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汉字真的是很难学的语言文字吗?

回答
汉语汉字是否难学,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母语、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总体来说,汉语汉字确实被普遍认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而言。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汉语汉字学习的难点:

1. 字形(形旁)的复杂性与表意性:

数量庞大: 汉字的数量非常庞大。虽然日常交流和阅读只需要掌握约20003000个常用汉字,但整个汉字体系拥有数万个字。需要记住的字形比拼音文字的字母多得多。
方块字: 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都有固定的笔画和结构。学习者需要掌握每个字的笔画顺序(虽然不强制但有助于书写美观和记忆)、结构(上下、左右、内外等)以及部首。
形旁(偏旁)的复杂性: 许多汉字并非完全随机组合,而是由声旁和形旁组成。形旁通常能暗示字的意思,这可以说是汉字的一大优点。然而,许多形旁本身也并非易懂,例如“氵”代表水,“木”代表树木,这些相对直观。但像“亻”代表人和“彳”也代表人和行走,或者很多表示动作、抽象概念的部首,需要积累才能理解其含义的演变和关联。
字形演变: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虽然现代汉字以楷书为主,但了解其演变有助于理解字的结构和来源。
同形异义/异形同义: 即使字形相似,意思可能完全不同。反之,一些字虽然写法不同,但意思相近或相同。这增加了记忆的难度。

2. 读音(声旁)的复杂性与多音字:

声旁并非绝对准确: 许多汉字的声旁虽然能提供读音线索,但并非百分之百准确。例如,“可”是“何”的声旁,读音相近。但“休”的声旁是“木”,读音却不相关。
多音字: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多音字,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语境下发音不同,意思也可能不同。例如,“乐”可以读作“lè”(快乐)或“yuè”(音乐)。这需要额外的记忆和语境判断。
声调系统: 汉语有四声和轻声,声调是区分词语意义的关键。对于母语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掌握准确的声调是巨大的挑战。

3. 词汇和语法(意义与语用):

词汇的丰富性与模糊性: 汉语词汇极其丰富,许多词语含义微妙,理解和运用需要大量的语感积累。
成语和俗语: 成语和俗语是汉语的精华,但它们的含义往往不是字面意思的简单组合,需要深入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典故。
语法特点: 汉语语法相对灵活,没有像许多西方语言那样复杂的时态、变格和性数变化。但它依赖于词序、虚词和语境来表达意思。初学者可能觉得没有明显的“规则”可循,需要通过大量输入来培养语感。例如,汉语没有“be”动词的直接对应,而依赖语序和上下文。
量词: 汉语使用大量的量词,例如“一个人”、“一条鱼”、“一只猫”,并且不同名词搭配的量词不同,这对于其他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

4. 书写与记忆的负担:

死记硬背的成分: 相较于拼音文字,汉字的学习在初期有较多的“死记硬背”成分,需要反复书写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手写障碍: 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很多人认为手写汉字不再是必需的,但这仍然是理解汉字结构、加深记忆的有效方式。对于需要在中国进行商务或学习的人来说,手写能力仍然很重要。
记忆策略: 学习者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记忆策略,例如联想、拆解、部首归类、组词等,才能更有效地记忆汉字。

5. 文化背景与语境:

文化载体: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字词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社会习俗和思维方式。理解这些文化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

然而,汉字学习的难点并非不可克服,它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

表意性: 许多汉字的形旁能够提示字义,一旦掌握了部首和部分字的结构,可以推测新字的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纯粹的记忆负担。
文化底蕴: 学习汉字也是学习中华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的过程,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美感: 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书法艺术就是明证。
跨语言的通用性: 尽管发音不同,但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的文字系统仍然保留了汉字或受汉字影响。如果掌握了汉字,对理解这些语言也有帮助。
技术辅助: 现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工具,如字典APP、在线学习平台、输入法等,极大地便利了汉字的学习和使用。

总结来说,汉语汉字之所以被认为“难学”,主要是因为其庞大的字数、复杂的字形结构、声旁与读音并非绝对对应、多音字以及与母语差异较大的语法和词汇习惯。对于非汉字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而言,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来记忆、理解和运用。

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汉字的表意性、文化价值以及现代学习工具的使用,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克服困难的途径和动力。最终的学习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毅力、方法和投入。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或者有特定学习目标的人来说,掌握汉字是一项极具回报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语言文字是否难学还缺乏真正公平的统计排名

汉语难学流传已久,在bing里搜索“语言难学程度排名(Ranking of Language Difficulties )", 最权威的是美国外事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FSI)发布的以英语为母语者的全球语言难学程度排行
1级(24周):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荷兰语、瑞典语、南非语等。
2级(30周):德语。
3级(36周):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斯瓦希里语。
4级(44周):俄语、乌克兰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芬兰语、希腊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越南语、泰语、印地语等。
5级(88周):汉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

