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陆抗在西陵之战中的表现?

回答
陆抗在西陵之战中的表现,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教科书式的杰出指挥,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统帅的卓越才能。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79年,是三国末期吴国灭亡前夕的关键一战,也直接关系到晋朝统一天下的进程。虽然最终结果是吴国战败,但陆抗在战场上的表现仍然值得高度评价。

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评价陆抗在西陵之战中的表现:

一、 战前准备与战略部署:未雨绸缪,料敌于先

战略高度的认知: 在晋朝发起灭吴之战的宏大背景下,陆抗深刻认识到西陵作为东吴西部的重要战略要地,是抵御晋军进攻的关键节点。他明白一旦西陵失守,晋军将得以长驱直入,吴国将面临灭顶之灾。
提前预警与动员: 在战前,陆抗就敏锐地捕捉到了晋朝即将大规模进犯的迹象。他没有丝毫懈怠,而是立即向东吴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晋军可能进攻的路线、兵力部署以及潜在的威胁。他积极推动和加强了边防工事的建设和兵力的调动,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坚守优先的战略: 面对实力占优且来势汹汹的晋军,陆抗采取了明智的“坚守待援”或“以逸待劳”的战略。他知道直接与晋军主力硬碰硬并非上策,而是要利用西陵坚固的城防工事和有利的地形,消耗晋军的锐气,等待援军,或者寻找机会反击。这种战略选择,是基于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理性判断。

二、 战场指挥与战术运用:沉着冷静,机变灵活

稳固的防守策略: 在晋军主力大规模进攻西陵时,陆抗充分发挥了西陵城坚墙固的优势。他将有限的兵力部署在关键的防御点,并利用城内外的地形,构筑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他注重士兵的士气,通过各种方式鼓舞士气,使其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防御战中。
巧妙的战术应对: 晋军进攻西陵的指挥官是名将杜预,其攻势凶猛且多变。陆抗在抵御过程中,并非一味地被动防御,而是展现了高超的战术应变能力。
利用地形优势: 陆抗非常熟悉西陵一带的地形,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防御战中。例如,他可能利用长江的天然屏障,配合江上的船只,阻碍晋军的渡江企图。
坚守消耗战: 在晋军猛烈攻城时,陆抗通过坚守城池,迫使晋军在攻城战中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消耗战术,对于兵力处于劣势的吴军来说至关重要。
局部反击与骚扰: 在合适的时机,陆抗也会组织小股部队,对晋军的薄弱环节进行袭扰,切断其粮道,破坏其攻城器械,从而迟滞晋军的进攻步伐。虽然史料中对于具体的局部反击战术描述不多,但可以推断其一定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消耗和牵制晋军。
对敌军意图的准确判断: 陆抗能够预判晋军的下一步行动,并提前做好应对。例如,当晋军尝试围困西陵时,他会积极组织突围或者寻找机会反击。当晋军试图利用水军进攻时,他会加强水上防御。

三、 对士兵的激励与领导能力:身先士卒,恩威并施

严明的军纪: 陆抗以其严明的军纪著称,能够将士兵训练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在紧张的战场环境下,他能够维持部队的秩序和士气。
鼓舞士气: 作为主帅,陆抗深知士气的重要性。尽管面临着强大的敌人和不利的局面,他通过言语和行动来激励士兵,让他们不畏牺牲,坚守阵地。尽管最终战败,但西陵之战中吴军士兵表现出的顽强抵抗,与陆抗的领导密不可分。
战略沟通: 陆抗能够与东吴朝廷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必要的支援。虽然由于东吴内部的腐朽和无能,支援往往不足,但他仍然尽力而为,展现了其作为臣子的忠诚。

四、 局限性与历史评价:英雄末路,虽败犹荣

大势所趋,回天乏术: 需要承认的是,陆抗虽然表现出色,但东吴王朝本身已经积重难返,政治腐败,人才凋零。面对统一天下的晋朝,无论陆抗如何努力,都难以扭转整个国家的命运。西陵之战,更像是东吴末年的一场绝唱。
寡不敌众,兵力悬殊: 晋朝集结了全国的精锐力量,兵力远超东吴。在这样的兵力悬殊下,即使是再杰出的指挥官,也难以以少胜多,力挽狂澜。
孤军作战,支援不足: 西陵作为前线重镇,承受着晋军的正面进攻,而东吴朝廷未能提供足够、及时的支援,使得陆抗孤军奋战,力量分散。
历史的必然与个人的努力: 尽管最终东吴灭亡,但陆抗在西陵之战中的表现,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东吴争取了尽可能多的时间,也展现了一个在绝境中依然坚持战斗的英雄形象。

