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郑州、兰州,三个省会城市都开始救楼市了。
这三个省会城市非常具有代表性,分别代表了东部沿海,中部腹地,西部内陆三大板块。
这意味着什么,不用明说了吧。
房子这个东西,以目前的价格,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
即使加上六个钱包,也是买不起。
不管是降低首付,还是放开限购,还是货币化安置,利好的都是有钱的那部分群体。
研究数据表明,国内城镇前1%的家庭拥有全部资产的17.1%。如果算前10%,那就是拥有全部49%的资产。然而,后40%的家庭才拥有全部8.1%的资产。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2020年第9期
这种趋势,目前看,还在不断增强,确实让人有点担忧。
炒房团组团去兰州的机票已经买好了。
又一个出台刺激房地产政策的城市,而且是刺激政策一步全部给到位,应该是把作为地方政府能给到的刺激政策都给完了,也算是一步到位了。
(五)合理确定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竞买保证金缴纳比例。自2022年4月1日起,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竞买保证金按规定最低比例(挂牌起始价的20%)执行,剩余款项自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签订后一年内缴清。
现在不光可以分期买房子了,还可以分期买土地了,而且首付比例只要20%。
(十)推进货币化征拆安置。对新的征拆安置项目,以货币化安置为主,鼓励被征拆群众选择货币化安置。
这就是没有需求也要创造需求,主动帮开发商开发客户,严格意义来说只要货币棚改数量足够多,发的钱足够多是可以炒起一个地方房地产的,就看兰州有多少钱了。
(十二)降低个人购买住房门槛。个人通过商业银行和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20%,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
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购买门槛,这种大杀器都用上了。
(十三)减轻个人住房消费负担。加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按照监管规定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购房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金融机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
还有贴心的利率打折,具体折扣没有说。
(十八)支持孝老抚育住房需求。对在兰州工作、生活的成年人需将异地居住的父母等近亲属接来兰州居住的,给予支持,允许其家庭在限购区域内新购一套住房。对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生育两孩或三孩的家庭,允许其在限购区域内新购一套住房。对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对新建项目实施适老化设计建设的,给予政策扶持。
这一条其实就是放开限购,和郑州一样加了一个所谓养老的名义,兰州还创新的加了一个支持二胎和三胎可以多买房的名头,这绝对是兰州首创,我估计后面也会有城市跟进。
(二十)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坚持“房住不炒”,按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总要求,持续开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行动,加强对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预售资金、住房租赁、物业服务、信用信息等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房地产市场环境,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我市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最后总结回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主题,最后这段话直接明了的告诉大家就是要稳定房价刺激房地产市场,“满足购房这合理住房需求”会被每个城市拿出来。
总之,兰州把所有能用的刺激政策一下用完了,也就意味着手上再也没有牌了,效果我估计还是堪忧哈。
从郑州、哈尔滨、福州、衢州、秦皇岛到兰州,下一个城市大家猜那个。
这个趋势之下其他城市也快出台政策了。
先讲一下货币化安置推高房价的逻辑:
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供给端一般取决于地方的土拍情况和容积率,房地产高速发展时期,地方是供给端最大的决定者,因为房企会在涨价预期下都会高价拿地,甚至抢地,尤其是集中土拍政策之前,地方可以决定在何时何地放出多少土地,以及什么样的容积率,不透明度非常高,以此控制供给端数量和价格,这样地方土地收入维持了长期的两位数增长,2020年达到8.4万亿,以GDP作为参考都不可忽视,直至去年增速大幅度下滑。
