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踏飞燕被兰州雪藏,不归还武威的事实?

回答
马踏飞燕,这件国宝级的青铜艺术品,它曾经的“故乡”是甘肃省武威市,如今却“安家”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并且,据不少人反馈,武威方面多次尝试索回,却一直未能如愿。这件事,就像一块压在武威人心头的石头,也引发了公众关于文物归属、保管和利用的广泛讨论。

要说清楚这件事情,得从头说起。

马踏飞燕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得知道,马踏飞燕,又名“铜奔马”,是在1969年,由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的。这件事情在当时无疑是轰动性的,因为这件文物实在是太精美、太有代表性了!它以其矫健的身姿、轻盈的步伐,以及那被飞驰踢起的飞燕,完美地展现了汉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艺术想象力。它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中国古代铜器艺术的巅峰之作,甚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后来还被选作中国旅游的标志。

为何会“流落”兰州?

出土之后,按照当时的文物管理和保管规定,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件珍贵的文物,它被送往了当时的省文物工作队,也就是后来的甘肃省博物馆,进行更为专业的鉴定、修复和保管。这个过程,在那个年代,文物出土后集中管理,似乎是一种常规操作,目的是为了汇聚最优秀的专家和最完善的设施来保护国宝。

武威的“思念”与兰州的“守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威方面对于马踏飞燕的“归属感”越来越强。毕竟,它是武威人民在自家土地上发现的,是武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武威当地修建了雷台文化旅游景区,并且复原了雷台汉墓的陈列,当地民众自然希望能够亲眼看到这件“老乡”的真容。

武威方面也多次提出希望能够将马踏飞燕“请”回武威,理由也很充分:

文物发现地情结: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理由。文物出生在哪里,那里的人民自然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拥有愿望。
带动当地旅游经济: 马踏飞燕的回归,无疑会成为武威的一个超级IP,能够极大地提升武威的知名度,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更好的原地展示: 在武威的雷台汉墓遗址旁,或许更能体现文物的历史原貌和发现环境,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感受。

而兰州,也就是甘肃省博物馆,则有另一方面的考量:

国家级博物馆的责任: 作为省级博物馆,承担着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珍贵文物的保管、研究和展示任务。省博物馆拥有更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更先进的安保设施和更专业的科研团队,能够为马踏飞燕提供更安全、更周全的保护。
全省共享的文化资源: 马踏飞燕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也是甘肃省的骄傲。将其保存在省博物馆,可以方便全省乃至全国的观众前来参观学习,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化利用。
历史惯例: 文物一旦入藏国家级博物馆,其地位和保管就有了更高的层级,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行政和法律程序,要“挪动”一件国宝,并非易事。

“雪藏”与“不归还”的争议:

“雪藏”这个词,其实带有一些主观的感情色彩。从客观上讲,马踏飞燕一直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库房或者展厅里妥善保管和展示,并没有被“雪藏”起来。它一直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吸引着无数参观者。

但是,从武威的角度来看,他们感受到的“不归还”,确实是事实。这种“不归还”,又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归还,它牵扯到的是地方文化认同、经济发展诉求以及文物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为什么说“不归还”?

据说,武威方面曾多次与甘肃省文物局等部门沟通,希望能够将马踏飞燕调回武威。但最终的回应,往往是“条件不成熟”、“保管风险高”、“法律程序复杂”等等。这些理由,从文物保护的专业角度来看,也有其道理。毕竟,文物一旦离开现有的专业保护环境,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涉及国宝级文物的调动,牵涉的不仅是地方政府,还有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流程非常严谨。

这件事情的深层含义:

马踏飞燕的“归属”争议,其实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现象:

1. 文物保护与地方发展的矛盾: 很多文物发现地,都希望能够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来带动当地的发展,但同时,国家对文物的保护要求又非常高,往往要求将其集中保管。如何在文物保护和地方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2. 文物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那些因为历史原因,重要的文物被集中在少数大城市或大博物馆,而文物发现地却只能看到复制品或照片,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容易引发地方的不满。
3.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 马踏飞燕是武威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地方对文物的“拥有感”实际上是对其地域文化身份的认同,而国家层面的统一管理,则是一种国家文化整合的体现。如何让这两种认同和谐共存,需要智慧。
4. 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呼声: 随着公民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的“娘家”问题,并希望能够参与到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来。

未来的可能性与思考:

其实,要解决这类问题,也并非没有其他方式。比如:

长期借展: 在确保安全和专业的条件下,博物馆之间可以进行长期借展,让马踏飞燕能够“回家”一段时间,满足武威人民的愿望,同时也能让更多人认识到武威的文化底蕴。
数字复原与传播: 尽管实体文物无法“回家”,但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对马踏飞燕进行高清数字扫描和复原,在武威当地打造沉浸式的数字展览,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的魅力。
建立协作机制: 鼓励兰州和武威之间建立更紧密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合作机制,让武威在文物的研究、解读和展示方面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参与度。