汉语排在最难的第五级,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汉语汉字非常难学,学会需要88周。语言学习的难度受母语影响很大,学同类语言容易,学非同类语言困难。世界大多数人口使用非声调语言和表音文字,他们对有声调加意音文字的中文,感到陌生难学是必然的。

汉语汉字如此独特,老外当然感觉难学:

绝大多数语言没有声调,汉语有声调,多数汉字单字单音表义,不用拖泥带水的多音节做音义的区分,读音少汉字多,同音字和多音字贼多,老外学汉语声调是第一难;

形借字泛滥成灾,大幅破坏了汉字的表音功能,识字不敢认半边,只能死记硬背,老外学汉语第二难;

汉字和单词字形和组合大不相同,汉字除了左右还能上下叠起来组合,部分汉字笔画多而结构复杂,老外书写汉字感觉没有字母简单方便;

汉语汉字是一门古老的语言文字,特别讲究文化传承,词语组合自由、俚语、成语贼多,尽管大部分可以望文生义,但望文生义首先要熟透汉字,不然还是要死记硬背;

汉语的词法句法规则虽然少,有分析语的灵活强大,具体到语句中,汉语语法也不简单,特别是修改病句……

如果有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学习其它语言难学程度的排行榜,可能与上面的排行有所不同,但也是大同小异。对中国人来说,学日语可能比英美人学得更容易。但中国人学英语、法语还是比学俄语容易,学俄语还是比学阿拉伯语容易。

学语言除了母语的影响还需要语言环境,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英语,耗费的时间岂止88周?有几个精通英语----能看书看报,和老外无障碍交流呢?

英语字母虽少,但单词和音标还是有差别,学英语单词还是要记音形义;
英语海量的单词,特别是同类事物无法联想记忆的单词,需要死记硬背,我们学英语大量时间花在了死啃哪些无法联想记忆的单词和短语上;
英语众多的词法和句法规则多到让人头疼:英语名词有单数复数和所有格,动词分时态,形容词分比较级、最高级,数词分基数序数,其它西俄德法葡等语也大同小异。

真正公平的语言文字学习难度调查统计应该是:调查各国小孩学习和运用母语和文字达到的同样的水平所耗费的时间,而不是学用非母语和文字所耗费出时间,这样的统计排名才公平。

汉语汉字的难学不是根本性的,是枝节性的可以改革变易学的,而英西印俄阿语等拼音语言的难学却是根本性的,即使改革也难根除的。

汉语汉字难学的原因分析

语言有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文字有音形义三要素,合并同类项,学习和比较语言文字就从语音、字符、词汇、语法的角度,具体分析汉语汉字难学问题:

1、汉字声旁的表音功能破坏得太厉害,识字主靠死记硬背,汉字的“形声字”虽然众多,但其占汉字的比例不是大家认为80%, 我做了系统的抽样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比例约43%,而破坏汉字表音功能的“形借字”更多,约占48%“形借字”是由“表义的形旁”和“与整字音节不同的部件”组成的非会意的字。比如“梅莓”是形声字(声旁都是“每”),但“hai海 hui悔诲晦 wu侮 min敏”这些字的“每”已经失去了表音功能,不是声旁,它们严格来是形借字,可惜很多资料还把它们当做形声字。

汉字中“形借字”多如牛毛:
卑bei--bai稗 bi婢裨髀俾萆 pai牌 pi脾啤蜱郫
告gao--hao皓浩哠 kao靠 zao造 gu梏牿 hu鹄 jiao窖 ku酷
艮gen--gen根跟 hen很恨狠痕 ken恳垦 tui退 xian限 yan眼 yin垠银
夬guai--que缺炔 jue决诀抉 mei袂
曷he---ke渴 ai蔼霭 jie揭碣羯 xie蝎歇 ye谒
每mei---hai海 hui悔诲晦 wu侮
昔xi---cu醋 cuo错措厝 jie借 la腊蜡 lie猎 que鹊
占zhan---dian点店玷 nian拈鲇黏 nian拈zhen砧 tie 贴帖
者zhe---du都赌堵睹 chu褚储 shu暑署 zhu著箸猪诸煮渚 tu屠 xv绪
隹zhui---di/zhai翟 dui堆碓 huai淮 sui睢 wei维惟唯帷 zhi稚 zhun准
……

形借字的泛滥成灾导致,导致汉字的表音功能大大丧失,根据声旁识字常常读错字,识字不敢认半边,只能经常查字典死记硬背。

“形借字”的形成原因有:
1、古汉字注音模糊,使得古人造字顾不得读音的统一,造字怎么方便怎么来。比如:“都du”借用了读音不同的字“者zhe”和“阝”组字,其它的“赌堵睹”也用借来的“者”组字;“著zhu”借“者”来组字,“箸猪诸煮渚”也来借“者”组字,至于声旁字“者”的表音功能就不管了。