而需求端则更加接近市场化,首先是城镇化就会带动需求,但地方往往不会甘愿等市场化的缓慢需求来征收土地税,简单理解就是太慢了,那么就需要动用手段,改变需求端的预期,而这些手段中,地方不可控的是宏观货币政策,比如08年的短期185bp降息,12年的50bp,以及15年的125bp,这种短期大幅度降息会增加市场的货币积累,而热钱往往会涌向我国最大的金融市场-楼市。
地方会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来抢这批钱,而手段就是限购限售政策的收紧和放开,以及货币化棚改。当上游开始宽松货币的时候,就相当于积累了大量的水源,购房需求分为刚性和观望群体,配合地方的限购政策,需求被压制积累,相当于堰塞湖的原理。一方面地方控制土地供应,另一方面压缩需求,等瞬间放开限购政策以后,可以想象大量的热钱涌入供给不足的房地产需求中,造成万人抢房的盛世,供需关系严重畸形,房价怎么可能不涨,像15~16年很多地方房子都是按天、按周涨吗,人们也形成房价永远涨的信心,房企又会拼命的拿地,地方财税维持高速的增长。
那么货币化安置怎么影响需求端的,当把一批本不是刚需的群体房子拆掉,但不是给房子,而是给钱,那么大量身怀巨款但又因为政策变成刚性需求的群体进入市场抢房,会进一步恶化供需关系,劳动者几十年积累也没货币化棚改群体有钱啊,所以货币化棚改更像是助燃剂,只要点燃了涨价去库存的预期,刚需出现恐慌,加杠杆上车,投资者出现增值预期持币进来抢占位置,造成一时的盛世。
但问题来了,拆迁货币化棚改的钱来源于卖地,卖地来源于房企,而房企置换来自己的债务来源于购房者的储蓄和负债,薪资不涨房价涨,那么只能是后来者用更高的负债为这个利益链条上所有环节买单,直至榨干中下层的储蓄和负债能力,而后来者六个钱包都不够付首付的时候,原则上这中刺激就失效了,办法就是降低首付比例,向更下层收割,把风险继续向下传导,根本没人在意这些中下层是否具有稳定的工作和未来的还款能力,其实就是我国版的次贷危机。
经济不好的城市似乎已经尾大不掉,没有一丁点办法来搞钱了,支撑产业没有,薪资福利没有,公共资源没有,人口外流,也只能用这些类似于降低首付、货币化棚改这样的手段透支城市未来保现在的地方财税运转,这样的城市能有什么未来呢,真正大规模违约开始,没人给高杠杆上车的群体兜底的。
值得一提的是,lpr改革以来,很难出现短期内上百bp的降息,源头上与前几次的房地产周期有本质的差异,再加上居民储蓄的见地,疫情反反复复,有多少上钩的群体对所有这类提供不了就业薪资以及公共资源的城市都是一个未知数,靠手段能维持几年呢?
有人说兰州一次性把所有牌都打出来了。
其实我们后面的牌还多着呐。
比如,
还是那句话,如果有城市刺激不动,我们的政策将会越来越宽松。直到炒起来为止。
有的是办法。
我只想看烟花
看待个毛线,病急乱投医罢了,兰州这地方,人穷的要命,你弄货币化安置没多少意义的,搞不好你把钱给了拆迁户,回头就离开兰州给别的地方贡献gdp去了。
过去我以为瘾君子
是无知 不知毒品的危害。
去了戒毒所 才知道,有的人很明白,就是戒不掉 。
也难怪,针线活 他们可能 都戒不掉
何谈戒毒呢。
这个土地生意,我看也是一样,上瘾了,不那么好戒。
还是看力度吧。
实际兰州这波操作和郑州前段时间的房地产新政是一回事,虽然说“货币化安置”看上去确实震慑力十足,但实际只是房地产新政的一个小点。
别急,大头还在后面。
相较于郑州,兰州比较顶的地方在首付比例,直接降到了20%,实打实给居民加了一波杠杆。
这不算完,它又反手给房地产商加了一波杠杆,甚至买地都可以首付了。
如果在没有郑州这个“珠玉在前”的情况下,我是真觉得兰州这波能成事,毕竟损一省换一城的空间还是有的。
但现在郑州的状况给到之后我是觉得有些不乐观了。
郑州确实在搞货币化安置,但是力度太轻了,就现在的安置条件上看,比之15年力度还不如一半,给到的劲是真不足了。
别说鼓励着拆迁户去搞新房了,一时半会不知道库存能不能清完....
说白了政府现在也没钱了
在没钱的状况下,政府其实能腾挪的空间是少的:
指望房地产带头加杠杆是不太可能了,现在能给的东西没别的,说白了就是我出个政策,你们自己往上加杠杆吧。
苦一苦居民和企业,杠杆你们加,收益我来背。
但现在的局面也确实搞人心态。
房地产这东西不像是奢侈品,不是极少数人买就能带动繁荣的,它最起码得是一批人才能带动。
但现在的问题就在于
疫情这个情况,除了那些靠发国难财的买办和关系户,现在谁过得不难呢?
当然,你要说就硬是当龙王开始水淹陈塘关,那倒不是不行,但就现在的力度来看:
真心还不够。
话又说回来了,这年头菜都涨成啥样了,再来一波水淹陈塘关,CPI画面我都不想了
谁都难啊
更新一下,我是不是被小管家限流了???
突然发现在我的回答下回复的人里有好多是来洗地的。说我是台湾的,说我纯粹胡说,还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都一样,就咋说呢,你们这些蛀虫发补贴和奖金能赖就赖,能拖就拖,很多一线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公关费你们出手倒是挺大方,你们猜,你们如果能把公关费拿来发工资,我还会不会来回答问题?
————————————原答案——————————
孩子们,快跑!!!
千万不要在兰州买房了,兰州现在的情况,你不来这里看看,根本想不到有多可怕,烂尾楼我就不说了。我就说说已经建好的房子,这个城市,周边,东南西北,已经全部盖满了一片一片的高层,这座城市,已经被高层围起来了!有些已经交房了,还有更多正在盖,马上交房的也有很多。
我重点要说的是,到了晚上,这些已经交房的高层,基本都没亮灯!
