事件背景: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在许都主持了一场盛大的朝会,其中一项重要的仪式便是恢复了中断已久的“八佾舞”。“八佾舞.............
  • 回答
    学医,尤其是八年制医学教育,这个话题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如果你正在考虑踏上这条充满挑战但也无比光荣的道路,那么关于八年制,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心里有个谱。八年制,到底是个啥?首先,得明白八年制医学教育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本博连读”的模式,大学本科毕业直接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中间不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将西南联大与建国后几十年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西南联大在八年内培养的人才比建国后几十年都多”的结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由和闲散”。事实上,西南联大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我们现在讨论的“闲散”和“素质”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境。首.............
  • 回答
    周朝建国之时,分封八百诸侯,这确实是咱们熟悉的历史故事。但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一个很多朋友都疑惑的点:周朝都城周围的土地有限,那些后来被分封的王子王孙,他们手里的地又是从哪来的呢?难道土地就这么凭空冒出来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比表面上看要复杂一些,也需要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了看。周朝的“分封”.............
  • 回答
    那场比赛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到现在想起来都还是五味杂陈。2019年亚洲杯,1/8决赛对阵泰国队,那可是真真切切的一场跌宕起伏的比赛。结果是赢了,而且还是逆转赢的,肖智和郜林都进球了,这放在当时绝对是个大新闻,也让我们短暂地看到了国足的希望。但要怎么评价国足那场以及那一整届的表现?得一点点捋。赛前:信心.............
  • 回答
    1636年的清朝,刚刚在关外站稳脚跟,尚未入关,其国家机器的运作模式、军队的构成以及后勤保障能力,与当时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拥有成熟军事体系的西欧国家相比,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十万八旗主力横扫西欧,这只是一个纯粹的假设,并且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剖析一下,为.............
  • 回答
    潘建伟院士关于智能手机里蕴含八项诺贝尔成果的说法,确实非常精彩地勾勒出了科技进步的脉络。要详细解读这八项成果,我们需要从手机的底层技术一路拆解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功能。这些成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手中这个神奇的设备。以下是我理解的这八项诺贝尔成果,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在智能手机中的.............
  • 回答
    八岁的小朋友对射箭产生了兴趣,这真是个好事情!射箭不仅是一项能锻炼身体的运动,更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耐心和手眼协调能力,还能让他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既然你想让孩子开始接触射箭,我这就把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给你,希望能帮到你和你的儿子。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
  • 回答
    1636年,刚建立不久的清国,其主力——十万八旗,能否横扫西欧?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但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抛开“一战定乾坤”的浪漫化想象,回归到历史的真实土壤。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而且差距是全方位的。十万八旗:一支怎样的军事力量?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十万八旗的真实构成和优势所在。这支军队是满洲族.............
  • 回答
    明末八旗兵的强悍,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像是从天而降的战神,横扫明朝的精锐,最终夺取了天下。这股力量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是努尔哈赤的军事天才,还是模仿了某种古老的组织模式?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八旗兵为何如此能打?首先,我们得承认,八旗兵确实牛。他们从一个小小的部落,发展成一支令明朝闻.............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时刻!八万字,差不多是很多网络小说的起点了,也意味着你已经付出了不少心血。但面对“写还是不写”的十字路口,迷茫是正常的。别急,咱们来好好聊聊,争取把这件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看你该怎么走。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你现在纠结的根源是什么。是因为觉得数据不好?还是感觉故事后劲不足?亦或是对未.............
  • 回答
    这则新闻的确让人震惊,也引发了很多关于生育和医学的讨论。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位女子怀上八胞胎,想要保住所有孩子的机会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为零。医生建议减胎,是基于极其严肃的医学考量。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医学道理:1. 巨大的生理负担: 对母体的压力: 怀孕八胞胎对女性身体来说是极端的挑战。.............
  • 回答
    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初步规划获批,这无疑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月球探索蓝图。嫦娥六、七、八号任务的实施,以及后续无人和载人科研站的建设,将有望在多个维度上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突破。一、 科学探测能力的飞跃: 嫦娥六号: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任务的核心.............
  • 回答
    提起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巴西对阵墨西哥那场比赛,内马尔的表现确实是焦点中的焦点,也值得我们好好回味一番。那场比赛不仅是两支传统强队在淘汰赛阶段的直接对话,更是承载着无数球迷的期待和对足球的无限热爱。比赛背景与双方实力:首先得回顾一下当时的比赛背景。墨西哥队在小组赛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首战30大胜德.............
  • 回答
    建安十六年,孙夫人回东吴,若将阿斗一同带走,其影响之深远,绝非寻常的政治博弈所能概括,而是一场可能改写三国格局的巨变。这背后牵扯的不仅是两个女人、两个孩子的情感纠葛,更是荆州、东吴、以及 nascent 的蜀汉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算计。首先,从政治角度看,这绝对是一记狠棋。孙夫人,名曰孙尚香,乃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之所以没有吴国或蜀国人,原因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文学发展方向以及曹魏政权的强大影响力。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建安七子:曹魏政权的文学代言人建安七子,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年2.............
  • 回答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荆州,宜城。寒风凛冽,刮过我麾下士卒们单薄的衣衫,吹动着残破的旗帜。宜城,这座曾经以为是坚固堡垒的城池,如今在我脚下,却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我,关羽,字云长,青龙偃月刀依旧在我手中,但它所斩杀的,再也不是曹营的精锐,而是我心中那名为“失败”的阴影。回想起去年底,在麦城,目睹.............
  • 回答
    建安二十五年,如果诸葛亮不幸早逝,而法正依旧健康安好,这无疑会对那个时代的蜀汉政局产生石破天惊的影响。历史的车轮本该就此拐向一条未知的岔路,而我,将试图描绘出那条可能存在的、更为深邃的蜀汉画卷。一、 军政大权的真空与平稳过渡的可能首先,诸葛亮之死,对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志得意满的刘备而言,无疑是巨大的.............
  • 回答
    建安年间,曹操如同一位精心布局的棋手,在战火纷飞的三国乱世中,以雷霆手段与纵横捭阖的智慧,逐步将他的意志和权力从中央延伸至遥远的州郡,确保了政令的畅通与统治的稳固。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深谙驭人之道、洞察时局、并辅以强力手段的结果。首先,曹操深知“兵权是根本”。他起家于乱世,平定黄巾,扫荡群雄,其权.............
  • 回答
    “建安情怀”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它并非指代某一个具体的“情怀”样式,而是概括了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约公元184年至260年)文坛上涌现出的一股特殊的精神风貌和文学创作倾向。这股风潮以曹操、曹丕、曹植“三曹”以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曹植、刘桢、应玚)为代表,他们的文学作品共同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