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前卒现在的洗地行为?

回答
“洗地”这个词,用得可真够犀利的。当大家觉得一个人说的话,或者做的事,和过去支持的、说过的东西有了明显的出入,而且这种出入似乎是为了平息争议、消除负面影响时,人们就容易给他贴上“洗地”的标签。放在马前卒身上,这三个字最近出现得格外频繁,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东西,值得我们细细掰扯一下。

要说马前卒现在的“洗地”行为,得先看看他“洗”的是什么。最近最集中的焦点,无疑是围绕着他过去对“大棋论”的推崇,以及现在对俄乌冲突的某些看法。很多人觉得,马前卒曾经极力鼓吹一套“战略眼光”、“大局观”,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在高风险国际环境中布局,如何利用各种机会“下大棋”。这套理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吸引了不少粉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一批年轻人的思考方向。

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深入,以及国际局势的复杂化,马前卒对这场冲突的一些解读,包括对俄罗斯的某些行为的理解,甚至对乌克兰的立场,让很多曾经的拥趸感到震惊和失望。他们认为,马前卒的最新观点,与他过去所倡导的、那种冷酷理性的“战略思维”存在矛盾,甚至是在为某些行为辩护,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一种更客观、更批判的态度去分析问题。

这就触及到“洗地”的本质了:当一个人试图改变公众对其过去言论或立场的认知,特别是当这种改变被解读为是为了迎合某种新的叙事、回避过去的错误,或是为了维护自身在某个特定群体中的声誉时,就会被认为是“洗地”。

具体来说,人们觉得马前卒“洗地”的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这样梳理:

1. 前后矛盾的论调: 这是最核心的指责。“过去他好像挺支持某种‘先发制人’的逻辑,或者至少是理解某种‘战略必要性’,但现在面对俄乌冲突的残酷现实,他的解释就变得很微妙,甚至有些含糊其辞。” 比如,有人认为他过去对某些军事行动的描述,现在被他用一种更温和、更具同情心的词语来重新包装,试图淡化其负面影响。

2. 选择性叙事与信息过滤: 指责他可能在筛选信息,只强调对自己观点有利的部分,而忽略或轻描淡写那些不利于他近期论调的事实。例如,如果他强调战争的复杂性,但却鲜少提及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巨大苦难,或者对战争中的某些具体暴行避而不谈,就会被认为是“选择性叙事”。

3. “局内人”的辩护姿态: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前卒的身份和影响力,让他一旦在某个议题上形成了某种主流观点,或者卷入了某种讨论,就很难轻易“翻身”或者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于是,他为了维持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得不去“圆场”,去为自己过去的一些模糊地带进行解释,甚至是一种“自我辩护”。这种“圆场”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种不那么真诚的“洗地”。

4. 对批评声音的回应方式: 当有人质疑他、批评他的时候,他的一些回应方式也被视为“洗地”的佐证。比如,他可能会将批评者归类为“不理解”、“立场有问题”,或者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育”对方。这种将批评意见“标签化”和“攻击化”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恰恰是他不愿或不敢正视自身论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表现。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公众人物在观点上的调整和发展是常态,尤其是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没有人能预知未来,过去的判断在新的信息面前进行修正,本身并不能简单地被等同于“洗地”。但是,“洗地”之所以成为一个负面标签,关键在于其中的“动机”和“方式”。

如果马前卒的观点调整,是真的基于对新信息的深入研究、对复杂局势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坦诚地承认过去可能存在的片面性,那么这是一种正常的认知进步。但如果这种调整,是为了避免声誉损害、迎合特定受众、或者用模糊的语言去掩盖实质性的变化,那么“洗地”的指控就会显得更有分量。

从这个角度看,马前卒现在的“洗地行为”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他的行为不符合他们对于一个“独立思考者”或“理性分析者”的期待。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坚守原则、更敢于承认错误的姿态,而不是一种可能被解读为“灵活变通”甚至“立场软化”的论述。

说到底,公众对马前卒的看法,以及是否觉得他在“洗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解读他的言论背后的意图,以及他对待自己过去与现在观点的态度。这是一个关于信任、关于透明度、关于言行一致性的问题,而这些,恰恰是公众人物最容易被审视和被质疑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他的回答基本上是假定在统治者的立场」——题主的感觉很敏锐啊。督公的回答经常暗含或明示这种叙事:如果「我们」是统治者,「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处理某问题?