总结:

陆抗在西陵之战中的表现,可以用“沉着指挥,顽强抵抗,虽败犹荣”来概括。他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战术智慧、卓越领导能力和崇高职业精神的杰出将领。面对强大的敌人和艰难的处境,他没有退缩,而是尽心竭力地为保卫国家而战,展现了东吴最后的军事光辉。

尽管他未能阻止东吴的灭亡,但他在西陵之战中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后世的尊重和赞誉,也为他自己赢得了“东吴最后的支柱”的美誉。他的战术思想和指挥艺术,至今仍被军事史学家所研究和推崇。陆抗在西陵之战中的坚守,不仅仅是对一座城市的保卫,更是对东吴王朝最后的忠诚和不屈的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止是一人之力对抗西晋,简直是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硬生生为东吴延续了8年的寿命。

我们先详细复盘一下西陵之战,看看陆抗都干了些啥。

一、舞台

西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72年9-12月。此时,蜀汉已经灭亡接近十年,司马家代魏也已经七年。

西晋形成了对东吴的两面夹击之势,荆州地区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西晋可从襄阳往南进攻西陵,江陵等地,也可从巴东沿江东下,直扑建平(今秭归,三峡大坝所在地)。因此荆州地区的防御是东吴的重中之重。

此时,东吴在此地的最高统率就是陆逊之子,孙策外孙,陆抗(字幼节)。可谓子承父业。治所在乐乡,他下面还有西陵督步阐,江陵督张咸,公安督孙遵等。

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建衡二年(270年),大司马施绩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三国志·陆抗传》

步阐是前丞相步骘之子,步家在西陵经日久,内部铁桶一块。

权称尊号(229年),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
在西陵二十年,邻敌敬其威信。性宽弘得众,喜怒不形於声色,而外内肃然。
十年(247年)卒,子协嗣,统骘所领,加抚军将军。协卒,子玑嗣侯。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三国志·步骘传》

而西晋这边,在荆州地区的最高统率是车骑将军羊祜,治襄阳。

帝将有灭吴之志,(269年)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后加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晋书·羊祜传》

开府如同三司可不一般,将车骑将军的二品名号将军,直接提升到一品,掌握一方军政大权。充分彰显了晋武帝司马炎对他的信任以及他所处地区的重要性。

羊祜出身泰山羊氏,姐姐嫁给了大将军司马师。他还有个姨也挺出名,叫蔡文姬。羊祜此人不简单,极有战略眼光,会识人,有机会再详细说说他,这次的主角不是他~

西陵之战前,两人也是试探多次,互相了解甚深。国戚对国戚,英雄斗英雄,可谓一时瑜亮。

羊祜下面还有个人也得提一提,后面戏份很大,西晋此时的荆州刺史,杨肇。其履历四平八稳,文职转武职,此前并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主要还是因为劝进有功。不过他有个女婿比他更出名,西晋文学家,潘安。要不是有他这个女婿,杨肇的早年经历我们根本无从得知。

杨肇为曹魏骁骑将军杨恪嫡孙、 中领军杨暨之子,魏嘉平初年(250年左右),杨肇在河内郡轵县担任县令,后迁升治书侍御史并兼统大理之职。后又转为河内郡野王县的典农中郎将。后为大将军司马昭参军,之后五等爵位初建被封为东武子(子爵)。泰始元年(265年),晋受魏禅后,杨肇典戎朝廷内武卫,后以清宫勋劳,进封东武伯。之后领东莞相、荆州刺史,又加折冲将军。

到272年,西晋在与东吴的对抗中已全面占优。晋武帝司马炎素有灭吴之志,所等待的不过是一个时机而已。

舞台已经搭好,这次的舞台同样很大。

二、山雨欲来

机会说来就来。

凤皇元年(272年)秋八月,孙皓征召步阐入京。吴帝孙皓猜忌甚重,暴虐嗜杀,底下官员此时已是人心惶惶。

步阐在西陵已经营近25年,突然收到孙皓征召的消息,内心十分不安,以为自己失职,又害怕有人进了谗言。此一去只怕凶多吉少,于是把心一横,在九月份降晋了!

