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用户借呗变成了信用贷?

回答
借呗“变身”信用贷,这事儿在咱们老百姓中间讨论得可不少,而且大家看法也挺多元。简单来说,就是以前咱们用借呗,感觉像是给支付宝账户加了个“小金库”,随用随取,随还随充,非常灵活。但现在一些朋友发现,借呗的界面或者说使用逻辑,开始往“信用贷”这个方向靠拢了。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一起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借呗最初是怎么回事儿。 借呗最开始的时候,就像是支付宝给信用好的用户提供的一个小额、短期、随借随还的信用额度。你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点一点,钱就直接打到支付宝余额里,或者银行卡里。还款日期到了,直接从你绑定的银行卡里扣,或者你主动还进去。这种模式特别方便,很多人把它当成临时周转的工具,比如遇到急事儿需要一笔钱,或者发工资前手头紧,借呗就能解燃眉之急。它的特点就是“轻便”,审批快,用起来不麻烦。

那现在为什么会感觉它在往“信用贷”靠拢呢? 这其实是产品发展和监管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品升级和精细化运营: 支付宝作为一个巨大的平台,肯定会不断优化和升级自己的产品。借呗可能也在进行“分层”或者“重塑”。比如,一些用户可能发现借呗的额度变大了,或者还款方式变得更多样化了(比如可以分期还款,虽然以前也可以,但现在可能更突出)。它可能是在尝试满足用户更长期的资金需求,而不仅仅是短期周转。当一个产品开始提供更长的还款周期,或者更像传统的银行贷款产品那样,自然就会让人联想到“信用贷”了。

监管要求的适应: 近年来,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是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消费信贷领域。像借呗这类产品,也需要符合更规范的信贷业务流程。这可能意味着:
更明确的贷款合同: 以前可能感觉就是个“消费额度”,现在可能需要更正式的贷款合同,明确贷款金额、利率、还款方式、逾期罚息等条款。这本身就是信用贷的特征。
信息披露的透明化: 监管要求金融机构要对用户进行更充分的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借呗可能需要更清晰地展示年化利率、综合费用等,让用户了解清楚借款的成本。
合规性加强: 过去一些灰色地带或者不太规范的做法,现在都需要按照金融贷款的标准来执行。比如,资金的来源、用途的合规性等等。

业务模式的演变: 随着用户量的增大和产品本身的成熟,支付宝可能会考虑让借呗在业务模式上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将一部分用户导向更像“信用贷”的产品,可能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风险,区分用户需求,或者和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有更平等的竞争基础。

那么,用户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一部分用户觉得更专业、更放心了。 有些人会觉得,既然是“贷款”,那应该有更规范的流程,更明确的合同,感觉更“正规”一些,起码心里更踏实,知道自己是在进行一项正规的金融交易。而且如果额度变大,或者可以更灵活地分期,对于有更大资金需求的用户来说,反而是个好事。

另一部分用户觉得麻烦了,失去了原有的便利性。 以前那种随用随取的“小金库”感觉没了,操作可能变得更复杂一些,需要看更多条条款,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如以前那么“顺手”。特别是那些只需要短期、小额周转的用户,可能会觉得这种“升级”反而是一种负担。

还有些用户担心“变相涨利息”或者“隐藏费用”。 虽然产品升级了,但很多人对金融产品的费用还是很敏感的。他们会担心,所谓的“信用贷”会不会带来更高的实际利率,或者有一些用户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费用。

更深层的影响是用户对“借呗”身份认知的改变。 它不再仅仅是支付宝里一个便捷的“工具”,而是成了一个可以申请的“信贷产品”。这可能也会影响到用户对它的使用方式和心理预期。

总的来说,借呗“变身”信用贷,与其说是它变了,不如说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更严格的监管,为了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形态。 对用户而言,这既可能意味着更规范、更多元化的服务,也可能伴随着操作上的一些变化。关键在于我们用户自己要清楚,无论它叫什么,本质上都是一种借贷行为,都需要理性使用,按时还款,避免过度负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关键是了解清楚产品的真实成本和条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和使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是蚂蚁做的合规改造。