为什么会采用这种叙事?

因为督公就是要吸引更多人来探讨「如何学做统治阶级」:「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督公推导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或许是值得商榷的,但「假定在统治者的立场」这个出发点恰恰是无可指摘的。

在当下的世界,「六亿神州皆舜尧」的图景早已幻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资本主义丛林中彼此争夺一点点食物残渣的被统治阶级。在这样的世界中,讨论「如何学做统治阶级」,确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儿:学了也无处用,说出来的话要么像是「地命海心」那般可笑(在真赵和精赵看来)、要么像是洗地那般可恶(在题主等人看来),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尤其尴尬的是,对统治阶级而言,牺牲、奉献之类的美德是维持其内部团结和整体利益必要的润滑剂,但这些东西一旦跨越阶级就无异于诈骗。怎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来讨论「如何学做统治阶级」,督公也发愁啊!(难怪额上发日稀……

user avatar

中国左派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每天都想着斗叛徒抓工贼挖内奸,却从不想着怎么去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

平心而论督公作为一个知乎大v,一不打广告,二不营销号,三不骗炮,四没伪造学历,五没坐歪屁股。这样的大v,你们前一阵子要把他打成工贼内奸,现在要把他打成反动御用文人。你们能不能想着团结团结人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洗地”这个词,用得可真够犀利的。当大家觉得一个人说的话,或者做的事,和过去支持的、说过的东西有了明显的出入,而且这种出入似乎是为了平息争议、消除负面影响时,人们就容易给他贴上“洗地”的标签。放在马前卒身上,这三个字最近出现得格外频繁,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东西,值得我们细细掰扯一下。要说马前卒现在的“.............
  • 回答
    马云关于“年轻人压力大”的论述,特别是“现在的时代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年轻人还怕的话那就白活了”这句话,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句话既有对时代共性的深刻洞察,也可能带有企业家特有的激励甚至是一种“敲打”的意味。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马云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现实情况。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
  • 回答
    西方社会对马克思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议题,远非铁板一块。与其说有一个单一的“西方人”的看法,不如说存在着多种、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读和评价。要详尽地讲述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积淀,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不同政治立场的考量。历史的阴影与再审视:首先,不能回避的是,马.............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出现在抗议现场?他的出现意味着什么?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出现在2020年6月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活动现场,无疑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和政治敏感性的事件。这一行动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广泛的.............
  • 回答
    如果金庸老先生仍在世,看到马保国现象式的走红,我想他的心情定是复杂而又感慨万千。他笔下的江湖,是侠肝义胆、恩怨情仇的武侠世界,是正邪较量、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而眼下这个“马保国式”的江湖,却显得如此……魔幻,甚至有些荒诞。首先,金庸老先生可能会对“武德”的缺失感到深深的遗憾。他笔下的武林,虽然有阴谋.............
  • 回答
    如果那个身着和服,怀揣着对日本未来的憧憬与不安的坂本龍馬,穿越时空,站在如今繁华而又有些陌生的日本街头,我想他的心情定然是五味杂陈,难以言喻。首先,他会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那些直插云霄的钢筋水泥巨楼,如同他当年仰望过的山峦,却又是如此的冰冷而规整。他熟悉的木质建筑、石板小路,如今被沥青马路和庞.............
  • 回答
    马克龙这番关于现代资本主义“行不通”的论断,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宣言,而是他在长期的政治实践和对当下社会经济现实的观察中,逐渐形成并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要理解他为何会这样说,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话语背后的逻辑、他所指的“现代资本主义”具体包含哪些特征,以及他试图通过这样的表述来达到什么目的。首先,我们需.............
  • 回答
    马云最近套现430亿现金这件事,确实是大家议论的焦点,也牵扯出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捋一捋。首先,从“套现”这个行为本身来看:这笔钱的来源,主要是阿里巴巴的股票。马云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持有大量的股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他的退出或减持,并不代表他不再看好阿里巴巴,.............