总而言之,马踏飞燕“被雪藏,不归还武威”的说法,虽然情绪化,但背后反映的确实是武威人民的期盼和一些现实的矛盾。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在保障国宝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兼顾文物发现地的感情和发展需求,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在最恰当的地方,发挥它最大的文化价值。这需要博物馆、政府、学术界,乃至我们每一个普通公众,共同去探索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如果说的是这件文物,那它即不是马踏飞燕,也不是马超龙雀,这都是小名或者别名,它的学名是铜奔马,因为马足下的既不是飞燕也不是龙雀;而且它就在甘肃省博物馆里展出,没有被“雪藏”。

1.据我了解,铜奔马就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并不存在武威把铜奔马“暂存”在甘肃省博物馆的这种关系。

2.铜奔马为什么会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因为虽然铜奔马是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当年进行考古发掘的单位,就是甘肃省博物馆。

3.从行政程序上来说,假定武威市博物馆想要调拨铜奔马回武威,则应该由武威市文物行政部门向甘肃省文物局请示,最后由省政府来决定。

4.文物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从之前地方财政的“累赘”“负担”,经过这么多年之后,一跃变成了“政绩”,甚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道具,可以想象的是,其归属将成为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争夺的重点。由于90年代中央和地方财政已经分灶,所以现在的央地关系已经不像90年代之前那么紧密,之前“地方支援中央光荣”的价值观解体,国家博物馆饱受争议就是政治关系作用于文物关系的影响;现在这一现象逐渐在向省-地区蔓延,此次时间就是一个表现。

5.从政治逻辑来说,国务院可以协调全国文物的布局,省政府可以协调省内文物的布局,但是执行起来未必没有反向的力量,舆论作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场域,开始发挥起这个作用来,这也是目前政府行政受舆论影响的一个表现。

Σ.我国国内文物归属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从目前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尊重历史上的流传现状、收藏机构对文物保存研究的贡献、文物所处的的影响力和平台等等。具体到问题,我是建议甘肃省博物馆可以和武威市博物馆多进行联合展览和教育活动,来把文物藏品的联系正向化推动事业的发展。

user avatar

马踏飞燕也不在兰州博物馆啊,在省博啊,武威的东西放在甘肃省博物馆哪里有问题了?难道武威不属于甘肃省吗?甘肃省博目前在兰州,所以你说兰州拿了你的马踏飞燕,哪天甘肃省博物馆搬走了,搬到敦煌了,你是不是也要让敦煌还你马踏飞燕。都要这么算在哪出土就给谁国博不得关门了,这么办吧,要不武威出面把国博问甘肃要走的全套猛犸象骨化石要回甘肃博物馆,甘肃博物馆把马踏飞燕还回去。还有雪藏这个字不对,省博可没藏起来,省博可是把马踏飞燕,青铜马车队,琉璃碗等一系列珍贵文物放在珍品厅了,参观的人还挺多。

