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玲拍《阿飞正传》,拖地拖了27次。地板都给擦到光亮了,王家卫还是不满意。
问到底哪有问题,他也不说,反正就是不对。
只好再拖,拖到满头大汗,身体的热气都要从头发丝儿里面渗出来,王家卫说,对了。
这一段呈现在电影里,是舞女咪咪(刘嘉玲饰)想和阿飞(张国荣饰)出门看电影,阿飞一会儿说房子没收拾,一会儿说地没拖,拖了为什么地是干的?讲东讲西的,坐在家里不动。咪咪没有办法,拿拖把出来拖地。
暮色渐合,阿飞的面色也晦暗不明,不知在想些什么。咪咪在旁沉默地拖地,从屋子这头拖到那头,角角落落地打扫。
地拖完了,时间也耽误了,电影还是没有看成。
情节简单,对话简短,但情感和信息的浓度极高。
阿飞是个落拓不羁的浪子,他管地上干不干净做什么?找茬。他折腾身边的人,因为他生性风流不羁,也因为母亲的抛弃是阿飞内心无可纾解的一道沉重。阿飞做很多事情都是在逃避或者试图解决这种沉重,但都失败了。
和情人寻欢作乐也只是短暂地麻醉自己,兴致来了阿飞说得出最高级的情话,但他终究不是整天甜甜蜜蜜看电影吃大餐的little love bird,他是无脚鸟。即便身处一段情爱关系,阿飞的心时不时还是会飘向远方,飘向一种寂寥,一种百无聊赖的痛苦。
所以他让身边的人也不好受。他跟咪咪兴高采烈沉醉爱情、想和男友相偕同游的心情是不同步的,很多时候他对待咪咪的方式相当冷酷,全凭自己心情折腾对方。
但是咪咪太爱阿飞,太不想失去他,所以接受折腾。就算找茬,她还是乖乖去拖地。
可是她心里毕竟也会生出一种烦躁。勉强按捺着性子拖地,但那股怒气和不满在身体里蒸腾,热气从头发丝儿里头渗透出来。
她不用说话,但是动作和表情要传达出这种情绪。
那种潮湿,闷热,那种顺从但又暗燥的心情,都在沉默、简单的动作里体现。
普通电影中主要试图表达的情节,人物,台词,在王家卫这里都可以看作布景。真正的主角,是他心里设想的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感觉。
刘嘉玲说,她后来才体会到,王家卫的电影里,每个画面都是有味道,有温度,有气候的。但是以她当时的年纪,不要说王家卫不解释,即便解释了,她也听不懂,故意去表演那种心情,反而演坏了。
情节你可以讲,情绪你怎么讲?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磨演员,一遍遍地磨。不只是刘嘉玲,磨到梁朝伟、张国荣、刘德华都怀疑人生,磨到精神崩溃,磨到感觉不会演戏了,才慢慢地磨蹭到那个份儿上。
没有“感觉”,王家卫的电影就不成立。
时代的气候在变,港片北上水土不服,留守本地也逐渐式微。
经济大潮汹涌而来,快餐消费泛滥成灾,观众情绪瞬息万变,观影耐心尚未培养起来。要是叫好不叫座也是白搭,电影总不能为几个影评人拍吧。
要出新作,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王家卫有没有新的“感觉”要表达?
他能在不断流变的世情中,把握住这种“感觉”吗?
接下来的问题是,现在有没有演员能让他磨出那份“感觉”来?梁朝伟张国荣都要被磨掉半条命才能见功,但他们毕竟本来就是梁朝伟张国荣。
换了我们现在的有些演员……能不能磨出来,大家心里有数。
还有资本和商业的规律,允不允许他这样去找“感觉”?
年轻一代的演员,即便能挑出资质态度合用的,但同样的时间,TA可以拍八部爆款仙侠/宫斗/言情,上十几个综艺圈钱,自身和团队名利双收。
人家凭什么要过来陪你找“感觉”?
找到了,最后上映也多半成本超支,票房必须达到恰好达到、甚至突破期望的最大值才能赚回来,有这把握吗?
最近的作品《一代宗师》是六年前(2013)。这部电影当初被调侃为《一代失踪》,从筹备到上映搞了八年多(有说十年)。而发愿要拍这个电影,据说是十六年前。
就按最短的八年来算,灵感也是2005年的了;往多了算,1997,英国人都还没走呢。
演员是梁朝伟、章子怡这样的成名人物,实力已毋需验证。
票房过两亿,突破王家卫的最高纪录,2015年3D版重映票房六千多万,也还可以。
换到现在,除非王家卫之前储备了其他灵感,否则必须依靠新感受的生发,说发就发?
演员方面,除非老将出马,否则几乎无人可用。旱地拔葱,找个奇才出来?那靠撞大运了。
票房市场,以他的地位和常规制作费用,破亿是基础门槛,搞大制作的话,恐怕过十亿才赚。
这种综合性的成功可遇不可求,天时地利人和,全看机缘了。
如果你认可我的分享,不妨去公众号看看:半尺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