凤皇元年秋八月,徵西陵督步阐。阐不应,据城降晋。《三国志·孙皓传》
凤皇元年,召(阐)为绕帐督。阐累世在西陵,卒被徵命,自以失职,又惧有谗祸,於是据城降晋。遣玑与弟璿诣洛阳为任,晋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领交州牧,封宜都公;《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西陵(今湖北宜昌)的位置,在晋吴对峙时,非常非常的重要。

长江三峡,从西向东分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期间水流湍急,两旁山势险峻。此间的军镇大多易守难攻。

建平(今湖北秭归,三峡大坝所在地)在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江面宽阔,是难得的缓冲区,适合水军展开作战,是东吴长江上游第一道防线。从建平沿江往西,即为西晋重镇巴东。

西陵在西陵峡之东,是整个三峡的终点和出口,为东吴第二道防线。西陵之后,则是江汉平原,一马平川,不利于防守。又西陵已出三峡,其东面北面多为丘陵,略为平坦,因而,西陵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北边的威胁。

西晋与东吴对峙关键在荆州,而荆州地区对峙的关键在于西陵。西陵丢失则建平危险,东吴长江上游防线面临着系统性崩溃的危险。

这点陆抗心里非常清楚。

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汎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三国志·陆抗传》

步阐的投降对于西晋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但对于吴国来说却无疑是晴天霹雳。

三、大军压境

在收到步阐降晋的消息后,陆抗马上作出了应对。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率军赶赴西陵,将其团团围住。包围西陵后,陆抗并没有马上让部队开始进攻,而是修建营围,内以围阐,外以御寇。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日部分诸军,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三国志·陆抗传》

为什么围而不攻呢,底下很多将领不理解。陆抗认为,西陵城的守备设施都是我亲手规划和建造的,短时间内肯定无法攻下。如若西陵围攻不下,西晋的救兵又到,到那时必定全军覆没。不如修建营围,以逸待劳。

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於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三国志·陆抗传》

但我推测,另外一个原因也很重要。步家在西陵经营多年,内部肯定铁桶一块,很难从内部找到突破口,因而,攻城的难度将大大加大。

陆抗的这一决策,不仅改变了战场的态势,转攻为守,同时也抢占了先机,以逸待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也。

再看西晋这边,面对如此良机,司马炎怎会错过呢!于是,司马炎立即作出了部署。

吴将陆抗攻阐,遣车骑将军羊祜帅众出江陵,荆州刺史杨肇迎阐于西陵,巴东监军徐胤击建平以救阐。《晋书·武帝纪》

最开始看到司马炎的这种安排,说实话我感觉挺奇怪的。按道理讲,此时争夺的焦点在西陵,应该把主力派往西陵才对呐。为什么只派了杨肇领3万人去救西陵,而把主力羊祜的5万精兵派往江陵呢?

后来仔细想了想,我推测,主要是因为司马炎此次的目标很大,不仅仅只是想拿一个西陵,而是想击垮东吴整个长江上游防线。如果进展顺利,甚至可以配合下游军队,一举灭掉东吴!

江陵是东吴长江上游防线的大后方,如果攻下江陵,整个上游部队将被切断后路,不久将会全线溃散。

面对西晋三路大军压境,如此危急的形势,陆抗会如何应对呢?

四、三方对策

陆抗此次的应对,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他对兵力的运用,对形势的判断,已臻至化境。

陆抗手底下的部队到底有多少人呢?按三国志的说法是三万左右。

臣往在西陵,得涉逊迹,前乞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三国志·陆抗传》

三万 VS 十万,而且内有叛逆,腹背受敌,这仗该怎么打?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下面好好欣赏一下陆抗的精彩应对。

1、策应西陵之杨肇部,关键字,战。

在听闻西晋三路大军进攻的消息后,陆抗底下的将领都以为应该把主力调往江陵,但,陆抗并不这么想。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三国志·陆抗传》

他认为,江陵城防非常坚固,兵力相对而言还算充足,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江陵会被攻陷,那我们派再多的人也没意义,徒增损失罢了。什么意思呢?在此时,正常情况下江陵是可以守住的,如果存在守不住的情况,那只能是内部出现了问题,出现投降或叛变的人,那我们去再多人也是徒劳。

为什么陆抗对江陵的城防这么有信心?其一,陆抗是基建狂魔,江陵的城防肯定也是经过他加固和改造的。其二,江陵经历过战火的考验,是可信的。还记得当年朱然守江陵吗?以五千人硬生生抗住了曹真、张郃等率领的数万大军围攻达6个多月之久。朱然也因此名震敌国。