古汉字的注音最早采用“读若法---用语言描述读音,这是用模糊解释模糊,后来采用反切法--前字声母+后字韵母相拼,如:眺tiao,他掉切。《说文解字》就用反切法来注音,反切法注音不如现代汉语拼音准确,这也难怪古人造字顾不得读音的统一了。

2、汉字吸收了不同的方言和民族的发音,加上不同朝代的“音变”造成的。越古老越庞大的语言文字,要照顾包容的地方太多,历史包袱越重,可丢掉垃圾越多,越古老的民族,其思维越重视历史传承而不创新,最终被历史包袱耗死,中华民族太古老了,语言文字太需要革新了。

要让识字变得简单,要废除乱借读音不同的声旁来组字的“形借”造字法,把大量的形借字改为真正的形声字,恢复声旁字的表音功能

2、同音字和多音字太多是学汉语的大麻烦,汉字为什么会有同音字?是因为汉字多而读音少。《新华字典》收录13000汉字,有407个标准音节,1319个读音,一个读音平均10个汉字,7000常用字,一个读音平均5个汉字。

单词为什么很少同音?单词是靠双音和多音组合才避免同音的,如果单词单音表义,其同音单词比汉字要多得多。英语约400个单音,汉语用了4个声调,单音数量增加到了1300个,就语音表义的效率来说,汉字优于表音文字。

汉语在有尖团音和入声时代,单音数量多达2700个,尖团音和入声的消失,也是民众选择的结果。人类的嗓子能发的单音数量有限的,汉语单音即使多到2700个也无法做到一字一音地消灭同音字,但可以通过“增加读音”和“避免同音字拥挤”来减少同音字。

我们说英语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音在普通话里没有完全对应的拼音,比如英文字母C、J、Q、V,现有汉语拼音没有发音完全相同的音,可汉语拼音可以是发sei、jei、kiu、wi音的,但这些音节没有被汉语利用,也没有相对应的汉字。

英语talbe[teibl]、excuse[ɪkˈskju:s]、key[ki:]、five[faiv]、shine[ʃaɪn]等单词的发音,汉语并没有相对应的发音及汉字,因为汉语的tei、kiu、ki、fai、xai这些音节也没有被启用。还如英文taxi[ˈtæksi],汉语没有æ韵母等。

在语言交流和翻译盛行的时代,在翻译人名地名时只能用音译,可音译时汉语缺乏完全一致的读音,只能用近音替代,比如“Peru”,汉语没有“pe”读音(be me读音也没有),用近音“秘bi鲁”代替,还生造了一个多音字;再如“Hillary”,汉语没有读音“hi”(gi、 ki音也没有),用近音替代翻译成“希拉里”。

把世界地图中的城市、村镇、岛屿、山河湖海都用汉字标个地名,世界各国的人名用汉字音译一下,会发现汉字读音根本不够用,这说明汉语语音的表现力不够。

汉语普通话应该吸收国际音标,丰富汉语的语音,增加韵母:增加“ɛ iɛ uao vo”4个韵母,增加音节和读音。有些声母韵母的组合音节,汉语普通话根本就没有利用,其可增加利用的音节多达150个:
be bɛ bia bio biu biang biong bou bvo;
cei cɛ cuao;
dɛ diang din diong dua duai duang duao dv dve dvn dvo;
fai fao fe fɛ fi fia fiao fian fiaŋ fiu fvo gi ging giu guao gve;
hɛ hi hing hiu huao hve ;
jai jo je jei ju jua juai juang juao;
ki kɛ kin kiu kuao kve ;
lɛ liong lua luai luang luao lui lvn lvo
……

汉语普通话可以增加声调,汉语普通话只有4个标准声调,而其它方言的声调比普通话都要多,湘、赣、客方言的声调是六个,吴和闽方言的声调是七到八个,粤语的声调是九个。汉语声调吸收方言的声调由四变五--增加一个ʌ拱声调