这还不算,兰州北面的山坡,叫九州,这一大片地方,现在全是高层,密密麻麻。因为地铁的缘故,兰州还在开发地铁两头终点站周边,也是盖房子,依然是密密麻麻的高层,这些高层通通没人住!
但兰州生育率已经惨不忍睹,周边地县城市被兰州虹吸多年,年年人口流失几十万,兰州吸纳了这么多人,可总人口已经好几年没有变化了,甚至有点小跌。
不要在兰州买房!
不要在兰州买房!
不要在兰州买房!
夜壶肯定要用的,拿点诚意出来,房贷利率3开头我考虑一下。
工作=货币化徭役
看来“懒汉”的定义就是看你买不买得起房。懒汉我不能养,但各路房企,炒房客,包租公,二房东我一定要养起来。躺着房子上坐吃的是勤快人,贫无立锥之地的灵活就业者和血汗工人才是懒汉
还有人说国内不印钞不发钱吗?这回又被打脸了。发钱只是不发到你手里而已。
如果说,“青春有几年、疫情占三年”只是国内广大打工人和后浪们的一种“娇喘”式哀嚎;那么,“人生有几年、房贷三十年”则是广大韭菜“生得伟大、活得憋屈”的人生缩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在管理层推出“四万亿”规划之后,不仅房地产迅速成为了国内经济的最大+唯一的支柱产业,而且各个地方政府的各类平台公司(以城投公司为典型)也如雨后春笋般大规模成立,并迅速成为国内各地土地开发和新区建设的主体。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全国商品房待售(库存)面积由从2009年底的2亿平米,快速飙升至2016年初的7.4 亿平米, 去化周期则从2.3 个月大幅增加至6.2个月。同时,高库存也制约了开发商的投资意愿,2015年底,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骤降至1.0%的历史低位[1]。并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也从2012年的双位数(约12%)腰斩至2016 Q1的5.8%。
而土拍市场的急剧萎缩,则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压力山大。
2015年6月,全国土地成交面积、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同比降幅分别高达34%、38%,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陷入了量价齐跌的困境。在财政缺口的压力山大之下,地方政府进一步的加大土地供应,又进一步强化了房价下行预期、拖累商品房销售,从而形成了房地产库存进一步积压的恶性循环。
于是,银河系独一无二的“创新”政策:棚改货币化安置开始横空出世。
然鹅,这种通过货币化安置来凭空创造出市场需求的操作,本质上却是通过(人为)扭曲市场规律来拖延市场出清的时间。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用时间换空间”,用古典成语来说就是“饮鸩止渴”。
于是,就形成了所有地球人都没见过的奇观:涨价去库存。
如今,7年时间过去了,历史在兜兜转转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原点。
根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2021年12月发布的《全国百城住宅库存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国内100个主要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52110万平米,不仅已经连续36个月增长,而且还创下了2016年8月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如果考虑到这100个主要城市之外的其他所有城市和地区的新建商品住宅库存,那么目前国内的商品房待售(库存)面积很可能已经超过了2016年初的纪录水平(7.4 亿平米)。
同时,根据CRIC全国房地产咨询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国内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超24个月的城市已高达31个。其中,热点城市中的北海、大连、烟台的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分别高达59、52.7、36.4个月。
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又一次面临的尴尬画面:一方面,国内房企在2021 H2纷纷开始了打折降价常态化、甚至推出了降价幅度多达30%的工抵房;另一方面,天津、唐山、长春、昆明、岳阳、惠州、徐州等19个城市出台“限跌令”[2],长春、哈尔滨、南宁等39个城市通过财税刺激对楼市进行托底[3]。
到了2022年2月,山东菏泽市又打响全国房地产调控松绑第一枪:首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从30%降至20%。
到了2022年3月,福州、郑州、哈尔滨、青岛即墨、浙江衢州等城市又先后取消了限购、限贷等楼市限制性措施。同时,郑州还打响了重启货币化棚改的第一枪。
到了2022年4月1日,兰州也加入了重启货币化棚改的行列。
然鹅,这一次,无论是国内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国际(脱钩)环境、还是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负债率),都与2015年的那一次操作形成了天壤之别。
由于涉及sensitive内容,【此处删除1720字】
显然,希望通过再一次扭曲市场规律来“续命”的操作空间,早已被这几年来的其他各种sao操作挥霍一空。
亚拿萨哥拉说,通往地狱的路,从哪个方向走都是畅通的。
楼下保安则说,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当一个封闭式系统在长期的结构性改革中一直失败之后,就会忘了亲妈究竟是谁。
⚠️以上内容节选自《2022房地产沉思录》update 14,所有sensitive内容均已删除,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公众号[4]或new base[5]中查看原稿。
兰州货币化拆迁,利好成都,利好视高,利好东部新区,和兰州房价关系不大,反而徒增兰州长期地方债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