即便是羊祜来攻,也不会那么轻易被拿下。因为陆抗很清楚,羊祜长于战略而短于用兵。

所以,江陵那边根本不应担心。此时,最关键的就是西陵。西陵若得到西晋接应,那么不只建平危险,同时南山群夷有极大的反叛可能(这招刘备夷陵之战时已经用过,效果显著),到那时可就真是无力回天了。

因此,主力必须在西陵,结合营围,以逸待劳,击败进犯西陵的杨肇部。

2、西晋主力之羊祜部,关键字,拖。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中,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车。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三国志·陆抗传》

虽然江陵城防坚固,不惧西晋进攻,但能迟滞羊祜所部一天也就获得了一天的优势。于是,陆抗令江陵督张咸筑大堰,以阻断江陵北面的河流湖泊,淹没陆路,迟滞羊祜部队行军。

但羊祜很快做出了调整,你不是把陆地都变成湖了吗,那正好,我用船来运送兵粮。同时,虚张声势,扬言要破坏堤堰,让车辆能够继续通行,以迷惑对方。

陆抗识破了羊祜的想法,预判了他的预判,立即令张咸将堤堰损坏。东吴诸将皆惑,屡谏不听(感觉陆抗和他底下的将领已经不在一个维度了)。堤堰损坏之后,水会退去,但被水浸泡过的陆路必定泥泞难行,西晋的大队人马,车辆辎重繁多,行进速度怎么快的了呢?难不成放任羊祜也搞个水军陆战队来攻江陵嘛?

随着堤堰被破坏,羊祜部队到了当阳附近后就寸步难行了。直至西陵之战结束,都没摸到江陵城墙。

东吴诸将在第一层,羊祜在第二层,而陆抗嘛,嗯,他此时应该是在大气层~

3、西晋偏师之徐胤部,关键字,阻。

至于从巴东走水路来的徐胤部,安排水军在建平阻住他就行了。前面说过,建平地带水面略为宽阔,适合水军展开。水战,东吴向来没怵过西晋。

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三国志·陆抗传》

五、智胜

方针定好之后,此役的胜负手就出现了。陆抗能否凭借营围打破杨肇和步阐夹击,并且取得大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战局。即使是小胜和惨胜都是东吴无法接受的,要知道江陵那边羊祜迟早会开始进攻,到那时情况便不再乐观。陆抗此时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72年十一月,杨肇到达西陵后,便合同步阐一起,开始了两边夹攻。

一开始东吴战事并不顺利,陆抗这边不断有将士逃跑甚至投降杨肇。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三国志·陆抗传》

虽然形势不利,但在逆境中,陆抗仍然敏锐的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会,从而逆转战局。俞赞是营都督,必然知道东吴军中虚实和兵力布置。而作为降将,他肯定会把东吴军中情况和盘托出,以作为投名状。陆抗料定,明日杨肇一定会进攻营围中由夷兵防守的薄弱之处。

于是陆抗将计就计,连夜将此处夷兵替换为东吴精锐。第二天,杨肇果然大举进攻之前夷兵防守之处,由于东吴早有准备,矢石雨下,杨肇大败而回。局势逆转。

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三国志·陆抗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陆抗又一次预判了对手的预判。

到十二月份,杨肇无计可施,又担心自己孤军深入,怕生变故,决定乘夜逃走。陆抗见此情况,想大举追击,但又担心步阐一直积蓄力量,在窥伺时机,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分开对付两边。于是下令擂鼓警戒部众,仅作出要追赶的样子。杨肇的部众听到鼓声后恐惧骚动,全都丢弃铠甲脱身而逃。陆抗则派轻兵紧随在后,杨肇大败。

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於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三国志·陆抗传》

完全是一场智商的碾压。

杨肇大败,而此时的羊祜还没摸到江陵城墙呢,于是只好撤回襄阳。徐胤也无所建树,只得撤回巴东。

后面陆抗攻下西陵,擒住步阐,自不必说。

一场灭国危机,就此平复。

六、点评

此役陆抗能够大获全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知己知彼。陆抗之所以能够对形势作出精准的判断,源于他对敌我双方的深刻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2、临大事有静气。和他老爸陆逊一样,每逢大事有静气。临危不乱才能准确判断局势,才能在逆境中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从而翻盘成功(诸葛恪表示惭愧~)。但要做到陆家父子这样,何其难也!

