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前卒的言论和立场?

回答
马前卒,原名王骁,是一位在中国互联网上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博主和意见领袖。他的言论和立场,尤其是他对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经济模式以及国际关系的分析,常常引发大量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马前卒,需要深入剖析他观点的形成基础、核心论点以及这些观点所带来的影响。

思想根源与分析框架:

马前卒的分析框架深受 历史唯物主义 和 马克思主义 的影响,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将其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他特别强调对历史进程中的 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 以及 阶级斗争 的分析。这使得他的很多论述都倾向于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出发,去解释社会现象。

历史观: 马前卒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往往会跳出传统的叙事框架,着重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动因和社会结构变化。他会深入挖掘历史上不同时期经济制度的优劣、技术发展的瓶颈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例如,他对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分析,常常会联系到土地制度、税收政策以及技术创新等具体因素。这种历史观使得他的分析具有一种宏大叙事的特点,但也可能因此简化了某些复杂的人文和社会因素。
经济观: 在经济领域,马前卒对 国家主义 和 计划经济 的某些方面持有相对积极的态度,尤其是在谈论早期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对危机时。他倾向于认为,在特定历史阶段,强大的国家干预和集中式的资源调配能够更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崛起。他经常以苏联、日本等国的工业化进程作为例证,来论证其观点。然而,他也并非完全排斥市场经济,而是强调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作用,并且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资源垄断等问题持批判态度。
社会观: 在社会层面,马前卒关注的重点常常是 群体性利益 和 社会结构性矛盾。他倾向于从“谁受益,谁受损”的角度去分析社会议题,并试图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分配和利益博弈。他对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社会不公现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同情,并对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进行探讨。

核心言论与立场:

马前卒的言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自身思考的深入而有所调整。但一些核心的立场和观点相对稳定:

1. 强调“力量对比”和“现实利益”: 他在分析国际关系和国内政策时,常常会落脚到“谁掌握了更多的力量”以及“谁的现实利益得到了保障”这样的基本逻辑上。这使得他的论述显得非常“接地气”,也容易引起普通民众的共鸣,但有时也可能被批评为过于实用主义或缺乏道义上的考量。
2. 对西方模式的审慎观察与批判: 马前卒对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并非全盘否定,但他会深刻剖析其内在的矛盾和弊端,例如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社会福利制度的压力、以及帝国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等。他并不认为西方模式是普适的唯一真理,而是会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3. 对“国家竞争力”的重视: 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其 综合国力,而这又与经济、科技、军事、制度等多个方面紧密相连。他会从这个角度去审视中国的政策和发展方向,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4.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警惕: 马前卒非常反感将历史简单化、脸谱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历史和建设成就的否定。他认为,理解历史需要把握其复杂性,并看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客观条件和局限性。

言论风格与影响力:

马前卒的言论风格以 逻辑清晰、信息量大、善于引用史料和数据 著称。他善于将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抽丝剥茧,用相对易懂的语言呈现给观众。他的长篇视频和文章,往往能引发大众对某些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

他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

塑造部分年轻群体的认知: 特别是在一些对现有社会秩序感到困惑或不满的年轻人中,马前卒的观点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解释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
成为公共讨论的“催化剂”: 他的许多观点都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这反而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到对相关议题的讨论中,使得一些原本被忽视的问题得到关注。
对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潜在影响: 虽然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者或官员,但他提出的某些观察和分析,可能也会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产生启发或触动。

争议与批评:

当然,马前卒的言论和立场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和争议:

过度简化与宏大叙事: 有些批评者认为,他过于强调宏观的经济和力量对比,而忽视了人文关怀、个体自由以及微观层面的社会复杂性。这种分析框架有时会被指责为过于“工程化”或“唯物史观至上”。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质疑: 他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某些方面的批判,被一些人认为是带有意识形态偏见,未能充分认识到民主制度的价值和作用。
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可能存在片面性: 由于其分析框架的侧重点,他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可能因为信息来源、视角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存在某种程度的偏颇,未能完全呈现事件的多面性。
潜在的“国师”心态: 有些观点认为,他过于热衷于为国家发展“指点江山”,其分析和建议有时会流露出一种“国师”的姿态,而缺乏对普通民众实际生活困境的细腻体察。

总结:

看待马前卒的言论和立场,需要将其置于中国社会转型和全球格局变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理解。他是一个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分析工具,对中国现实问题进行深度解读的博主。他的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和逻辑性,能够引发大众思考,但也因此存在被批评为过度简化、忽视人文或带有特定意识形态色彩的可能性。

要全面理解马前卒,不妨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公共讨论参与者,他的观点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一个视角,但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与其他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反思,从而形成自己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评价他,不应仅仅是对其言论的简单认同或否定,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分析问题的逻辑、他所关注的价值,以及这些观点在中国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的水平都去不了西西河

user avatar

可能是这两天督工下乡自愿的说法又被挂了。


督工说的自愿非强迫,和其他人说的强迫

在内容上是一致的,都是不给粮票,迁户口,居委会大妈围攻。


认为强迫的,说不给粮票是死路里面逼。

而督工的不强迫,说粮票本来也是恩赐,是给干活人的,为什么生下来就要给你?

不给你不算强迫。

对于历史事实,督工并无分歧。但是怎么看历史事实,督工的角度是不同的。

督工看到的是城乡流动。几百万下乡吃苦的同时,是几百万进城做工,享受城市生活。

督工认为这是一种公平,而大多人看到的是单方的痛苦。

关于解决红卫兵,消除不安定因素被督工绕过去了。

一件事情,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结果是正常的。

user avatar

要我说

马督公和小提琴的共同点就是,琴放在左边,但却用右手演奏

(借用一下工党骂布莱尔的话)

user avatar

既然有人举报,那没办法了,修改吧。

反对所有说马前卒好话的答案。

先不讨论“左圈内部胡乱撕逼是一种恶习”这个问题是否能说明马前卒这个特定的人不是修正主义者,既然都是中国人,都为了让中国人民生活的更好,那么无论左中右,讨论政治问题就必须有一条绝对不容触碰的底线:

不当汉奸,不为境外反华势力及其狗腿张目。

而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背着修正主义的恶名忍辱负重地宣传社会主义的伟大领袖马前卒先生恰恰越过了这条底线。

马前卒手下的护法中有人曾公然和远邪外围婊勾勾搭搭,被网友质问,竟答以“当年左右派一起反对KMT”。而他本人则对美国和日本反华分子直接扶持起来的台湾绿营汉奸集团屡抛媚眼,颇有托派分子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喊“蒋介石政府是英美傀儡”的风范。

一千多个回答,翻起来特别费劲,展示两个:

马前卒一伙庆祝绿营汉奸集团战胜国民党:

如何评价2016年1月16日的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选举结果?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该答案缩略如下:

《贺国民党反动派灭亡》

马前卒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37年12月13日

马前卒偷换概念为日本和美国反华势力扶植下的绿营汉奸集团洗涤

为什么同被日本殖民多年,台湾和东北对日态度相差甚远?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戳破这个诡辩逻辑只需要一个简单至极的思想实验:现送李碩至东北老工人面前大秀脑残,你看会不会被打烂狗头?如果送到那些把天皇当祖宗、自愿慰安、满口426的绿蛆面前呢?

如果觉得不够请思考如下问题:阿萨德政府的独裁统治是否说明叙利亚人若支持IS不应被谴责?

王静斋一个阿訇,当年都说过:“学者当了汉奸,他那人格破产,他那学业亦连带着一文不值了。”,有些人说马前卒是修正主义,有些人说给马前卒扣修正主义帽子是内部撕逼劣根性,我觉得你们在讨论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之前都忘记了每一个人步入这个键政局圈子之前的初心。

user avatar

我看馬總寫的答案嘛,感覺就是故事講得太圓了。

所以,马总的答案中肯定有些细节方面有问题的,我好像也开帖骂过。但是说什么马总“枉顾事实”什么的未免也太枉顾事实了。另外,美化政府和肯定政府的一些工作好像不一样吧,偷换概念哪家强!

