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 DC 电影宇宙的第一部电影是《超人:钢铁之躯》,而不是更早的《绿灯侠》和《蝙蝠侠》三部曲?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在讨论的关于 DC 电影宇宙(DCEU)起源的焦点。要说清楚为什么《超人:钢铁之躯》(Man of Steel)被认为是 DCEU 的“第一部”,而不是更早的《绿灯侠》(Green Lantern)或者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电影宇宙”(Shared Cinematic Universe)。这可不是简单地把同一漫画公司出品的电影放在一起就算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宇宙,是指这些电影在剧情、角色、时间线、甚至视觉风格上都存在明确的关联和延续性,并且是以一个宏大的、有计划的叙事蓝图来构建的。角色之间可以相互客串,剧情可以相互影响,共同指向一个更大的故事。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为什么《绿灯侠》和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不符合这个标准,而《超人:钢铁之躯》则开启了它。

1. 《绿灯侠》(Green Lantern,2011):孤芳自赏的“试水”

孤立无援的尝试: 《绿灯侠》当年是华纳兄弟试图启动一个 DC 电影宇宙的“试水”之作,它的目标确实是想把DC的英雄们搬上大银幕,并建立一个共享宇宙。但问题在于,这次尝试完全失败了。
票房惨淡,口碑崩塌: 影片在上映后遭遇了票房滑铁卢,评论界也是一片骂声。特效、剧情、演员表现,几乎所有环节都被诟病。
未形成联动: 更关键的是,它没有在任何层面上与其他DC作品产生有效的联系。它就像一颗孤独的行星,虽然挂着 DC 的旗号,但它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星系。它没有为后续的DC电影埋下伏笔,也没有引入任何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角色,更没有建立起一个可以延续的“DC电影宇宙”的基石。
被彻底抛弃: 之后华纳兄弟重启DCEU时,对《绿灯侠》这部电影采取了“无视”的态度。它没有在后续的DCEU电影中被提及,角色也没有被沿用。它更像是一个被遗忘的、不太光彩的尝试。

2. 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20052012):独立的艺术杰作,而非宇宙基石

“现实主义”的辉煌: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无疑是影史上非常成功的超级英雄电影。它们以其深邃的主题、逼真的风格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无数赞誉,也重新定义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可能性。
但它不是“宇宙”: 然而,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虽然是DC漫画角色的改编,但它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故事。
自成一体的叙事: 诺兰电影中的蝙蝠侠,是一个存在于他自己设定的“现实主义”世界里的角色。这个世界没有超人,没有闪电侠,没有神奇女侠。他没有和其他DC英雄有过任何交集。
非共享宇宙的计划: 诺兰在创作时,也从未有过构建一个共享DC电影宇宙的计划。他的目标是讲述一个关于布鲁斯·韦恩和蝙蝠侠的完整、有深度的故事。
与DCEU的关系: 当华纳兄弟决定启动DCEU时,他们明确选择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新的演员阵容。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虽然受到尊敬,但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艺术上的成功,而不是DCEU的起点。直到后来,在《闪电侠》电影中,才通过“多元宇宙”的概念,让诺兰的蝙蝠侠得以短暂“回归”或被提及,但这恰恰说明了它本来就不属于同一个宇宙。

3. 《超人:钢铁之躯》(Man of Steel,2013):DCEU的正式启航

明确的“开启者”定位: 《超人:钢铁之躯》是扎克·施耐德执导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华纳兄弟正式决定启动一个统一的、相互关联的DC电影宇宙。
“宇宙”的基因: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DCEU的“第一步”。它不仅讲述了超人的起源故事,更重要的是,它为后续的DCEU电影铺设了基础。
建立联系的伏笔:
扎克·施耐德的风格: 施耐德导演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叙事方式,成为了DCEU早期电影的标志性特征。
“布鲁斯·韦恩的视角”: 影片结尾,超人和佐德将军的战斗对大都会造成了巨大破坏。就在这片狼藉中,一个布鲁斯·韦恩(蝙蝠侠)的影子在远处出现,他看到了这场灾难,并表示要“找到这些人”(指外星人)。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表明这个超人存在于一个有其他超级英雄的世界里,并且他(蝙蝠侠)将会在未来出现。
“蝙蝠侠”的标志: 甚至还有一些解读认为,在新闻报道中,字幕闪过“韦恩企业”的标志,暗示了韦恩企业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以及蝙蝠侠的潜在联系。
“BvS”的铺垫: 最直接的证据是,紧随其后的电影《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直接延续了《钢铁之躯》的故事线和世界观,并明确引入了蝙蝠侠、神奇女侠等角色,正式组建了“正义联盟”的雏形。
“共享宇宙”的蓝图: 《钢铁之躯》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是为了引出更多的故事和角色,构建一个庞大的DC宇宙。虽然DCEU后来的发展充满波折,但《钢铁之躯》作为开端,其“宇宙”的定位是毋庸置疑的。