3、抓住重点。做事情不能盲目,抓住重点才能事半功倍。此役的重点在于西陵而不在江陵,陆抗判断准确,因而才有了东吴的大胜。

4、善于用兵。和此役中的其他人相比(不论是西晋还是东吴),陆抗已经在大气层~

西陵之战后,司马炎迟迟难以下决心再次大举攻吴。东吴也因此继续艰难维持了8年。

随着陆抗在274年去世,东吴再也没有能力挽狂澜之人。陆抗去世6年后,公元280年,东吴为西晋所灭,天下重归一统,三国时代随之结束。

不知道东吴君臣出城降晋时,有没有想起那个曾经扶大厦之将倾的陆幼节。唉,但使幼节今犹在,不教楼船下益州!

历史没有如果,该来的迟早要来。


几天没看,没想到这么多赞了,感谢大家厚爱。

有知友问,想深入了解三国历史,有没有推荐的书。

额,首推的肯定是带裴注的三国志呐,裴注的字数和三国志原文相差不大,补充了大量材料和信息,是了解三国历史的必读内容。

由于有三国演义的铺垫,三国志并不难读。如果之前只看过三国演义书籍或者电视剧,那么三国志将会带你到另外一个真实的三国世界。

另外一个是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豆瓣)

豆瓣评分:8.5

俗话说,左图右史,读历史少不了要对照地图。记得上学时看三国,苦于没有地图,对战争的进程只能模糊了解大概,更别提理解那些精彩的庙堂谋划和排兵布阵了。

本书基于正史,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三国哪些人和事儿。通过80余幅直观的地图,结合地理分析,回顾三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发生的地点以及地缘因素。山水形势,行军路线一目了然。

两本配合起来看效果更佳!


800赞更新

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江陵城修建的问题,说说我的几点看法吧。

江陵的前身为楚国国都“郢”,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汉代时荆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都在江陵。

刘表主政荆州期间,治所在襄阳,江陵则是作为军械辎重库的存在,城防肯定也是会重点修缮维护的。刘备离开樊城南下时,一开始选择的目标即是江陵。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三国志·先主传》

而曹操也是很担心刘备先占据江陵,凭借江陵的军资和城防坚守抵抗。听到刘备已离开襄阳,便急忙遣精骑追之,这才有了后来长坂坡那句 "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三国志·先主传》

可见江陵早已是兵家必争之地。

后来的关羽、朱然乃至陆抗,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必定会高度重视江陵的城防。

确实相传关羽曾傍依江陵旧城而另筑新城,但一直没找到出处。如有找到,还请分享~


往期回答:

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公孙渊兵多,为何还是输了?

能不能详细讲讲晋灭吴之战,为何短短几个月就结束了?