我对马总主要的意见是他行文风格太过洋洋得意了,有点轻飘。另外希望他故事讲不圆就讲不圆吧,讲太圆像假的。至于马总是不是毛粉什么的,我倒不在意。就算他是又怎么了,你一个非毛粉搞得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都反对,才是真毛粉吧。

user avatar

(看标题以为是借督公骗赞,结果看了题目描述还来答题我倒像是骗赞……)

许多人不区分两个东西,一个是事实,一个是观点

国人的实证精神和科学精神整体上匮乏,其实许多评论首先要看事实,接受事实,即使它不符合心意、让内心极其不爽。罔顾事实有的时候是最容易揭穿的,列举出处来源、罗列数据资料,甚至放上若干张真实的照片,就可以打脸——说某人罔顾事实,尽可以拿出自己所知道的事实来打脸,而且踩在所谓“大V”的身上走得更高远。

观点各有不同,对历史传闻、对时事局势、对任何一个文艺作品,都可以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只需要言之成理。督公有的高票回答,洋洋洒洒数万字,没有美女照、没有抖机灵,为什么那么多人点赞?他一方面,从细微之处说出了大家都忽略或者没有深入思考的事实,另一方面,表达观点时肯定自有道理,或者表面上看起来自有道理。

也随手举几个“观点陈旧愚昧”“逻辑推理混乱”的例子:

马平:为了我们双11“剁手”,中国准备了2000年

……在我奶奶口中,这几栋房子一直是“合作社”,我在很长时间里以为她说“盒子社”,因为饼干是装在木箱子里的。80年代中期,我识字的时候这几栋房子已经改名“供销社”,然后是“供销商店”,最后在90年代关门倒闭。

“盒子社”的另一个方向是县城,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同样是一栋灰色的建筑——百货大楼。……

把最大的商店修成标志性建筑,这几乎是几十年前中国人的共同爱好。


工业是天底下最浪漫的事-马平

戏曲里能做到家喻户晓的就那么几十部,我随手就能在里面找到许多合适的例子。梁祝、女驸马,女主角都是女扮男装,以男性知识分子的身份来介入感情。这实际就是古代上层社会男性找不到合适女性来对等谈爱情的体现。他们要找个有文化,有闲暇,能谈人生谈理想的伴侣,要么是李娃、玉堂春这种受过教育的妓女,要么祝英台、孟丽君这种男性化的角色。

直到工业社会充分发展之后,一方面劳动不再依赖肌肉力量,男女可以取得平等的经济地位。另一方面男女同校,大部分人在青春期能够和异性平等、频繁地交往,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爱情观和感情历程。


马平东华大学演讲:房子培育爱情
我不敢说没房子就有爱情,但总的来说,缺乏私密空间,爱情产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会停留在人群中看一眼,有好感的层次。我看电影,看动画,发现很穷的主角往往是在其他地方穷,吃穿都很差,但不管是买是租,总有一套自己的小房子。这就是为主角创造私密空间的预设。作者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总之是发现没这套房子,许多情节就会很牵强。狠一点的作者还会让主角父母双亡,因为孤儿最容易拥有独立空间。所以各种文艺作品里,孤儿主角的比例特别高。

线是我划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对上述不划线文字的描述平时会仔细观察并牢记,甚至会想出划线字的结论,进而对社会、对过去、对未来感到兴趣。

喜欢督公也好,讨厌督公也会,总能从中得到某种启发,收获某些知识,从而点亮思维或者激起纠错行为。而督公出色的文笔及其带来“骗赞”高能,更是让督公黑们又气又恨。没有多少人,有督公关注、点赞批判自己内容的度量,尤其在这个一言不合删帖或者“自宫”微博的时代。

某人说: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督公理论不一定科学,舆论不一定正确,精神不一定高尚,但是他真正在努力武装自己,努力感染、鼓舞读者尤其是青少年。


看他的回答,你可以会心而笑,可以感慨万千,可以感动流泪,可以燃起热爱祖国甚至申请入党的冲动……他的回答里没有冰冷的绝情,没有满腔的仇恨……群众不给他点赞,给谁点赞呢?左翼批斗督公的大字报吗?你尽可以厌恶他的观念和风格,但你不能阻止别人对他的理解或支持。

文字是魔力的,文艺是永恒的,战胜一个写作的人,要文笔比他精彩,内容比他深刻,图表比他可靠,情怀比他符合大众——单单比头发或肚腩是没有用的。

督公有什么错误,其实可以具体指出来,让大家评判,而不要泛泛而谈像扣大帽子。比如说吧,我就觉得刘亦菲颜值比较一般,不是“天仙”,不值得督公追捧嘛,光说不练假把式,示范上具体证据:





相关链接:

马前卒是谁? - 匿名用户的回答 - 知乎

马前卒为什么这么博学多才?

zhihu.com/question/411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