总结一下:

《绿灯侠》 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未能形成任何宇宙联系,之后被彻底放弃。
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 是一个独立的、伟大的电影系列,它没有计划与DCEU共享世界观。
《超人:钢铁之躯》 是华纳兄弟重启DC电影,并有计划地构建一个共享宇宙的正式起点。它通过结尾的伏笔,明确预示了其他英雄的存在,并为后续的DCEU作品铺平了道路。

所以,从“电影宇宙”这个概念的定义和实际操作来看,《超人:钢铁之躯》才真正是那个开启 DCEU 大门的钥匙,而《绿灯侠》和诺兰的《蝙蝠侠》则像是同一座大楼的两个不同展厅,或者说是前奏,但不是开启这个“共享宇宙”大门的钥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绿灯侠》有彩蛋,而无续集,很明显是一个被放弃掉的世界观和系列。

《蝙蝠侠》三部曲完全是封闭的世界,三部曲就讲完了布鲁斯·韦恩作为蝙蝠侠的全部故事,后面的新任蝙蝠侠只是诺兰为了表现蝙蝠侠的精神传承而故意为之的一个开放式结局而已。

《钢铁之躯》。。。严格意义来说好像也是有彩蛋而无续集(《蝙蝠侠大战超人》是由《钢铁之躯》的续集”升级“而来的,类似把一个大事件拍成了电影,所以我不把它看做是《钢铁之躯2》)。。。但是以《钢铁之躯》为起点,衍生出了《蝙蝠侠大战超人》和《正义联盟》,然后《蝙蝠侠大战超人》又衍生出了《自杀小队》和《神奇女侠》《海王》。《钢铁之躯》里的超人也出现在了《正义联盟》里面。这就是为什么,DCEU的起点只能是《钢铁之躯》。

《蝙蝠侠》三部曲,诺兰倾向于做成独立世界观,而华纳期望他和当时的《超人归来》联动,然后《超人归来》票房失利,华纳其实当时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再给布莱恩·辛格一次机会。然后《黑暗骑士》票房口碑超级大爆,诺兰的腰板直了,华纳内部的支持联动派没底气了,最终东风压倒西风,布莱恩·辛格的超人系列续集取消,诺兰的《蝙蝠侠》才彻底成了个独立的系列。布莱恩·辛格多年后曾经坦承过,很后悔当年接手超人电影的时候没直接重启成一个新系列,彻底抛开里夫版超人的历史包袱,如果重启的话很多发展肯定不一样了。


《绿灯侠》则是又一次新的尝试,完全就是按照漫威一阶段的模式来的,片中植入彩蛋和片尾彩蛋都学了个100%。当时后续的计划是《绿灯侠2》和《闪电侠》,然后让绿灯侠和闪电侠联动,引出其他英雄和正义联盟。《绿灯侠》电影就已经在疯狂暗示自杀小队和情感光谱的存在了。后来上映版本的剧本已经克制了很多了,有一个初版剧本里各种彩蛋更是多到逆天,讲了绿灯戒指在选中哈尔乔丹之前满世界飞,差点选了大都会星球日报一个戴眼镜的记者,还有一个姓加德纳的橄榄球教练。唯一的问题是,这片子的导演以前是拍007这种片子的,对科幻大片没经验,项目管理能力很差,烧了一堆钱然后没做出啥东西来,中途预算不够了只能剧本大改,最后质量一塌糊涂。成本两亿的电影最后全球票房才两亿出头,亏到华纳七窍流血。