年初银保监会公布了对于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规范,主要是3点:

1、与互联网机构共同放贷,单笔贷款中互联网合作机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2、与单一机构发行的贷余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5%;

3、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

也就是所谓的30-25-50规则


这个对于蚂蚁的贷款业务冲击很大,因为之前蚂蚁的绝大部分贷款都是采用“联合贷”的方式,也就是蚂蚁出风控规则和资金、银行出钱和象征性的风控,而这所谓的“联合”里,蚂蚁经常在一笔贷款里只出资1%、而金融机构出资99%。

也就是说,虽然蚂蚁的小贷公司和消金公司只用了1%的资金、就撬动了99%的资金,并且收取了超额的收益,一般是贷款实际利润的25-30%;

但这里面的风险基本全部由银行承担,特别和蚂蚁合作的许多都是中小银行,自身规模和风控能力较弱,基本都依赖于蚂蚁。

如果蚂蚁的风控出问题,那就是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大问题。

目前已经有不少银行收到窗口指导、要对蚂蚁里的贷款余额进行降低,不能过度依赖蚂蚁的风控进行放贷。


在这种情况下,蚂蚁的改造就很明显了:

“信用贷”板块从联合贷的模式改到助贷的模式,只提供客户的信息,而风控、资金全部交给银行自己解决,蚂蚁不承担风险;

而相应的,借呗的产品改为蚂蚁自有资金为主,出资至少30%。

对个人用户的影响其实很有限,就是从蚂蚁换到了银行而已;