汉字现有读音与汉字的分配极度不均,有些读音下的汉字多得要命,有的读音下的汉字少的可怜。比如:

jī 几矶肌讥叽机饥玑畿其期基箕奇畸剞犄芨圾跻齑稽嵇击激积鸡迹绩缉姬羁唧屐赍丌咭笄乩
jí 吉诘佶疾嫉及级极汲岌笈即辑集急籍藉脊瘠嵴棘亟楫戢蕺蒺革殛
jǐ 几虮己纪济挤给脊戟掎麂
jì 记系计济寄际技纪继既齐季寂祭忌剂冀妓骥蓟悸伎暨霁稷偈鲫髻觊荠跽哜鲚洎芰

yī 一壹医衣依铱伊咿漪猗椅欹揖噫黟
yí夷姨咦痍荑胰怡贻诒眙饴疑嶷移遗宜仪蛇颐彝迤沂圯
yǐ 以已衣尾椅倚旖矣乙钇蚁舣迤酏蛾苡
yì意癔臆镱薏噫义议艾刈易埸蜴衣裔艺呓亿忆仡屹异益溢镒缢嗌亦轶佚弈奕翌羿翼熠翊役疫绎峄怿译驿邑悒挹弋谊抑毅逸诣懿肄劓翳

fú服夫扶芙蚨福幅辐蝠弗拂佛砩氟怫绋伏袱符苻孚浮俘桴蜉稃郛匐涪凫罘芾
xī 西栖茜牺舾粞硒息熄螅希欷稀烯浠郗唏吸昔惜腊夕矽汐奚溪蹊嬉熹嘻僖析晰淅皙蜥菥樨犀膝兮羲曦悉蟋歙翕熙锡
yù 与语育遇狱雨欲裕浴峪鹆预蓣豫鹬玉钰吁芋愈喻谕昱煜阈域蜮誉蔚寓粥郁御驭尉毓妪聿饫鬻
……

有些音节的汉字少的可怜:

chuā欻 chuá chuǎ chuà,
dēi déi děi得 dèi,
dēn dén děn dèn扽甙,
diā diá diǎ嗲 dià,
diū 丢铥 diú diǔ diù,
ēi éi诶 ěi èi,
fōu fóu fǒu否缶 fòu,
gēi géi gěi给 gèi,
guāi乖掴 guái guǎi拐 guài怪,
kēng 坑吭铿 kéng kěng kèng,
hēi黑嘿 héi hěi hèi,
fō fó佛 fǒ fò
……

汉字可通过均匀分配避免同音字拥挤来减少同音字

《新华字典》的多音字有600多个,可以通过合并读音、利用繁体字异体字生僻字替代和新创汉字等方式改革,消除多音字

3、汉字的简化不够系统和彻底,1956年的简化字改革给我们的识读记写带来很大的方便,可惜伟大的改革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具体表现在:

有些笔画重复、难写难看的汉字,却没有简化,比如:鼻重董美羹善堇霍藿截隆墨壹喜亶萋萱墓蓍篝尊蕾豊阑彧……汉字造字应注重简明美观,避免笔画重复。

有些结构臃肿、难写难看的汉字,也没有简化,比如:癌霸臂鞭傍薄藏餐谶爨媾灌罐颧嚎壕壑瀚糊蝴徽酱犟舅夔籁癞濑隆窿鹭磷粼嶙鳞麟戮辘麓霾髦耄懋篾濮攀磐譬赢嬴瀛撬觑衢阙阕瓤嚷攘壤襄镶睿蕤畲歙麝孀髓榫懈蟹邂亵誓嗜噬饕餮癣魍薇巍龌馨罅噱薰霪樱缨鹦嘤罂赝焉蔫嫣蜒魇黝黝鼹骤鬃纂攥遵樽鳟……

这些汉字都是结构复杂的汉字:左右套上下、上下套左右、上中下、左中右、上下套左中右、左中右套上中下,汉字组字应简化其结构,变成上下或左右结构,两个符号可以合笔,组字的整体笔画不要超过16画。

没有从简化“形旁”和“声旁”入手做系统简化, 翻开新华字典的部首检字表,哪些笔画繁多的部首——汉字形旁没有被简化,比如:
革:勒靴靳靶靺鞨鞑靼鞅鞭鞍鞯鞠鞣鞘
骨:骷髅骼骸骻髓髀髌髋
鬼:魁魂魄魅魇魍魉魑魔
髟:髦髯髫髻髭鬓鬟鬣鬃
香:馥馨
麻:磨魔靡糜麾摩
鬲:融鬻翮 (隔嗝镉膈)
高:敲膏(镐稿搞篙槁嵩缟蒿犒)
鹿:麂麝麓麟麋麒 (瀌辘)
鼠:鼹鼬鼯鼢
鼻:劓鼾齁鼽 (擤濞)
鼎:鼐
黑: 墨默黠黚黯黝黛黔黢黥黜黟黩 (熏嘿黡)
鼓:瞽鼙 (薣)
麦:麸麹麺
黍:黏黐

汉字形旁的笔画不能太多,应该控制在七画以内,以免汉字臃肿难写。部分汉字形旁需要用象形或会意的方式简化,见下图:

上图简化的形旁中:
“糸mì”旁与“幺yāo”旁都表细丝,合并为“幺”旁。
“方旁表旗帜:旋旌旗旅施族”,"方"字却没有旗帜之意,应象形简化"旗"字代替"方"旁。“齿”旁笔画多:龄龀啮龋龈龅龌龇龆龃龊龉,换成“牙”旁。
“豸”旁笔画多:貌豹豺貂貊貉貘貔貅,换成“犭”旁。
“黍shǔ”旁字(黏黐)和“麦”旁字(麸麹麺)都不多,“黍麦”两字简化,其形旁组成的字都合并到简化的“麦”旁中。
“心”旁的变体“忄”和“忝字底”,合并为“忄”旁。
“足和止”旁都表示脚,合并为“止”旁。

有些常用字的声旁简化了,但同声旁的其它字却没有简化,比如:

“讓”简化为“让”,而“嚷 壤 攘 禳”等字都没有被简化;
“憶 億”简化为“忆 亿”,而“臆、噫”等字都没有被简化;
“觸 燭 濁”简化为“触 烛 浊”,而“镯 躅”等字都没有被简化;
“僅”简化为“仅”,而“歏 勤 谨 馑 觐 鄞”等字都没有被简化;
“溝 構 購”简化为“沟 构 购”,而“媾、篝”等字都没有被简化;
“鄧 燈”简化为“邓 灯”,而“橙 凳 澄 瞪 蹬 镫 噔 磴”等字都没有被简化;
“權 勸 歡 觀”简化为“权 劝 欢 观”,而“灌 罐 颧 鹳 獾”等字都没有被简化;
……
这些字中与声旁字同音的应该从简化“襄 意 蜀 堇 冓 登 雚……”字入手,不同音的可以用其它笔画更少的声旁字代替组合,没有同音的声旁字就新造字。

有些字简化粗暴,以至丧失理据,带来混乱,丧失了理据的字比如用“又”旁简化的字:雞-鸡、漢-汉、鳳-凤、戲-戏、樹-树、對-对、艱-艰、難-难、嘆-叹……用“又”替代减少笔画,这种简化缺乏理据。可以用象形、指事或会意造字法简化其声旁字,也可借用同音且笔画少的声旁来简化其字。

有些字简化带来了声旁的混乱,比如:壩-坝、壩-坝、顧-顾、爺-爷、際-际、層-层、導-导、澱-淀、噋-吨……
声旁简化得不一致:瀘-泸、顱-颅,而同声旁的“爐-炉、驢-驴、廬-庐、蘆-芦”。

有些字简化导致形旁不对,比如:聽--听、勞-劳,“听”字应该用“耳”旁,声旁可以简化的“厅”字,“劳”字和“草”没什么关系,不应该“两个火”简化成“艹”旁。

有些字的合并过了头,而有些可以合并的字却没有合并,意义不相干且意义繁多的字而不能“多繁合一简”,例如:
斗:漏斗dǒu、鬥dòu争(斗争)
发:發fā現(发现)、頭髮fà(头发);
干:干gān涉、乾gān燥(干燥)、幹gàn活儿(干活儿);
后:皇后、先後(先后);
面:麵条(面条)、表面;
系:关系xì、繫jì鞋带(系鞋带);
脏:髒zāng水(脏水)、内臟zàng(内脏);
……

上面的读音不同的字合并形成多音字,非常不可取,应该分别简化。

有些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或相近且义项较少(义项不超过2项)的字,应该合并的却没有合并,只要你翻字典看那些同音字就会发现,比如:

àn暗黯,合并为“黯”,将“黯”字简化;
áng卬昂,合并为“卬”;
áo敖遨,合并为“敖”,“敖”本义就同“遨”;
ào岙坳,合并为“岙”;
tuō乇托,合并为“乇”;
yān淹湮 合并为“湮”;
……

汉字改革不能局限于方便书写简化笔画,汉字改革是一场系统的增强汉字识读记写的改革,不仅要方便书写,还要方便识读记,简化要依据字源增强新造汉字的构字理据,减少哪些乱借声旁组字的“假借字”,恢复声旁字的表音功能,加强汉字识读记的优势。

4、汉字在形变和简化过程中,没有保持和发扬汉字的识读记优势,汉字从笔画圆转流畅的甲骨文、金文、篆书变成横平竖直的隶书楷书,是为了书写的规范和美观,但也降低了汉字象形表意功能。

汉字不能全部限于方块字,大自然很多事物是圆形、菱形、梯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的,不能为了书写规范字体的变化,而忽略汉字的表意功能。汉字的绝大部分可以是方块字,但少部分字可以是非方块字。

汉字隶变字形完全变成方块字后,就很少用象形、指事、会意造字,而多用形声、转注、假借来组字。即使是方块字,汉字依然可用象形、指示、会意造字法新造和改造那些构意较差的汉字。

