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来到医院挂急诊,缴费时看到170元中抢救费用,如何界定这个费用的产生?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医院急诊挂号、缴费时看到的这170块钱里的“抢救费用”,这玩意儿是咋来的,到底是怎么个界定法。

你来到医院急诊,那情况肯定挺紧急的,身体不舒服或者受了伤,得赶紧找医生看看。挂号之后,去窗口缴费,看到明细里有“抢救费用”这一项,心里难免会犯嘀咕:我这还没怎么着呢,怎么就冒出个抢救费用了?

这笔钱啊,其实不是你人刚到医院,医生还没见到你就凭空产生的。它背后是一套相对严谨的医学和收费体系在运作。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抢救”

在医学上,“抢救”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词。它指的是针对生命垂危、病情极度危重、有生命危险的患者,采取一系列紧急的、有针对性的医疗措施,目的是挽救生命,恢复生命体征。这可不是感冒发烧打个吊瓶那么简单。比如:

心肺复苏(CPR): 这是最经典的抢救措施,当一个人心跳骤停、呼吸停止时,医生会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试图恢复心跳和呼吸。
除颤: 使用体外或体内除颤器,通过电击来纠正严重的心律失常,比如室颤,这直接关系到生死。
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支持: 当患者自己呼吸不了,或者呼吸功能严重衰竭时,需要插入气管导管并连接呼吸机,强制或辅助通气,维持氧气供应。
药物抢救: 使用强心药、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溶栓药等一系列急救药物,来稳定生命体征。
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支持: 比如使用有创监测导管,实时监测血压、心率等关键数据,并根据情况进行药物调整,维持循环稳定。

其次,这170元中的“抢救费用”是怎么产生的?

你挂号缴费时看到的这笔费用,很可能不是直接“抢救”的具体项目费用,而是一个初步的、预估的、或者说是抢救“级别”的费用。医院在急诊科处理的病人,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会有一个分诊和预判。

1. 病情评估和分级: 急诊科门口或分诊台有护士或医生对来就诊的病人进行初步的评估,根据你的主诉(哪里不舒服)、生命体征(脉搏、呼吸、血压、体温)、意识状态等,将病人划分到不同的紧急程度等级。比如,可能分为红色(危急)、黄色(紧急)、绿色(普通)等。
2. 启动抢救流程的预判: 如果你的病情被初步评估为可能需要抢救,或者已经出现了某些需要紧急干预的迹象(比如胸痛剧烈、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那么即使医生还没来得及做任何具体的治疗,但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重情况,医院可能会在收费环节预先收取一笔“抢救相关”的费用。
3. 预缴费用的性质: 这笔费用更像是“抢救准备金”或者“急诊抢救预收费”。它包含了一些基础的、在任何抢救场景下都可能用到的“启动成本”,比如:
抢救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比如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这些设备的使用本身是有成本的,包括折旧、维护、耗材等。
抢救药物的储备和准备: 医院会储备各种急救药物,这些药物的储存、管理和随时可用也需要成本。
抢救所需的基础耗材: 比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氧气管、导尿管、体温计、血压袖带等,这些都是进入抢救流程后会迅速消耗的物品。
医护人员的应急待命和专业技能: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他们需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本身也是一种成本。
4. 可能包含的部分基础检查费: 在某些情况下,这笔费用也可能包含了一些最基础的、常用于抢救起始阶段的检查,比如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血糖监测等。但一般来说,更具体的检查费会单独列出。

关键点:它和“抢救成功”或“抢救失败”是两回事

需要强调的是,这170元中的“抢救费用”是基于你到医院时表现出的病情状态而产生的预估费用。它不等同于具体的抢救操作(如一次心肺复苏、一次插管)产生的费用,也不是说你花了这笔钱就一定“被抢救了”。

如果你的情况确实需要抢救, 那么这笔钱可能只是一个“启动资金”,后续实际发生的抢救治疗(比如使用呼吸机、某种昂贵的抢救药物、持续的心脏监测)的费用会根据具体项目另外收取或在后期结算。
如果你到了急诊,但病情并不危重,不需要启动抢救流程, 那么这笔预收的费用是可以退还的。医院在给你进行初步诊治后,如果确认不需要抢救,会按照规定将这部分费用退还给你。

如何界定这个费用的产生?