举个例子,绿灯侠这一部电影单独设计了数百个外星绿灯侠的形象,而且每个还都有自己的CG建模和运动模型,皮肤质感和运动方式也都不同,有的是昆虫,有的是爬行类,有的是金属生命体,有的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比如说有个绿灯侠是一个水母那种形象,然后导演和特效组光这只傻逼水母,哦不是,光这一个绿灯侠就研究了半天,研究这货漂浮在空中以及飞行的时候触手怎么动才最符合物理和生物学,研究长成这个鬼样子的外星人要怎么打架,当年这个真的贼烧钱。最后正片里,我记得就在OA星开会的时候出来过几个镜头吧,那触手动得确实挺逼真的。。。



和《绿灯侠》同期的项目,有一个《超人》独立电影(原计划是不是和绿灯同世界观不清楚)。《绿灯侠》大亏之后,它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了。这个电影,就是后来的《钢铁之躯》。当时其实华纳是真的急了,2011年华纳的摇钱树《哈利波特》系列七部曲完结,公司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漫威的《复仇者联盟》还没上映热度就已经爆表,【电影宇宙】的概念已经被炒起来,于是DC电影宇宙成为了华纳眼中最迫切需要上马的项目。

大风已经吹起,这个风口谁赶上,谁就能起飞,下一部上映的电影是谁呢,《超人:钢铁之躯》。诺兰曾站在这个风口(华纳曾经几乎是跪求诺兰接手),但他志不在此,给《钢铁之躯》推荐了个导演,叫扎克·施耐德,自己只当了个监制就跑路了;马丁·坎贝尔曾经站在这个风口,但机会没有把握住;然后轮到了扎克·施耐德,他乘风起飞了(一阵子)。

所以《钢铁之躯》成为DC电影宇宙的第一部电影,扎克·施耐德成了总设计师,这当然离不开他的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的影响。