比如“箭”字,箭的实物非常简单,完全可以象形,不需要用形声造字法来组合,可以把“竹”字变成“个个”中间加“一横”表示就很直白了。图中的“垂隹雨”三字可以更简化地象形为独体字,“扁鼻窗翅跪骨环裤哭楼路墙峦笑楔窄栽嘴……”无需用会意、形声等组合造字法来造字,用象形即可。

有些汉字很难象形,但古人造字的构义并不是最优的,可以用会意法来改造构义差的汉字。比如:

“雷”字的甲骨文象闪电,二“口”象滚动式的轰鸣声,篆书隶书的“雷”为“雨”下三个“田”,楷书简化为“雨田”,“雨”下在“田”还是雨或水,哪能表“雷”?“雷”字的演变,是汉字丧失其表意功能的典型。我们知道“云”的碰撞产生电而形成“雷”,用两个“云”字加“电”字符号构义“雷”字,笔画太多。一个“云”字,中间加两个“电”的符号,构义为“雷”。

“集”字的构义为三个“隹zhui”(断尾巴鸟)聚在树“木”上,意为“鸟集”,一个“隹”8画,3个就是24画,加“木”为28画,为了简化只用一个“隹”,一个“隹”还能表“集”吗?或许还孤单呢?用“鸟集”造“集”字并不好,用什么来表示“集中”的“集”呢?用三个“虫马羊牛鱼犬豕”笔画太多,用三个“人”表示,有“众”字。可以用抽象的量词“个”表示,三个“个”字组合,9画可以合并为7画。

“粗”字没有甲骨文、金文,小篆为“米且”,“且”字表男根,“米且”表“粗粮”还可以,表“粗大”实在牵强,不妨用上下结构“大且”会意法表“粗”更好。

“波”浪的“波”形象其实很简单,汉字变成方块字,用“匚”字组合变个方向,象形成忽上忽下的字符表示。

“射”字甲骨文是“箭在弓上”的象形,金文在弓箭上加了个“又(手)”,到了小篆用“身寸”组合,反而变得复杂了。还是回归甲骨文“箭在弓上”的象形构义,为了方便组字,箭向上射好一些。

5、可独立成字的构件不是字或常用字,而其组合字却常用,加重汉字识读记的负担。可独立成字却是非字构件的:
“朝”字去掉“月”,“制”字去掉“刂”,“那”字去掉“阝”,
“练”字去掉“纟”,“追”字去掉“辶”,“姊”字去掉“女”,
“曹”字去掉“曰”,“经”字去掉“纟”,“旅”字去掉“方”,
“派”字去掉“氵”,“劵”字去掉“力”,“昔”字去掉“日”,
“段”字去掉“殳”,“惠”字去掉“心”,“卸”字去掉“卩”,
“临”字右下角部分,“曾黑”的共同部分,“寒襄”的共同部分,
“弟”字去掉两点,“叚”字左边……

是汉字但不是常用字的构件也很多:巜 丂卩丩乇厶廾廿彡夂彐屮巛卂禸氶厷冘肀刅毌犮戋戉㠯匃夗疋朿癶尗㐆聿虍乑屰巟豸穵肙呙奂夆釆佥夋臽罙疌壴畐禺曷昷臾臿爰叚鬲堇啇豙……

这些在《中华大字典》或许查到它们是汉字,但不是常用字,它们应该赋予更重要的意义并组词变成常用字,以方便汉字的识别和记忆,可惜它们为什么至今待在冷宫,而它们组合的徒子徒孙却成了常用字。

这些可以独立成字的是汉字的构字部件,它们应该赋予其读音和更重要的新意,使之成为常用字,这对汉字简化和识字大有帮助,而不应该成为生僻字甚至浪费不用。

6、中文缺乏与时俱进,夹杂大量英文,没有造形旁和新字适应新事物: 中文里面夹杂英文词汇很普遍,比如:吃饭AA制、照B超、考MBA、当了CEO、用CNC、刷POS机、唱KTV、USB接口、有没有WIFI……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而英、西、印、俄、阿、韩、泰等语言都保持了文字的纯净与统一,没有在本语言中夹杂其他文字。