简单来说,这个费用的产生界定点在于医院对你病情进行的初步评估,以及是否启动了针对危重病情的医疗预案和资源调配。

评估结果: 如果评估结果显示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存在明显危及生命的症状和体征,被判定为需要抢救(哪怕只是潜在的),医院就有理由收取这笔费用。
资源启动: 医院可能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急救设备,或者安排了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准备进行抢救。这都是一种资源投入。

举个例子来理解:

想象你去一家高档酒店,预订了一个需要特别准备的房间(比如带按摩浴缸、需要提前开启某些设备)。酒店可能会在你入住前就收取一笔“房间准备费”,里面包含了水电损耗、设备预启动的电费、以及为保证您能马上享受服务而进行的提前工作。你入住后,如果发现浴缸坏了没用上,这笔“准备费”是不退的,因为它包含了服务和资源保障的成本。

但医院不一样,医院的这笔费用更像是你预约了“紧急救援包”,里面有工具,有应急药品,有专门的救援人员,就是为了你可能随时出现的紧急情况。如果你最后发现只是小毛病,这些东西没用上,医院是要把这笔“预付费”退还给你的。

所以,当你看到这170元里的抢救费用时,不必过度焦虑。

1. 理解其性质: 它很可能是对你当时病情的一种预警和资源保障的预收费。
2. 主动询问: 你完全可以礼貌地询问收费人员或者导诊台的工作人员,了解这笔费用的具体构成,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退还。
3. 保留凭证: 务必保管好缴费单据,上面应该有费用的具体明细。等医生给你看诊后,如果确实不需要抢救,记得去办理退费手续。

总而言之,医院急诊的这笔“抢救费用”,是基于对你病情紧急程度的判断,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生命危险而预先收取的一部分费用,它代表了医院为了保障你生命安全而可能调动的资源和进行的准备。关键在于,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救命价”,最终是否需要,以及实际产生多少费用,都要看诊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前急诊科医生,我现在站出来唱个反调。


首先得问清楚,是不是进了抢救室?进了抢救室,这170收的合情合理,一点讨论余地也没有。


要是没进抢救室,也没进行抢救,收了170那就得念叨念叨了。


医生的诊疗服务费用,已经包含在挂号费里了,后续要是还有别的操作,是可以继续收费的,挂号费18元一次(急诊),吸氧2元/小时,心电监护3元/小时,导尿20元一次,留置胃管30元一次,换药30元一次,特大换药80元一次,深静脉留置术150元一次,药费另算(以上收费标准为2015年前后上海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收费标准,部分地区和医院有轻微价格浮动),做了多少的事,就收多少的钱,明明白白,童叟无欺。各位要是觉得挂号费太低,不能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可以向上级反映,可以向物价局反映,也是明明白白,踏踏实实。坚信自己的发声是有用,是正确的,去努力,去改变,这才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的样子。


怼患者是什么操作?说好的医生和患者是战友呢?病人的钱大风吹来的?任由你们糟践?什么最低消费简直笑死人了,一边拒绝患者用服务员的标准来要求医生,一边拿饭店的收费标准来要求患者?


只有弱者,才会挥刀向更弱者。


再说回正题,既然没有抢救,没进抢救室,抢救费就是不合理收费,什么同理心,什么机器不机器的,什么医生收入太低,都是借口,可笑至极。各位同仁别洗了,越洗越黑。


知乎现在风气差得很,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没有了。这种问题一提出来,一边倒地怼患者,你们觉得这能改善医患矛盾还是能提高医生收入?