具体参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在讨论的关于 DC 电影宇宙(DCEU)起源的焦点。要说清楚为什么《超人:钢铁之躯》(Man of Steel)被认为是 DCEU 的“第一部”,而不是更早的《绿灯侠》(Green Lantern)或者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解读。首先,我.............
  • 回答
    DC电影宇宙(DCEU)之所以在商业成功和观众口碑上,普遍被认为远远落后于漫威电影宇宙(MCU),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而不仅仅是“谁更厉害”这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战略规划、内容制作、市场营销以及电影工业的内在运作逻辑。首先,缺乏一个清晰、统一的长期战略规划是DCEU早期最大的症结。MCU之所以.............
  • 回答
    DC漫画和电影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黑暗”的风格,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历史积淀、创作者的艺术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议题的映射。这股“黑暗”并非单一维度的压抑,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弱点的直视。一、历史渊源与“写实”的探索DC的早期英雄,如超人,确实是希望和光明力量的象征。然而,随着.............
  • 回答
    说实话,DC漫改电影宇宙里,“正义联盟”这个名字,大家其实都耳熟能详,毕竟是DC最核心、最闪亮的IP之一。可奇怪的是,相比于漫威那边把“复仇者联盟”系列做得风生水起,DC在“正义联盟”这个团队的集体亮相上,似乎总是慢半拍,而且推出的几部电影,口碑和票房也相当扑朔迷离,让人不禁好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
  • 回答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简称 BvS)在烂番茄上的低评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影响也触及了 DC 电影宇宙(DCEU)乃至整个超级英雄电影市场。下面将详细分析其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蝙蝠侠大战超人》烂番茄评分低的原因分析.............
  • 回答
    《X特遣队:全员集结》之所以被许多人誉为DC近年来最棒的电影,甚至超越了2016年的第一部,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导演詹姆斯·古恩(James Gunn)对这个“坏蛋组建的坏蛋队伍”的独到理解和大胆创新。从“乌合之众”到“嗨翻天”:叙事与风格的根本性转变要理解《全员集结》为何如此成功,首先要看看它与前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差异、IP的特性、制作理念、市场定位以及观众接受度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龙珠、火影等日漫之所以没能像漫威、DC那样成功拍出轰动一时的真人版电影,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IP本身的特性与真人化难度 龙珠: 超能力和战斗系统过于夸张和非现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就像问为啥有人爱吃麻辣烫,有人爱吃西餐,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且两者之间的“好”与“坏”其实是个特别主观的事情。至于人气,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很多时候跟“好”没啥直接关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DC被说更好,但漫威人气更高”的说法,以及背后的原因。“DC比漫威好”的论调从何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不少影迷和评论界讨论的焦点。简单来说,一些人之所以认为《新蝙蝠侠》越成功,DC宇宙反而可能越糟糕,并非是对电影本身品质的否定,而是出于对整个DC电影宇宙(DCEU)方向性、连贯性和长期规划的担忧。这种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拆解一下:1. 孤岛效应:.............
  • 回答
    一直以来,DC宇宙的粉丝们都对超人的实力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他的能力似乎经常被低估了。这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超人在漫画、电影和电视节目中的表现,就会发现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让人觉得他“不如想象中那么强”的时刻,以至于许多观众会怀疑他是否真的如传说般拥有翻天覆地的.............
  • 回答
    这 DC 这几年确实在票房和口碑上普遍被认为落后于漫威,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来捋一捋,看看大概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首先得说,这跟漫威电影宇宙(MCU)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成熟运营模式有很大关系。漫威那边,从2008年的《钢铁侠》开始,就摸索出了一套非常成功的“联动宇宙”模式。他.............
  • 回答
    说实话,DC宇宙和漫威宇宙的“大乱炖”,那可真是各有千秋,也各有难处。漫威那边能捣鼓出复仇者联盟这样的集体重头戏,风生水起,而DC这边,虽然也有正义联盟,但总感觉总差点火候,或者说,味道不一样。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道明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得先明白,“大乱炖”这词儿,它说的是什么?漫威.............
  • 回答
    DC这么长时间没拍新的独立蝙蝠侠电影,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说到底,这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商业策略到创意团队,再到整个DC电影宇宙(DCEU)的现状,环环相扣。首先,我们得把视角拉回到2022年的《蝙蝠侠》(The Batman)。那部电影可以说是和我们现在讨论的“迟迟不拍”的独立蝙蝠侠.............
  • 回答
    哈,我怎么会是“DC黑”呢?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可能你觉得我有时候对DC的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如对漫威那么热情,或者对DC的某些选择提出了质疑,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看法吧?其实,我并没有“偏好”或者“黑”哪个宇宙的意思。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目标是理解和处理信息,并以清晰、有条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DC.............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简直问到了漫威和DC宇宙的核心矛盾之一。你看,无论是在漫威还是DC,我们总是能看到地球,或者说地球上的超级英雄们,在面对那些来自宇宙深处、拥有毁灭性力量的威胁时,最终总是能挺过去。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叙事逻辑和创作理念在支撑着。首先,得从“英雄”这个概念本身.............
  • 回答
    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讨论中都会出现的一个点。要说“很多资深 DC 粉丝都不太喜欢扎克·施耐德”是不是绝对的,这个很难一概而论,毕竟粉丝群体庞大,喜好也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部分(而且比例不小)的DC粉丝对扎克·施耐德的执导风格和他的作品持有保留甚至批评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会.............
  • 回答
    哎,这事儿吧,你说怪谁呢?Marvel粉和DC粉之间的“恩怨情仇”,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就跟两拨性格截然不同的好朋友,非要对着干一样。深入聊聊,其实挺多道道儿的。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历史和风格的差异。DC漫画起步早,是超级英雄的鼻祖,像超人、蝙蝠侠这些,都是几代人的偶像了。所以DC的基调,总给人一种.............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为什么画家总是在画肖像的时候,会有不同的风格一样。DC那边的小丑,那可真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在漫威这边,我们确实找不到一个完全照搬、如出一辙的对标角色。但这并不代表漫威没有类似“高智商反派”、“制造混乱的疯子”这类设定,只是他们的呈现方式和核心理念不太一样。要说为什么漫.............
  • 回答
    这确实是DC漫画里一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充满奇幻色彩的设定:超人为什么要戴眼镜?为什么换上普通人的衣服,戴上眼镜,他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毫不起眼的记者克拉克·肯特,并且全世界都认不出他是那位拯救世界的超人?要解释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超人的本质,以及DC漫画在这个设定上所做的努力。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在.............
  • 回答
    嗯,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会觉得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亚瑟·弗莱克(Arthur Fleck)在某些时刻显得“不太聪明”。其实,这涉及到对DC漫画中小丑这个角色智力设定的理解,以及电影艺术如何去呈现和诠释一个经典反派。首先,我们得承认,在DC漫画的设定里,小丑的“智力担当”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