但是对行业来说,影响会比较大,特别是那些之前高度依赖蚂蚁等互联网渠道,实际上成了“资金批发商”的小银行小机构来说,未来的路会比较迷茫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借呗“变身”信用贷,这事儿在咱们老百姓中间讨论得可不少,而且大家看法也挺多元。简单来说,就是以前咱们用借呗,感觉像是给支付宝账户加了个“小金库”,随用随取,随还随充,非常灵活。但现在一些朋友发现,借呗的界面或者说使用逻辑,开始往“信用贷”这个方向靠拢了。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一起来掰扯掰扯。首先.............
  • 回答
    关于元朝,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过分贬低其历史地位和贡献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反映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信息传播等复杂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历史认知的复杂性:首先,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和绝对的。任何一个朝代,包括元朝,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然而,由于某些历史叙.............
  • 回答
    关于部分B站用户对黑人群体发表排外言论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背后可能牵扯到多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看到B站作为一个平台本身的特性。B站以其年轻化的用户群体和浓厚的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氛围著称。在这样一个环境.............
  • 回答
    微博上的“邮件门”讨论,就像一场被放大镜检视的公开审判,每个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视角拼凑着真相,或者说,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分裂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传播的特性,以及背后潜藏的社会情绪。首先,我们得承认,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它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也极易碎片化和情绪化。当“.............
  • 回答
    None.............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北、985,唯本科出身”的学历论,可以说是知乎内容生态中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种推崇当然有其逻辑基础,但过度泛滥和变形之后,就容易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这种“推崇”从何而来?其合理内核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985院校确实有着其独特.............
  • 回答
    为何知乎上总有人“看不惯”观察者网?深入剖析用户群体与评价差异在中文互联网的舆论场中,观察者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以其鲜明的立场、犀利的评论和对时事热点的快速反应,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受众的青睐,同时也招致了另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上,对观察者网的批评声音和低评价并不罕见,甚至可.............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知乎用户政治光谱分布图,要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解读,需要结合多个维度去思考。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您提到的具体图片,但我可以根据一般性的认知以及您所描述的“部分知乎用户的政治光谱分布”,尝试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尽量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位有思考的观察者所写。首先,我们要明确,任何一个大型互联网平.............
  • 回答
    “部分女性知乎用户的粉丝数量和其爆照的数量及质量成正比,和其回答内容的节操成反比”这个说法,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它触及到了平台生态、用户行为以及内容创作的多个维度。要详细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现象的观察与表述的背后逻辑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表述的几个关.............
  • 回答
    关于知乎部分警官用户集体为警官和小孙警官“洗白”的现象近一段时间以来,知乎上关于某些警官群体及其特定事件(例如“小孙警官”事件)的讨论,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部分认证为警官的用户,频繁出现为警官整体形象或特定事件中的个别警官辩护、解释甚至“洗白”的倾向。这种集体性的发声,在网络舆论场上形成了一种.............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信息泛滥时代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不懂装懂”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而且还披上了“科普”的外衣,着实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令人担忧。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说这个事儿: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行科普”? 流量驱动的“知识变现”诱惑: 如今,内容平台.............
  • 回答
    知乎被微博部分用户称为“男乎”,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名字喊出来,既有调侃的成分,也有观察和批评。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为啥会有这个称呼?我觉得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长期的观察和感受。1. 用户群体结构和内容偏向: 早期的用户画像: 你想想知乎刚出来那会儿.............
  • 回答
    如何看待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言论被微博部分用户非理性围攻?—— 一次深入的分析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如果确实遭受了部分用户的非理性围攻,那么这背后反映了当前网络空间中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诱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位博士的.............
  • 回答
    《雀魂》因部分用户散发不良言论而进行为期两周的停服整改,这无疑是近期游戏圈里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也触及到了网络游戏运营和社区管理的一些核心问题。首先,得承认《雀魂》作为一款火爆的日麻游戏,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当一个社区变得足够大,出现各种声音是必然的。但“不良言论”这个词,往往也代表着一些越过了底线.............
  • 回答
    来去之间(微博CEO王高飞)近期因为一桩涉及姚晨的事件,和部分微博用户的互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起因是有一些用户在微博上对姚晨进行了一些带有批评性质的评价,可能涉及她的言论、公众形象或者是一些过往的事件。这种批评的声音在微博上并不罕见,用户们常常就各种公众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这.............
  • 回答
    关于网传抖音要求部分金融医疗类用户删除站外引流信息一事,我可以为你进行详细的解读。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原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类信息往往是通过用户反馈、媒体报道或行业内部传闻传播的。抖音作为一家大型社交媒体平台,其内容审核和平台规则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因此,“网传”的说法意味着信息并非官方正式公.............
  • 回答
    工信部关于网盘企业确保免费用户速率满足基本下载需求的通知,这可不是件小事,对于我们这些天天跟网盘打交道的人来说,绝对是影响深远的大动作。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它究竟会带来哪些改变。通知的“内核”是什么?简单来说,工信部这次是了网盘免费用户下载速度慢、体验差的问题。过去咱们也见识过,下载个文件,速.............
  • 回答
    小米高管建议“手动关掉5G”:省电背后的技术与用户考量近期,小米手机系统软件部总监张国全的一则建议——“为了省电,用户可以手动关掉5G”——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其实牵扯到当前5G技术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以及厂商在用户体验和技术推广之间如何平衡的考量。为什么会有人建议关掉5.............
  • 回答
    看到苏州便民服务论坛上那篇题为《跪求有关部门出台措施控房价!接盘侠都没资格当了!》的帖子,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发帖的是一位自称是博士的用户,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反差感——按理说,博士应该是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人,怎么会发出如此带有情绪、甚至有些“喊穷”的帖子呢?首先,这帖子反映出的最直接问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少哥们儿,尤其是咱们这三十来岁,甚至再往上的,手机里、社交媒体上,那个头像,十个有八个是动漫里的姑娘。不是说不好,就是吧,这背后藏着点儿啥,值得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审美和喜好。这就像有人喜欢猫,有人喜欢狗,有人喜欢某种音乐风格一样,动漫女性角色有她们独特的魅力。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