信通:adsl cad cpu crm cnc ct dna dvd erp gprs hdtv icp ict ic ict iot it id led oa pcb pos usb wifi…… 信息通讯类缩略词太多,需要新造部首,再造新字新词。
塑料:pvc ppr pp pc abs pa pmma pu ps pe pom peek…… 需新造“塑”旁来归类塑料类的新字,把塑料类的缩略词简化。
商业:aa atm cbd ci cpa cpi gdp ktv oem vip diy spa otc……
组织与标准:apec wto cet opec cmm who gre gmp imf iso itu pmp……
职位学位:ceo cfo cio cto coo cmo cgo cpa mba mpa……
本土洋品牌:TCL、FSL、VIVO、OPPO、HTC、ASD、ONLY……
无论老外和国人,学记这些英文缩略词都觉得麻烦,很多英文缩略词翻译成中文都太长,大众使用不方便,因此需要造新字新词,词汇只有简短才得人心:英文缩略词的汉化

官方对规范语言缺乏法规,没有鼓励大家按规范造新字新词,以适应新事物,新字新词可通过媒体讨论,官方审核收录来完善汉字。

新增形旁完善对事物的归类

对相应的字进行简化归类,比如颜色类:

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褐……并没有统一的色旁,新增“色”旁,把“色”字简化作为“表颜色”的形旁。

乐器---琵琶琴瑟 鼓笛箫笙竽 磬锣钹镲唢呐……乐器用王、竹、钅、口旁,没有统一的乐旁,这合适吗?竹、钅是材料偏旁,但乐器往往用多种材料制造,因此新增“乐”旁,把“乐”字简化作为“表乐器”的形旁,快乐的乐保持不变。

状态----软硬轻重新旧乱好坏苦短粗整破邋遢脏穷富脆干颇……表状态情景的形容词和副词用字不少,可没有单独表状态和情景的形旁,应该将“状”字简化作为表状态的形旁。

数量----多少众寡重复裕屡次频繁再排吨顷榀……和数量有关的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不少,可将“排”字简化作为表数量的形旁。

电的应用广泛,电和电子的世界,应该新增“电”旁--将“电”的变体形旁作为“电”旁,归类电工电气(强电)的用字。

电子类产品和应用众多:c id it ip led cpu vcd dvd……基本都是用英文表达,应新增表“电子”的形旁来新造并规范电子类的字词。

塑料---PVC PPR PP PC ABS PMMA PA PU PS PE HDPE GPPS EVA PVDF POM PEEK……塑料古代很少,今天多而普遍,汉字造字没有与时俱进,而用英文代替,这是汉语的失职。简化“塑”字并新增“塑”旁,造字塑料类的字。

另外,汉语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人们对汉语汉字改革缺乏共识。汉语远没有取得应有的国际地位,中文简繁体没有统一。有的人还要叫嚷着汉字拼音化废除汉字,有的还倡导恢复繁体字等等。

有人说汉语的这些缺点和英语相比,都不算缺点,因为:

汉字用假借非同音声旁造字导致死记硬背,英语也要死记硬背大量无法联想识记的同类词;汉语的同音字、多音字很麻烦,英语词形变化也很麻烦;
部分汉字笔画太多结构臃肿难写难看,英语部分单词冗长,难写难记;
汉语学习入门难,大量汉字词的读写就搞死你,英语后期学精难,后期海量单词就烦死你;
汉语适合表达海量信息,英语适合表达简单信息
……

这样比较,汉语的缺点似乎也不是多大的缺点了,但汉语的缺点改起来不需要伤筋动骨的,表音文字要克服表达海量信息的笨拙与冗长的弊端,要增加字母数量,要变左右一维组合为二维组合,要有声调增加单音数量,避免冗长的多音才表义……这就要全盘推倒学习中文了。