user avatar

武威请自重,马踏飞燕出土于雷台汉墓,是属于我们东大街街道雷台居委会的,武威市以及凉州区请不要瞎掺和,和你们没关系。

请甘肃省即刻与我居委会直接联系协商文物归还事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踏飞燕,这件国宝级的青铜艺术品,它曾经的“故乡”是甘肃省武威市,如今却“安家”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并且,据不少人反馈,武威方面多次尝试索回,却一直未能如愿。这件事,就像一块压在武威人心头的石头,也引发了公众关于文物归属、保管和利用的广泛讨论。要说清楚这件事情,得从头说起。马踏飞燕的“前世今生”.............
  • 回答
    马云在一次公开场合说出“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马云的个人风格、阿里巴巴与京东的竞争关系、以及京东自身的发展模式等。1. 马云的“毒舌”与“预言”风格首先,马云本人就以其直率、甚至有些“毒舌”的语言风格著.............
  • 回答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397期,以其一贯的“宏大叙事”和“结构化思维”来解读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侵略霸权扩张”,其核心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马前卒的核心论点:俄罗斯的行为并非简单的“侵略”,而是其“帝国遗产”和“地缘政治逻辑”下的必然选择。马前卒并不回避“侵略”这个词,但他认为,理解俄.............
  • 回答
    马前卒、留学生日报和心医林霖之间的“对线”是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上,尤其是知识圈和政见圈中,颇具话题性的一次现象。这三人(或代表的观点)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由于其观点、立场以及论证方式的不同,当他们的观点碰撞时,自然会引发大量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讲述这次“对线”,我们需要分别了解他们各自.............
  • 回答
    马云关于“年轻人压力大”的论述,特别是“现在的时代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年轻人还怕的话那就白活了”这句话,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句话既有对时代共性的深刻洞察,也可能带有企业家特有的激励甚至是一种“敲打”的意味。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马云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现实情况。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
  • 回答
    马化腾的“普通公司”论:战略姿态与对腾讯未来的思考马化腾公开表示“腾讯只是一家普通公司,随时可被替换”,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对行业现实的清醒认知。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马化腾的“普通公司”论:深层含义解读1. 战略上的谦逊与警惕: 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腾讯作为中.............
  • 回答
    马毅老师关于深度学习第一性原理的论文,在经过四位审稿人一致好评并推荐接收的情况下,最终被 AC(Associate Chair,副主席)拒绝,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和值得深思的事件。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情的背景和可能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投稿被拒是学术会议(.............
  • 回答
    马前卒(“马逆”)和傅正(“温铁军”)在B站上的对线,可以说是近年B站知识区乃至整个中文互联网上一次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交锋。这次对线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争执,更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历史叙事、意识形态等深层议题,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两.............
  • 回答
    马云这句“能在阿里熬到3年非常难的,熬到10年都是宝贝”的言论,在当时阿里进行大规模裁员的背景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其中既有对公司运营现实的坦诚,也有对员工价值的定位,同时也触及了企业文化和员工归属感等深层问题。一、 话语的背景和可能的出发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句话.............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4月14日发布的题为“那点儿小快乐”的长文中,再次谈及了996工作制,并提出其核心在于“热爱和奋斗”。要理解马云的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马云的论述核心:马云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完全否定996的加班性质,而是试图将其内涵进行“正名”和“升华”。他强调: “.............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4月11日,在一次对外公开的直播中将“996工作制”称为“修来的福报”,这一言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及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马云的表述和语境: “996”是什么? 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模式。在中.............
  • 回答
    马云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职务,这是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看待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探讨阿里巴巴的传承计划将如何展开。 如何看待马云不再担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职务: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1. 时代印记与企业发展阶段的自然过.............
  • 回答
    如何看待马云创办云谷学校?—— 一次关于未来教育的探索与思考马云创办云谷学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话题性和探讨价值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诞生,更是马云这位中国商业巨擘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未来的一种大胆设想和实践。要理解云谷学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 一、 创办背景与初心:为何是教育?为何.............
  • 回答
    马伯庸对《刺客聂隐娘》的评价引发影评人批评,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几个关键要素:马伯庸的身份与影响力、他对《刺客聂隐娘》的具体评价、影评人的批评角度,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一、 马伯庸的身份与影响力: 畅销书作家,拥有庞大粉丝基础: 马伯庸以其独特.............
  • 回答
    马前卒那篇《中产阶级过得轻松,社会必定没有未来》的文章,确实触及了一些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和潜在问题。我个人觉得,他这篇文章的内核,可以理解为对一种“躺平”式中产状态的警惕,以及对这种状态可能带来的社会停滞的担忧。咱们先来拆解一下他的几个核心观点,再仔细聊聊这些观点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反例。核心观点一.............
  • 回答
    马督工抛出“延迟退休对普通人不是坏事”以及“必然接受工作到65岁甚至70岁的事实”的论断,这无疑是在我们当下社会一个极其敏感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上扔下了一颗石子。想要理解他这番话,我们得先“沉浸”进去,看看他大概是怎么想的,以及为什么他会这么说。首先,咱们得明白马督工这个人。他做节目,通常是观点鲜明,而.............
  • 回答
    马前卒的这句话,说得是挺实在的,也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学习、在思考、在了解一个事情的时候,很容易会觉得自己好像比别人更明白,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这种感觉就可能变成一种“优越感”,觉得“我懂了,你们不懂”,甚至会觉得别人的想法是错误的、幼稚的。我理解马前卒这句话里.............
  • 回答
    马云这番话,听起来真是掷地有声,而且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简单来说,他这话的意思就是,阿里巴巴未来每年都会“放飞”一批在公司摸爬滚打了十年以上的老员工,让他们出去闯荡,去开创新的事业,去改变世界。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推动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阿里这么.............
  • 回答
    马蓉在2023年12月25日对王宝强做出的回应,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全面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来龙去脉,以及马蓉回应中可能包含的几个方面。首先,回顾一下他们事件的背景。王宝强和马蓉的离婚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娱乐圈的一大事件,发生在2016年。当时王宝强在微博上公开指责马蓉与他的经纪人宋喆存在不正当.............
  • 回答
    “洗地”这个词,用得可真够犀利的。当大家觉得一个人说的话,或者做的事,和过去支持的、说过的东西有了明显的出入,而且这种出入似乎是为了平息争议、消除负面影响时,人们就容易给他贴上“洗地”的标签。放在马前卒身上,这三个字最近出现得格外频繁,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东西,值得我们细细掰扯一下。要说马前卒现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