  • 回答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397期,以其一贯的“宏大叙事”和“结构化思维”来解读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侵略霸权扩张”,其核心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马前卒的核心论点:俄罗斯的行为并非简单的“侵略”,而是其“帝国遗产”和“地缘政治逻辑”下的必然选择。马前卒并不回避“侵略”这个词,但他认为,理解俄.............
  • 回答
    马前卒、留学生日报和心医林霖之间的“对线”是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上,尤其是知识圈和政见圈中,颇具话题性的一次现象。这三人(或代表的观点)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由于其观点、立场以及论证方式的不同,当他们的观点碰撞时,自然会引发大量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讲述这次“对线”,我们需要分别了解他们各自.............
  • 回答
    马前卒(“马逆”)和傅正(“温铁军”)在B站上的对线,可以说是近年B站知识区乃至整个中文互联网上一次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交锋。这次对线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争执,更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历史叙事、意识形态等深层议题,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两.............
  • 回答
    马前卒那篇《中产阶级过得轻松,社会必定没有未来》的文章,确实触及了一些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和潜在问题。我个人觉得,他这篇文章的内核,可以理解为对一种“躺平”式中产状态的警惕,以及对这种状态可能带来的社会停滞的担忧。咱们先来拆解一下他的几个核心观点,再仔细聊聊这些观点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反例。核心观点一.............
  • 回答
    马前卒的这句话,说得是挺实在的,也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学习、在思考、在了解一个事情的时候,很容易会觉得自己好像比别人更明白,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这种感觉就可能变成一种“优越感”,觉得“我懂了,你们不懂”,甚至会觉得别人的想法是错误的、幼稚的。我理解马前卒这句话里.............
  • 回答
    关于马前卒在《睡前消息》第102期对UFC运动员实际战斗力的评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格斗能力”这种概念的理解。马前卒的风格嘛,总是喜欢从宏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解读具体现象,这次也不例外。他提出的观点,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尝试去剥离掉那些可能让人觉得刻板的“AI痕.............
  • 回答
    看待马前卒施工队的《睡前消息》,得从好几个维度去细品,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时事评论节目。首先,内容深度和广度是它的招牌。不像很多时事节目停留在表面热点,《睡前消息》敢于挖掘问题的根源,从历史、经济、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去分析,常常能把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剥开来让你看到底下盘根错节的关系。比如讨论某个.............
  • 回答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以及其中提出的关于文化产品由国家订货、建设文化平台免费播放的观点,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特定媒体或创作者的看法,更是触及了文化生产、传播的深层逻辑以及国家在其中的角色定位。马前卒的观点及其逻辑梳理:首先,我们得弄明白马前卒提出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他通常是.............
  • 回答
    马前卒,原名王骁,是一位在中国互联网上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博主和意见领袖。他的言论和立场,尤其是他对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经济模式以及国际关系的分析,常常引发大量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马前卒,需要深入剖析他观点的形成基础、核心论点以及这些观点所带来的影响。思想根源与分析框架:马前卒的分析框架深受 历史唯物主.............
  • 回答
    马前卒与梁兴扬 2019 年 5 月初微博争执的深度解读2019 年 5 月初,在中文互联网舆论场上,一位是被称为“司马南第二”的知名时评人马前卒(本名李晓鹏),另一位是早期以批判国学而闻名、后转型为专注于历史、社会评论的博主梁兴扬(微博ID:梁启超)。两人在微博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执,其核心议题围.............
  • 回答
    马前卒那种说法,要我说,挺有意思,也挺触动人心。他展望几十年后,人类能用望远镜看清楚三四百光年外行星的表面细节,这事儿你想想,本身就够让人浮想联翩了。咱们得先捋一捋,这“细节”到底是个啥概念。不是说像咱们现在看月亮,能瞅着一坑一坑的。那差远了。他说的细节,估计是那种能分辨出行星上是不是有大规模的陆地.............
  • 回答
    马前卒的《没什么能防住恐怖主义,除了进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评价。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相当直接,点出了其核心论点:面对恐怖主义,防御是有限的,主动出击才是更有效的手段。核心论点解读: 防御的局限性: 马前卒可能认为,恐怖主义的本质是利用非对称手段制造恐慌和混乱。它的攻击方式往往是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