各位非医生的朋友们更别洗了,看了头疼。


人矮要承认,挨打要站稳,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医院急诊挂号、缴费时看到的这170块钱里的“抢救费用”,这玩意儿是咋来的,到底是怎么个界定法。你来到医院急诊,那情况肯定挺紧急的,身体不舒服或者受了伤,得赶紧找医生看看。挂号之后,去窗口缴费,看到明细里有“抢救费用”这一项,心里难免会犯嘀咕:我这还没怎么着呢,怎么就冒出个抢救费用了?.............
  • 回答
    看到纽约医院ICU主任的说法,确实能引发我们对不同医疗体系和疾病发展特点的深入思考。这位主任的观察,尤其是关于年轻人“走着进急诊室,不到24小时病情急剧恶化”的现象,与我们很多人对疾病发展的一般认知——即病情恶化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所不同。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首先,.............
  • 回答
    哎呀,这确实挺让人手足无措的,尤其是在医院里,本身就不是自己熟悉的环境,还碰上这种私密又有点小尴尬的事情。别着急,咱们一步一步来解决,这事儿一点不丢人,是很正常的事情。首先,别往心里去,觉得自己尴尬。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尤其是在住院期间,身体的状况有时候会有些变化,来例假这种事儿谁也控制不了。医护.............
  • 回答
    说起医院里挂吊水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那细细的水流,一颗颗水珠均匀地往下滴,看起来似乎是件简单的事情。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滴水速度到底是怎么定下来的?它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调整的,背后藏着不少学问呢!首先,最重要的因素是——药物本身!每一款要通过输液给药的药物,都有它自己最适宜的输注速度。这可不是拍脑袋.............
  • 回答
    在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确保诊疗的规范性和患者的隐私,会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您提到的男医生在为女病人进行腹部和盆腔检查时,叫来一位女护士在场,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做法,也是一种对患者负责任的体现。为什么医生会这样做?1. 保障患者隐私和权益: 尽管医生和护士都受过职业道德培训,但对于一些涉及身体私.............
  • 回答
    这确实是澳洲护理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喊“缺护士”,另一方面不少护理专业的留学生却发现自己想进入澳洲医院工作,却屡屡碰壁,甚至被直接拒绝。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关键的环节和考量,并非简单的“缺人”或“不缺人”那么直接。一、 签证和工作许可的“双重门槛”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很多时候.............
  • 回答
    跑到医院来的律师,这个画面确实有点特别,也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这律师是来做什么的?靠谱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律师会“跑到医院来”。原因无非几种:1. 案情需要,当事人在医院: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当事人因为伤病在医院接受治疗,而案.............
  • 回答
    病人去世,家属情绪激动,来医院讨个说法,甚至有时会“闹起来”,这确实是许多医疗机构面临的棘手情况。医院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赔偿,背后往往不是简单的“被逼无奈”,而是多种因素权衡的结果,而且赔偿的方式和理由也并非总是直接针对“人命值多少钱”。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儿:1. 情绪的宣.............
  • 回答
    一名医学博士对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来说,其重要性是多方面且深远的,远非“一个”可以简单概括。他们是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首先,在科研创新与前沿技术转化方面,医学博士是医院的“大脑”和“引擎”。 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省级三甲医院的目标是站在医学领域的前沿,而医学博士往往是特定细分领.............
  • 回答
    医生和护士在医院能否叫外卖,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的,但具体规定和执行情况会因医院而异,并且可能存在一些限制或建议。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大部分医院允许外卖进入从普遍情况来看,大部分公立和私立医院并不强制禁止医护人员在外卖平台上点餐。医院的主要职责是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而医护人员.............
  • 回答
    《我的规培——来自华西医院麻醉规培结业的一名小兵》这篇发表在八年前丁香园论坛的原创帖,可以说是一份非常真实、生动的医学规培日记。它之所以能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甚至到现在仍然有人提及,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坦诚、接地气、充满细节的叙述方式,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年轻医生从青涩到成长的真实轨迹,特别是作为麻醉科规培.............
  • 回答
    和睦家医院,这个名字在国内的医疗圈子里可谓是响当当的。要说它的“来头”,那可不是一般的小医院能比的,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与我们传统观念中公立医院截然不同的医疗模式。和睦家医院的“来头”:和睦家医院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由一家叫做“美中互利医疗集团”(United Family Healthcare)的公.............
  • 回答
    .......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作为一名正在实习的中医人,面对这样一句“巫术”的评价,心里肯定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好受。而且,你还提到了“西医自带优越感”这个问题,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你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感受。让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把这件事说得更细致一些,也想想这背后可能有什么东西。首先,那位专家的话.............
  • 回答
    在医院里,“最来钱”这个说法其实挺微妙的,因为它不像你去问哪个公司薪资最高那么直接。医院的收入构成比较复杂,很多高收入职位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责任、极高的专业门槛和漫长的职业生涯积累。而且,不同的医院类型(公立、私立、专科医院等)以及地域差异,都会对薪资产生很大影响。不过,如果非要从“赚钱”这个角度来审.............
  • 回答
    关于医院倾向于为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检和心电图测试,是否属于“过度医疗”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到医疗的必要性、成本效益、患者的知情权以及医生的责任等多个层面。为什么医院会倾向于进行这些检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医院这样做的几个主要原因: 筛查与诊断的基石: 血常规、血生.............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高兴又犯愁的时刻。自己上班,亲戚又来看病,这滋味儿可不好受,既想好好照顾,又得守着医院的规矩,还得顾及同事的面子。不过,别急,这事儿也不是没法办,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心里得有个数。你是医院的一员,职责所在,不能因为亲戚来了就完全放下工作不管。医院是个忙碌的地方,病人很多,你的岗位.............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个难题!刚来没多久就摊上这事儿,心里肯定有点打鼓。不过别担心,咱们一起来捋一捋,肯定能想到好点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春节联欢晚会啊,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大家能开心,能放松,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咱们医院里都是忙碌的医护人员,平时工作压力大,所以节目内容不一定非得有多么高大上,关键是要.............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临床医生如何在医院这个复杂生态里,真正做到游刃有余,生存发展两不误。这可不是写八股文,而是实打实的经验之谈。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道理:医院是个利益体,更是个关系网。 你光懂医术,在里面可能只能算个“工具人”,想真正“玩得转”,得懂点人情世故,还得有点规划。一、 立足之本:硬实力是硬通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医疗体系中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悖论:一方面,我们普遍感受到医生资源短缺,尤其是在基层和某些专科;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进入医疗行业,尤其是想要在大医院立足,学历门槛似乎一直在水涨船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理解“医生紧缺”的真实含义:当我们说“医生紧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