相关请见:
世界各大语言文字的比较看汉语的优劣
汉语改革为全球通用语的设想

user avatar

汉语书写系统难学,但是口语不难学。
中文难学那是肯定的,我们自己母语都得学习十来年。但是汉语不仅不难学,而且比较简单。至少比英语简单,没有那么多时态和变化。有些快的,密集学习半年就能达到流畅交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汉字是否难学,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母语、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总体来说,汉语汉字确实被普遍认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汉语汉字学习的难点:1. 字.............
  • 回答
    汉族和回族之间通婚,生活是否会“很不便”,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 个体差异、家庭支持、社会环境以及双方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很不便”,但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挑战和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克服的方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饮食习惯的差异:.............
  • 回答
    确实,英语在动词形式上要比汉语复杂得多,这常常让学习者觉得“哦,原来动词还有这么多门道!” 相反,汉语动词似乎总是一副“一副样子”,不像英语那样会“变脸”。这让很多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觉得轻松不少,但也可能产生一个疑问:英语母语者是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敏感性”才对动词的变化如此在意?说实话,英语母语者对动.............
  • 回答
    汉字简化,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在很多人心里,它确实像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要说它是不是“大势所趋”,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简化”这件事?汉字,这几千年来,可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字形一直在演变,越来越方便书写和辨认。而我们现在常说的“汉.............
  • 回答
    辽金时期,人名中出现“奴”字,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汉语中“奴才”那个“奴”字。但如果深入去了解,就会发现情况要复杂得多,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汉语的“奴”。首先,我们得明白,契丹和女真都是游牧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中原汉族差异很大。 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金朝则是女真人建立的。.............
  • 回答
    “汉字几千年”的说法,很多人听到过,也习以为常。但如果深入探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藏着一些值得玩味的角度,甚至可以说是“谬误”也并非空穴来风。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几千年”这个时间节点。通常我们说的“汉字几千年”,很大程度上是指从甲骨文开始算起。甲骨文大约出现在商朝晚期,距今大约三千多年。而我们现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韩国和日本的情况分开来看,并且深入了解一下它们各自的语言和法律体系是如何演变的。韩国:汉字曾是主流,如今已大幅减少简单来说,现在的韩国法律条文绝大多数是使用韩文书写的,不再是汉字。不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溯一下历史。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对汉服感兴趣的朋友们经常会有的疑问。简单来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汉服”,与古代普通民众的日常服饰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并不是说现在的汉服不对,而是我们需要了解清楚这中间的演变和理解。咱们得先掰扯掰扯“古代普通民众的日常服饰”是个什么样子。首先,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很分.............
  • 回答
    关于北方汉人是否大多有胡人血统,而南方汉人血统普遍纯正的说法,这确实是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不过,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再一项项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汉人”和“胡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汉人”: 这个词在历史上可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汉朝建立后,大家就把自己.............
  • 回答
    “畸形裹脚真的是汉人的民族传统吗?”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以及我们对“传统”的理解,答案并非一概而论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审视其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对汉族女性身体和命运的影响。一、 畸形裹脚的起源与并非“自古有之”的真相.............
  • 回答
    关于罗马和汉朝的铁产量对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但同时也相当复杂的问题。直接说“罗马的铁产量是汉朝的十几倍”这种表述,恐怕是过于简化,甚至有些不准确。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在古代,精确的产量统计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不像现代工业,有完善的记录和核算体系,古代的生产活动往.............
  • 回答
    关于“富婆”是否会购买白菜价汉服或Lo裙,以及她们是否是自我优越感最强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看法,希望能提供一些不那么刻板的视角。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富婆”购买白菜价汉服或Lo裙的可能性。很多人对富裕阶层有着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她们消费的一切都应该是高昂的、.............
  • 回答
    关于唐朝大明宫和汉朝未央宫与北京紫禁城面积的比较,我需要先澄清一个误区:说大明宫或未央宫比紫禁城“大很多倍”是不准确的,至少不是按照一个简单的平面面积来简单计算的。这背后涉及到我们理解“宫殿建筑群”和“城市规模”的不同方式,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先来聊聊这三座宏伟的宫殿,以及为什么简单对比面积会.............
  • 回答
    “南方的汉人都是衣冠南渡的北方汉人的后代”——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并非一句简单的定论,而是包含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口迁徙的深层原因。它并非全然虚假,但过于绝对,需要我们细致地解读和补充。为何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源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以“衣冠南渡”为代表的北方人口南迁事件。 .............
  • 回答
    .......
  • 回答
    “秦做嫁衣汉来穿,唐借隋运三百年”这句话,在网络上确实流传甚广,也触动了不少人对历史的思考。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意思是说,秦朝的制度建设为汉朝奠定了基础,而唐朝则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遗产,并借此延续了数百年的辉煌。那么,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妨从史实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一下。“秦做.............
  • 回答
    关于元朝蒙古官员享有辖内汉族新娘的初夜权,以及汉族百姓摔死头胎婴儿以维护血统的说法,在历史学界存在着争议,并且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持,更像是民间流传的传说或带有强烈民族情绪的臆测。关于“初夜权”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初夜权”(Jus primae noctis)本身作为一个普遍存在于欧洲封建社会(.............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汉东大学政法系的光辉履历,让无数观众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关于现实中哪所大学最能承载这份殊荣的讨论。如果真的要在中国寻找这样一所政法人才辈出的学府,那么 中国人民大学 绝对是呼声最高、也最符合条件的有力竞争者。为什么是中国人民大学?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不仅仅是“出身了多少官员”.............
  • 回答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因其不屈的意志和壮烈的牺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后人铭记。谈到汉民族的民族英雄,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岳飞、文天祥这样文武双全、气贯长虹的形象。然而,如果要问谁才是汉人真正的“民族英雄”,冉闵的名字,往往会带着争议,却也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不容忽视的意义.............
  • 回答
    “汉族”这个概念,虽然我们现在用起来非常自然,但它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在近代,才真正蜕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个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历史认同,并追求在现代国家体系中拥有独立地位的政治与文化集合体。要说汉族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我认为是在晚清时期至民国初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