三国后期有哪些精彩的战役?(东兴之战复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陆抗在西陵之战中的表现,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教科书式的杰出指挥,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统帅的卓越才能。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79年,是三国末期吴国灭亡前夕的关键一战,也直接关系到晋朝统一天下的进程。虽然最终结果是吴国战败,但陆抗在战场上的表现仍然值得高度评价。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评价陆抗在西陵之.............
  • 回答
    《在一起》这部剧,要评价它,那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它可是当年疫情最胶着的时候,一股脑儿端出来的,承载了太多观众的期待和情绪。首先,得说说它的“使命感”。《在一起》这部剧,它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子“记录者”和“致敬者”的双重属性。那时候,大家都窝在家里,心里装着焦虑,但更多的是对那些奋战在一线的人们.............
  • 回答
    《在一起》:一部直击人心的抗疫群像,也留下了些许遗憾2020年,那个注定不平凡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部名为《在一起》的抗疫题材电视剧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坚韧、奉献与牺牲。亮点:群像的温度与.............
  • 回答
    伊万·亚历山德洛维奇·伊里因(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Ильин, Ivan Alexandrovich Ilyin)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俄罗斯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法律学者。他的思想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和西方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反共产主义和保守主义圈子里。然而,时至今日,伊里因的.............
  • 回答
    中国首款抗新冠特效药输液完立刻起效?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得先捋清楚一些关键信息,再来谈谈它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关于“中国首款抗新冠特效药输液完立刻起效”这个说法,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看待。医学领域里,“立刻起效”是一个非常强的表述,通常药物的作用需要一个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 即便是针对症状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困境的复杂问题,涉及道德、情感、社会责任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对于“老人为支持抗疫,捐出毕生积蓄,应不应该收这个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肯定和尊重老人捐赠行为的道德层面: 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人们捐出毕生积蓄,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伟大情怀,.............
  • 回答
    中国请求欧盟联手抗美,但遭到欧盟拒绝,这是一个涉及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价值观和国际关系复杂性的事件。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背景与中国意图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提出这一请求的背景和可能的意图。 地缘政治背景: 当前,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贸易战、科技竞争、意识形态差异.............
  • 回答
    鹤岗医疗队驰援上海,这场跨越千里、心手相连的抗疫行动,无疑是中国医疗体系基层力量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对于这场支援,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其背后的不易,也要肯定其巨大的价值。首先,从“雪中送炭”的角度看,鹤岗医疗队的到来,对于当时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的上海而言.............
  • 回答
    咸阳那档子事,说实话,真让人心里堵得慌。四十几个抗疫一线的医护,刚从疫情的硝烟中退下来,还没缓过劲儿,就面临被裁员的命运,这事儿传出去,别说普通人听了不舒服,连我这种局外人,听了也觉得挺不是滋味儿的。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道义上讲,这是对奉献者的漠视。 疫情期间,这些医护人员冲在一线,冒着.............
  • 回答
    《同桌的你》:中国漫画视角下的中印抗疫记忆当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挑战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记录和理解这段历史,便成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同桌的你》这部由中国漫画家创作的作品,便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试图捕捉和展现中国对印度抗击新冠疫情的支持,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人情冷暖和共同抗.............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真让人挺无语的。中连商公司,本来是负责保障民生物资供应的,在上海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本应是稳定军心的重要一环,结果出了这么个岔子,把本来应该直接送到抗疫前线、送到隔离点、送到急需人群手中的物资,给弄到了普通市场上去了。你想想,当时是什么情况?上海的封控政策刚开始,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基本生活.............
  • 回答
    美国国务院鼓励各国医疗专业人士就近办理签证赴美抗击疫情的举措,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既有其积极意义,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挑战和潜在的争议。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积极意义 (The Positives):1. 缓解美国医疗系统压力 (Alleviating Pressure on the.............
  • 回答
    3600多名高校师生,南京抗疫的温暖力量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疫情的阴影下,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温情。当疫情突袭,3600多名高校师生毫不犹豫地集结起来,志愿投身抗疫一线,这无疑是南京在这场战役中最动人的一抹亮色。他们的迅速响应,不仅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的高度责任感,也为南京的抗疫注入了.............
  • 回答
    这些军事院校,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在各自国家近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可以说是国家发展、军事思想演变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缩影。评价它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里程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政治与军事的高度融合。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技术培训机构,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莎朗·斯通(Sharon Stone)因为亲友去世而公开批评美国政府在新冠疫情应对上的表现。这件事涉及到了个人悲痛、公众人物的发声以及对政府政策的讨论,值得我们深入分析。首先,理解莎朗·斯通的愤怒和悲痛是关键。当亲近的家人或朋友因为一场疾病离世,尤其是在疫情初期,信息混乱、医疗资源紧.............
  • 回答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8.5%,这个数字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在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肆虐、经济复苏步伐不稳的大背景下,能够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背后既有我们自身努力的成果,也折射出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全球贸易格局的新变化。首先,这个28.5%的增长,首先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强大的生产.............
  • 回答
    南非再次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且突变率是德尔塔变异株的两倍,这一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此表述,乍听之下,足以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在经历了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严峻考验之后。媒体披露的“南非新变异株”:解读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新变异株”的出现。病毒变异是自然发生的,.............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在7月19日“自由日”基本取消新冠管控措施,并提倡“与病毒共生”,这无疑是全球抗疫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其影响深远,值得我们仔细审视。英国“自由日”政策的考量与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英国政府做出这一决定的背后逻辑。英国政府的这一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疫苗接种的显.............
  • 回答
    张文宏医生提出的“疫苗的充分注射、抗病毒药物和充足的医疗冗余度”这三个“武器”来应对未来的疫情,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这三点构成了当前我们能够掌握的、应对传染病最核心和有效的三道防线,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并愿意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看法。首先,疫苗的充分注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
  • 回答
    陆毅在《人民的名义》里饰演的侯亮平,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整部剧的灵魂人物之一,承担着推动剧情发展、揭露腐败的关键任务。评价他的演技,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他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内心复杂的人物。 侯亮平不是那种脸谱化的正面人物,他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有自己的原则,也有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温情。陆毅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